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備課前要求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掌握課標對各學科、各學段的相關要求,認真學習教學參考書,了解整冊教材的編寫意圖,制定出學期教學計劃、教學進度。
二、備課時間:20**年8月27日--29日(要求提前備出一周課)。
地 點:
科任教師:二樓教師辦公室;一二年級班主任:三年一班教室;
三四年級班主任:三年二班教室;五六年級班主任:四年一班教室;
三、教案中要體現“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體現出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本學期要在關注學困生上加大力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教案中要體現課堂、課下是如何關注學困生的?具體的策略是什么?
四、教案書寫流程:1、單元教學計劃2、課時安排3、授課內容
4、教學目標5、教學重點6、教學難點7、課前準備
8、教學過程9、課后反思或小結。
五、課后反思:本學期要求各學科要有四次教學反思,要重點寫自己教學過程的得與失,(亮點與不足)教后的體會與認識,以及對教學效果的自我評價和原因分析以及再課的設想。避免應付式的空話、套話,要注重質量。
六、要求全體教師同備一節課,備課內容為三年級語文第一課《拐彎處得回頭》第一課時,8月30日上交,中心校將組織評比。要求體現“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務必詳盡,不要求程式化,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重點突出以下幾方面。
①教學過程思路清晰,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②善于創設教與學情境,形成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既有教師活動內容、方式,又有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③教學方法的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體現在教學環節之中。重點體現培養學生能力。
七、具體操作環節:
1.提示課堂教學目標
采用小黑板、投影、黑板等公布目標,讓學生總體知道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學習目標不能與教師的教學目標混淆。
2.指導學生自學
出示自學目標,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學什么、怎么學、用多長時間、應該達到什么要求、如何檢測等。
3.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操作:學生自學,教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端正學生自學態度。目的: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動腦,認真自學,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4.檢查學生自學效果
操作:讓中差生、后進生回答問題或板演。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
5.引導學生更正、指導學生運用
操作:①學生觀察板演,找錯誤或比較與自己做的方法、結果是否與板演相同;
②學生自由更正,讓他們各抒己見;
③引導學生討論,說出錯因及更正的道理;
④指導學生歸納,上升為理論,指導以后的運用。
目的:①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就讓他們自己解決,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師引導、點拔的問題;
②通過討論,教師點拔,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當堂訓練、批改
操作:①布置課堂作業;②督促學生獨立完成作業;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學生作業。
目的:通過完成課堂作業,檢測每位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學習目標。
篇2:初中教師備課要求和操作方法
初級中學教師備課要求和操作方法(討論稿)
一、 課程改革對備課提出新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求注
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須要求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備課觀念,重新構建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備課時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備課改革的目標
1、適應21世紀教學形勢發展的新要求,切實深化課程改革,強化教育創新,實現
教學資源共享互動;
2、通過備課改革,擺脫形式,摒棄機械重復的“抄教案”無效勞動,提高備課的實效性,使備課真正為上課服務;
3、通過備課改革,力求減輕教師教業負擔及心理壓力,把教師解放出來,引導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研究、總結、實驗、輔導上;
4、力爭通過備課改革,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基本功,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小學各科的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每位小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備課改革的具體要求:
1、對精品課備課的要求與說明。精品課備課,通俗地就是執教一堂公開課所要撰寫的教學詳案,包括上課需要收集的資料及準備的課件、音像制作設想等。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充足的教具準備,合理的教材分析(包括重點、難點),有較為詳細的導語、過渡語、總結語設計,有清楚的教學環節,有精要的問題設計、啟發引導、延伸拓展,有完整的板書設計,有必要的教學隨筆等。一般要求語文每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或名家名篇,數學的單元難點內容或重點章節等定為精品備課內容。
2、對非精品課的要求與說明。非精品課備課,是相對于精品課備課提出的為了節省備課時間,提高工作效率而提倡的“綱要式備課”、“卡片式備課”、“批注式備課”、“流程式備課”等減量、節時、便捷、靈活的新型備課形式。但在采用這些備課方式時,均要在教材中作一定的批注。對幾種非精品課的形式說明如下:
⑴、批注式備課。即教師以批注的形式簡要地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目標的設置、內容的處理、教法的選擇、環節的實施直接而又及時地批注在教材的旁邊。
⑵、綱要式備課。教師把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以綱要的形式寫下來。教師備課本上的教案出現一些綱要式的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需的導向性問題。此方式需與批注式相結合。
⑶、計劃式備課。一般針對一位教師兼任三門學科以上,對一些非主攻學科采用的備課方式,在通識全冊教材后,把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準備、教時安排等以計劃的形式列于紙上。此方式需與批注式相結合。
⑷、電子備課。三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可進行電子備課,但電子備課稿應早早地打印出來,教師要鉆研備課,不是自己備的課必須有一定質量的二備,在電子備課稿上進行自己的批注和改動。
3、對集體備課活動的要求。為了使每一次集體備課活動有實效,各備課組組長要認真組織好每一次集體備課活動,做到時間保證,內容落實,形式創新,可以以純備課形式進行,也可以以與主題教研活動相結合進行,還可以以反思具體教學行為圍繞主題進行探討。參加集體備課的教師須認真參加每一次鎮級集體備課活動,認真聽課,認真筆記,用心領悟,以保證集體備課活動的實效。
4、對教師教學流程檢查的要求。以備課組為單位,對本學科任課教師的備課筆記進行自查;以學校為單位,不定期對教師的教學流程進行檢查,無論是備課組還是學校檢查,都應有一定的記載和評價。全鎮將進行不定期地抽查,如發現教師有在沒備課的情況下進課堂的現象,將作全鎮通報批評。
5、對資料積累的要求。教師要注重資料的積累,要把各單元備課資料集中起來,裝訂成冊,好好保存,以便下次重復利用。下次備課,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三次第四次的修改,既節約資源,又有利提高。
四、對教師備課的要求。
1、能按上級文件的要求備課,制定計劃(有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班級情況分析、教學進度、教學措施),語文要有作文計劃;有單元目標,一課目標、課時分配、課時目標、課時重難點、教學準備等。教齡在1-5年的新教師一律采用手寫式備課,并要求有80%的詳案;教齡在6-10年的教師也一律采用手寫式備課,要求有60%的詳案;教齡在11--20年的教師采用手寫式和批注式相結合的備課方式,并要求有40%的手寫式詳案;教齡在20年以上的教師采用手寫式與批注式相結合的備課方式,要求每單元備一個精品教案。提倡全體教師及時認真地撰寫教后記。質量優者得滿分或加分。若發現有漏備、少備的,則每一節扣0.5分,備課簡單、草率了事的扣2-5分(以校長室、教務處檢查為準)。
2、任教語文、數學兩門基礎學科的教師及主任科、英、音、體、美等的專職教師,按上述要求備課。其中手抄式自備精品課教案為1個單元1課例;15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全采用手抄式備課,其中手抄式自備精品課教案為一單元1篇。
3、非專職教師,如兼任科、英、音、體、美等非基礎學科的,可以采用計劃式與批注式備課相結合的方式。
4、任教多個年級的專職教師可以主備一個年級,其他也可以實行計劃式備課與批注式備課相結合的方法。
五、對教學反思撰寫數量的規定,體現在《教學日記》上。
教師要常寫教學點滴、教學案例、教學論文、做資料卡片及撰寫外出聽課心得等。現在我們把這些統一記到“教學日記”上,具體見下表(這些是檢查的達標數):
數量 教
齡
內容20年以上教齡10-20年教齡6-10年以下教齡5年以下教齡
教學點滴每兩個教學內容一篇反思(至少50字)每二個教學內容一篇反思(至少100字)每教學內容一篇反思(至少100字)每一教時一篇反思(至少50字)
教學案例1234
教學論文 111
資料卡片101520**
聽課心得381015
三、對教師教學流程檢查的規定:
以備課組為單位,對教師的備課筆記進行期中期末兩次自查;以教研組為單位,不定期對教師的教學流程進行檢查,無論是備課組還是學校檢查,都應有一定的檢查記載和評價。全鎮將進行不定期地抽查,如發現教師有在沒備課的情況下進課堂的現象,將作全鎮通報批評,并與學校、教師崗位責任制考核掛鉤。
注:請各位教師認真閱讀此要求,并按要求預先備好自己的課,不打無準備之仗,也不出現上課和備課兩張皮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