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工程成本節約資源與優化設計方案
第1節 技術方面
1、選擇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
鋼筋工程中采用閃光對焊、電渣壓力焊等連接新技術,節約鋼筋用量,降低成本。
2、優化鋼筋下料方案,減少鋼筋短頭,避免浪費。
3、準確進行模板翻樣,增加模板周轉次數,降低模板鋼管等攤消費用。
4、提高測量放線和標高引測精度,避免由于誤差而引起工程成本的增加。
5、狠抓工程質量、降低質量成本,避免返工損失。
第2節 施工方面
1、改善勞動組織,按專業分項,合理使用勞動力,妥善安排施工工藝,避免窩工浪費。
2、開展勞動競爭、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其它配套成本。
3、勞務費用切塊承包,壓縮非生產用工和輔助用工,減少用工成本支出。
4、做好進度網絡計劃管理,加快進度,降低成本投入時間。
5、做好現場半成品,成品的保護工作,避免損失。
第3節 安全方面
1、確保安全生產,杜絕事故損失。
2、做好消防、防火管理工作、杜絕火災損失。
3、抓好文明、衛生工作,既減少了清理人工、又避免了材料浪費。
第4節 實行強制式機械管理
1、加強機械設備的定期、定項目強制保養,統一建檔,電腦儲存,跟蹤監測、按月報表、依憑數據、預測故障、發現問題、及時排除。
2、做好機械設備的合理調度使用,節約臺班費用。
3、提高機械設備的使用率,降低機械設備成本。
第5節 采用獨特的物資供應與管理模式
1、建立以倉庫為中心的多層次管理方式,根據物資的最低、最高儲備量求出物資的最佳訂購量,制定出既合理又經濟的計劃,努力避免物資積壓,盡量加速流動資金周轉。
2、建立完整的采購程序,采用多種采購合同,根據不同情況在采購中分別運用不變價格、浮動價格和固定升值價格簽訂供貨合同,降低材料采購成本。
3、合理計劃現場材料堆放與保管,減少二次搬運、運輸與保管損失。
4、做好進場材料的驗收工作,實行"限額領料"制度,避免材料浪費、流失。
5、做好周轉材料的回收利用,節約周轉材料攤銷成本。
6、做好現場材料使用管理,做到工完料清,工完場清。
第6節 利用現代化辦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程建設中,利用電腦進行成本預測控制、材料采購管理,機械設備管理,工程質量管理等等,提高工作效率。
篇2:國旗下講話:節約資源節約一張紙
國旗下講話:節約資源節約一張紙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節約資源節約一張紙”。
同學們:
早上好!
在今天國旗下講話時間里,我想和大家聊聊“紙”的話題,紙就是“紙張”的紙,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用的紙可謂很多很多,復印紙、傳真紙、打印紙、隨身攜帶的面巾紙、桌上擺的餐巾紙、招待客人的紙杯、手中拎的紙袋、作業時的作業紙,還有課本、無所不在的報紙、鋪天蓋地的雜志。這許多例子,足以說明,任何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人,用過的紙疊起來一定超過自己的身高。
可是,你可曾想到,紙的來源主要是樹木,當你盡情享受森林的恩賜時,卻在慢慢地摧殘它,使他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失去了昔日綠樹遮蔭的優美環境。每一頁紙,都是一片樹葉的靈魂所化;每一本書,都是一蓬濃綠的蔭涼剪裁,當你用一張張紙巾拭嘴揩面的時候,“咔嚓”一聲響,一柄樹枝斷了,一只喜鵲失去了落腳點,當你用一團團廢紙填滿紙簍空虛的腸胃時,好像凄風冷雨的突襲,帶來森林蕭條的晚秋,所有標榜“百分之百純木漿” 的精品紙張廣告,都是樹木集體陣亡的訃告。
遺憾的是,千百年來,人類把森林僅僅看作是木材,用它作燃料,或用于建筑和造紙,于是,砍伐之聲不斷,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對于養育自己的森林沒有真正認識,而是亂砍濫伐,燒山毀林,奢侈浪費,結果,森林銳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大量野生動物滅絕,全球氣候變暖,旱澇災害不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現在全球正從每年1600萬至20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如果照這個速度繼續下去,不出50年,地球上不少國家和地區將成為不毛之地。
一頁紙就是一頁金,舉手投足間珍惜一張紙,就等于造林一片。同學們,透過一張張潔白的紙,你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行為:你是否遠離了一次性紙杯、一次性木筷?你是否用紙的背面寫過字?你是否用舊掛歷紙包過書皮?你是否用電子賀卡代替了傳統的紙質賀卡?你是否把廢紙與垃圾分開處理?你口袋里裝的是手帕還是面巾紙?
同學們,加入到“節約一張紙”的行列中來吧!節約一張紙,挽救的可能就是一棵大樹,甚至整個森林……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3:國旗下講話:節約資源活動節約一粒米
國旗下講話:節約資源活動節約一粒米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節約資源活動節約一粒米”。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是什么嗎?對了,它們就是小麥、水稻和玉米。 “民以食為天”,今天,就讓我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談談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在意糧食的由來,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一方面,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更何況,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那兒的孩子們連米飯都吃不上啊,更不用說吃肉了!
另一方面,浪費糧食的行為屢見不鮮。就以我們學校為例,教室的垃圾桶里,經常會有同學們吃剩的饅頭、糕點;在生活中,不少同學也不懂得愛惜糧食,他們把餅干、面包、稀飯隨便亂扔,在家里挑吃撿穿……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每年浪費的糧食,足夠五千萬人吃一年,多么驚人的數據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既贊美了勞動人民的偉大,也表達了勞動人民的辛勞。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卻不能丟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農作物的品種正在日益減少。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有許許多多像“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科研人員,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開發糧食新品種,增加糧食產量,為全球的糧食問題出謀劃策,而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新生一代,除了向袁隆平爺爺他們學習之外,更主要的是從現在做起,拿出實際行動來愛惜糧食,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