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教研工作總結
高新區教學研究室在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領導的關懷和市教科院的具體指導下,堅決執行文化教育局的正確決策,堅持***,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落實文化教育局提出的
“規范深化與經驗提升”的素質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高新區教育的內涵發展、優質發展和特色發展為努力方向,全體同志團結一致,立足扎實工作、開創局面、樹立形象,打基礎、立規范、求效益。現將一年來的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深化“124青藍工程”,形成了高新區教師成長的“蘑菇化”效應
(一)目標追求
一年內部分新教師爭取成為區級教壇新秀;
兩年內多名區級骨干教師爭取成為市級教學能手;
總體要求在四年內自己培養出20名省、市級教學能手;
至少有60項具有本土化的教學經驗對青年教師的成長起到助推作用。
(二)推進要略
1.名師帶團
旨在落實文教局出臺的《濰坊高新區名師管理考核方案》,更好地發揮教育名師地引領輻射作用,每位教育名師都要跨校帶徒,以學科組、項目或課題為核心,形成梯次化、系列化研究團隊,各級名師在全區范圍內至少帶動1個團隊成長。目前已有14個工作團隊正在有計劃、有成效地指導研究團隊開展活動。
2.青藍工程
文教局出臺了《濰坊高新區“124青藍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了一年培養區級教學能手、兩年培養市級教學能手、四年培養省級能手的梯隊培養模式。確立“教育引導,加強管理,鼓勵冒尖”的原則,采取以老帶新、師徒結對的形式,從理論學習、崗前培訓、計劃制定、跟蹤聽課、座談交流等幾個方面促進青年教師“德、才、學、識”全面發展。
3.常規塑造
深入落實教學基本規范,抓好基本課型的達標與示范。充分發揮教研室及學校教導處的職能作用,加強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思想、教學計劃、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科研、教學管理研究,督促開足、開全、開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不斷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4.借力打造
借助上級教科研部門、雜志社、新聞媒體、出版社等各方面的力量,挖掘、總結、打造學科頂尖教師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技藝,并使之產生“附麗現象”,發揮核心輻射作用,促進優秀骨干教師的群體生成。
(三)實際進展
我們教研室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批量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專業教師,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
——名師數量躍居全市第一。目前,除培養了110名區級教學能手外,已培養市級教學能手20人。在本屆市教學能手評選中,清池小學吉風蕾老師獲小學科學學科第一名;北海學校于京霞老師獲初中物理學科第一名。教研室物理教研員莊英莉老師被評為首屆齊魯名師,北海學校張世華校長入圍首屆齊魯名校長培養人選,北海學校韓興娥老師、東明中學楊淑萍副校長入圍第二屆齊魯名師培養人選,北海學校李蕾老師獲得山東省**年度教育創新人物(班主任)提名獎,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董梅老師獲濰坊名師稱號。同時,我區的
楊淑萍、孟青、韓興娥、董梅、臧秀霞、董瑞霞五位教師入選齊魯名師大講堂建設工程。
——全國一等獎4項。在全國第六屆中小學課堂教學研討會中,北海學校王欣香獲小學語文組說講大賽一等獎,北海學校陳晶獲小學數學組說講大賽省一等獎,北海學校的考俊花獲小學綜合組說講大賽一等獎,北海學校鄭秀娟獲中學數學組說講大賽省一等獎。
——提供全國、省、市示范課30節。在全省中小學日常考試評價改革研討會上,我區提供24節融測試、評價、改進與一爐測評課;在全國第二屆全國小學人文教育研討會,我區北海學校韓興娥老師提供示范課《秦皇漢武》,雙語學校崔小明老師提供示范課《要下雨了》;在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研討會上,北海學校韓興娥老師提供示范課《成語故事——夏》,東明小學劉炳霞提供示范課《走進***》,北海學校王欣香提供示范課《青海高原一株柳》,雙語學校陳銀萍向與會代表提供“單元整合”教學《不屈不撓篇》。
聯花燦燦、累累碩果,歷時兩年多的時間,高新區教師成長已經出現了可喜的“磨菇化”效應,教師成長速度之快、數量之多令人欣慰。
二、全面落實課程方案,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一)目標追求
全面貫徹課程方案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開齊開足開好課程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要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提高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能力,提高教師設計有效作業、進行有效訓練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
篇2:五幼音樂教研組學期計劃學期總結
五幼音樂教研組學期計劃學期總結
一、指導思想
為了將區音樂教研組近年來的實踐研究成果繼續秉承并在各家幼兒園得到廣泛的實際應用。本學期中,我們開展了園音樂教研組的教研。按照區教研室的工作布置,音樂教研組將重點從組織集體教學的層面,組織教學展示觀摩與經驗交流分享,意在促進全區各所幼兒園科學有效地進行音樂學科領域的教學。
二、教研重點內容
1、相關理論的回顧與提升;
(1)學期講座:安排在本學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動,我們將以往教研內容中的重點理論疏理后傳遞給大家。
(2)新理論與音樂教育動態學習:在每次教研活動中進行10—15分鐘的理論交流。向大家介紹音樂教育方面的新理論,新動態,也可以是音樂教育的優秀論文,優秀活動設計的分享。
2、教學展示觀摩;
開展音樂教學現場觀摩活動,每一次活動后形成較完善的教學案例,以指導幫助教研組教師回本園開展實踐的教學,將教研的成果更好的推廣。每次活動中我們的中心議題圍繞“教學活動的綜合評價表”開展,由每一組的核心組成員議定,并將展示的教學活動把關,進行說課、試教的指導。
3、經驗交流分享;
(1)教學展示觀摩后,進行交流研討。
(2)學期末上交表格及證明材料,進行匯報與交流.
具體活動安排:
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地點
10月24日理論學習、經驗回顧辦公室
11月22日教學案例實踐觀摩課多功能廳
12月19日教學案例實踐觀摩課多功能廳
音樂教研組學期總結
在本學期我們將音樂教研組近年來的實踐研究成果在我園實際應用,重點從組織集體教學的層面,以教學案例實踐觀摩為依托,研討中心圍繞“教學活動綜合評價表”展開,從備課——實踐課——交流——研討——反思——修訂案例——再實踐——形成較完善的教學案例——推廣,意在促進全區各所幼兒園科學有效地進行音樂學科領域的教學。
一、在優秀教學案例的實踐與觀摩中提煉出音樂教學的基本模式
慎立麗開展了“捏面人”的音樂教學活動為我們提供了優秀教學案例的范例。
二、在研討交流、反思分享中不斷完善音樂教學的設計與組織策略——教研活動的主要收獲
研討交流是我們教研中最為熱烈的環節,大家圍繞“教學活動綜合評價表”分小組從教學目標達成、內容適合程度、活動因素、教師音樂教學素養表現、幼兒能力發展表現為重點進行分析。老師們積極參與討論,大膽地表述觀點,有質疑、有評析、有解決方法,在思維的碰擦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升教學能力。
一學期的教研工作開展,得到了各位組員老師們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在以后的教研中,我將繼續把區音樂組的精神傳到至園音樂組,讓教師們能起繼續感受音樂的美,把音樂的美盡可能多的帶給我們的孩子們。
篇3:高中學第一學期信息技術組教研工作總結
高中學年第一學期信息技術組教研工作總結
這學期來,我們信息技術組,在上級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全體組員團結合作,在完成規定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工作外,認真負責地做好學校信息技術相關各方面管理工作,包括校園網絡、多媒體設施設備維護,錄播教室管理與使用,安全教育平臺等數據處理等。現將一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政治學習,促進教研組建設
本學期來,全體組員認真學習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粵教版教材,理清教材主線、以小組合作研究教材。同時認真貫徹依法治校、依法執教的各項工作,認真學習《教師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不斷增強教研組成員的師德修養,認真學習貫徹學校的各種教學管理制度,切實落實好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工作,增強組成員的凝聚力和工作熱情,積極探索開展各項工作的方法措施,為本組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二、加強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質。
積極開發教學資源,認真研究我校學生的情況和教學設備的情況,針對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變化大、經驗少、學生基礎差別大等特點,認真探討,制定教學計劃、課時計劃、教學組織管理方法、設備合理使用方法,充分發掘我校現有教學設備資源,積極使用現代教學手段,認真進行備課,使課程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并為今后的教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針對信息技術課堂紀律管理困難的具體情況,認真討論研究課堂管理方法,加強課堂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之間互相聽課,從而增強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三、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提高學校辦學的信息化發展的水平。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走在學校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除了搞好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外,我們還擔負著許多其它的任務。我們主動幫助其他學科老師制作課件,管理和維護學校的計算機硬件、網絡設備、各種電教設備的維護、攝影、攝像;學校網站的升級維護;同時服從學校領導的安排,為學校完成各項非課務工作。
四、積極參與學校教科研活動
隨著信息技術軟硬件的發展,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不僅僅要搞好教學,還必需跟上信息技術發展形勢,我們經常鉆研各種軟硬件知識和技術,切實掌握包括各種軟件使用、網頁設計、程序設計、網絡系統技術,努力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為學校信息化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我校信息技術教研工作在本學期中,做了很具體的一些工作,起到了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不斷努力,及時獲取外地的一些先進科學的管理經驗,把我校的現代教育技術推向一個新的起點。
五、安排好本屆高二學業水平測試與輔導工作
本屆高二學生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與12.19號圓滿完成。這里面凝聚了我們信息組很多老師的辛苦。特別是最后階段掃尾階段,我們信息老師放棄了中午午休時間,陪學生練模擬題、給學生輔導信息理論知識。老師們都希望學生在學業水平測試一次過關,不給學生留遺憾、不給自己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