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力量激蕩下的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生活
——讀《江村經濟》有感
《江村經濟》一書是是費孝通先生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本書將開弦弓村作為中國農村的一個典型代表,以中國傳統的生活為背景,緊緊地抓住社會生活中最難以理解的一面,即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影響下的變遷,并深入探討了在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和開放思潮沖擊下,中國農村傳統的經濟及家庭生活的變化。在這本書中,費先生正是將江村置于整個中國甚至世界的大環境下,從生活、職業分化、農業、蠶絲業、貿易等諸多方面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了客觀而令人深省的結論。正如本書在序言中所寫的那樣,“這是一本描寫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等體系的書”。通過對開弦弓村土地的利用和農戶家庭生產的描述,費先生向我們展示了在傳統力量和新的動力共同推動下,中國鄉村經濟及農民生活所發生的巨大變遷。
首先,對于“家族”的研究,費先生在本書中頗重筆墨。無論是第三章、第四章對個體家庭中婚姻、生育、子女以及繼承的描述,還是在第五章對親屬關系擴展的研究,“家族”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長期的中國歷史中扮演著保證親族延續和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的紐帶的角色。“家族”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家”的親屬關系的擴展。而“家”的規模大小是有兩股對立的力量的平衡而取決的。一股要結合在一起的力量,另一股要分散的力量。這兩種力量導致的親屬關系的擴展恰恰是通過姻親關系來實現的。在開弦弓村中,婚姻是一個非常正式而又嚴格的問題。這里的人們的婚姻之事嚴格按照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這里不存在求婚的說法。子女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父母定下了婚事,婚姻自由是不存在的。而且這里的人們習慣上講究“親上加親”,因而表親間聯姻現象很是普遍。因為婚姻在這里的主要作用就是綿續家世及促進家族的發展。在這樣的婚姻關系中,婚姻雙方的地位并不平等。人們對于婦女的要求有很多,而且過分重視“香火”問題。這更是造成了“小媳婦”現象的存在。
在家族、婚姻問題中,財產繼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一個村莊中,財產不僅僅局限于家產,還有村產、擴大的親屬群體的財產和“無專屬的財產”。這些財產的繼承主要以集體占有和私人占有的形式存在。在擁有財產的群體中,家是一個基本群體,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群體。一個農村家庭中,傳遞的主要財產是土地,主要對象是該家庭中的直系男子。若沒有直系男子,則由家庭或家族中的長輩來立繼。當然繼承者還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因為本人的專業是法律,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對書中與法律有些許牽連的內容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書的第四章(財產與繼承),費先生描述了這個典型的中國村落中人們對財產的分類(當然,這種分類決非是法律學者們按照邏輯嚴密的物權法體系進行的分類),以及財產的傳遞和這種傳遞過程中對繼承和贍養義務所產生的影響。結合當時已經生效的(中華民國)新民法中有關繼承的規定(新法規定了女子的繼承權,改變了單系繼承的原則,體現了男女平等的觀點),雖然新法律已頒布7年,但就江村而言尚未發現“有向這一方向發生任何實際變化的跡象”,即民間所遵循的繼承原則仍然是傳統的“父系傳嗣單系繼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西方開放思潮的沖擊下,中國城市居民的思想,甚至當時上層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但是在鄉村,民眾們對于家庭的婚姻、財產的分配與繼承,依然按照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約定俗成的一些規則來進行。西方的開放思潮對于農民的家庭觀、婚姻觀和繼承觀所產生的影響依舊較小。
其次,江村人的經濟生活是本書的核心內容。在第一章地理環境的介紹中,費先生就提到,由于人們所占土地不同,人們所從事的職業也有許多種。主要可以歸為四類:農業、專門職業、漁業和無業。大部分的人使用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但他們不僅僅只從事農業生產,還有其他的如蠶絲業的鄉村工業生產。還有部分因成年男子死亡,只有寡婦和兒童等的家庭,不靠自身勞動過日子,而是依靠出租土地生活。在開弦弓村中,幾乎三分之二的人都從事農業生產,但由于農地規模的有限性以及農業科學技術水平較低,農作物的產量并不高,每年的糧食產量中一半要用于自身消費,除此之外,還要繳納各種稅費以及其他的一些開銷,例如村祭、婚喪嫁娶、禮儀花費等。
在從事農業生產中,天氣條件很是重要。人們根據傳統的節氣表和一些進步的生產技術來安排農業生產。但由于天氣的不可控,于是在農村,科學與巫術并存便成為一種正常現象。
作為中國國內蠶絲業的重要中心之一,蠶絲業是這個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來源。在本書的第十二章,費先生對開弦弓村的蠶絲業進行了十分細致的描述,包括促進蠶絲業工業變遷的條件、變革的力量及其意圖以及當地對變革的支持等等。在改革中,促使變革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經濟的衰退、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當地一些技術人才的積極參與。另外政府的重視和幫助也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在改革中也有許多問題,比如技術革新進退維谷。費孝通先生也提出了他對于鄉村經濟發展的建議:通過引進科學的生產技術和組織以合作為原則的新工業,來復興鄉村經濟。
最后,本書的重點也就是中國土地問題的介紹。在本書的第十六章,費先生介紹了中國的土地問題。其實在本人看來,本章雖然標題是“中國的土地問題”,但里面的內容卻是費先生對中國的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利益保護的思考。正如他在文中所說“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民的饑餓問題。”,而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最根本的落腳點也是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而恢復農村企業也是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根本措施。對此,本人也非常贊同費先生的觀點。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根本則是農民的利益問題。對于中國農民來講,土地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在改革土地制度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經濟,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
總而言之,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一書,作為社會學、人類學的一本佳作,其詳實的數據、樸實的語言、深刻的研究視角以及書中所包含的對中國農村發展未來的熱切期望,都是研究者們應當學習的榜樣。
篇2:物業員工《禮儀金說》讀后感
物業員工《禮儀金說》讀后感
禮儀是現代人的處世根本;禮儀是成功者的潛在資本。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是一種為時代共識的行為準則或規范,即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和動作進行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并成為人們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范。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禮儀是一種潛在資本,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人們就能取得豐碩的成就。“大行不忘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若禮儀不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別人看作是“烏合之眾”!
與一般禮儀類圖書最大的區別是,本書的風格幽默、風趣,非常生活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對不同行業的讀者均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本書的目的就是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值得參考的讀本,直接可以修正自己日常言行中的錯誤部分,進而用規范禮儀約束自己,成為一個有尊嚴、有教養現代公民。
讀完全書,對問候、握手、介紹、交談、待客、拜訪、溝通、裝束、儀表等諸多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的禮儀更了解,并且會做得更規范。在日常生活與商界往來中,更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交氛圍,促進雙方了解,塑造自己和公司的良好形象。
“中國人,便后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當大批游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近幾年來,一些中國公民的旅游陋習,嚴重損害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和批評。中央文明辦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增強國家的“軟實力”。
我覺得整本書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就是交往中,一定要以對方為中心,多換位思考,多替別人著想,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時,對別人的尊重要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也是很重要的。
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對于象我們這樣的服務業來說尤其顯得重要,我們的所提供的良好服務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禮儀上的,如故光有好的服務而不重視禮儀,那我們服務的結果勢必會大打折扣,在觀看了《禮儀金說》之后,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禮儀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而又無處不在,同時覺得在今后有必要更多的學習禮儀,使自己的修養能更上一層。
篇3:《向解放軍學習》讀后感:創建高效率組織
《向解放軍學習》讀后感:創建高效率組織
很多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的時候,隨著人數的增多、機構的增加,基于工作流程的效率卻越來越低,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也就越來越慢,如何使組織高效運轉,已成為很多企業的一大困擾的一大難題。
解放軍有80多年的軍史,是中國最有效率的一個組織。向解放軍學習,成為現今企業界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聯想的柳偉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華潤集團的寧高寧、杉杉集團的鄭永剛等等,他們都是中國優秀的企業家,都出自解放軍,他們都用軍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從市場、競爭、制度建設、傳承、員工忠誠等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模仿與復制,提高組織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組織的成長,創建了中國最有效率的企業。
那么,如何才能創建高效率組織呢?讀完《向解放軍學習》,體會如下
1、有效溝通
“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隊”。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軍,每戰必作思想動員,是這支軍隊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一個重要保證。政治思想工作是部隊各級軍政主官必會的一項工作。“下部隊”就是軍隊各級領導深入基層,了解真實情況、傾聽廣大基層官兵心聲的一個好制度和方式。
對于企業來說,當今年代是個溝通的時代,溝通是組織賴以生存的重要過程。一個企業要實現高速運轉,要讓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有賴于下情能為上知,上意能迅速下達,有賴于部門之間互通信息、同甘共苦、協同作戰。良好的溝通能讓員工感覺到企業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從而產生極大的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員工以強烈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為企業工作.
2、建立健全競爭機制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在軍隊里面,除去一般性、日常性的競爭,還設計了“大練兵”、“大比武”、紅藍軍對抗和實戰演習等等科目,在部隊中不僅同年兵在競爭,而且班與班、連與連、團與團之間都有競爭,以此來帶動官兵的訓練熱情和士氣,在對抗性演練中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生存能力和處突應變能力。從組織管理策略上說,在企業內部制造“鯰魚效應”,進行自己人與自己人競爭,有時候其實比自由市場競爭更能符合公司利益。對企業來說,能夠形成一個內部競爭的戰略布局,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可以培養企業內的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夯實企業的“內功”,在市場上才更有競爭力。在成功的企業中都有內部展開競爭的辦法和途徑。海爾的“賽馬不相馬”,是海爾人力資源戰略成功的一個標志。競爭沒有身份的貴賤、年齡的大小、資歷的長短之說,只有技能、能力、活力、創造精神、奉獻精神之比。
3、完善激勵機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在解放軍組織中具有現實意義。在部隊中按照規定,要懸掛張思德、雷鋒、黃繼光、董存瑞等我們能耳熟能詳的英雄模范的照片。解放軍這個組織深信,只要有了模范,就有了學習的榜樣,就有了規范--這是組織最有效、最好的激勵。
在現代軍隊管理中,精神激勵占有主要地位,物質激勵只起輔助作用。精神激勵還包括滿足官兵的情感需要,鼓勵他們參與管理,增加他們的工作興趣等內容。工作目標是工作激勵的主要源泉。工作目標告訴員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作出多大的努力。具體化的工作目標可以使員工預期自己行為的目的和結果,減少行為的盲目性,提高員工自我控制的程度。如果工作目標的設定超出了員工個人的能力水平,則會令員工產生挫折感,喪失信心;如果過于簡單,又會缺乏挑戰性。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表揚和鼓勵。在組織中,對待自覺性比較差的員工,無須一味地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去幫助他,并不一定非讓他們感受到“胡蘿卜”的重要,有時還離不開“大棒”的威脅。偶爾利用你的權威對他們進行“威脅”式的激勵,會及時制止他們消極散漫的心態,激發他們發揮出自身的潛力。自覺性強的員工也有滿足、停滯、消沉的時候,也有依賴性,適當的批評和懲罰能夠幫他們認清自我,重新激發新的工作斗志。
4、監督檢查機制
組織的效率來自組織的執行能力。執行力的具體表現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 ,解放軍的執行力更源于督促與檢查形成了制度。部隊團以上的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和裝備部四大機關,主要職責之一是對所屬部隊執行命令、軍官履行職務進行督促、檢查,表現在對所有工作的落實上。做得好的部隊希望通過上級首長、機關的檢查,對工作有一個肯定;首長、機關也希望通過督促檢查,發現問題,為指導部隊改進工作提供依據。
在企業外部,是市場配置資源;在企業內部,則主要是計劃配置資源。由于這個特性,在企業內部,強調了一致和統一,強調了服從。在企業中,不是你愿意做什么,更多的是企業需要你做什么。海爾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張瑞敏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因為比別人更有效的通過上層對下層的有效介入--監督檢查。因為人們通常不做你所希望的,他只做你檢查的,你布置了什么,就要檢查什么,不檢查就等于不重視。現代企業管理者往往通過監督和檢查來實現對企業的控制。
需要闡明的是:《向解放軍學習》指明了組織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及時調整組織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組織與其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任何組織來說,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的秘訣在于管理者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采取合理的行動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