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體裂縫產生的原因及控制和防范措施
我國住房商品化的進展,人們對居住環境和建筑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建筑物墻體裂縫的控制要求更為嚴格。由于建筑物的質量低劣,如墻體裂縫、滲漏等涉及的糾紛與官司越來越多,建筑物的裂縫已成為住戶評判建筑物安全與否的一個非常直觀、敏感和首要的質量標準。因此加強砌體結構的抗裂措施,已成為我們共同關注的課題。
一、墻體裂縫產生的原因
引起墻體裂縫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溫度、干縮,也有設計上的疏忽、施工質量、材料不合格及設計施工人員缺乏經驗等。根據工程實踐和統計資料,這類裂縫幾乎占全部可遇裂縫的80%以上。而最為常見的裂縫有兩大類,一是溫度裂縫,二是干燥伸縮裂縫,簡稱干縮裂縫,還有一些是由溫度和干縮共同產生的裂縫。
(一)溫度裂縫
溫度的變化會引起材料的熱脹、冷縮,當約束條件下溫度變形引起的溫度應力足夠大時,墻體就會產生溫度裂縫。最常見的裂縫是在房屋頂層兩端的墻體上,如在門窗洞邊的正八字斜裂縫,平屋頂下或屋頂圈梁下沿磚(塊)灰縫的水平裂縫,以及水平包角裂縫(包括女兒墻)。同時導致平屋頂溫度裂縫的原因,是頂板的溫度比其下的墻體高得多,而混凝土頂板的線膨脹系數又比磚砌體大得多,故頂板和墻體之間的變形差在墻體中產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應力在墻體內的分布為兩端附近較大,中間漸小,頂層大,下部小。溫度裂縫是造成墻體早期裂縫的主要原因。這些裂縫一般經過一個冬夏之后才逐漸穩定,不再繼續發展,裂縫的寬度隨著溫度變化而略有變化。
(二)干縮裂縫
燒結粘土磚,包括其他材料的燒結制品,其干縮變形很小,且變形完成比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窯的磚,一般不用考慮砌體本身的干縮變形引起的附加應力。但對這類墻體在潮濕情況下會產生較大的濕脹,而且這種濕脹是不可逆的變形。對于砌塊、灰砂磚、粉煤灰磚等砌體,隨著含水量的降低,材料會產生較大的干縮變形。如混凝土的干縮率為0.3~0.45mm/m,它相當于25℃~40℃的溫度變形,可見干縮變形的影響很大。輕骨料塊體砌筑的墻體干縮變形更大。干縮變形的特征是早期發展比較快,如砌塊出窯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縮變形,之后逐步變慢,幾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縮。但是干縮后的材料受濕后仍會發生膨脹,脫水后材料會再次發生干縮變形,但其干縮率有所減小,約為第一次的80%左右。這類干縮變形引起的裂縫在建筑上分布廣、數量多、裂縫的程度也比較嚴重。如房屋內外縱墻中間對稱分布的倒八字裂縫;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層窗臺邊出現的斜裂縫或豎向裂縫;在屋頂圈梁下出現的水平縫和水平包角裂縫;在大片墻面上出現的底部重、上部輕的豎向裂縫。另外不同材料和構件的差異變形也會導致墻體開裂。如樓板錯層處或高低層連接處常出現的裂縫,框架填充墻或柱間墻因不同材料的差異變形出現的裂縫。
(三)溫度、干縮引起的裂縫及其它裂縫
對于燒結類塊材的砌體最常見的為溫度裂縫,面對非燒結類塊體,如砌塊、灰砂磚、粉煤灰磚等砌體,也同時存在溫度和干縮共同作用下的裂縫,而其裂縫后果往往較單一因素更嚴重。另外設計上的疏忽、無針對性防裂措施、材料質量不合格、施工質量差、違反設計施工規程、砌體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也是造成墻體裂縫的重要原因。
二、現有控制裂縫的原則和措施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控制墻體裂縫的實用方法,并根據裂縫的性質及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預防和控制裂縫的措施。同時一些措施也被引入到《砌體規范》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的來說,我國砌體結構裂縫仍較嚴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設計者重視強度設計而忽略抗裂構造措施
因為裂縫的危險是潛在的,尚無結構安全問題,不涉及到責任問題。設計者在強度方面作必要的計算后,很少單獨提出有關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沒有對這些措施的可行性進行調查或總結。
(二)我國《砌體規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筆者認為這是最為重要的原因。《砌體規范》未考慮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溫度、濕度等的巨大差異和相同措施的適應性。同時《砌體規范》中伸縮縫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因建筑過長在結構中出現豎向裂縫,它一般不能防止由于混凝土屋蓋的溫度變形和砌體的干縮變形引起的墻體開裂。
在這方面,國外已有比較成熟的預防和控制墻體開裂的經驗,值得借鑒:一是在較長的墻上設置控制縫(變形縫),這種控制縫和我國的雙墻伸縮縫不同,是在單墻上設置的縫。該縫的構造既能允許建筑物墻體的伸縮變形,又能隔聲和防風雨,當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時,可通過設置附加鋼筋達到。這種控制縫的間距要比我國規范的伸縮縫區段小得多。二是在砌體中根據材料的干縮性能,配置一定數量的抗裂鋼筋,配置抗裂鋼筋的數量(含鋼率)和效果,是普遍比較關注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用鋼量和造價的漲幅問題。
三、防止墻體開裂的具體構造措施
在綜合了國內外砌體結構抗裂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的具體情況,本文提出更具體的抗裂構造措施,它是對“防”、“放”、“抗”的具體體現。
(一)防止混凝土屋蓋的溫度變化與砌體的干縮變形引起的墻體開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1、屋蓋上設置保溫層或隔熱層;
2、在屋蓋的適當部位設置控制縫,控制縫的間距不大于30m;
3、當采用現澆混凝土挑檐的長度大于12m時,宜設置分隔縫,分隔縫的寬度不應小于20mm,縫內用彈性油膏嵌縫;
4、建筑物溫度伸縮縫的間距除應滿足《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第6.3.1條的規定外,宜在建筑物墻體的適當部位設置控制縫,控制縫的間距不宜大于30m。
(二)防止由墻體材料的干縮引起的裂縫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1、設置控制縫
控制縫的設置位置:
(1)在墻的高度突然變化處設置豎向控制縫;
(2)在墻的厚度突然變化處設置豎向控制縫;
(3)在不大于離相交墻或轉角墻允許接縫距離之半設置豎向控制縫;
(4)在門、窗洞口的一側或兩側設置豎向控制縫;
(5)豎向控制縫,對3層以下的房屋,應沿房屋墻體的全高設置;對大于3層的房屋,可在建筑物1-2層和頂層墻體的上述位置設置;
(6)控制縫在樓、屋蓋處可不貫通,但在該部位宜做成假縫,以控制可預料的裂縫;
(7)控制縫做成隱式,與墻體的灰縫相一致,控制縫的寬度不大于12mm,控制縫內應用彈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樹脂等填縫。
2、控制縫的間距
(1)對有規則洞口外墻不大于6m;
(2)對無洞墻體不大于8m及墻高的3倍;
(3)在轉角部位,控制縫至墻轉角的距離不大于4.5m;
3、設置灰縫鋼筋
(1)在墻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縫,鋼筋伸入洞口每側長度不應小于600mm;
(2)在樓蓋標高以上,樓蓋標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縫,和靠近墻頂的部位;
(3)灰縫鋼筋的間距不大于600mm;
(4)灰縫鋼筋距樓、屋蓋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帶的距離不小于600mm;
(5)灰縫鋼筋宜采用小螺紋鋼筋焊接網片,網片的縱向鋼筋面積不小于25mm2,橫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
(6)灰縫鋼筋宜通長設置,當不便通長設置時,允許搭接,搭接長度不應小于300mm;
(7)灰縫鋼筋兩端應錨入相交墻或轉角墻中,錨固長度不應小于300mm;
(8)灰縫鋼筋應埋入砂漿中,灰縫鋼筋砂漿保護層,上下不小于3mm,外側小于15mm,灰縫鋼筋宜進行防腐處理;
(9)當利于灰縫鋼筋作砌體抗剪鋼筋時,其配筋量應按計算確定,其搭接和錨固長度尚不應小于75d和300mm;
(10)設置灰縫鋼筋的房屋的控制縫的間距不宜大于30m。
4、在建筑物墻體的樓蓋處和屋蓋處、墻體的頂部、窗臺的下部設置配筋帶
(1)配筋帶的間距不應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
(2)當配筋帶僅用于控制墻體裂縫時,宜在控制縫處斷開,當設計考慮需要通過控制縫時,宜在該處的配筋帶表面做成虛縫,以控制可預料的裂縫位置;
(3)設置配筋帶的房屋的控制縫的間距不宜大于30m。
篇2:防止輕質墻體裂縫措施
防止輕質墻體裂縫的措施
1、應根據設計要求進行排板,板塊大小要均勻,力求減少拼裂。
2、夾心板到場后要立排堆放,直立搬運,防止板面變形,如變形過大的要裁開使用,不準變板整體上墻。
3、輕質墻體安裝必須嚴格按規范和行業標準執行,周邊用角鋼和U形碼固定,其數量、質量和牢固程度等要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垂直墻體連接處,用90度轉角網片加固;
(2)墻體轉角處采用內轉角和外轉角網片加固;
(3)窗框四邊用之字形桁條加固;
(4)墻體與層頂用蝶形桁條連接;
(5)門框用之字形杵條加固,根部用地腳螺絲和承剪器加固。
以上附加網片應和板網捆牢,宜用卡箍捆緊,外墻板縫應墊10mm厚聚苯條。
4、抹灰用強度等級不小于32.5的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砂漿配合比為1:3;淡水、中砂,含泥量不超過3%,使用前應過篩。
5、裝飾抹灰應與水、電、暖衛和通訊等密切配合,各部位的預埋要全部完成并經檢查驗收合格后才能進行,禁止事后鑿洞、打眼和剔槽。
6、抹灰程序為:
表面清掃干凈---噴一道EC處理劑---通抹底灰一道---噴防裂劑一道---抹面層灰
7、抹灰應分層進行,底層抹灰第一層厚約10mm(以埋住鋼絲為準)。第二層厚8~10mm,施工時只能單面進行,施工一面時,另一面用支撐支牢,允許輕質墻體出現不平整現象.另一面抹灰應待48h后進行.抹灰后及時養護.
8、面層抹灰按常規方法施工,同一墻面兩邊不可同時施工.
9、施工后應及時養護,3d內禁止一切碰撞.
篇3:墻體裂縫防治技術措施(5)
墻體裂縫防治的技術措施(五)
a砌筑砂漿應采用中粗砂,嚴禁使用山砂和混合粉。
b蒸壓灰砂磚、粉煤灰磚、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出廠停放期宜為45d(不應小于28d),上墻含水率宜為5%-8%。混凝土及輕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的齡期不應小于28d,并不得在飽和水狀態下施工。
c填充墻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時,應留有一定的空隙,填充墻砌筑完并間隔15d以后,方可將其補砌擠緊,或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嵌填密實;補砌時,雙側豎縫用高標號水泥砂漿嵌填密實。
d砌體結構坡屋頂臥梁下口的砌體應砌成踏步形。
e砌體結構砌筑完成后宜30d后再抹灰。
f通長現澆鋼筋混凝土板帶應一次澆筑完成。
g框架柱間填充墻拉結筋應滿足磚模數要求,不得使用膨脹螺栓,不得折彎壓入磚縫。
h采用粉煤灰磚、輕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等的填充墻與框架柱交接處,應用15㎜×15㎜木條預先留縫,粉刷前用1:3水泥砂漿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