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南三中教學“互動單”實施方案
一、教學“互動單”實施背景
目前我校的“三單教學”(活動單、自助單、互動單)教學模式,在推進我校課堂改革,提高課堂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三單教學”的推進過程中,我們明顯感覺到,活動單、自助單的推進比較深入,且逐漸形成系統的、科學的體系,但互動單依然推進緩慢,沒有太多的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策略和方法。為了深化我們的課堂教學,“互動單”的強力推進成為我們教學改革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二、教學“互動單”實施意義
創設教學“互動單”這一平臺,外在上顯現的是我們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彌補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不到位的環節;內在上彰顯的是學生的情感表達,作為課堂的補充和延伸,更好地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悠脚_的設置,既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在無形之中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互動單”實施辦法
1.創設平臺。每個班級利用教室后方的黑板,在右側開辟出黑板的1/3面積,專門設立“教學互動平臺”。
圖示:
教學互動平臺
2. 活動對象:各科任課教師;各班全體學生
3. 平臺功能:安排各科教學師生互動單表格。各科老師可以針對本學科特點,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或對學生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或學習之后,對各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發問。(“師生互動單”表格統一樣式,學校教務處提供樣本。)
4.活動方式:
?。?)學生個體針對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填寫“師生互動單”。
?。?)學習小組針對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填寫“師生互動單”。
?。?)任課教師針對學科學習在“師生互動單”上提出要求與建議。
三、“互動平臺”操作流程
1. 每日學生(或小組)或教師將學科學習中的問題材料懸掛于互動平臺之內。(要有提前量)
2. 每日教師利用上課的間隙或其他空閑時間摘取欄內懸掛材料,進行查看。
3. 教師對材料中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教師解答方式可根據問題形式采取以
下三種方式:
?、賯€別解答②課堂集體解答③書面解答),解答完畢把材料重新
懸掛欄目之內。(補充說明: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多形式解答。)
4. 學生(或小組)查看老師的解答,做好及時反饋。
5. 教師定期(每兩周)收集“互動單”,裝訂成冊,做好標識與記錄。
四、教學“活動單”管理與考核
(一)管理辦法
1.各班設“活動平臺”管理員一名,負責空白互動單的發放與整理。
2.各年級教學分管主任負責督促與檢查各班執行情況,及時反饋情況。
3.教務處定期對互動平臺進行檢查。
?。ǘ┛己宿k法
(1)學生考核
1.由各班“互動平臺管理員”負責統計學生(或小組)提供材料的數量和質量(質量問題由管理員到任課教師處征詢意見)
2.根據學生(或小組)提供的材料的數量和質量,定期(每月)評出優秀個人與優秀小組。
3.每學期兩次以上被評為優秀個人的學生,本學期該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中的“學習能力”一欄的評價為同類學生的最高等級;每學期三次以上被評為優秀小組的,根據實際情況,組內成員可以在同等條件下獲得等級評價的優先權。
4.每學期結束,評出班級“互動明星”與“互動明星組”,班級進行物質獎勵,并全校表彰。
(2)教師考核
1.由各年級年級主任負責統計各科教師提供的材料數量。
2.每月中、高考學科的老師必須完成基本數量10份;其他學科(文化科目)必須完成基本數量6份。每學期各主課任課老師不得少于30份,其他學科(文化科目)不得少于18份。
3.互動平臺的運用情況,列為每學期的教師考核等級、學期終的評優評先的考核項目。
附:通南田家炳中學師生互動單表格
通南田家炳中學師生互動單
篇2:提高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的有效性
提高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的有效性
——浙江師大杭州幼兒師范學院
王春燕
引言
(1)※互動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為的相互影響。
※言語互動與非言語互動。
※正式的有組織的互動與非正式的無組織的互動。
※維果斯基:教育作為一種代際之間的文化傳遞活動,實際上就是在成人與兒童之間發展的“社會共享”的認知。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觀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一、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
1、幼兒主體地位缺失。
現實中的師幼互動平等仍處于淺層狀態,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的互相尊重,教師沒有把幼兒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
※教師的話語霸權。
※師幼虛假的交往現象。
(4)案例1:有趣的轉動
教師問:“要是身體的哪個部位不會轉動了,會怎么樣?”
幼兒:“眼珠不會轉動就看不見旁邊的東西了。”
“脖子不會轉動,頭就不會動了。”
“如果腰不會轉動,身體就彎不下來了。”
“我家有老板椅呀。”
教師強調說:“我的問題是如果身體哪個部位不會轉動了,會怎么樣。”就又請別的孩子回答了。
然后教師接著說:“請你們找一找,說一說什么東西會轉動,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好處。”
(5)雖然教師能清楚地聽到幼兒回答“我家有老板椅。”但是還沒有真正聽懂這句話,不能真正地理解幼兒所要表達的意思。在教師看來這樣的回答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如果仔細分析:幼兒為什么會突然想到老板椅呢?老板椅與身體轉動有什么相關嗎?就會發現幼兒所說的老板椅的意思應該是:老板椅會轉動,我要是身體某些部位不能轉動了,就可以坐在我家里的老板椅上,以椅子的轉動來代替身體一些部位的轉動。其實,老師是可以接住孩子拋來的球的,及時鼓勵幼兒,幫助幼兒更清晰地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再順利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找一找、說一說,什么東西會轉動,給人們帶來什么好處?”
(6)案例2:玩具要輪流玩
※為了引導大班的幼兒學會和同伴交往的正確方法,一位教師設計了社會活動“玩具要輪流玩”。這是其中的一個活動實錄。
※師:有時候好朋友之間也會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像他們這樣:(兩位幼兒——一男一女進行爭搶玩具的情境表演。)
師:這兩位朋友在爭搶玩具,這樣做對不對?我們來幫助他們想想辦法?
幼:男孩應該讓女孩。
幼:大家輪流玩。
幼:只給女孩子玩,不給男孩子玩也不公平,應該再找一個玩具。
師:你有沒有遇到同樣的事情,你們是怎么解決的?
幼:有一次我玩一個玩具,哥哥也想玩,就拿著他的玩具對我說:“我這個玩具很好玩。”其實,他的玩具我玩過,一點也不好玩,我就沒有答應他。
師:我們要學會相互謙讓,玩具要大家輪流玩。
(7)上述判斷中,教師早就預設了問題的答案——教師都要繞回預先的目標上。其實,適宜的社會性行為必須經過幼兒自身的體驗才能被認同并內化,與其回避、壓制,倒不如讓幼兒充分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再通過創設適當的問題情況,如:兩個小朋友都想玩該怎么辦,讓孩子說說解決的辦法,從而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合作中問題,比蒼白無力地說教要有效得多。
(8)在互動的內容上,教師以自己的思維、語言、行為來代替幼兒的思維、語言,而忽略幼兒的內心感受。
※在互動的導向上,教師是互動中的主動者,幼兒是消極的受動者。
2、師幼互動模式單一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與幼兒的互動的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與被教育、指導與被指導,管理與被管理的傾斜式互動。教師發起的互動占絕大多數。尤其是在教學活動中。
(10)※幼兒的互動被嚴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時間與范圍內,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師的教育內容與教育行為。幼兒在許多事情上都得接受教師的指令,沒有任何主動權、自主權。
3、互動中教師被教案牽著鼻子走
※教師往往會把課堂教學看成是按照預先的設計進行的走教案的過程,較少關住或漠視互動中幼兒隨時出現的問題,也不希望看見教學進程與教學計劃慢慢地偏離。
案例3:有趣的光斑
教師說:今天陽光明媚,請小朋友用鏡子玩一玩,看能發現什么。聽到小鈴聲就到老師身邊坐下來。
※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四處玩起了鏡子,有幾個小朋友把鏡子放在太陽光下不停地晃動著,把光斑照到各處,指指點點說:這是我的,那是你的。慢慢地孩子們都挪向有陽光的地方,大多數孩子都照出了光斑??蛇€是有幾個孩子沒成功,有的雖然站在陽光底下,可鏡子卻在在陰處,有的本該照射鏡子上的陽光正好被其他孩子的身體擋住了,還有個女孩雖然把鏡子放在陽光直射到的地方,可鏡子正面朝下,陽光只照到鏡子的背面,雖不停地晃動著鏡子,可還是照不出光斑。旁邊一男孩子看了看她的鏡子,又看了看她鏡子所照的方向就伸手過去幫她調整了鏡子的方向,光斑產生了。
※老師敲小鈴了,小朋友圍坐在老師身邊,老師問:“剛才玩的開心嗎?”“開心。”“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有光斑呢?”
※孩子們正在討論。剛才那個男孩突然站起來自豪地說:“有一個小朋友搞不起來,是我幫她搞起來的。”
※老師并沒有理會,繼續說:“光斑都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請小朋友們再去玩一玩,想一想。”
※老師的教案成了死的看不見的“手”,支配、牽動著“活的”教師與幼兒,讓他們圍繞著它轉,教師不能根據教學的實際推進情況適當調整,互動機械。師幼互動的過程成了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灌輸過程。
調整:
※當老師發現有的孩子照不出光斑時,即可增加“如何才能照出光斑”的討論,“照不出光斑”的原因分析,探索環節,可以提出
(1)你照出光斑了嗎?
(2)你是怎么做的?
※也可以請照出光斑的孩子再試一試,再次展現問題情境,讓大家來尋找原因。
※再如,當那個男孩說時……,教師應及時鼓勵、肯定,為他提供充分表達、展示的機會,同時可以把球拋給大家,共同討論。
4、師幼互動中教師缺乏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預料外的問題,隨機應變、靈活機敏地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特別是對偶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從而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有效地完成,隨機處置的能力。
案例4:木魚在什么地方敲
※教師正在組織孩子進行音樂欣賞:小老鼠偷油?;顒娱_始,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形象地肢體動作營造出良好的氛圍。接著有條不紊地欣賞樂曲第一段與第二段,老師問:這首曲子好聽嗎?你們喜歡哪一段?
※有的小朋友說喜歡第一段,也有的說喜歡第二段,教師說:“很好。”接著老師提出了一個啟發式的問題:“木魚在什么地方敲呢?”立即有小朋友們搶著回答說:“在廟里。”頓時,在場的小朋友與聽課的老師哄堂大笑誰也沒有想到這種出乎意料的回答,老師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繼續強調:“你再仔細聽聽木魚在哪里敲?”幼兒仍然回答:“在廟里”。最后老師強做微笑說:“木魚應該在第一小節結束時來敲。
※老師的問題:“木魚在什么地方敲?”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回答,答案自然是多種多樣的。木魚是可以在廟里敲的,這是沒有錯的。幼兒能做出這樣的回答,說明他在認真思考,積極動腦,教師對幼兒的回答要分析,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為什么幼兒會這樣回答,造成這樣回答的原因是什么,應從教師找原因,是語言不準確,還是問的范圍太大……
分析:
教師的語言是幼兒回答問題的誘因,如果是這樣問:“你們認為木魚應在樂曲的哪一個小節敲好聽呢?”這樣的提問確定了問題的范圍,把幼兒凌亂的思緒拉入樂曲之中,請幼兒聽聽音樂告訴大家,這樣就不會出現以上的情況了。并且在此過程中孩子不但能體驗樂曲之美感,也能在比較中了解敲木魚的作用。
即使出現這樣的問題,老師也不需要緊張,可以靈活機動,發揮教育機智:“很好,你是個非常細心的孩子,注意到廟里也有敲木魚,能不能幫我們想一想今天這首歌曲中什么地方用木魚敲好聽呢?這樣幼兒不但積極回答,而且也會想為什么用木魚敲而不用別的器具,自然歸納出:用木魚的聲音最能表現出小老鼠偷油時緊張的氣氛。”
二、原因分析——價值觀、技術因素及實際困難
※(一)落后的課程教學觀
※教學活動本質認識的觀念問題——教學活動是特殊的認識活動還是師幼的對話交往活動?
※傳統教學活動指的是在教師的帶領下以集體教學為組織形式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師生雙邊活動。
(20)案例5:森林是我們的好朋友
師:大森林是我們的好朋友嗎?
幼:不是。
師:為什么?
幼:因為森林里有許多動物,他們很兇的。
幼:我最害怕大灰狼和大狗熊了。
幼:地球上沒有動物就好了。
幼:可是,沒有蝦的話我就吃不上蝦了。
※老師把話題重新扭轉過來,繼續問道:森林有什么作用?接著引導幼兒歸納出大森林種種好處,如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最后做出總結:大森林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大森林和大森林的小動物……
(21)當前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
※完成認識性任務成為教學中心目標,其它的目標,諸如態度、價值、情感、社會性的任務或附帶、或抽象,并沒有真正的地位。
※教學過程成了展示教學計劃的過程。
※引起兒童興趣——導入活動——提出問題——師幼一問一答——最后教師得出結論。
※教師是知識的載體與傳聲筒。
(22)送給蛤蟆的禮物
※再過幾天就是蛤蟆媽媽的生日了,青蛙想做一件衣服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這天下午,青蛙一看見蛤蟆,就忍不住說了出來:“我要送你一件衣服,不是買的,是我自己做的。”蛤蟆聽了很高興。
※晚上,青蛙準備好剪刀、針線,開始做衣服??汕嗤軓臎]做過衣服呢!剛剪了幾下,青蛙就叫起來,“哎呀,壞了,剪壞了!唉,看來衣服是做不成了,只能做一件背心了。”
※有一天,青蛙碰到蛤蟆的時候有點不好意思,說:“嗯,做衣服太慢了,我想還是做件背心給你吧!”“呀!太好了。”蛤蟆高興地叫了起來。
(23)※晚飯后,青蛙就做起了背心。這次青蛙就小心多了。可是不知怎的,又剪壞了?,F在背心也做不成了,只能做一頂帽子了。青蛙真的生自己的氣了。“唉!算了,明天再做吧!”青蛙氣呼呼的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青蛙又碰到了蛤蟆說:“嗯,我覺得那塊布更適合做一頂帽子!”“聽起來真不錯,我喜歡帽子!”
(24)這天晚上,青蛙在動手做帽子前,對自己說:“這次,你要是再剪壞,你就是一個最笨最笨的大笨蛋!”唉,看來青蛙的運氣真是糟透了,布又剪壞了,這下連帽子也做不成了。“唉!我是世界上頭號大笨蛋。”青蛙自言自語地說。
※第二天是蛤蟆的生日,當青蛙把一塊手絹送給蛤蟆的時候,他難過差點兒掉下眼淚。“哇,真漂亮!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最特別的禮物了,謝謝你!”看到蛤蟆這么高興,青蛙一點兒不覺得難過了。
(25)教師的三個提問
※導入故事:最近,聽說蛤蟆要過生日了,它的好朋友青蛙打算做一件衣服送給它,可是最后,青蛙只送了一條手帕。
問題1:如果你是蛤蟆聽說禮物從衣服變成了手絹,你會高興還是難過?為什么?
問題2:如果你是青蛙,把原來打算制作的漂亮衣服只做出一條手絹,你還會把這份禮物送給蛤蟆嗎?為什么?
教師完整講述故事,留下結局讓幼兒思考并提問:
問題3:猜一猜,蛤蟆最后會收下這份禮物嗎?為什么?
(26)教學活動是師幼的交往對話活動
※課程的教與學不是外在于教師與兒童的活動的,尤其當幼兒園課程從單純的課堂教學擴展到幼兒園一日的活動后,其本身就是師幼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幼兒園課程教學就其本質應是師幼互動的交往過程,是對話的過程。
(27)雅斯貝爾基在《什么是教育》中描述了迄今為止的三種教育類型。
1、經院式教育:僅僅局限與傳授知識,教師是知識的傳播工具,兒童學習的目的就是學習固定的知識。
2、師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權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使兒童只能被動地依附于教師,服從于教師。
3、蘇格拉底式教育:教師與兒童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教學沒有固定的方式,雙方可以自由地思考,在善意與無止境的對話與討論中喚醒兒童的潛在力。
(28)騰守堯先生在《文化的邊緣》中指出:
※灌輸式教育:強調知識的灌輸與吸收,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兒童對教師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中心。
※園丁式教育:強調教育者應該像一個園丁,他的職責就是創造條件,為兒童的發展提供一種輕松、自由、美好、和諧的環境——兒童中心。
※對話式教育:強調兒童與教師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兒童的身心就是在教師與兒童精神相遇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激發、不斷地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而得到長足發展的——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二)互動缺乏技巧(不會設計提問,教師話語水平低)
案例7: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樹葉”
教師提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樹葉,目的是讓幼兒觀察比較樹葉的大小、形狀、顏色等方面的不同??僧斢變禾剿鲿r,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師:“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結果多數幼兒都力圖自己的發現能與眾不同:
幼兒1:“這片樹葉上有很細的莖(葉脈)”
幼兒2:“這片樹葉上有小圓點花紋。”
幼兒3:“這片樹葉生病了,上面有斑點”
幼兒4:“這片樹葉被小蟲子咬了,有小洞洞。”
※這樣圍繞著樹葉進行了很多的互動,但幼兒真正需要探索的內容卻并沒有提及,被忽視了。
※“看一看、比一比,這些樹葉有什么不一樣?”
鎖定并縮小探索的主要內容。
※教師的提問應能引導幼兒的思維,有助于幼兒對內容的理解與學習,否則,提問非但不能引導幼兒學習,反而會影響幼兒的學習。
(31)學會提問
1、“你認識嗎?你是怎么認識它的呢?”(了解孩子的已有經驗)
2、“你哪兒不會呢?你覺得哪兒很難?(了解孩子的已有認識水平)
3、“假如你來做(畫),你會怎么做呢?”(激發孩子在原有基礎和自身的水平上通過自己思考能夠更深入的思考。)
4、“你想的真不錯,如果是我,我還可以……”(對話的基礎上引領孩子,但表明是個人之見。)
5、“你怎么把老師想說的都說了?”(暗示孩子老師也是和你們一樣思考的)
6、“你說的,老師還沒有想到呢!你比我還厲害呢!”(吃驚的狀態告訴孩子每個人色想法都不一樣,你的有可能比老師還出色)
7、“我想到了上次……”(善于結合孩子平時的生活經驗以幫助孩子理解,老師必須有觀察,才有豐富的經驗儲存)
8、“我覺得***說得太好了,一是因為……,二是因為……”(表揚有根有據,讓孩子懂其所以然,明了自身的優勢在哪里。而不是虛幻地自我夸耀——我真棒。)
9、“這個問題可難了,你們一定不會回答吧!”(激將法,在適當的時候激發孩子進一步主動思考問題。)
10、“你為什么感到優美的呢?你想到什么,或者看到什么?”(我們要幫助孩子盡量少做抽象的分析,引導孩子懂得用形象的表象來表述)
(三)班額太大是實際困難
幼兒人數太多,直接增加了許多紀律問題,教師每天維持紀律就占去大量時間,在教學中也常常是顧了這個顧不上那個,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于幼兒的新奇發現、探索的迷惑、提出的疑問,也只能是“啊”“是嗎?”“好”等來應付。
三、提高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有效性策略
※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有效性的標準。
1、關注孩子的興趣需要。
2、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3、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4、師幼是平等對話的關系。
三、提高師幼互動有效性的對策
(一)放下權威,轉變角色
真誠地面對孩子,是教師與幼兒實現對話的基礎。真誠地對待孩子的提問,真誠地對待孩子的表達。
變“話語霸權”為“雙向互動”。
如:一節繪畫課,“畫出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教師先讓幼兒說你最喜歡什么顏色,一幼兒說“老師,你這么老了,怎么穿紅色衣服?”師耐心回答:“因為我喜歡紅色。”老師對話非常平等。
教師在知識經驗,社會常規方面占有優勢,而孩子在直覺、想象方面成人卻無可比擬。教師不能以知識經驗的權威壓制孩子。
互動要放下權威
案例8:“蘭花是最香的花嗎?”
在這個教師精心組織的活動中,孩子顯示了“廣博”的知識與良好的記憶力。在那個活動中,教師尋找了一系列圖片與實物,讓孩子掌握各種花的特征和用途,包括“中國十大名花”城市的“市花”、一些國家的“國花。然后不斷地提問:“世界上最大的花”、“最小的花”、“最臭的花”、“最短命的花”、“最長壽的花”,孩子能說出很多從來未見過的花的名字來。教師還問了一個問題:“世界上最香的花是什么?”孩子齊聲答道:“蘭花”。這是原先老師告訴他們的,有個孩子悄悄地問同伴:“蘭花是最香的花嗎?好像花都很香呀!”
關于蘭花的對話片段:
師:蘭花有幾片大花瓣?
幼:三片大花瓣,三片小花瓣。
師:它有什么作用?
幼:止血鎮痛。
師:玫瑰有什么作用?
幼:可以做香水。
師:還可以凈化空氣。
師:仙人球有什么作用?
幼:美容。
幼:治病。
幼:解渴。
幼:做燃料。
師:作用大不大?
幼:(集體)大……
師:你們喜歡不喜歡?
幼:(集體)喜歡……
案例9:《大問號》活動片段:
師:我們先來念一遍兒歌,師生一起念兒歌:《大問號》
“彎彎月,掛樹梢,好像一個大問號。
螃蟹為什么會吐泡?
孔雀為什么會開屏?
青蛙為什么會冬眠?
螞蟻為什么要搬家?
長頸鹿的脖子為什么特別長?
……
一個一個大問號,讓我們一起來
去發現
去探索。
師:“好,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這里哪些能解決?哪些不能解決?”
幼1:“我知道長頸鹿脖子為什么這么長?因為它要吃樹葉。”
師:“那大熊貓要吃竹子,為什么脖子不長?這個回答不太準確。”
幼1“他不用吃上面的葉子。”
師:“書上是這樣說的:恐龍滅絕時代,樹葉都枯了,長頸鹿生命很頑強,為了得到更高的樹葉,于是脖子越來越長了。”
幼2:“那長頸鹿的脖子原先是很短的?”
師(有點不耐煩):“到底是長的還是短的,我也不清楚,你們回去查一下書。”
幼3:“我媽媽說長頸鹿一生下來脖子就是很長的,后來越來越長了。”
師:(把書合上,表示不愿意再談長頸鹿的問題):“你去查一下資料,萬一錯了怎么辦?好,我們來講下一個問題,還有哪位小朋友能解決問號中的問題!)
教師社會地位的權威體現,壓制孩子,其實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培養的是主動、積極、有無限能力的兒童,而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
一要走出來,走近幼兒。
二要蹲下來,看看孩子眼里的世界。
三要動起來,成為孩子活動的合作者。
(二)理解孩子,進行引導
案例10:語言活動——小猴采蘑菇
孩子們正在進行自編自講故事,琪琪正在為大家講故事:“一天,有一只猴子,它跑到樹林里去采蘑菇……”剛講到這里,下面的小朋友就叫了起來:“不對、不對,是小白兔采蘑菇,小猴子怎么會去采蘑菇呢?”孩子們你一言我抑郁,把琪琪搞得十分尷尬。琪琪一時不知怎么辦好,只好用求援的目光看著老師。老師想了一下,先用動作示意大家安靜下來,并對大家說:“老師和你們一起來想一想,為什么小猴子就不能采蘑菇,而只有小白兔才能去采蘑菇呢?“頓時,大家說開了,有的小朋友說:“小猴子應該爬樹摘果子才對呀!……老師認真地聽完了小朋友的交流議論,沒有否定他們的想法,而是輕輕地點點頭,微笑著說:“你們能試著動一下腦筋,編一個小猴子采蘑菇的故事嗎?在老師的提示下,有的小朋友說:“小猴子想換換口味,”有的編了:“小白兔生病了,小猴子想幫忙去采蘑菇……”還有的小朋友講了一個“小白兔過生日小猴子采蘑菇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小白兔”的故事。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在小朋友的想象中創編出來了。
師幼互動中,教師的理解、引導至關重要。
一個互動的教學活動——“灰姑娘”的故事
案例11:
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入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在老師簡單做了敘述后,開始向全班學生提問。
老師:你們喜歡故事里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學生: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后媽和后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灰姑娘)善良、可愛、漂亮……后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簡評)教師的提問意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引導,使學生明確好與壞、美與丑、是與非,特別是激發學生的一顆愛心。這樣的提問恰恰符合我國新課改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的要求。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及時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臟臟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讓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老師做昏倒狀,全班大笑。)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和后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回答呀!
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媽,我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王后。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后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是很好,你們明白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像愛自己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
(簡評)讓學生站在后媽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處理問題,引導學生中肯地恰當地評價人物的行為,使學生認識到后媽不是壞人,只是有缺點的人,從而引導學生不要去恨,而要去愛,引導學生去理解他人、寬容他人,引導學生去完善自我、能夠去愛別人。這既對學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也同時培養了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后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么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的姑娘呢?
學生: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仆人……
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是的。
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能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
篇3:互動課堂教學工作總結
互動課堂教學工作總結
一學期的學校工作又落下帷幕。在這一學年中學按照縣教育局的工作思路與工作重點,緊緊圍繞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依靠全體教職工,積極進取、努力開拓、奮發拼搏,學校的各項工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學校始終以“高標準、嚴要求、創一流”為總體目標,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以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在教育局呂局長帶領下,通過實踐論證,本學期推出“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以來,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建立健全各種組織,并依據縣局“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步驟及時制定出實施方案,組織培訓,在期初會上進行模擬演練,查擺問題,開學后及時進行班級和小組文化建設,目前師生正以滿腔的熱情踐行著“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但就“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現實推動情況看,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模式的理解和運用;二是對導學卡的編制和運用;三是小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的問題;四是對有序有效的學生展示的研究;五是對評價標準的確定,如何評價班級學習小組和小組內成員的評價等。依據縣局通知要求,現將我校前一段推進“135”互動課堂改革工作總結如下:一、創造有利于“135互動課堂”課堂教學改革的條件
1、更新教學觀念
觀念決定行為,要改變教師固有的觀念是很難的。為此,開學初,組織全體教師集中學習《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通識培訓》。對“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詳細解讀,對導學卡及教案編寫工作做了細致解說。為營造課改的氛圍,學校形成了會會講課改,人人研課改,堂堂落實課改的局面,讓教師形成課改的理念。通過培訓引領,老師們對“135”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過了一段時間后,在學校組織的“135”理論過關考試中,90%的教師達到優秀成績。
此外,學校又組織教師進行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意識到課改的設想最終要靠教學實踐去實現、去完善,不僅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廣大教師理解了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改變了教學方法,把握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突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并要求科任教師用新課程的理念審視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
2、組織建立:建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課改領導小組,形成了校長(主任)——教學處——教師,前勤——后勤信息暢達,管理到位,組織有效的管理機構。
3、制度健全:建立健全了保障課改運行的各項規章制度,實行邊實驗邊調整,邊運行邊規范。
4、物力保障:學校教室從環境布置到課桌擺放和黑板的增設,小組文化建設,教師外出學習等學校都給予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
5、措施得力:開學初學校就以組織為牽制,以制度為約束,以財力為保障,以方案為統領,形成了全面鋪開,穩步推進,科學實施,強化規范,保證成效的一系列措施,確保“135互動課堂”順利實施。通過教研帶動,使教師更好地消化理解和吸收接納新理念、新方法,總校及各校領導與教師一道同研究、同反思、同成長。
學校領導多次到年級組、班級參與“135”互動課堂班級建設,從環境的美化到小組的命名。參與指導“135”互動課堂,查導學卡,看導學卡,聽互動課,和講課教師座談,和學生座談,及時發現課堂內引發的新問題、新矛盾,設身處地,站在師生的角度來分析困難,設法盡快解決突出問題。通過這些舉措,強化了師生對“135”互動課堂的認識,爭取更好地實施課程改革。
認真落實教育局“135”互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步驟,組織教師深入學習“135”內容,充分發揮教研組功能,利用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活動,加大研討力度。
目前,通過系列舉措,“135”互動課堂在我校開展得如火如荼,班級建設有聲有色;課堂中三階段實施有條不紊;師生互動和諧融洽。
二、“135互動課堂”改革實驗初見成效
1、教師觀念轉變了:確立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服務者、引領者、組織者、鼓勵者、合作者。
2、教學模式更新了:由原來的教師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地心說”,變成以學生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日心說”。課堂的中心變了,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主體。
3、學習方式自主了: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真正實現了“我要學”。
4、評價方式換位了:原來是以教評學,教師主導?,F在是以學定教、學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