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發展
隨著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物業管理的需求群體、需求量和管理方法,已經呈現出差異化的特征:住宅物業管理由于受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服務水準將保持相對平穩,而專業物業管理目前已經成型并將得以持續發展下去。從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不管是自建自管還是委托他人管理,都存在“有利”與“不利”,關鍵在于企業的思路和定位。采用非專業的思路來理解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就算開發者自己來管理,也會產生很高的管理成本;采用專業的思路來理解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即便是委托他人管理,仍然能夠為業主帶來成本優勢和競爭優勢。
作為逐步走向成熟的行業,物業運營者應該重視與專業公司的合作。物業管理有兩種模式:自持自管和委托外包。經過幾年的發展,專業公司的服務已經日趨成熟,保潔、工程維護、電梯維保等公司的專業化程度都比較高,分工合作時把一些專項業務分包給專業公司,能夠發揮它們最大的優勢。而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第一,轉移一些經營風險;第二,培育專業市場。如果這些業務都由物業公司來承擔或者自己成立專業公司,不但會阻礙專業公司的發展,也會阻礙物業公司自身的發展。
在物業管理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建筑物從設計階段就引入了“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持續到施工、安裝、調試......每一部分都將此概念貫徹下來--在前期階段就將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融入到建筑物中,自然會大幅度降低后期物業管理階段的成本。中國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從深圳開始至今也就30年,而在北京地區的正式發展也只有十幾年的時間。盡管已經有企業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方面做得很好,但國內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管理仍處在相對朦朧的探索階段,也就是說,我們在建設、管理方面體現出的“全生命周期”理念還不夠。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幾十年、上百年的建筑物,至今仍保持著良好狀態,也極少出現漏水等狀況,反而是新建的建筑更容易發生漏水、返潮等問題。在北京“7·21”大雨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中,建筑物漏水、小區浸水等事件經媒體報道后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盡管報道的內容比實際情況要夸張些,但整個北京的物業發展確實在大雨之后發生了一些變化:物業公司承接新建物業項目,對物業防水的要求更加嚴格了;物業防水等方面的設計和實際效果可能會被納入房屋質檢的范圍。一旦將房屋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納入法律范疇,相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篇2:建筑物沉降觀測周期確定
建筑物沉降觀測周期的確定
建筑物建成后會引起基礎及其四周的地層產生變形,這種變形在一定范圍內是正常的,但超過一定的限度,不僅會影響建筑物正常使用,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
為了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對其進行變形觀測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 我公司按照《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T88-97),對于建筑物的有效監測,及時、 準確地反映出沉降規律。
根據荷載的變動,可將觀測周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開始施工到滿負荷載。此階段的觀測周期視施工進度而定,一般約為10天至一個月左右。
第二階段:從滿荷載至沉降速度變化趨向穩定。此階段觀測周期,在施工過程中每完成一層主體,作一次沉降觀測,不得超過三個月復測一次。
第三階段:自沉降速度穩定到基本停止沉降(0.01mm/d),其觀測周期:開始為半年或一年一次,以后可2─3年一次。
為了保證觀測精確度,按規定埋設永久性觀測點, 采取"三固定措施",即儀器固定、主要觀測人員固定、觀測的線路固定。竣工后,并認真分析匯總沉降觀測結果做好記錄,交工時并入竣工資料交建設單位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