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校本教研制度建設方案
教師的專業水平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生命。校本教研是為了解決本校及本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一種教研活動,也是立足并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資源的研究。校本教研的實施,能為學校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一個建立在教師自身實踐基礎上的平臺。為在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中更好地發揮教學研究工作的作用,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結合新課程實驗工作,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1、樹立校本意識,“改進教學實踐,解決面臨問題”,“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挖掘種種潛力,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充分釋放學校的生命活力”。找準我們的優勢、劣勢,不沿襲、不照搬,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2、改善機制,建立教學研究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整合教務處,學科教研組和年級組等多種力量,建立直接服務于教師、開放的學校教研網絡。領導、教研人員勤于深入課堂,通過聽課、說課和評課、個人反思等多種活動,發現問題、經驗、反思教學、探索規律、減少評價式聽課,增強指導性聽課,解放教師思想,減輕教師心里壓力。
3、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多與外界交流,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資源提供給廣大教師并及時把我校的成功經驗推向社會,鑄造我校的品牌教師,借此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水平。
4、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主題,學校發展為根本,以促進教師發展為宗旨,以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本教研活動,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組織管理
成立由校長為組長由教導處、教科室、年級組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的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協調、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教導主任負責教師培訓的日常事務工作。
組長:校長
副組長:副校長 支部書記 教導主任
組員:教導副主任 年級組長 教研組長
三、目標與任務
通過開展校本教研,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1. 不斷更新全校教師的教育觀念,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2. 進一步發展教師個性特長,使之具有鮮明的教育、教學個性,并創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特色。
3. 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4. 提高教師對新課改的研究,探索能力,提高全體教師的科研水平。
5. 建立本校的校本培訓機制,使校本培訓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系列化。
四、原則和過程
基于“教學問題”的研究,基于“有效教學”的設計,基于“互動教學”的行為,基于“問題解決”的反思。校本研究過程就是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總結)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
五、內容與時間安排
1、按上級部門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自修與研討《有效教師》、《有效教學》,用其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效率。
2、每學期一次教師論壇。
每學期初圍繞目前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舉辦一次教師論壇,為廣大教師提供更多交流和研討的平臺,通過互動式的參與,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使教師們在心靈的交流中啟迪,在思維的碰撞中成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暢所欲言,談出真諦,談出真理!
3、每學期一次送教下鄉。
每學年開展一次送教下鄉活動,為優秀教師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并加強城鄉教育教學交流和城鄉教師互助,促進全縣課改的均衡發展。送教形式是先上課,再由執教者介紹教學設計與反思,然后交流評課。
4、每學期3至4次教師全員培訓。
通過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理論、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評價、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培訓,使教師的整體素質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提高。教師能熟練掌握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和從網上獲取教育信息和資料的能力,基本適應課程改革需要。
5、每學年一屆同題課教學研討。
繼續我校的特色校本教研“同題課”教學研討活動,每年圍繞一個主題開展,一輪輪地集體備課,逐一教學實踐,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老師們相互觀摩、評議,最終聚集體之力量,每年級語數科各選派一名代表參加全校的示范課賽,展示年級教研成果。達到將學校教研主題應用、推廣、深化的作用,讓“同題課”有力地促進學校的發展。
6、兩學年一批學科帶頭人培訓。
全面啟動學科帶頭人培訓,創造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機制。努力提高學科帶頭人的政治業務素質和新課程改革所必須的教育教學能力,并及時總結推廣其成功經驗,[物業經理人-http://m.dewk.cn/]充分發揮他們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帶動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學科帶頭人教師隊伍,為實施名師工程奠定基礎。
7、三學年一次全校性課堂教學達標。
借鑒 “先學后教、合作學習”這一課堂教學模式的成功經驗,以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以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導向,大力推進課堂教學創新,真正做到“向40分鐘要質量、向課堂教學要效益”,使課堂教學達到“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顯出來”的理想效果,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開創教學改革的新局面,實現教育教學的新突破。努力推進學校教學工作的良性發展。
8、兩學年一輪跟崗學習。
一是分批分期派出教師到先進學校進行為期一周的跟崗培訓學習,兩年內讓全校每位教師都外出跟崗學習一次以上。建立及完善相應的《外出跟崗學習要求》,力求將外校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辦學模式、管理機制引入我校。
篇2:E中學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中學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校本教研是以解決學校、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自身專業化成長中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選擇學校、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經常遇到和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教師的專業水平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生命。為了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組織,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特制定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一、校本教研組織機構。
1、校本教研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校本教研實施小組:以教研組為單位,各教研組主要指導與組織者分工如下:
午次 星期 上午 下午
星期一 計算機
星期二 政治 語文
星期三 歷史 數學
星期四 化學、地理 英語
星期五 生物 物理
學科教研組組長及主抓領導安排表
組別 組 長 主抓領導
職責:
① 制定學校校本教研的總體規劃。
② 領導小組成員必須深入校本教研第一線,下到有關教研組組織指導教研活動,并每人承擔1~2項校本教研課題研究。
③ 為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的軟、硬件環境。
④ 適時聘請專家來校指導校本教研工作。
職責:
①制定學校校本教研的工作計劃、指導各教研組課題組制定教研計劃,落實開展校本教研工作。
②收集、整理學校校本教研的各種資料、總結學校校本教研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及時向“校本教研領導小組”提出建議。
③定期完成對教研組、課題組、教師個人的評價。
⑤ 向領導小組推薦各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人選。
3、校本教研專家組。
① 區外專家:聘請省教科院、大專院校的有關專家。
② 區內專家:市教科院領導、教研員、區教研員及市內其他相關專家。
③校本專家:本校市區級“學科帶頭人”及部分中小學高級教師。
二、校本教研的主要任務。
深入了解并及時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按照“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進行,在教育、教學中研究”的設計策略思想,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宗旨,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校本課程開發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努力提升辦學品位。
三、校本教研的形式及教研活動要求:
1、校本教研的形式。
以“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行動研究”為主要活動形式。以新課程為導向,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調查研究、實踐探索、信息交流等多種活動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課例研究、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倡導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學科整合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等多種教研形式。
2、教研活動要求。
①營造嚴謹、務實、民主、寬松的教研氛圍,改變教師教學研究各自為陣和孤立無助的狀態,淡化功利主義,杜絕為追求新穎、舍本求末、貪大求全的形式主義,反對理論與實踐脫節,有效開展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研究。
②加強自我研究意識,形成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在研究m.dewk.cn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狀態。
③各教研組必須作好校本教研活動計劃并按計劃組織好教研活動,做好活動記錄、資料收集整理、活動總結等工作。
④全體教師必須嚴格執行學校制訂的教師培訓制度、聽課評課制度、集體備課制度、教研活動制度等有關制度。
⑤教師參加校本教研活動的情況將作為教師業務考核的主要內容。
四、校本教研的促進措施。
1、以“教師業務考核記錄”作為年終考核教師的重要內容。
2、每學期開展一次校本教研組評優活動。
3、對優秀的教師個人,派出參加校外各級專業培訓(將培訓作為一種獎勵)。
⒋引進競爭機制,把在校本教研中成績突出的教師吸收到教研員的隊伍,給他們分任務、壓擔子,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然后在此基礎上評選出“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
五、校本教研的后勤保障措施。
1、學校后勤工作人員供應樹立為教學服務,為校本教研服務的意識。
2、積極創造條件為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的信息技術環境。
3、學校后勤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其在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篇3:學校校本教研制度
> 某學校校本教研制度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以課改為導向,改進和加強學校教研工作,建立以教師研究為主體,課堂為主陣地,課改中面臨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和教師專業的成長,并使學校逐漸成為勇立潮頭,與時俱進的學習型學校。
二、教學研究理念
圍成“學生發展”這一中心,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臨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
三、遵循原則
1、針對性原則
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要針對課改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實施“面對面”的研討。有的放矢地解決教師課改中的疑慮和困惑。
2、實效性原則
以“問題”為中心,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注重實效,力求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和現實的教學效益。
3、實踐性原則
遵循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原則,注重給教師反復實踐的機會,使理念學習與教研活動緊密結合,產生1+1>2的效能。
四、分組形式
按學科分組
五、教研活動時間
每周三下午教研會
六、教研活動任務
深入了解并及時探討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和困難,交流教學心得、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不斷促進教師的教學專業化成長,提高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建設與管理的能力。
七、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活動形式,運用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調查研究、實踐探索、區域交流等多種教研活動方式,開展互動式教研活動、學科整合式教研活動。
八、獎勵制度
1、每學期開展優秀教研組和備課組評比。
2、對參與教研活動積極的教師,多提供外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把學習和培訓作為福利進行獎勵。
3、與獎懲細則的有關條款掛鉤,在精神獎勵同時,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4、與教師期終的考核評估及各類評優評先掛鉤。
九、保障制度
組織保障:
根據校本教研的實際特點,建立了“校長--主任--教研組”為主體結構的校本科研工作運行機制。校本教研工作由校長直接領導,教導主任具體負責,納入教研組的學期工作計劃和職責之中。
物質保障:
學校有針對性地為教師購買了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報紙、雜志、音像等資料;讓教師能夠經常上網查閱自己需要的相關科研學習資料;學校還根據教研工作需要,隨時為教師印發各種學習培訓資料。
管理保障:
每學期初都制定出周密翔實的校本教研活動計劃,明確規定每次教研活動的時間、地點,并做到負責到人。每次活動都有嚴格規范的教研活動記錄和活動情況反思,并及時整理保存入檔。
經費保障:
專款專用:把教研經費列入學校財政預算,每年撥出一定數量的科研經費,專款專用。
適度傾斜:實行適度的財政傾斜政策,為校本教研開綠燈,盡量大可能滿足教師訂閱資料、組織活動、進修學習、成果獎勵等方面的需求。
挖掘財源:建立基金、吸納社會捐贈等,廣泛爭取可爭取的一切資金來源,以支持校本教研的順利開展。
十、評價制度
(一)、評價目的和宗旨:
1、校本教研應以校為本,以解決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本。將新課程校本教研評價作為指導此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避免偽科學,偽實效的研究形式,強調在理論指導下的行動研究。
2、校本教研評價目的是在對教師的教研工作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激勵教師去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其明確自己在校本教研活動中的優勢與不足,推動教師的校本教研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二)、評價方法:
1、學校建立教師個人成長檔案,通過個人成長檔案來反映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情況,為評價提供可靠依據。
2、自我評價、學生和家長評價、同事評價、學校評價相結合。除教師的自我評價之外,其余四項評價結果均按不同比值,與教師個人的各項利益條件掛鉤。
(三)、評價標準: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采取多種方法。(1)學校可根據評價內容設計有利于教師全面發展的有關表格、數據讓教師自我評價。(2)教師按照評價內容通過寫自我反思的形式來評價,也可通過寫教學日記,階段性工作等方式進行評價。在自我評價中,學校從多方面給予指導和鼓勵,并加強自我評價工作的管理,防止自我評價過程中過高或過低評價影響工作情緒的不良現象發生。評價結果不與教師的各種利益和名譽掛鉤。
2、學生和家長評價。(學生評價占5%、家長評價占5%)
學生和家長參與評價的方法是通過調查問卷進行,
通過家長開放日、公開課的方式來收集學生、家長對教師日常教學的評價意見。
3、同事評價(占20%)
由于教師與教師之間在教學目標、方法和過程以及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因此,教師可以從同事的評價中獲取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經驗。采取的方法:制發評價。根據學校確立的評價內容召開座談會,通過座談會的形式。開展相互間工作交流,使教師彼此之間得到了解,從中得出評價結果。同事評價把握一個原則,評價必須是以調動積極性促進專業發展為目的,真正作出客觀、合理、有價值的評價,切忌在評價中相互鬧矛盾。
4、學校評價:(占70%)
學校管理層面的評價目的,是使教師了解自己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從而調整自己的發展計劃,強化成就,改進不足,激勵教師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