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溫情--讀余華《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吳江農商行:徐筱)第一次讀余華的作品是《十八歲出門遠行》,我那時候十八歲,恰巧我也是十八歲,第一次離開家鄉吳江獨自去浙江遠行的。我記得那是在一個鄉村旅店,窗外淫雨霏霏,暮色四合,我孤獨的躺在床上捧著《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次的閱讀,我就喜歡上了余華的這種筆調,我就喜歡上余華的作品。余華,浙江海鹽人,1960年4月3日生。余華的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醫。余華1977年高中畢業后待業。從1978年開始當了5年牙科醫生,在工作之余,余華迷戀上寫作, 25歲那一年,他寫出了《十八歲出門遠行》。我從最初《十八歲出門遠行》開始,以后不斷的閱讀余華,從《活著》、《偶然事件》、《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到《世事如煙》、《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兄弟》……
我特別喜歡《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由上海文藝出版社20**出版,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許三觀是從鄉下到城里絲廠打工的送繭工,他第一次好奇之下跟村里來的倆老鄉同去賣血,用賣血的錢,娶了活潑漂亮的油條西施許玉蘭。
許玉蘭終生的是非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就是她婚前的相好何小勇。是許三觀橫插一腳用八角三分錢的零食和幾瓶黃酒幾條煙,騙了玉蘭蒙了她爹,把何小勇擠下了通往婚姻殿堂的獨木橋。
當人們紛紛議論三個兒子中的老大許一樂越看越不像他爹許三觀越看越像是何小勇的兒子的時候,許三觀應該為自己年輕時棒打鴛鴦的錯誤深刻反省!他沒有,他覺得自己冤得很,他開始“懲罰”許玉蘭。他的懲罰不過是罵幾聲打幾下重活不再幫忙干,日子還是得過,許三觀還是掙錢養家,還是把廠里發的手套戴回家給許玉蘭織線衣,一樂甚至還是他最看得上的兒子——只是想到這兒子真實不是自己的,免不了抹幾把眼淚。
如果一樂不為弟弟三樂打破了方鐵匠大兒子的頭,也許,許三觀一家是可以和樂地過下去的。一樂打破了別人孩子的頭,人家傷得很重,在醫院里等著救命錢,這錢,得未成年人一樂的父母來承擔。許家不富裕,所以許三觀不樂意了。他說我已經免費為何小勇養了九年兒子,這回他兒子闖禍了,這錢得他這個親爹掏。不討論法理,我理解許三觀的心思,他憋屈之外他還窮,如果不是窮,他大概不會找何小勇要這錢。這只是我的猜測,實際上他要許玉蘭去找了何小勇要錢。
許玉蘭沒要回來錢,這也是合乎邏輯情理的。人在不幸中總是主意疊出,許玉蘭氣極哭極鬧極之后,采納了旁觀者的建議,委派她和何小勇的兒子許一樂上生父何小勇家要這筆闖禍補貼。一樂仍然沒要回來錢,這還是不是合乎邏輯情理我就不大清楚了。
事情的結果是,許三觀惡狠狠地咒罵了何小勇之后,第二次去賣了血,挽救了被方鐵匠拖走做抵押的財產,保全了建之不易的家。
許三觀和他的家人后來一起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在極度的困難極度的饑餓中,他又一次去賣了血,只為給孩子們一頓飽飯;又一起經歷了*,對被打成妓女的妻子,他選擇了力所能及的不離不棄,某天給在街上打掃的許玉蘭送飯時,埋在白米飯下面的幾塊紅燒肉幾乎讓我垂涎欲滴!多純樸的智慧,多純樸的愛!
許三觀一生中最大規模的賣血行為是由下鄉的一樂患了肝炎引發的。一個非親生而勝親生的兒子,命在旦夕,一個年過不禍的單薄父親,毅然決定,賣血治好兒子。十天之內,賣了四次四百毫升的血,其中一次幾乎失血喪命。我沒有去想這樣的事情現不現實,我就是很高興看到許三觀活了下來,治好了一樂的病,陪著兒子們長大,看著他們成家立業,后來還活了很久。
余華給了我們一個溫情的結尾,似乎驗證了好人有好報的古話。我們可以想見,這個結尾也是我們想要的。
不管是《十八歲出門遠行》中年輕懵懂、義氣風發出門闖蕩的“我”,還是《活著》中敗掉家里的一百多畝地由地主淪為農民的福貴,還是《許三觀賣血記》里多次賣血的許三觀,抑或是《兄弟》中揀破爛揀成億萬富翁的弟弟李光頭和最終被生活所迫為做廣告注射激素致死的哥哥宋光,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在他們的一生中都做過窮人,都受過生活的煎熬。余華把人和人之間的那種殘酷狀態(薩特說,他人即地獄),用一種非常瀟灑的輕松情調來描述,更讓人對人性的丑惡有了切膚之痛,對善良、溫暖更有了深深期盼。
在余華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與如今風靡的偶像劇里完全不同的生活和人生。這些人,許三觀們的地位底下,文化底下,但道德素質并不底下;他們的家境貧窮,生活貧困,但意志并不匱乏;他們的語言粗俗,行為鹵莽,卻讓人感覺到了真實和可信!——這才是中國的農民:勤勞、善良、勇敢、憨厚、可愛、率直、知足、知恩圖報!這讓我看到這次四川汶川震災中很多善良的農民他們不顧小家,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
在北大讀過書的范跑跑,面對這些普通百姓,他不知道內心深處會不會深處“羞恥”二字。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繁榮進步,應該是普世的,讓許三觀不需要再賣血,我們不能再看到佝僂著身子的許三多在寒風中等著采血,我們的盛世不應該建立在許三觀們的“賣血”上。
篇2:《許三觀賣血記》讀書有感(一)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有感(一)
余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背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到*、*時代。作者用細膩與遒勁有力的文風、生動感人的筆調和精巧的諷刺手法,寫出了新中國的大歷史背景下“小人物”許三觀通過賣血勉強維持生計的故事。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底層中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文學賴以生存的人道主義、時代的批判和詼諧的格調中做得游刃有余,側面審視了中國的近代歷史,揭露了在那個錯亂的社會體制下人物個性的泯滅。許三觀追求自由平等--余華筆下的許三觀面對絕境時的掙扎與斗爭,與土耳其作家亞沙爾·開摩爾·和泰國作家皮拉·蘇哈筆下的人物相似,都非常率真直接。
外國的許多作品中的人物為了追求平等,常常選擇死亡。海涅贊美死亡,認為死亡是唯一的平等,他認為“生活是痛苦的白天,死亡是涼爽的夜晚。”十二世紀的非洲北部的詩歌中這樣寫道:“可能嗎,我,雅可布-阿爾曼蘇爾的一個臣民,會像玫瑰和亞里士多德一樣死亡?”許三觀是一個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甚至為了生活耗盡了最后一滴血,但他沒有通過選擇死亡的方式來獲得尊嚴,而是一直在與絕境斗爭著,從未放棄生存的意志。
這部作品中作者沒有運用華麗的語言,也沒有用匪夷所思的故事來打動讀者。《許三觀賣血記》中的語言樸實無華,所有的人物關系和故事發展都水到渠成。許三觀的幾次賣血分別是為了娶親、贖回被人拉走的家中物品、款待貴客、一家人的生存、救重病的兒子,最后一次想賣血是為了吃炒豬肝、喝黃酒。頭幾次賣血是為了生存、不被餓死,最后一次是為了一種新的自主權。這種略帶諷刺的幽默手法,營造了一中充滿懸念的戲劇性。作品滲透的契訶夫式的悲憫情懷,向大家展示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集體悲劇,讓人掩卷長思、感慨不已。
許三觀為了救治得了重病的兒子一樂,從家來到一樂所在的上海醫院,一路上賣了好幾次血,這點讓人尤為動容。雖然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他卻冒著生命危險來救他。此時的許三觀已不再是個“小人物”了,而是散發著偉大的人性光輝的“大人物”。從社會地位來看,他是渺小的;但在人文精神上,他又是偉大的。結尾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炒豬肝、喝黃酒,屬于他們的美好生活終于來到了,許三觀說:“我這輩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我想,這應該是他這一輩子最幸福的一天了。
生活,總是朝著美好的方向前進的。正如許三觀生活的苦盡甘來,我們一直是向著太陽出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