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產能力的調節因素
可由企業對生產能力加以調節控制的因素很多。從計劃的觀點看,可將這些因素按取得能力的時間長短,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三類。
一、長期因素
取得生產能力的時間在一年以上的都可歸入長期因素。它們包括:建設新廠、擴建舊廠、購置安裝大型成套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等。這些措施都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系統的狀況,大幅度地提高生產能力,但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應用這些因素屬于戰略性決策。
二、中期因素
在半年到一年之內對生產能力發生影響的那些因素為中期因素。如采用新的工藝裝備、添置一些可隨時買到的通用設備,或對設備進行小規模的改造或革新;增加工人,以及將某些生產任務委托其它工廠生產等,其中,也包括利用庫存來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些因素是在現有生產設施的基礎上所作的局部擴充。它們屬于中層管理的決策。一般在年度生產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中加以考慮。
三、短期因素
在半年之內以至當月就能對生產能力產生影響的屬于短期因素。這類因素很多,如:
1、加班加點;
2、臨時增加工人,增開班次;
3、采取措施降低廢品率;
4、改善原材料質量;
5、改善設備維修制度。這能減少設備故障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而提高生產能力;
6、采用適當的工資獎勵制度,激發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在短時間內提高生產;
7、合理選擇批量。批量選擇的不同會影響設備調整時間的變化。合理選擇批量能減少不必要的設備調整時間,而提高設備利用率,即提高了設備的生產能力;
生產能力的短期調節因素是對現有生產設施利用的改善,都屬于作業層的決策。
篇2:生產能力定義
生產能力的定義
所謂生產能力(簡稱產能),是指生產設備在一定的時間內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產能通常以標準直接工時為單位;或者指企業的固定資產,在一定的時期(年、季、月等),在先進合理的組織條件下,經過綜合平衡所能生產一定種類產品的最大數量。
產能分為正常產能和最大產能。
正常產能是指歷年來生產設備的平均使用量。
最大產能是指生產設備所能產出的最大產量或所能安排的最高負荷量。
超乎產能的工作負荷,將導致失信于顧客并且造成過高的在制品庫存標準;反之,太少的工作負荷會造成高的產能差異,成本上升。
企業的生產能力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在一定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但也會隨著各方面的變化而變化。根據核算生產能力時所依據的條件不同,企業的生產能力可以分為設計能力、查定能力和現實能力(計劃能力)。
篇3:成批加工生產企業生產能力計算
成批加工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計算
成批加工生產類型的企業,生產單位的組織采用工藝專業化原則。產品的投料與產出有較長的間隔期,有明顯的周期性。它們的生產能力計算與工藝專業化原則劃分車間和班組有密切關系,有自己的特點。具體如下所述:
1、單臺設備及班組生產能力計算
在這類企業中,車間內班組是最小生產單位,每個班組配備一定數量的加工工藝相同的設備,但它們的性能與能力不一定相同。所以班組生產能力的計算也是從單臺設備開始。
由于加工的零件不是單一品種,是多對象多品種,數量可達上百數千種。所有零件的形狀大小不同,加工的工藝步驟不同,加工的時間長短不一,這時不能用產出量計算,而只能采用設備能提供的有效加工時間來計算,稱為機時。計算公式如下:
Fe=F0h=F0(1-q)=F0-d
其中:F0--年制度工作時間;
h--設備制度工作時間計劃利用率;
q--設備計劃修理停工率;
d--設備計劃修理停工時間。
如果班組內全部設備的加工技術叁數差異不大,則全部設備的機時之和就是班組的生產能力。如果技術叁數相差很大,以車床為例,床身長度和回轉半徑兩個叁數規定了設備可以加工的工件尺寸,這時有必要再分別統計不同叁數設備的機時,著重查看某些大工件的設備加工能力能否滿足。
2、車間生產能力的確定
由于班組的加工對象是零件,它們的能力以機時計量是合理的,而對于車間它的生產物件往往是產品或零部件配套數,所以它的生產能力應該以產量計量。工時與產量之間的換算是很容易的,換算后可能會發現,各設備組(班組)的生產能力是不平衡的。車間的生產能力可以按關鍵設備能力來確定。能力不足的設備組,可以通過能力調整措施來解決。
3、工廠生產能力的確定
工廠生產能力可以叁照主要生產車間的能力來確定,能力不足的車間,可以用調整措施解決。
需要指出的是,關于車間、工廠生產能力的確定,并沒有嚴格的規定。有的認為應該以最小設備組生產能力,或者最小車間生產能力來確定,即遵循所謂的“水桶原理”。也有觀點認為,應該以關鍵設備能力來確定,理由是關鍵設備價值高,企業不可能有備用的,也難以找到外協者,購置新的又可能因能力利用不足而不經濟,所以生產能力只能受制于關鍵設備的能力。因此,具體問題需要作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