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學院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規定
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規模并相對穩定的能夠提供學生參加校外教學實習和社會實踐的重要場所。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直接關系到實習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實習教學的效果,條件良好的教學實習基地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特制定本規定。
一、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
1、教學實習基地是學校和社會有關企事業單位通過協商,共同建立的用于開展實習教學、校企合作的場所。建立比較完備的實習基地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需要,教學管理部門和各教學單位必須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
2、學院教務處對教學實習基地建設進行宏觀管理和協調,根據教學需要提出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有關要求,指導各教學單位開展教學實習基地建設。
3、各系應根據不同專業和學科性質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能滿足實習教學要求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必要的教學實習基地。
4、教學實習基地應滿足以下條件:
(1)能滿足相關專業完成實習教學任務的要求;
(2)基地建設雙方互惠互利、義務分擔;
(3)就近就地、相對穩定和節約實習經費;
(4)能滿足實習學生食宿、學習、勞動保護和衛生等方面的條件;
(5)能與“產學研”一體化相結合。
5、建立教學實習基地的步驟
(1)教學單位根據實習教學的要求,了解能夠提供實習條件的有關企事業單位,確定擬聯系的目標單位;
(2)與目標單位溝通、協商,在雙方形成共識的基礎上,達成建立教學實習基地意向;
(3)在符合建立教學實習基地條件的基礎上,由學院與基地所在單位簽訂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協議書。
協議書一般包括雙方合作目的、基地建設目標與受益范圍、雙方權利和義務、實習師生的食宿與學習、協議有效年限等內容; 協議書一式二份,由學院、教學實習基地單位各執一份。
二、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管理
1、教學實習基地建立后,學院和相關教學單位要加強對基地的管理,充分發揮基地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1)直接與實習基地進行聯系的教學系,要保持與實習基地的經常性聯系,及時將學生實習的內容以及實習教學中對實習基地條件的要求反饋給實習基地,爭取實習基地的支持,不斷改善實習條件。
(2)積極探索與教學實習基地的各項合作,促使教學實習與“產學研”一體化相結合,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加強與教學實習基地的互惠合作,建立穩定、友好的關系。
(1)學院在人才培訓、委托培養、課程進修、咨詢服務、信息交流等方面對教學實習基地優先給予考慮;
(2)在國家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許可范圍內,征求畢業生本人意見后,教學實習基地可優先選聘畢業生;
(3)爭取教學實習基地對學生實習的有關收費給予優惠,減少實習開支;
(4)爭取教學實習基地對實習師生的食宿、交通的便利安排,使實習順利進行。
3、學院與教學實習基地簽訂合作協議后,經雙方認可,掛“CY學院教學實習基地”銅牌,實習基地銅牌統一規格,由學院統一制作。
4、教學實習基地建立后,所屬教學系應每年對教學實習與合作等情況做出總結,分析實習基地作用與效果。
5、教務處會同有關教學系不定期地到教學實習基地檢查,評估實習教學情況。
6、對協議到期的教學實習基地,根據雙方合作意向與成效,可辦理協議續簽手續。
7、根據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情況適時評選優秀教學實習基地,由學院進行表彰獎勵。
三、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管理
1、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發展需要設立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專項經費,用于新建教學實習基地和已建成的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費用。
2、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由教務處統一管理。
四、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執行,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篇2:CY學院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規定
CY學院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規定
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規模并相對穩定的能夠提供學生參加校外教學實習和社會實踐的重要場所。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直接關系到實習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實習教學的效果,條件良好的教學實習基地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特制定本規定。
一、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
1、教學實習基地是學校和社會有關企事業單位通過協商,共同建立的用于開展實習教學、校企合作的場所。建立比較完備的實習基地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需要,教學管理部門和各教學單位必須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
2、學院教務處對教學實習基地建設進行宏觀管理和協調,根據教學需要提出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有關要求,指導各教學單位開展教學實習基地建設。
3、各系應根據不同專業和學科性質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能滿足實習教學要求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必要的教學實習基地。
4、教學實習基地應滿足以下條件:
(1)能滿足相關專業完成實習教學任務的要求;
(2)基地建設雙方互惠互利、義務分擔;
(3)就近就地、相對穩定和節約實習經費;
(4)能滿足實習學生食宿、學習、勞動保護和衛生等方面的條件;
(5)能與“產學研”一體化相結合。
5、建立教學實習基地的步驟
(1)教學單位根據實習教學的要求,了解能夠提供實習條件的有關企事業單位,確定擬聯系的目標單位;
(2)與目標單位溝通、協商,在雙方形成共識的基礎上,達成建立教學實習基地意向;
(3)在符合建立教學實習基地條件的基礎上,由學院與基地所在單位簽訂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協議書。
協議書一般包括雙方合作目的、基地建設目標與受益范圍、雙方權利和義務、實習師生的食宿與學習、協議有效年限等內容; 協議書一式二份,由學院、教學實習基地單位各執一份。
二、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的管理
1、教學實習基地建立后,學院和相關教學單位要加強對基地的管理,充分發揮基地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1)直接與實習基地進行聯系的教學系,要保持與實習基地的經常性聯系,及時將學生實習的內容以及實習教學中對實習基地條件的要求反饋給實習基地,爭取實習基地的支持,不斷改善實習條件。
(2)積極探索與教學實習基地的各項合作,促使教學實習與“產學研”一體化相結合,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加強與教學實習基地的互惠合作,建立穩定、友好的關系。
(1)學院在人才培訓、委托培養、課程進修、咨詢服務、信息交流等方面對教學實習基地優先給予考慮;
(2)在國家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許可范圍內,征求畢業生本人意見后,教學實習基地可優先選聘畢業生;
(3)爭取教學實習基地對學生實習的有關收費給予優惠,減少實習開支;
(4)爭取教學實習基地對實習師生的食宿、交通的便利安排,使實習順利進行。
3、學院與教學實習基地簽訂合作協議后,經雙方認可,掛“CY學院教學實習基地”銅牌,實習基地銅牌統一規格,由學院統一制作。
4、教學實習基地建立后,所屬教學系應每年對教學實習與合作等情況做出總結,分析實習基地作用與效果。
5、教務處會同有關教學系不定期地到教學實習基地檢查,評估實習教學情況。
6、對協議到期的教學實習基地,根據雙方合作意向與成效,可辦理協議續簽手續。
7、根據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情況適時評選優秀教學實習基地,由學院進行表彰獎勵。
三、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管理
1、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發展需要設立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專項經費,用于新建教學實習基地和已建成的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費用。
2、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由教務處統一管理。
四、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執行,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篇3:物業社區文化建設工作指引
物業社區文化建設工作指引
1、 目的
為各地物業公司社區文化建設工作提供指引。
2、 范圍
本指引適用于集團下屬各地物業公司。
3、 職責
3.1. 集團物業管理部負責本指引的編寫、修改、發布;
3.2. 集團物業管理部負責整合集團資源,組織、策劃全集團范圍內的大型活動,總結推廣社區文化建設經驗,組織經驗交流,規劃社區文化建設目標及發展方向;
3.3. 各地物業公司負責社區文化建設的具體實施,并在本指引的基礎上根據當地情況編制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制度和規范。
4、 方法和過程控制
4.1社區文化建設指導思想
將萬科企業文化融入社區文化建設中,讓業主分享萬科文化成果,創建有萬科特色的社區文化;體現全國化特色,發揮萬科在各地開發所具有的規模優勢。
4.2社區文化建設目的
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提升社區文化環境。
增強業主對社區的歸屬感、凝聚力。
擴大萬科品牌影響力,增加業主對萬科的滿意度、忠誠度。
4.3社區文化建設主題--“健康、文化與生活”
萬科社區文化的建設將在倡導健康人生的同時緊隨萬科企業文化的脈落,集中體現出健康與文化溶入生活的精髓。
健康
健康是面對所有業主永恒不變的社區文化主題,它是業主自身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萬科社區文化滿足客戶需求的基本內容。它包括健康的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居關系和健康的社區文明。
文化
社區文化如同企業文化一樣,對群體中的每個人起著熏陶和影響作用。萬科具有獨特的企業文化,業主也有較高的文化需求,通過在小區內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形成獨特的萬科社區文化特色,從而形成別人無法模仿、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力。
生活
一種高雅的社區文化的形成,是發展商、管理機構及業主、住戶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社區文化這一園地中,發展商及物業管理單位更多是個園丁的角色,社區文化的基本載體是全體業主、住戶,他們的生活模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等最終決定了一個社區文化的面貌。我們需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業主,了解他們的需求,創造條件,倡導現代生活方式和居住理念,展現萬科業主的生活品位。
4.4社區文化的內容
社區文化不僅僅單純的指社區活動,而更多的是指一種整體性的社區氛圍,如同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一樣,對這個群體里的所有人均起著渲染和影響作用。隨著觀念的不斷發展,社區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也日益豐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建筑文化:小區本身的建筑風格、住區規劃、配套設施的配置;
制度文化:小區業主自發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小區公約、社區歌曲,小區的管理模式等;
環境媒體:海報、宣傳欄、電子顯示屏、溫馨展板等可傳遞相關信息的介質;
節日文化:母親節、三八節、生日會等表達心意的方式;
服務禮儀:員工遇到客戶微笑、主動打招呼等適時傳遞的企業文化;
客戶關懷:保安員主動幫客戶提重物、提醒雨天業主管好窗戶等;
傳媒文化:小區內部刊物、業主自辦報紙等;
社區活動:各種類型的社區活動;
社團文化:老人夕陽紅、童子軍、合唱隊等。
社區文化的內涵豐富多彩,涉及到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區文化的建設、社區氛圍的營造需要從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去體現,去關注、去用心,更要引導業主同我們一起來共同創建社區的精神財富,營造溫馨舒適的文化生活。
4.5社區文化建設組織運作
社區文化建設在組織運作方面須有明確統一的戰略和系統性的部署。各地物業公司應有相應的職能部門負責社區文化活動的統一安排與實施,在充分利用公司內外資源的基礎上,組織豐富多彩的以“健康、文化與生活”為主題的具有萬科文化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營造健康、文明的居住氛圍。
4.4.1設立社區文化建設的運作機構或崗位,按照集團的規劃及部署,并結合當地特色在本地建設起具有萬科特色的社區文化:
負責制訂年度社區文化工作計劃,對各管理項目開展的社區活動統一調配資源,確保各管理處社區活動按照公司既定目標進行;年度計劃須報集團物業管理部備案。
負責建立社區文化工作操作規范,培訓專職人員,指導社區文化工作的開展;
定期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對社區文化工作進行評估與總結,對計劃進行修訂;
對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進行包裝、宣傳,對社區文化氛圍的營造起到統一、持續的作用。
4.4.2整合公司內、外部資源,實現社區文化建設與活動開展的規模效應,減少活動成本,增強活動效果。
A) 管理項目自身資源利用。
管理項目獨立開展社區文化建設時,應充分利用項目自身現有資源,包括會所、圖書室、游泳池等生活配套設施,結合項目特色舉辦活動,既可減少成本支出,使社區設施得到充分使用,亦可以使社區文化工作得以順利展開。
在充分把握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利用社區內的業主資源,一方面積極鼓勵業主參與社區文化的組織建設工作,引導業主自發地開展社區活動,予以協助策劃組織;另一方面可以借用業主因其社會身份所享有的資源,如活動場地、活動贊助、活動宣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