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作者談到自由時,以奴隸制作為例子,這讓我不禁想道: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當某一種制度曾經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做出過貢獻時,要想完全推翻它是很困難的,因為這樣一種制度曾經帶給人們實實在在的好處和成功,收到人們的長期認可。甚至連曾經“深受其害”的人都以為這是命運,而非不公。
一個人享受自由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只要他作為一個人,只要他具有人的生命。而不論其心智是否成熟到可以應付完全的自由,不論其外形是否完全具有人類的一般體征。
2、認為戰爭,且只有戰爭能夠促進人類進步的觀點是不無市場的,必須看到,有時候,為了師出有名,侵略者往往會宣揚他們發動戰爭是為了解救當地的人民于水深火熱的獨裁統治中。
另外,我認為米瑟斯把自由主義者反對戰爭的觀點與慈善家和仁慈家的觀點區分開來是非常深刻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有力而根本地抨擊認為“戰爭是萬物之父”的觀點。
3、在收入關系和財產關系的不平等一章中,米瑟斯對奢侈這種生活方式作出的精辟見解也讓我擺脫了社會上對奢侈的膚淺的觀念,醍醐灌頂。
4、在“私有制和道德倫理”一章中,不知道這樣理解米瑟斯對道德的理解是否正確,那就是每一個人因為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對整個社會并進而對社會中的個人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因為社會分工的存在,他的生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賴著社會上的其他成員,因此他會忌憚于自己的行為會最終影響到自己,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后果,故而不去實施這樣的危害行為。也就是說,道德從根本上依然是出于利己的考慮,盡管我們平時在遵守道德規范時也許并沒有覺察到這一點。但在道德規范產生的一開始,也許是符合這樣一種邏輯的。
米瑟斯說道:“道德的真正價值不是犧牲本身。而是這種犧牲所要達到的目的。即只有在為一個道德的目的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前提下,這種犧牲才是合乎道德的。”
5、“人的思想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武器。”
6、重點看11章
自由主義一貫從全人類的福利出發,探討人類歷史上的社會發展脈絡,并思考最合適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因而,其得出的結論具有無可比擬的普適性,并且為多數歷史實踐所證明。過去,許多政治領導人總圍繞著一個核心——“目的的正確性決定了手段的正確性”,從而要求民眾為了國家的發展不斷地作出犧牲。然而,自由主義認為,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應該是使得一國的公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因而要求人們做出犧牲以維持社會發展的論斷是荒謬和值得懷疑的。試想,人民為了發展做出了巨大犧牲,而無論發展最初的目的如何于百姓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我想,這要么是統治者為使社會發展服務于其集團利益而編造的愚民口號,要么是統治者的統治本身陷入了某種災難而無力的表現。
反自由主義宣傳家們常將自由***體系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不道德的行為聯系在一起。談到資本主義,就使人聯想到一個心狠手毒、唯利是圖的資本家,他剝削同類,無惡不作。事實上,自由主義所主張的資本主義社會秩序是:資本家若要發財致富,唯一的途徑是像滿足他們自身需求一樣來改善同胞的物質供應條件。而反自由主義的人們則要把反自由主義政策(例如關稅保護、哄抬物價)造成的所有惡劣的后果統統歸咎于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本身。這是導致目前為止,仍有許多普通人對自由主義產生誤讀的重要原因之一。
讓我們來看看米瑟斯是如何定義自由主義的:“自由主義不是宗教,不是世界觀,也不是代表特殊利益的黨派。它不是宗教,因為它既不要求信仰,也不要求犧牲,因為它的周圍沒有任何神秘主義的東西,還因為它沒有什么教義;它不是世界觀,因為它不想解釋宇宙,因為它什么也沒有對我們說,也不想說關于人的存在的意義和目的這種事情;它不是一種利益黨派,因為它沒有向任何個人和團體許諾某種特殊好處,它不想,也沒有去營造這種好處,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它是意識形態,是關于社會上各種食物內在聯系的學說,同時又是關于如何將這種學說應用到人在社會事物中的行為上面的學問。它不允諾任何超出社會和通過社會力所能及的東西。它只想給人們一樣東西,和平地、不受干擾地提高所有人們的物質富裕程度,從而——只要社會機構有這個力量——使他們遠離苦難的外在根源。減少痛苦,增加歡樂,這就是它的目標。”
篇2:《誰動了我的奶酪》之讀書筆記
《誰動了我的奶酪》之讀書筆記
這本書中提到了四個小人物,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嗅嗅和匆匆是兩只小老鼠,思維簡單,嗅覺強大。他們不會去想太多的東西,只是憑借著天性的本能去尋找奶酪。但是也就因為如此,他們的跑鞋經常掛在脖子上,以便可以隨時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
而哼哼和唧唧這兩個聰明的小矮人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是因為他們聰明,所以在尋找到奶酪C站之前,哼哼唧唧比匆匆嗅嗅節約了很多時間,少跑了很多路。但同時,也正因為哼哼唧唧自己也覺得不同與匆匆嗅嗅而瞧不起他們。
當奶酪不見了的時候,笨笨的嗅嗅匆匆因為本能立刻出發去尋找新鮮的奶酪,因為他們原本就發現奶酪在一天天減少,總有一天會全部消失。而哼哼和唧唧卻是在發現奶酪C站之后,在這個幸福的奶酪站中迷失了,漸漸變的不知進取,只會守著固有的奶酪山坐享其成。
原來的追求代表物跑鞋和運動服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當奶酪在一天突然不見了的時候,哼哼唧唧只是在抱怨與懊惱,而不是馬上動身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日復一日,奶酪不會回來的,每天不斷的去奶酪C站尋找不見了的奶酪只會讓人更加郁悶和暴躁。而且因為沒有食物,哼哼唧唧的狀況越來越糟糕。
這就像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幸福的時候,但是幸福不是一直停留在那里不變的,當時光故去,幸福不在的時候,我們需要馬上行動,去尋找下一個幸福的站點。
篇3:《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讀書筆記
《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讀書筆記
《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是薛涌美國政治筆記一系列著作中的其中一記,描述的,是美國新精英集團的崛起和社會貧富的進一步分化。中高產階級將他們在荊棘、社會和文化上的優勢轉化為他們對子女從小奠定的教育上的絕對優勢,把子女培養成下一代的社會精英,從而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別的階層很難與之形成有力的挑戰,而鞏固中高產階級的社會地位,造成美國社會貧富分化愈來愈嚴重,各階層之間的流動也愈來愈小。
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對一名教師來說尤為受用。對中國教師來說,最緊迫的任務是了解“別國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排外。沒必要因害怕“全盤西化”而排斥“別國的教育”。
在《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的序中提及到,美國家庭供孩子上鋼琴課的事例。家長一年花5000多美元。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上鋼琴課的孩子還是絡繹不絕。這是為什么呢?有位鋼琴老師十分得意地說:“我的學生長大后干什么的都有,都非常出色。因為學了這些以后,學什么都快。” 鋼琴課實際上是塑造美國未來精英的文化品味的過程。家長希望孩子不僅有世俗的成功,而且有一個感性豐富的靈魂,既能創造生活,也能享受生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將來的一切競爭都是全球性的。孩子必須有全球的競爭力。創造力、想像力、領導才能、人文價值、藝術品位等綜合性素質,成為他們從小訓練孩子的根本。
美國的教育專家認為,每個孩子都具創造力,父母、老師、孩子結成三位一體對其進行引導與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在美國,多數孩子都是幸福的。例如以彈鋼琴為例,家長不會逼迫手指不長的孩子天天練鋼琴,而是依據孩子自身的特性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特長。在中國,很多家長在孩子還不是很了解這個世界需要家長的引導時,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孩子不喜歡,或者是不適合孩子自身發展的一些事情。獨具慧眼的家長是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自然健康成長,不是主觀代替孩子確立發展目標,更不是貪大求全,要求孩子全能,而是真正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公平、公正的觀念在美國教育的觀念中是必須的,不可缺少的。每個孩子從小就知道隱私的重要性。在美國,由于很好的保護了每個孩子的個性,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生活的昂首挺胸的,如果在我們有些地方可能就不會了。在美國,家長在孩子心中樹立的都是你只是平凡的一員,任何你想要的都得通過你的努力付出才能得到。在我們這里,有些人總想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寧愿自己苦,也要為孩子營造奢侈的環境,十多歲就開豪車,這就造就了“我爸是李剛”“藥家鑫”等。
這些事件的發生雖然不是普遍,但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學學美國的教育之長,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動手能力,讓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多操作與嘗試,使他們遇到挫折是能積極面對,不消極,努力解決困難。孩子長大后始終要獨立的,該來的問題始終也會呈現的,我們應該借鑒書中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一個個對生活熱情的,面對問題樂觀的,不死板,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新一代青年,。要想實現這些,她需要父母的引導,每個教育者的辛勤付出。
精英是開放社會競爭產生的,貴族是世襲的。精英集團的興起,像是一場文藝復興,以塑造完整的個人為宗旨,并不僅僅是傳授手藝。耶魯大學的學生,選歷史專業的竟達15%,高居第一。政治學和經濟學(這是純理論的經濟學,并非教你怎樣做生意)緊隨其后。明擺著,這些精英將來是要統治世界的。教育給他們的是價值觀念、社會理念、對未來的遠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而不是怎樣在那里數錢。
讀了此書后,我覺得培養孩子做一個完整的人,尤其做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是今后發展生存之根本。尤其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在培養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一個個書呆子,還有一些靠吃自己家里的老家本的,我也很想做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