居住改變生活空間改變居住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時間較短,但真正的能夠發展成為一個影響中國經濟建設的行業也不過是短短幾年,從過去的平房到今天的高樓林立,城市的現代化在建筑的身上一覽無遺。
其實百姓選房子時,戶型(也就是所謂的空間)占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住平房時代,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貧民百姓大家親如一家,城市有錢沒糧,農村有糧沒錢,大家樂的平衡。城市人口少,居住的空間自然就大,一人一院,“天地廣闊大有作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有錢要比有糧好,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平面空間逐漸減少,單位的宿舍區改為筒子樓,做飯到門口上廁所到公廁,經常碰到穿著大褲衩光著后背,在公廁的門口打著“吃了么”招呼的場景,這種狀況晚上也不鮮見,時代啊!讓人回憶。
隨著,“貓論”得誕生,作為一個中國人內心的潛能已經被激發出來,大家有了上進心有了動力,更多的時間關注到如何掙錢,如何發展經濟,于是時間沒有了,就連上廁所也要考慮能夠最大化的節約時間和精力,廁所、廚房統統進屋,所有的問題要在私人空間解決。在這里很感謝發明馬桶的這個人,是他將中國老百姓的這種需求變成了現實,是過去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到了今天,城市的擁擠人口的壓力導致地價的攀升,居住只能向高空拓展,從過去一梯兩戶的板樓結構向平面點式布局的塔樓為主,戶型也在隨著這種變化而變化著。在這種前提下,人民群眾在發揮著聰明智慧,空間的變化使這種夢想成為了可能。
(兩套比較有特點的戶型)
篇2:居住區環境空間模糊設計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從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逐步向心理與文化領域的更高層次推進,住區不單是居住的功能,同時也是人們思想與情感交流的地方。模糊性空間的設計通過創造多元化、多層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間反映生活含混復雜的內在肌理。模糊性設計包含二個方面的含義:空間界定的不確定性、空間的功能多義性、空間感受的含蓄性。
模糊性空間在居住區環境中表現的方面很多,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道路:自從人車分流的方式被廣泛運用以來,這一方式證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車對居住生活環境的影響,保證了居住區的安全和安靜。但是車道上排斥了行人,成為單純的交通空間,街道上就缺乏了生活氣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間設計強調將交通空間和生活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通過阻止無關車輛的進入,并對街道的線形、寬度、鋪裝和小品等進行精心的設計、處理以降低車速,達到人車共存。。
廊道:廊道被廣泛地運用在現代住宅的設計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環境的風雨廊、頂層或底層的綠化步道,棟與棟之間的連廊等,廊道空間是一種能有效促進形成人們日常生活經歷和交往樂趣的空間誘因,透空的柱形成的邊界使得廊空間與外部空間之間是流動的,相互滲透的。廊空間既是交往空間,又是交通空間,廊空間同時能夠有效地劃分出不同的空間領域,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廊空間的功能也具有不確定性,引起人們對空間的感受超越純物質的狀態,引發出人們對這一領域的有意識、有情感的精神意境。廊道使建筑得到一個內外交接的過渡區域,建筑的實體感被削弱,空間顯示出整體獨立性和多義性,使空間具有流動性和廣泛的適應性。同時在深居心理層面上保持傳統與環境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形成超越物質的精神意象,使人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感。
底層架空:底層架空是居位區規劃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亞熱帶地區采用底層架空有利于空氣對流,對通風更有利。底層架空也是一種模糊性空間的設計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間可以做多種用途,如停車場、居民的休閑場地、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及環境景觀。底層架空也可以將住宅設計與城市設計結合起來作—體化設計,起到聯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發展的紐帶作用。
空間:現代意義上的院落空間與傳統民居的院落空間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經不是一個家庭內部的空間,而是屬于一個集合體的公共空間。但是傳統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質仍是值得借鑒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間相對于城市和整個居住區而言,是內部空間。相對于組團內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間。是住宅與外部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院落空間對于組團內的居民來說,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領域感,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領域空間對集體活動內聚力的形成至關重要,而集體內聚力又使場所得以維護,鄰里關系得以和諧的基礎。院落空間有比較明確的空間界定,也是一種有效的圍合。
居住環境中的模糊性空間設計是對人們居家心理的一種回應,是人性化居住環境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功能主義缺乏完善的公共性空間的批判,其本身的空間形態即可構成人們心中的認知圖式,是作為一種人性化的空間而存在的,并在住戶的參與下而最終完成向人性化空間的轉化。也就是說,只有當它被打上使用者的烙印之后,模糊性空間才真正成為人們共同擁有的富有詩意的家園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