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途徑降低物業管理成本
在我國很多地區,小區居民普遍抱怨物業服務收費過高,或認為質價不符,要求物業企業“讓利”;個別住戶干脆以拒交物業服務費相抵制。
那么,是物業企業收費太高了嗎?一般不是。物業企業的利潤空間已非常有限,有時為了得到管理項目不惜利潤暫時倒掛。如果一味以行政手段,如核價、限價等來要求物業企業降低物業服務費,“讓利”給業主,則只能迫使物業企業降低服務水準,把小區推入服務愈來愈差、收費率愈來愈低的惡性循環中,造成物業企業和業主兩敗俱傷的局面。筆者認為,只有在降低物業服務成本上探索研究,才是降低物業服務費的真正出路。而降低物業服務成本的途徑,除了物業管理服務本身環節外,對小區規劃設計、物業建筑質量等硬件環節也要予以足夠重視。
一、小區規劃設計與竣工后物業的管理成本密切相關
小區的規劃設計一般由開發商委托規劃設計部門來做,前者要求房屋建筑一眼看上去美觀、氣派,能突出“個性”和“賣點”,有利于銷售,并相對節約建設資金;后者在相關設計指標規范下,一方面滿足開發商的設計要求,另一方面在建筑造型、景觀布置、單體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力求使自己的設計產品更加“完美”。但不論是開發商還是建筑設計師,在規劃設計時顯然并不真正為購房者考慮小區物業今后的管理成本。而這恰恰又是決定住戶在今后物業管理上花費多少的關鍵所在。
比如,依山傍水的住宅令人向往,于是,開發商大做“山水文章”, 近年來水景樓盤的供應更是大大增加。某住宅小區以水景建設為宣傳主旨,為此在小區各出入口、區內主要景觀設置噴水設施,住宅的房前屋后也建造了許多聯網的水道,并以水泵保持水流循環。
小區內設置水景固然不錯,然而這種人工水景運行維護的花費很大。用水、用電、設備的維護修理更新等費用分攤到物業費中,必然大大提高物業服務收費水平。購房者起初可能被水景設施吸引而購房,居住后才明白自己必須為高額的水景設施使用費買單。隨著資源性缺水狀況日益嚴重,往后自來水水價還會大幅上升,又必然會帶動物業服務費的繼續上漲。所以,若沒有可資利用的自然水體,居住小區中的水景設施還是少建、不建為好。
再如,目前的小區環境綠化設計已日趨“城市廣場化”、“園林宮廷化”、“綠地觀賞化”,盲目追求所謂“現代化”景觀布局,使用大面積的草坪、廣場、卵石道、密植圖案、水景等,一方面“展示氣派”,一方面低成本形成速成景觀。且不說這種綠化方式難以達到遮蔭、阻隔噪聲塵埃和生成更多新鮮空氣的作用,就日后養護費而言,一片綠草乃至一條水體,養護所需要的人力財力知多少?這些費用還不是分攤到物業管理費中由住戶來承擔?筆者發現,倒是一些老舊小區,雖然沒有多少刻意的景觀布置、名貴花卉,卻也喬灌錯落,綠樹成蔭,又無須多少照料養護。因此,小區綠化設計時,還是盡量安排多種樹少種草,多一點耐貧瘠、耐踐踏的植物,少一點高級嬌貴的觀賞品種。種下后易成活,日后能成蔭,免養護或少養護,那對住戶就是最實惠的綠化,可大大減少物業管理費中的綠化維護費開支。
如果開動腦筋,很多諸如防火、防盜、安全與衛生死角等問題也都能通過更加科學、合理、全面的規劃設計而大大改善。總之,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必須力求科學、實惠,多考慮未來物業運行時的管理成本,尤其是規劃設計時盡量不要給日后業主的物業管理增加經濟負擔,盡量不把問題留給物業企業去解決。而作為一個成熟的購房者,也不要為一些住房廣告中華而不實的概念、噱頭所迷惑,只有從實際使用的角度、物業管理成本的角度,對小區布局、建筑單體的設計細節,細細琢磨考量,才能對購房行為做出理性的選擇。
二、建筑質量對物業管理成本的影響
物業的維修可分三方面:售后保修、日常維修、大中修。
保修期內的物業維修屬于開發商的職責,但通常是開發商要求從事前期物業服務的物業企業去做,包括維修接待、登記、同施工安裝單位聯系、回訪協調等。前物業管理合同中,一般也都少不了“幾小時受理業主或使用人報修。急修幾小時內到現場處理,一般修理幾天內完成”等字眼。但即便只是聯系、協調,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特別是入住前期,處理各種房屋設施質量問題,幾乎占去物業公司一半的工作量。費用哪里來?讓開發商來支付?你物業公司不想干(前期物業服務)了還差不多!自然是來自向業主收取的物業服務費了。
物業的日常維修費用通常在物業服務費中列支,是物業服務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于需要動用物業維修資金的物業大、中修,費用雖不直接出自物業服務費,但也是要業主買單的。
總之,除一部分售后保修費用外,絕大部分維修費用總是需要業主來負擔。如果建筑質量高,維修量則小,就能減少物業維修費用,從而降低需要交納的物業服務費。不過,就目前尚不健全的建筑、房地產市場狀況而言,購房者對建筑質量的選擇大都只能是盲人摸象,憑運氣了。至于定點購房者(如回遷戶、特定的經商戶等),更是毫無選擇余地。只有規范和約束建筑商、開發商在建筑質量上的行為,同時依靠有關質量行政管理部門嚴格把關,健全質量管理機制,才能為業主提供質量過硬的物業,降低竣工后的物業修理維護成本,從而降低物業服務費用。同時,物業行政管理部門是否也能從適于物業管理、降低物業服務費用的角度,探索怎樣以適當方式對建筑質量,尤其是住宅小區的建筑質量進行控制的方式呢?
三、物業管理階段如何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這個階段降低物業服務成本的渠道有二:一是物業服務方式;二是物業服務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八十一條指明了業主管理自身物業的三種途徑或方式:自行管理、委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
我們現在看到的多是業主或開發商委托物業企業實施物業管理服務的方式。這種方式要求物業企業提供正規化、專門化的物業服務,服務項目一般包括秩序維護、維修運行、衛生保潔和綠化管護等。業內人士都知道,物業管理規模效益特別明顯,拿普通住宅小區來說,理論上每一個項目一般至少要在10萬平方米以上,才能使物業服務成本按面積分攤后,費用水平不突破業主可以接受的比較合理的水平。
如單獨管理一個10萬平方米以下的小區,物業企業要維持小區物業服務正常運轉,只有選擇收取較高的物業服務費,或是提供縮了水的物業服務了(除非有另外渠道的費用補貼)。對于物業企業而言,客觀上還要求各個管理項目的面積總量達到一定的規模(如二級資質要求的面積標準)才能維持企業必需的收支平衡,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小型物業企業又往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管理費用相對大型物業企業要高很多,往所服務的項目中一分攤,物業服務費不高才怪呢!
因此,只有比較大型的小區,或是地理位置相對集中的數個零星小區,選擇一家有一定規模、實力的物業企業實施管理服務時,業主才有可能獲得比較實惠的物業服務價格。然而,由于種種現實原因,我國“小規模的物業”和“小型物業企業”不斷生成,大量存在,占有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是目前物業管理的“主流”。只有期待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下大決心,拿出切實辦法,使“兩小”逐步退出“主流”,最終淡出市場。否則,物業服務費一般沒有什么“性價比”可言的。
關于業主自行管理物業的方式,雖然得到《物權法》的明文認可,但顯然沒有得到相關行政部門的實際支持。其實,小區業主完全可以約定,由各家業主輪流清理小區衛生或者提供其他公共服務。這對于規模和共用部分面積較小、物業服務需求不大的小區來說,顯然極大地節省了物業服務費支出,減輕了業主的經濟壓力。
《物權法》還明確規定,業主可以委托物業服務機構之外的其他管理人管理物業。這就是說,在業主不愿委托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物業企業進行管理服務,也不愿自行管理小區事務的情況下,可以委托普通的自然人來為業主服務。例如,規模不大的小區,業主完全可以決定聘用一些下崗職工、退休在家的老人負責來客登記、車輛看管、小區保潔等,而無須選聘正規的物業公司。這樣也可讓業主大大節省費用。
至于物業服務內容,一般綜合性物業公司都承諾提供較全面的服務項目。業主雖然也需要,但不一定非得照單全收。一些地方推出了菜單式物業服務辦法,比如杭州市將物業管理分為公共區域清潔衛生服務、秩序維護服務、綠化養護服務等五大類,每大類又細分成數個小類,每個小類服務等級均從高到低分甲乙丙丁四級,根據等級的高低,收費標準也各不相同,業主可以選擇需要的服務等級。
筆者認為,除了選擇物業公司,選擇服務等級外,業主的選擇范圍、權利應該更大些,譬如,對服務大項的選擇。如果業主認為某大項(如秩序維護服務)成本太高(這項服務讓物業公司做的話,費用一般占到物業服務總成本的一半以上),在簽訂物業管理合同前完全可以提出不要。當然,物業企業可以同意,也可以因此放棄簽訂合同。另外,業主還可以根據小區特點靈活選擇專業公司(如維修公司、保潔公司、綠化公司等)提供物業服務。總之,“點菜”比“合菜”要來得便宜、實惠。
也有人說,物業服務費的高低完全是市場的事兒,讓業主和物業公司去商定。這種說法過于表面。只有開發商、建筑(規劃)設計師、業主、物業公司及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共同關心,共同努力,從物業管理對象、方式、機制等方面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把物業管理的成本降下來,合理、實惠、質價相符的物業服務費才能成為現實。
篇2:如何控制物業管理成本
如何控制物業管理成本
現在的物管行業究竟是虧是盈?按照業內的普遍認識,物業管理行業是一個微利行業,但有些業主對此并不買賬,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物業管理公司真的虧損,那為什么不關門大吉?為此有業主猜疑,物業管理是不是暴利行業?為什么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呢?首先得看物業所處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物業的類型和規模,物業管理企業的資質等級,物業管理質量,管理水平以及物業管理費的收繳率等。對于經濟適用房及業主入住率較低的物業,物業管理公司虧損的可能性比較大,面對于種種高檔物業,應該說還是有一定利潤空間的,但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所謂“暴利”的程度。
如何提高物業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擺脫經營困境,提高經濟效益,這是每一個物業管理從業人員都應當思考的問題。《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第十一條確規定了物業管理成本的基本構成。
通過規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物業管理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這些均未反映出裝修管理服務費、停車服務費、特約服務創收等費用。其實在實際操作中,這些也是物業管理公司的重要收入。那如何降低控制成本,實現企業的良性循環?
1、物業管理應早期介入
物業管理公司在物業的規劃設計及建設階段應提早介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改進和完善物業的設計,監督施工質量,有利于完善物業的使用功能,也有利開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從而降低使用、維修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部分項目實行專業分包業化服務轉變,將部分項目發包給專業公司
例如:將清潔衛生這一技術含量較低,利潤率不高的項目發包給社會上的專業清洗公司,公司在清潔衛生方面能夠提供比物業管理公司更加優質的服務,而且成本會更低,物業管理公司也不用承擔清潔工的社會保險等責任,這樣管理費用也會降低。
3、全面節約各項費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獎懲制度,獎勵節約,懲罰鋪張浪費行為。要求每位員工都要有節約意識,物品信用實施以舊換新,修舊利廢,綜合利用。尤其對水、電、電話費等方面加以控制,在財務報銷上嚴格把關,嚴格控制打的費,餐飲費等費用,確保“一支筆”的財務報銷制度。
4、完善采購招標管理制度
較大的物業管理公司每年辦公用品、保潔用品、維修配件、員工服裝等采購費用,少則幾十萬,大到幾百萬。因此必須實行招標定點采購,這樣可杜絕“暗箱操作”,從而大大降低成本。
5、充分利用物業資源,開展多種經營進行創收
物管不僅要會省錢,還得會賺錢。除去物業管理公共服務外,要廣泛開展多種經營,針對客戶的需求,開動腦筋,比如說家政服務,這既方便了業主也增加了收入。
6、合理定編定崗,整合資源
對照物管委托合同,甲方的要求,物業的特點等因素合理定人定崗。按因事設崗的原則,工作延伸,綜合利用,提高人均管理面積,并通過招聘一專多能型人才,同時在企業內部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使員工隊伍精干,并在企業內部回憶新員工的培訓,使新員工能熟練掌握各崗業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可通過“1拖N”管理模式,由一個管理成熟的大型小區向周邊幾個小區輻射,實現管理人員的共享。對大型、綠化、維修設備,甚至車輛等,可由幾個管理處綜合利用,資源共享,從而降低管理成本。
7、努力實現規模經營
通過提高品牌含金量,提高資質等級,提高社會美譽度,提高服務質量,擴大市場競爭力,不斷承接一些面積大、綜合質量優的物業,提高規模效益,面積增加后也能不斷降低單位管理成本,同時由勞動密集向知識密集轉型,依靠自身的技術實務和專業化運作方式,努力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
8、智能化管理降低成本
借物管小區朝智能化社區發展的新趨勢,以IC卡等技術為核心,實現對業主用水、用電、用氣及物業服務費、停車費等其他會費項目管理的新模式。還可利用先進的電視監控安防系統對小區的主要出入口、道路、公共場所進行監控,從而降低人工費用,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當然,企業成本管理離不開企業文化的輻射,有著良好企業文化氛圍的企業,必然有利于各項成本管理制度的實施。企業內部每一個部門和每位員工都是成本的影響者,要將全體員工都當作成本管理的主體,通過種種方法不斷提高成本控制意識。
篇3:控制物業管理人工成本投入
控制物業管理人工成本投入
物業管理有兩大特點:一是勞動密集型;二是管理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是服務行業所共有的,但管理密集型卻是物業管理行業所特有的,一個不被業內所重視的特征。物業管理的管理密集型,并不是勞動密集型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物業管理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型所造成的。物業管理行業知識領域涵蓋了房地產、法律、政治、經濟等等。物業管理行業涉及的技術領域更廣泛,許多都是前沿科技。如網絡、消防系統、監控系統、門襟對講系統、智能化系統。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型,決定了物業管理服務的管理密集型。
控制物業管理人工成本投入正是體現了“勞動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結合、協調、完善、一致。對物業管理行業來講,一個企業管理水平如何,說到底就是看他的人工成本控制如何。因為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講,人工成本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盈利水平的高低。
首先,控制物業管理人工成本投入你需要搞清楚和掌握小區的資源,不同的小區資源,采取不同的配置。
小區資源主要包括:物業的類型,多層還是小高層或高層,小區的住戶數、小區出入口的數量、小區是封閉式還是開放式;小區的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商業面積(含學校、幼兒園、會所、商鋪、酒店等),綠化面積(包括覆蓋率、植物種類等)、收費面積(不同物業的收費面積)、小區的收費標準(這一點十分重要);小區的設施設備包括電梯、配電房、水泵房、消防、監控、對講系統、配電箱的數量、監控探頭的數量;生活(消防)水池個數、所處位置、容積率、會所基本情況;游泳池基本情況、活動中心等;地下停車面積、停車位數量、樓層、基本設施設備情況;地上車位面積、停車位數量、所處位置等;道路的面積、路燈的數量;沙井、雨水溝的位置、走向;化糞池數量、位置、容積率等。
第二步,根據小區的資源情況,確定小區的等級標準和服務標準。
資源決定了小區的服務標準:2元/㎡的管理費收費標準與3元/㎡的管理費收費標準,在服務品質上肯定有差距。所以說,不同的資源應改有不同的服務標準。收費標準與服務等級、服務標準對應。不同的服務等級對應不同的人力資源配置標準。因此,我們可以把小區分為若干等級。小區等級的確認主要依賴小區的資源。參考數據有:小區的占地面積、公共設施(配套)面積、收費面積、綠化面積等等。例如
1、A1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30萬㎡以上
收費面積:20萬㎡以上
收費標準:3元/㎡以上
2、A2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15~20萬㎡
收費面積:13萬㎡以上
收費標準:3元/㎡以下
3、B1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10~15萬㎡
收費面積:8萬㎡以上
收費標準:2.5元/㎡以上
4、B2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8~13萬㎡
收費面積:6萬㎡以上
收費標準:2.0元/㎡以上
5、C1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3~8萬㎡
收費面積:4萬㎡以上
收費標準:2.0元/㎡以上
6、C2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2~5萬㎡
收費面積:2萬㎡以上
收費標準:1.2元/㎡以上
與之配套的是A1類服務標準,A2類服務標準,B1類服務標準,B2類服務標準,C1類服務標準,C2類服務標準等等。第三步,掌握了小區的詳細資源情況、資料、數據,以及小區的等級標準和服務等級,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資源的情況、標準,確定小區人力資源的配置。人力資源配置也是小區的定員定編。
小區的人力資源配置主要計算數據是人均管理面積㎡/人。如多層不帶電梯的物業,人均管理面積是1300~1400㎡/人;多層帶電梯的物業,人均管理面積是1200~1300㎡/人;高層住宅的物業,人均管理面積是1600~1700㎡/人;寫字樓物業,人均管理面積是2000㎡/人左右。
同時我們還要(考慮不同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參考數據,乘以一定的系數。例如,在同等條件下,“開放式”小區的管理難度遠遠大于“封閉式”小區的管理。所以,對開放式的小區乘以一定的系數才能體現出公平合理。
參考的數據有:
1、物業的種類、物業的建筑面積、公共設施面積;
2、治安防范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
3、物業的管理收費標準;
4、物業的服務等級和服務標準。
例如,公司內部對比分析:
案例1某公司A管理處與B管理處比較:
(1)資源
A管理處:小區客觀資源:小高層物業6棟、240戶、建筑面積34802㎡,綠化面積4500㎡、收費面積24703.76㎡,收費標準:住宅2.8元/㎡。設備:地下停車場車位89個、游泳池、會所各一個;月管理費收入69170.53元;目前崗位人數34人。
B管理處:小區客觀情況:小高層物業4棟、244戶、建筑面積33038㎡、綠化面積3040㎡、商業面積1200㎡、收費面積26900㎡。收費標準3.0元/㎡、商業3.0元/㎡。設備:電梯8臺、水泵房、消防系統、地下停車位86個。清潔外包。月管理費收入80700.40元,目前崗位人數29人。
(2)對比
A管理處與B管理處都有電梯、配電房、水泵房等設備和地下停車場、公共走廊、電梯廳、架空層等公共設施。
不同的是A管理處有游泳池、會所,B管理處沒有。B管理處有商鋪,A管理處沒有。
(3)分析
a. A管理處與B管理處在整體資源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人力成本投入卻出現了很大的差距。一個用了34人,一個用了29人。
b. B管理處的月管理費收入高出A管理處17%,人工成本卻低出了17.24%。
c. A管理處人均創收2034.43元/人;B管理處人均創收2782.77元/人。
案例2 行業內W公司C管理處與*公司D管理處比較
(1)資源:
a. *公司D管理處
小區客觀情況:建筑面積29.0萬㎡、綠化面積11.96萬㎡、商業面積1萬多㎡;
物業:高層14棟,其中27層10棟、25層4棟。
設備:電梯29部,有配電房、水泵、消防系統、監控系統、對講系統。
設施:游泳池、學校、幼兒園、地下停車場。車位1180個,停車使用率80%左右。
b. W公司C管理處
小區客觀情況:高層8棟、小高層8棟、1548戶、建筑面積26萬㎡、綠化面積4.9萬㎡、收費面積25.49萬㎡;
收費標準:一期別墅2.8元/㎡、小高層1.8元/㎡;二期高層住宅3.2元/㎡,別墅3.8元/㎡。
設施設備:電梯42部、配電房、水泵房、消防、監控、對講系統。會所、游泳池各一個,地下停車位1400個。清潔外包。目前管理處崗位人數230人。
(2)支出:
a. *公司D管理處所有設施設備養護維修到位,該項花的錢花到位。該項包給專業公司維護的,交由專業公司維護。
b. *公司D管理處共有人員218人。除負責*公司D管理處的物業管理外,還負責附近“G”小區(2萬多㎡)的物業管理;F中學、小學、幼兒園的保安服務;附近H宿舍的設施設備小修、搶修和應急維修等工作。(3)收入
*公司D管理處收入:收費面積20多萬㎡,管理費2.6元/㎡,商業6.0元/㎡;月收入(不含停車費、商業面積管理費收入)約80萬元。
(4)對比差距
a. *公司D管理處的管理建筑面積比W公司C管理處高出23%,6.2萬㎡;人力成本控制卻比W公司C管理處低出5%,少用12人。一個是218人,一個是230人。
b. *公司D管理處的人均面積是1577.98㎡。W公司C管理處的人均管理面積是1130.43㎡,相差1.39倍。
c.不含商業管理費收入,*公司D管理處的人均創收3640.86元/人 ;W公司C管理處人均創收為3381.88元/人。*公司D管理處高出W公司C管理處1.07倍。
e. W公司C管理處每平方米管理費的收費標準高出*公司D管理處1.17倍,相差0.45元/㎡的情況下,人均創收卻低出7%。這就是同行間的差距。第四,有了人力資源配置,我們還要根據小區的服務等級確定小區人員的收入。不同服務等級的小區對應不同的服務標準,不同的服務標準,員工的勞動付出也不同。為了體現同工同酬,多勞多得,不同服務等級的小區員工的收入也不同。
例如,
1、操作層員工
一類小區保安員月工資1400元/人(不含社保)。個人素質要求:身高1.75米,高中畢業,退伍軍人等。二類小區保安員月工資1200元/人(不含社保)。個人素質要求:身高1.70米,初中畢業,不一定是退伍軍人等。三類小區......其他各類操作員工也類似。
2、管理層員工
一類小區管理層的員工薪酬高于二類小區,主管的薪酬與三類小區管理處主任的薪酬基本相等。第五步:不同服務等級的小區采取不同的考核標準
物權法的最終出臺,物業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將會促使物業管理市場程度的加速提高。新舊物業合同期滿將實行“招投標”,重新選聘物業管理單位。價格將成為市場競爭的法寶!在同等服務質量服務標準的情況下,誰的價格低,誰取勝的可能性就大!價格最終反應的是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標志對企業來說就是成本控制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