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稱
運轉車間包殼及混鐵爐測溫管理制度
部門運轉車間
發布日期20**年2月1日
文件編號LGYZ-02-1002
版本號20**
編制:技術員
審核:車間副主任
批準簽發:車間主任
1、目的:
為規范三包(鋼包、鐵水包、兌鐵包)包殼及混鐵爐外殼測溫作業,避免因日常檢查不到位或操作不當造成穿包漏包、漏爐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運轉車間管理的鋼包、鐵水包(含兌鐵包,下同)、及混鐵爐日常測溫作業
3、職責劃分:
3.1大包組滑板工:負責在線使用的鋼包外殼測溫作業,大包組班長每班至少測溫1次。
3.2混鐵爐混鐵工:負責在線使用時鐵水包(含兌鐵包)外殼、混鐵爐外殼測溫作業,混鐵爐班長每班至少測溫1次。
3.3三修翻包工:負責翻包后中間包包殼破損情況檢查。
4、管理細則
4.1、鋼包測溫要求
4.1.1測溫站位要求:鋼包澆注完畢倒完渣后平放在熱修位之后5分鐘內完成測溫,要求測溫者站在鋼包2-2.5米安全位置,注意行車摘掛鉤時禁止測溫,手持便攜式測溫儀進行測溫,便攜式測溫儀前端距離包殼約1.5米。
4.1.2測溫點規定:測量鋼包外殼溫度,上部(渣線位置)、中部(耳軸水平方向包壁位置)、下部(耳軸筋板以下)、包底。每個部位進行不間斷連續測量一周,記錄最高溫度。鋼包吊起后測量倒渣面包殼溫度。
4.1.3要求每包均要測溫并進行記錄。
4.1.4除透氣磚部位以外要求鋼包外殼任一點溫度≥350℃甩包處理。包底透氣磚部位包殼溫度由于導熱系數及反吹等原因影響,上限溫度定為≥400℃甩包。
4.1.5當包殼溫度達到甩包標準但由于生產原因無法立即甩包的,安排該包不得過精煉并通知調度要求各單位注意高溫點部位。澆注完畢后立即甩包。
4.1.6要求每包均要測溫并進行記錄。
4.2鐵水罐測溫要求
4.2.1測溫站位要求:火車進站之后(重包)在北側完成測溫,要求測溫者站在鐵水罐2-2.5米安全位置,注意行車摘掛鉤時禁止測溫,手持便攜式測溫儀進行測溫,便攜式測溫儀前端距離包殼約1.5米。南側溫度待第二個鐵水罐吊走之后測量第一個鐵水罐溫度,第二個鐵水罐放好行車離開后測量第二個鐵水罐包殼溫度。
4.2.2測溫點規定:測量鐵水罐外殼溫度,上部(筋板以上位置)、中部(耳軸水平方向包壁位置)、下部(筋板以下)、包底。每個部位進行不間斷連續測量一周,記錄最高溫度。
4.2.3要求每包均要測溫并進行記錄。
4.2.4要求鐵水罐外殼任一點溫度≥400℃甩包處理。
4.3兌鐵包測溫要求
4.3.1測溫站位要求:出鐵后混操工指揮行車將滿包吊運至回爐車道軌東側,包底距離地面2米位置后保持靜止,要求測溫者站在兌鐵包2-2.5米安全位置,手持便攜式測溫儀進行測溫,便攜式測溫儀前端距離包殼約1.5米。
4.3.2測溫點規定:測量兌鐵包外殼溫度,上部(筋板以上位置)、中部(耳軸水平方向包壁位置)、下部(筋板以下)、包底。每個部位進行不間斷連續測量一周,記錄最高溫度。
4.3.3要求每2小時均測溫一次并進行記錄。
4.3.4要求兌鐵包外殼任一點溫度≥400℃甩包處理。
4.3.5禁止空包測溫避免數據不準。
4.4混鐵爐測溫要求
4.4.1測溫站位要求:要求測溫者站在距離混鐵爐2-2.5米安全位置,手持便攜式測溫儀進行測溫,出鐵、兌鐵期間禁止測溫。
4.4.2測溫點規定:后墻、爐底、東西兩側端墻、兩側前墻、出鐵口兩側。
4.4.3要求每1小時均測溫一次并進行記錄。
4.4.4要求混鐵爐外殼任一點溫度≥220℃或同一部位兩次測溫升溫≥50℃立即匯報。
5、考核
5.1未按照要求進行測溫每少一次考核責任人100元,連帶班長100元、大班長50元。
5.2測溫不規范少測一部位或少記錄一項考核責任人20元,溫度異常未及時甩包或匯報考核責任人500元。
5.3沒有測溫隨意填寫假數據按照弄虛作假每次考核責任人200元,連帶班長200元,大班長100元。
5.4測溫時沒有安全站位、天車摘掛鉤期間、翻鐵、兌鐵期間進行測溫的按照違章考核責任人100元。
5.5其它違反本制度導致三包或混鐵爐發生穿包、漏包、漏爐事故,根據造成損失及情節輕重酌情予以考核。
6、本制度自下發之日起開始執行,本制度最終解釋權歸運轉車間。
煉鋼廠運轉車間
二0一三年二月一日
篇2: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方案:大體積砼測溫
地基及基礎工程施工方案:大體積砼測溫
——大體積砼測溫
大體積砼澆筑完畢,只是大體積砼施工的初步成功,如何防止澆筑后的砼在養護期間發生裂縫,尤其是深層裂縫,是大體積砼施工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對澆筑后的砼進行測溫監控,隨時掌握砼的溫度變化動態,并以此來指導砼的養護工作,使養護工作更加科學有效,即實行"信息化"施工。這是大體積砼施工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1)測溫目的
在施工以前進行必要的砼熱工計算,對砼的內部最高溫度、表面溫度、溫度收縮應力等進行計算,實際是否與其符合,且砼實際溫度變化情況究竟如何、養護的效果如何等,只有經過現場測溫,才能掌握。通過測溫,將砼深度方向的溫度梯度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以內,同時,通過測溫,由于對砼內部溫度,各關鍵部位溫差等精確掌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地縮短養護周期,使后續工序盡早開始,加快施工進度,并節約成本。
(2)布點方案
根據工程平面形狀,底板厚度尺寸布點,在中心點、角點等代表性部位布點,在保證能全面反映砼內部各點溫度的情況下,做到盡量減少布點數量。
布點平面見附圖示。
每布點柱頂部點距砼表面下10cm,底部點距底面上10cm。
五點柱之其余點勻距分布,四點柱按附圖示,三點柱亦按勻距分布。
(3)使用設備
采用建筑施工用智能溫度巡回控測系統,高精度熱電阻溫度傳感器,精度0.2%。系統每6分鐘采樣一次,屏幕顯示全部點溫度;每一小時打印溫度參數表,測試過程結束打印全過程主要柱溫度梯度曲線。
(4)布點及監測
①布點在砼澆筑前夕進行。當擬施工段鋼筋綁扎完成,進行鋼筋驗收時,可開始進行布點施工。按施工方案確定的布點平面位置進行布點,用一φ14鋼筋,其長度為澆筑層厚度+20cm,將溫度傳感器采用膠布固定于鋼筋上的各不同位置處,然后小心將每根鋼筋與底板鋼筋網綁扎牢,布點結束后,檢查各傳感器是否完好,如有損壞,應更換。
②砼澆筑開始,即開始進行監測,專人值班。在澆筑完成后每天24小時值班,隨時掌握砼溫度動態,當溫度梯度接近規范要求時,及時報警,以便立即采用措施,降低溫度梯度。
③監測時間應根據砼溫度降低情況,保證砼不會發生溫度裂縫時才能結束。
(5)注意事項
①砼澆筑時,應提醒操作人員,避開溫度傳感器位置,在砼振搗時,應距離傳感器50cm以上,防止損壞傳感器,對導線也要加以保護,防止拉斷。
②注意天氣變化,尤其注意寒潮、陣雨時監測。
篇3:基礎底板混凝土測溫方案
基礎底板混凝土測溫方案
1 測溫儀器采用JDC-2 建筑電子測溫儀。儀表為手持式數字顯示儀,具備高低溫報警功能。
2 測溫點布置:
2.1 距混凝土表面1.5m 高度、露天、不易破壞處設三個普通溫度計測量大氣溫度,氣溫取讀數的平均值。
2.2 在每個混凝土泵口用測溫探頭、測溫線固定在木棍上制成的探桿測量混凝土的入模溫度。
2.3 各段測溫點的布置見圖3~圖8。
2.4 混凝土澆筑前在選定的測溫點上預埋測溫線和測溫探頭,測溫線和探頭用膠帶固定在φ12 的鋼筋上,探頭用塑料布包裹,與鋼筋之間用絕緣膠布隔離。測溫線另一端的插頭依據編號貼上標簽,插頭在澆筑混凝土前要用塑料布包裹好,防止被污染或破壞。
2.5 測溫線引出高度應高于混凝土面1.5m,澆筑機坑布設測溫線時,應注意在二次澆筑底板后仍要繼續檢測機坑內混凝土的溫度變化,引線長度應再增加3m。
圖3 I 段測溫點平面布置圖
圖4 II、III 段測溫點平面布置圖
圖5 IV 段測溫點平面布置圖
圖6 3m 厚底板內測溫點垂直方向布置圖
圖7 1.5m 厚底板內測溫點垂直方向布置
圖8 機坑內測溫點垂直方向布置圖
3 測溫時間
1)混凝土澆筑開始起測溫,第1~4d 每1h 測溫1 次。
2)第5~15d 每2h 測溫1 次。
3)第16~30d 每4h 測溫1 次。
4)第31~60d 每12h 測溫1 次。
5)原則上,在混凝土中心溫度低于入模溫度后可停止測溫。
6)如監理或設計方有要求,第61~90d 每24h 測溫1 次。
4 測溫數據的管理
利用計算機對測溫數據進行信息化實時管理。
預先編制好溫度曲線的描繪程序和溫度應力的計算程序,及時整理錄入測溫數據,描繪出溫度曲線、計算出累加溫度應力,與澆筑前的估計情況進行比較,推斷下一時段的溫度和應力變化趨勢,根據計算結果決定是否調整保溫方式和保溫層厚度。
5 設置專人負責測溫工作,并在施工前對測溫人員進行詳細的交底,保證數據采集的準確性。
6 測溫注意事項
6.1 澆筑混凝土前應檢查支撐鋼筋是否牢固,測溫點標高是否準確,探頭、插頭是否包嚴。
6.2 使用探頭測混凝土入模溫度時,不得在流動的混凝土中探測。探頭插入混凝土約一分鐘左右后讀數,每次使用完畢應將探頭擦試干凈。
6.3 測溫儀主機為精密儀表,使用時應小心輕放,嚴禁摔碰,使用完畢及時關機。
6.4 嚴密監測混凝土的溫升情況,根據溫度記錄,增減保溫材料厚度或層數。控制大體積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之差,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小于30℃。當大體積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之差超過30℃時,可增加保溫材料厚度或層數;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超過30℃,可適當減少保溫材料厚度或層數,反之亦然。
6.5 是否停止保溫、測溫,必須聽從本項目技術部門指令,不得擅自停止測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