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產能擴張
在生產過程中,企業有時可能需要擴大產能。企業在擴大其生產能力時,應考慮許多方面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是維持生產系統的平衡,控制擴大生產能力的頻率以及有效利用外部生產能力。
1、維持生產系統的平衡
在一家生產完全平衡的工廠,生產第一階段的輸出恰好完全滿足生產第二階段輸入的要求,生產第二階段的輸出又恰好完全滿足生產第三階段的輸入要求,依次類推。然而,實際生產中達到這樣一個“完美”的設計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人們不希望的,因為其一:每一生產階段的最佳生產水平不同,其二:產品需求是會發生變化的,而且由于生產過程本身的一些問題也會導致生產不平衡的現象發生,除非生產完全是在自動化生產線上進行,因為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就像是一臺大機器一樣,是一個整體。
解決生產系統不平衡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一,增大瓶頸的生產能力。可采取一些臨時措施,如加班工作、租賃設備、通過轉包合同購買其它廠家的產成品等;二,在生產瓶頸之前留些緩沖庫存,以保證瓶頸環節持續運轉,不會停工;三,如果某一部門的生產依賴于前一部門的生產,那么就重復設置前一部門的生產設備,可以充足地生產以便供應下一部門的生產所需。
2、擴大生產能力的頻率
在擴大生產能力時,應考慮兩種類型的成本問題:生產能力升級過于頻繁造成的成本與生產能力升級過于滯緩造成的成本。首先,生產能力升級過于頻繁會帶來許多直接成本的投入,如舊設備的拆卸與更換、培訓工人、使用新設備等等。此外,升級時必須購買新設備,新設備的購置費用往往遠大于處理舊設備回收的資金量。最后,在設備更換期間,生產場地或服務場所的閑置也會造成機會成本。
反之,生產能力升級過于滯緩也會有很大的成本支出。由于生產能力升級的間隔期較長,每次升級時,都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大幅度地擴大生產能力。然而,如果當前尚不需要的那些生產能力被閑置,那么,在這些閑置生產能力上的投資就將作為管理費用計入成本,這就造成了資金的占用和投資的浪費。
3、外部生產能力
有些情況下還可以利用一種更為經濟有效的辦法,那就是不擴大本企業的生產能力,而是利用現有的外部生產能力來增加產量。常用的兩種方式分別是:簽訂轉包合同或共享生產能力。共享生產能力的新途徑還有利用一種企業聯合體間的分時柔性工廠等。
篇2:產能負荷的分析
產能負荷的分析
產能分析主要針對產品
1、做哪些產品。
2、產品的制程。
3、每個制程的使用機器設備(設備負荷)。
4、產品的總標準時間,每個制程的標準時間(個人負荷)。
5、材料的準備前置時間。
6、生產線及他倉庫需用之場所大小(場所負荷)一般,著重于人力負荷及機器設備的能力分析。
一、人力負荷分析步驟
1 、依椐期間月的銷售計劃所預訂的生產計劃,針對各種產品的數量、標準時間,計算出生產該產品所需的人力。
標準時間又稱“標準工時”。
標準時間=實質時間×(1+寬裕率)
一般的寬裕可分為:
物的寬裕:作業寬裕(清理作業臺、工具不適用)。
人的寬裕:需要寬裕(上洗手間、喝水)。
疲勞寬裕(因工作疲勞降低工作速度)。
寬裕時間 實質時間
寬裕率= × 100% 或作業率= × 100%
實質時間 實際起訖時間
一般寬裕通常的寬裕率為實質時間的18%-24%
例:某生產部次月計劃
假設:工作天為23天,每天的工作時間為8小時(不含加班),則其人員需求計算如下:
1、 人員需求= (計劃生產總標準時間) /1人1天工作時間*工作日 ×(1+寬裕率)
寬裕率設定為15%
人員需求= 660000/ (60分*8)*23 ×(1+15%)=59.7=60人
2、比較現有人力
如現有人員為56人,則需補4人。
3、申請增補
上面例子,為某一生產部門,次月計劃生產所需求之人力,不足時即時向人事部門申請增補。
篇3:產能分析五個方面
產能分析的五個方面
產能的分析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
1、做何種機型以l及此機型的制造流程。
2、制程中使用的機器設備(設備負荷能力)。
3、產品的總標準時間,每個制程的標準時間(人力負荷能力)。
4、材料的準備前置時問。
5、生產線及倉庫所需要的場所大小(場地負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