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蒼南農業產業園規劃建議報告
一、項目概述
溫州蒼南縣農業產業園規劃設計項目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蒼南縣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瀕臨東海,與寶島臺灣遙遙相望。地理坐標為北緯27°30',東經120°23',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年平均氣溫14℃~18℃,年平均無霜期208天~228天,年平均降雨量1670.1毫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縣總面積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5公里,轄10鎮,2個民族鄉,總人口118.46萬人。
蒼南縣農產品的資源十分豐富,“名、優、特”產品眾多:四季柚,蘑菇滿譽神州;翠龍茶葉,席草制品暢銷海外;橋墩翠綠冠梨,馬站荔枝,望里甜橙深為消費者的親睞。
二、規劃布局原則
1、強化產業園在城市活動的土地使用功能,促進土地使用功能的多樣化,緊湊化。
2、充分利用地塊的地勢,合理安排各種功能。
3、結合城市道路網,合理安排各個區內的機動車、人行、貨運路線。對本地區交通進行定量分析,以確定符合以人為本、注重生態、便捷快速的交通組織原則
4、協調周邊現狀景觀體系,建設有地塊特點的景觀系統,使城市景觀帶向西延伸至東海。
5、建筑形成視覺邊界,構成
各種富有情趣的公共空間。
三、規劃理念
1、可持續的城市進化
城市具有生命力,任何城市改造建設必須尊重城市原有的肌理,體現城市文脈,同時進行大膽創新,促進區域活力和多樣性生活。
2、和諧共生的建筑群體
新舊建筑親密對話,和諧共生,新、舊居民對區域均有很強的認同感,使他們彼此更靠近。
3、活動力的群體空間
建筑圍合空間變化豐富,與外部自然景觀聯系緊密,共同營造充滿活力的生態景觀空間。
4、彈性的設計控制
一方面通過建筑的靈活分割,以滿足功能需求及變化;另一方面,在規劃上確定一些彈性地塊,使開發更具靈活性。
設計的整體策略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導、動、滲、融”。“導”即交通上的疏導;“動”即空間的“流動”;“滲”即景觀中的滲透;“融”即建筑形式上的融合。
四、規劃目標
項目規劃目標是力圖創造知識型、生態型、國際型三者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將整個規劃成為海峽兩岸一流品質農業產業園區,使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有機融合和極大化。
六、規劃定位
農業產業園作為這個產業新興事務的代表,其示范和輻射功能都應該有一定區域性,其主要宗旨是為區域經濟服務。農業產業園在創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學、規劃合理,要明確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園區,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現可看不可學、高檔次低效益的現象。因此,在農業產業園的規劃和選項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狀況、蘑菇生產特點和當地人民生活消費水平,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食用菌產業園區的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農業產業園規劃的基礎,農業產業園建設的一切準則都要以功能定位為起點。主要功能應包括一下幾點:
1、展示示范:通過農業產業園項目的建設,把國內外先進適用的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模式、集約化栽培技術、食用菌精加工技術以及信息管理技術等引進園區進行展示示范,以帶動區域食用菌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當地食用菌產業經濟的發展,促進食用菌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2、蘑菇龍頭企業帶動的功能:一是農業產業園引進的或自選的蘑菇優良品種進行規范化、標準化栽培,帶動周邊和輻射區食用菌品種的普及與推廣;二是通過該園區在產后加工、銷售方面的獨特作用,以經濟為紐帶把周邊菇農組織起來參與種植的生產,逐步形成以科技園區為龍頭的產業化生產流通體系,促進和帶動區域蘑菇產業經濟穩步發展。
3、教育培訓功能:農業產業園要把蘑菇高新技術培訓作為園區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設有一定規模的技術培訓中心,用于進行食用菌科技培訓和對菇農的技術指導等。
4、休閑觀光功能:農業產業園在規劃過程中,除保持蘑菇產業的自然屬性外,還可利用新型現代化設施和高新技術展示的現代氣息,加上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和常年進行的蘑菇多品種生產與示范,形成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現代化蘑菇休閑觀光景點。
七
規劃著重點
在規劃思想上農業產業園要體現政府的有關決策,將政府決策具體化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菇農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如政府職能部門決定推廣蘑菇(產業結構調整)、新技術新工具(科技推廣)、新的產品標準(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將這些新項目按照符合市場規則的方式集中展示在農業產業園區中,供菇農學習模仿。在向菇農傳達市場信息方面,農業產業園由于其規模效應,擁有比分散經營的菇農豐富的市場信息。農業產業園作為蘑菇產品市場信息中心,需要將分散的菇農組織起來,提高蘑菇生產的信息化程度和組織化程度,參與市場競爭。而具體生產什么品種,是要因地制宜、因時而宜的,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料到食用菌產品明年乃至以后的市場需求會怎樣變化,這個問題應該在農業產業園的運行過程中遵循市場安排。因此,農業產業園規劃的著重內容是在于尋求一種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蘑菇生產經營組織載體和運作機制,將蘑菇高新技術和產品寓于產業園區中,吸收組織菇農參與市場競爭。
農業產業園總體規劃的主要思路應該是:凸出功能定位準確、優勢產業突出、空間結構清晰、區域城鄉聯動的發展理念,重點構筑產業、技術和服務三大平臺,吸引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蘑菇企業、蘑菇科研院校、菇戶等多元化的建設主體,聚集區內外各種資源,培育蘑菇龍頭企業,帶動區域蘑菇產業的發展
七、規劃內容
本項目建設分核心園區建設和基地建設兩大部分,其中生產基地建設又分緊密型基地,聯合型基地與帶動型基地。規劃結構可概括為“一心、二軸、七片區”。
“一心”指以農業產業園營運中心為核心,由行政管理中心、展覽中心及后勤管理中心組成。
“二軸”指沿78省道商務金融綜合發展軸和科研生產物流軸。沿78省道商務金融綜合發展軸包括農業產業園營運中心、科研信息中心、產業園接待中心、生活服務區、職工居住區;科研生產物流軸包括研發培育中心、加工生產中心、后勤行政中心、物流中心、農業種植基地。兩者同時起著聯系蒼南縣商務金融發展帶和馬站鎮區的紐帶作用。
“七區”指沿78省道的生活服務區、產業園接待中心區、產業園營運中心區、科研信息綜合區、職工居住區、加工及物流區和農業生產基地。
生活服務區:該功能區主要以企業職工家屬居住和商業服務為主要功能,創造綠化休閑社區、社區生活網以及以及生態農業的新型居住概念,集中體現休閑、生態的最新“生活”模式。
產業園接待中心區:主要以會議接待、酒店、餐廳、娛樂項目為主要功能,整體追求“中國品味+世界品質”,繼承蒼南縣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和建筑內涵。設計力求建筑與外部環境有機融合,塑造親切宜人、幽雅、清靜的空間氛圍,形成一個接待區的標志與核心。接待中心留出大面積的廣場,以利停車。確保步行區的氣氛,并與體量相對較大的旅游接待中心協調。
產業園營運中心區:主要以行政管理中心、會議展覽中心,后勤中心為重要功能,具體包括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市場拓展、生產管理等部門體系,承擔企業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
科研信息綜合區:主要以信息中心、研發中心、培訓中心、各技術支持團隊板塊為主要功能。其具體職能主要對新品種引進,菌種培育,蘑菇栽培,加工物流進行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
加工及物流區:加工板塊以蘑菇提取物生產線、鮮品分級包裝線、干品生產線、鹽漬蘑菇生產線和蘑菇罐頭生產線為主要功能;物流板塊主要功能有倉儲中心、物流周轉平臺、冷鏈物流、物流保障體系、物流管理中心。
職工居住區:住宅形式為聯立式低層建筑為主,采用街坊式布居,以坡頂、騎樓聯接為特色。建筑體現地域風貌。
蒼南縣副業比較發達,因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其出產的農副食產品品質優良,無污染,味純鮮,且獨具地方特色,在旅游產品市場非常具有競爭力。因此,在旅游服務業的推動下,農副、商貿同時能同時上一個檔次。在這種理念支持下,方案將職工居住區處理成步行街區的形式,結合建筑布局形成不同的空間節點。住宅底層為商鋪,二、三層為起居空間,同時住宅形成不同的群體空間,高低錯落,豐富空間層次,體現傳統的居住空間特色。
職工居住區設計充分考慮到職工生活的心理感受,以職工的舒適生活為最終目的。為職工們營造一個美麗舒適的家園。真正讓職工感受到歸家的溫馨。
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生產基地規劃有生產大棚,主要對高價值珍稀品蘑菇產品或菌種進行生產培育以及引導生產,以工廠化蘑菇種植和菌種培育為主要功能。
篇2:建設我(阜陽)市綜合文化產業園建議
關于建設我(阜陽)市綜合文化產業園的建議
文化產業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強大的文化體現著強大的影響力,體現著該地區的“軟實力”和競爭力。根據十七屆六中全會和*xxx“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講話精神,為落實于勇市長在我市人大四屆三次會議上“努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和文化產業基地”的工作目標,建議市政府在加強各縣區文化產業園建設的同時,應盡快在潁州區規劃建設我市最大的綜合文化產業園區,以促進阜陽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一、園區建設的目的
整合、挖掘、創新我市的文化資源優勢,弘揚特色地區文化、培養文化產業新人;孵化文化創意企業,形成龍頭帶動縣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利用園區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獨特的建設風格,打造我市新的參觀游覽休閑區。
一、園區規模及主要板塊
占地面積1000畝以上。園區內應有柳編、彩陶、黑陶等文化產品加工分廠、文化藝人工作室、藝術展覽中心、動漫設計中心、地方曲藝演藝大廳、潁淮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商業街、阜陽飲食文化街等。
二、園區的基本功能
園區主要功能應該是促進和實現文化產業集群。其基本功能如下:
?、?、良好的文化景觀、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便于吸引和留住企業和藝術人才,吸引游客參觀游覽。
⑵、周到快捷的服務功能。為文化企業、入園藝人和游人提供優質的綜合性服務。
⑶、建有文化人才交流中心、藝術人才培訓基地。便于我市藝術人才流動和培養。
?、?、建有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研究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趨勢,為園區長期科學發展提供理論和戰略支撐。
?、伞⒕哂小胺趸鳌惫δ堋4龠M文化創意企業在園區內茁壯成長。
?、?、具有一定的商業功能,以支撐園區投資的合理回報和園區的正常運營。
三、投資模式
政府與開發商合作開發。這種開發模式可以充分結合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和開發商市場化運營經驗,有利于形成市場、政府雙輪驅動的文化產業良性循環,把園區經濟做大做強。
四、配套保障
⑴、科學規劃。從城市開發的角度規劃文化產業園,以形成產業集群作為規劃的核心思想,結合城市發展、產業發展及建筑園藝規劃進行產業園區的整體規劃。
⑵、政策配套。在制訂土地、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還要以形成產業集群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把產業集群、特色建筑、環境和配套服務作為主要的引資條件,以保證園區建設嚴格按規劃實施。制訂文化產業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端文化人、經紀人入駐園區
?、恰⒄鲜袃痊F有文化資源在園區積聚,吸引市外文化產業企業進入園區。
?、?、市政府出臺關于園區建設的意見,成立園區項目建設協調小組,指導園區的建設和經營管理。以保障園區建設順利進行和科學發展。
?、?、加大園區招商宣傳力度,積極促成園區企業和文化貿易公司、經紀公司及金融機構的合作,確保將園區打造成我市乃至全省有名的文化產業基地,為我市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運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