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桂鐵路(云南段)五標段
對門山隧道褶皺安全專項方案
一、工程概況
1.1設計概況
對門山隧道位于丘北縣新店鄉、沖頭鄉境內,進口位于新店鄉牛場坪村,出口位于沖頭鄉,隧道設計為10.5
‰單面下坡,全隧設計時速200Km/h,預留250Km/h客貨共線鐵路,采用雙塊式無碴軌道設計,起訖里程為DK588+058~DK597+636,全長9578m,其中V級圍巖為1648米,Ⅳ級圍巖為2620米,Ⅲ級圍巖為5310米。最大埋深約650m。
本隧道在出口段左線線路中線左側30m處設一平導。平導起訖里程為PDK594+520~PDK597+618,全長3098m,采用尺寸為5.0m×6.0m,其中III級圍巖1030米,IV級圍巖1975米,V級圍巖93米。于DK591+580線路前進方向左側與左線線路中線小里程方向平面夾角為88°設置一全長1715米的斜井,采用無軌單車道運輸。
1.2工程地質及水文情況
1.2.1工程地質
隧址區屬構造剝蝕中山地貌,地形起伏較大,年平均降雨量1060mm,測區地面高程1185~1929m,洞身段高程一般在1300~1500m,相對高差200~700m,隧道最大埋深約650m,地形起伏較大,自然坡度一般20o~40o,局部可達60o。測區內基巖零星露出,表層有第四系坡殘積粉質粘土覆蓋,一般厚0~2m、2~4m不等,坡體植被發育,多為雜木,局部平緩處被開墾為旱地。隧道進、出口地段均為沖溝及斜坡地。沿線路僅在沖頭鄉一帶民房比較集中,其余地帶則多為荒山野嶺無人居住,省道S305經區內沖頭鄉一帶通過,偶有鄉村級道路與省道相通,交通不便。
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6-20**),測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45s。
隧道構造以華夏系、新華夏系構造為主體構造。區內構造活動強烈,具繼承性和多期復活特點,以斷裂構造為主,褶曲構造也較為發育,地層走向北東向、北北東向,測區構造復雜程度屬復雜;區內主要褶皺牛場坪1#向斜、牛場坪2#向斜、沖頭1#向斜、沖頭2#向斜、沖頭1#背斜、沖頭3#向斜、沖頭2#背斜、沖頭3#背斜、沖頭林場1#向斜、沖頭林場1#背斜、沖頭林場2#向斜、沖頭林場2#背斜、沖頭林場3#向斜、沖頭林場4#向斜,受區域斷層的控制,次級斷層和褶曲也較發育。其中蚌廠-沖頭斷層和江槽-三家斷層屬北北東向的新華夏系構造,老街子-江邊街斷層則屬北東向的華夏系構造。
1.2.2水文情況
本隧道正常涌水量為19805.69m3/d,雨季最大涌水量為49514.23m3/d。隧道穿越地層單一,為三疊系中統法郎組B段(T2fb)砂泥巖地層,根據隧址區地層巖性,地下水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和水力特征,可將隧址區地下水類型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淺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兩種類型。
①松散巖類孔隙淺水
零星分布于隧址區內溝槽,斜坡等地勢低洼處的第四系破殘積層中,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為透水層,富水性差,水量貧乏,對隧道影響較小。
②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
廣泛分布于隧址區的三疊系中統法郎組B段(T2fb)的砂泥巖地層中,受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斷層,褶曲,節理裂隙中等發育,地表多以風化節理裂隙為主,隨巖體埋深的增加,其完整性逐漸變好,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及上覆含水層補給,并賦存于巖體的裂隙和裂隙網絡中。由于地層中夾泥質巖類的相對隔水層,使地下水補給量受到了限制,滲流排泄能力差,地下水露頭及涌水量有限,流量一般為0.1~1.0L/s,具分散出露,沿溝匯集成溪的特點,含水巖組的富水性屬弱富水~中等。砂泥巖等碎屑巖阻深部以構造節理裂隙為主,節理裂隙發育,沿構造帶往往形成龐大的節理裂隙網絡,當斷層切穿并溝通了含水豐富的含水巖組,加之該斷層為張性的導水斷層時,沿斷裂帶則賦存了大量的構造裂隙水。
測區屬南盤江流域,南盤江水面為區域地下水最低排泄基準面。
區內地表水系發育,南盤江支流有夸墨河、拖底河等,上述兩河均位于線路北東側,河水由南往北流入南盤江,線路南西側多以山間沖溝,季節性溪流大致由北東往南西匯入南盤江。
對門山隧道軸線與測區主體構造線,地層走向線呈大角度相交,測區內地下水含水巖阻與相對隔水層沿構造線方向展布出露,在自然狀態下,各含水巖組沿構造帶分布,具順巖層產狀產出,各含水巖組具獨立地下水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在接受降雨補給后沿含水層走向,構造裂隙帶發生運移和排泄,最終以不同角度匯入南盤江,而相對隔水層兩側含水層受水文地質條件影響,含水層之間往往無水力聯系和統一的地下水水位。
二、編制依據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
《高速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
《對門山隧道設計施工圖》
《對門山隧道縱斷面圖》
設計文件及云桂鐵路云南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管理相關要求等云桂鐵路公司的文件要求等。
三、施工計劃:
對門山隧道全段分為3個工區組織施工,對門山隧道進口、出口、斜井。為加快施工進度于DK591+580線路前進方向與左線線路中線小里程方向平面夾角為88°設置一全長1715米的斜井;于出口段左線線路中線左側30米處設一平導。對門山隧道進口正洞承擔施工長度為2994米,出口工區承擔正洞施工長度為4614米,承擔平導施工任務為3098米,斜井工區承擔正洞施工任務為1715米,正洞計劃于DK591+052處貫通,本隧道貫通工期為45.69個月。
序號
名稱
型號
數量
備注
對門山隧道機械計劃用表
四、施工工藝技術
全隧采用濕噴工藝,Ⅲ級圍巖采用臺階法施工,Ⅳ級圍巖采用臺階法為主,對斷層及構造斜影響段加臨時橫撐,Ⅴ級圍巖地段采用大拱腳臺階法施工。根據鐵道部第120號文件的要求,隧道Ⅳ、Ⅴ級圍巖在施工過程中,下臺階一次開挖不得超過2榀,Ⅴ級圍巖上臺階開挖一次不得大于1榀、Ⅳ級圍巖一次不得大于2榀,仰拱開挖一次不得大于3米,全隧在施工過程中Ⅳ、Ⅴ級圍巖仰拱距掌子面不得超過35m,二襯距掌子面不得超過70m,Ⅳ級圍巖二襯距掌子面不大于90m。
穿越褶皺地段的安全施工措施
本隧道主要穿越9條向斜、5條背斜,在施工中采取切實措施保證施工安全。
褶皺形成過程
背斜由于呈拱狀、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脆弱,易被侵蝕,,隧道施工洞內干燥,易出現滑坡等現象。
向斜由于呈凹狀,底部巖性堅硬,不宜侵蝕,富含水量較多易,油氣貯備豐富,易出現涌水、瓦斯等有害氣體溢出等現象等災害現象。
褶皺構造的形成
褶曲的兩種基本形態
在褶皺地段施工過程中要采取以下措施保證隧道施工安全
1、做好超前地質預報工作,有效的將TSP、紅外探測、超前鉆孔、加深炮眼、地質素描像結合,根據地質預報地質情況及時擬定施工對策;
2、加強隧道圍巖周邊收斂、拱頂下沉的量測分析,及時有效的分析隧道初期支護的穩定狀態,動態調整支護參數。
3、嚴格按照鐵道部120號文件要求控制開挖進尺和安全步距,保證隧道施工安全。
4、嚴格按照隧道施工工序、工藝工法進行隧道施工。
隧道施工流程圖
五、施工安全保證措施
5.1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1、堅持專人負責的原則
隧道進入褶皺區域后,各隧道作業工點應指派專人負責監控量測、超前地質預報的組織,安排,及時收集和反饋數據結果,并將異常情況第一時間上報給工區總工,工區總工及時上報項目部。
2、集思廣益的原則
對于地質預報、監控量測出現異常情況,工區總工應邀請項目總工、工程部、監理單位及現場相關人員會商處理方案,必要時可邀請業主,設計院專家進行。
3、堅持施工程序的原則
穿越褶皺段內施工過程必須依靠超前地質預報和監控量測采集的數據結果做施工指導,施工方法和支護參數根據預測結果做出動態調整。
4、隧道在穿越褶皺區段過程中應在每次開挖進行后派專職安全員對洞內進行危險排查,并及時對圍巖進行封閉處理,減少圍巖外露時間,預防隧道拱頂及邊墻出現圍巖坍塌現象。
5、預防為主的原則
為了降低褶皺地層帶施工過程中地質災害損失量,各工區應及時編制相應的安全預案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演練,針對演練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的加以改進。
6、加強隧道監控量測工作的進行,及時準確的對隧道監控量測進行數據分析,若出現圍巖單日最大變形量達到5mm/d或者總沉降量累計達到100mm時應按照規定停止掘進并及時對原因進行分析,并參照四方會審紀要方案執行。
7、外來人員實行嚴格進洞登記制度,本工點施工作業人員和管理人員進洞必須攜帶身份信息識別卡片,并嚴格實行視頻監控管理手冊的各項操作規程,嚴禁隧道內人員無故隨意觸發報警系統。
5.2應急救援預案
為保證新建鐵路云南段站前V標段對門山隧道在褶皺區段內施工的順利進行,保證職工的生命安全和避免發生財產損失,特制訂本預案。
5.2.1、物資、機具、設備貯備
(1)報警系統及通訊設備:對講機、電話、手機等通訊設備。
(2)應急設施及機具:防爆電線、電纜、電燈、手電筒、應急燈、移動配電箱等照明所需物料;輪式裝載機、挖掘機、自卸汽車、抽水機等搶險設備。
(3)其它材料工具:鋼筋爬梯、救生繩、救生圈、氧氣袋、木材、型鋼、鐵鍬、撬棍、鋼絲繩,枕木等。
(4)傷員急救設備:傷員擔架、消毒劑、急救箱。
(5)救護車輛及交通工具:指揮車、微型車、材料運輸車、救護車等。
洞內其它緊急報警措施:身份識別報警系統在隧道內發生突發情況、發生人員被困等情況時現場人員及時用隨身攜帶的報警儀進行報警,并及時利用手機、固定電話等通知值班室進行救援活動。
5.2.2、應急組織機構
項目經理部成立應急領導小組
(1)項目部隧道褶皺施工安全領導小組
組長:郝汝忠
副組長:
組員:
四工區應急領導小組
組長:王明祿
副組長:
組員:
五工區應急領導小組
組長:王樹宇
副組長:
組員:
安全領導小組下設各級救援部門并劃分各救援部門的責權。
各應急救援負責人責權:組織褶皺區段施工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修訂和監督實施,并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備案;負責監督各工區及作業隊隧道褶皺區段內事故應急小組組建并組織應急培訓和演練,建立應急通信與報警體系,監督落實搶險、救援、救護方面的物資設備;負責對工區及作業隊隧道褶皺區段施工事故應急準備工作和應急物資的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負責應急救援過程中各部門協調、統籌工作;負責事故調查和組織工作,并對事故的教訓和應急救援經驗進行總結。
發生事故應急響應期間,由組長負責全面指揮各組織、成員進行救援,副組長負責集中人力、物力,調配救災物質協助組長進行救援活動。
工程技術組:具體負責及時組織相關人員,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對救援和防范次生災害提出技術建議,為搶險救援提供技術支持。
疏散引導組:負責搶救被困人員及貴重物資,搶險救災按照“先人員,后物資,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進行。在人員集中的場所,要有計劃、有組織的疏散人員,對現場搶救出的人、財、物進行管理和疏散,預防破壞、哄搶、盜竊等案件的發生。搶救過程中及搶救工作結束后對現場加以保護,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物資供應組:負責落實搶險物資、設備、器材的有效供應,確保搶險物資、設備、器材及時趕赴現場展開救援作業。
醫療救護組:負責現場上各種受傷人員的搶救、醫治、轉移工作,并協助做好現場防護工作。
事故調查組:負責對事故現場的調查、取證,查清事故原因和事故責任,總結事故教訓,制定防范措施,同時積極配合上級調查組的調查工作。
外部協調組:負責確定災害傷亡人員的賠付標準,并做好隧道褶皺區段內突發災害事故中損失統計,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
安全防護組:負責事故現場保護工作,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依據工程技術組或上級領導指示對現場進行安全防護。
通訊聯絡組:負責應急搶險期間及時專遞各種信息,確保通訊暢通,保證各級指揮命令的下達和現場具體情況的及時回饋,保證搶險過程中的通信暢通。
六、勞動力計劃
本隧道在施工過程中按照24小時不間斷循環進行作業,隧道各工序實行流水作業施工。工點指派專職安全員全面負責工點的安全事宜,隧道施工前對進場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上崗制度,對未經考核或者考核不合格者嚴禁進行現場作業,對爆破員、電焊工、空壓機操作員、起重機操作員等特種工要求持相關部門頒發的特種作業證書上崗,對考核合格者簽訂勞動合同,并保證對員工實行經常性的培訓工作,對于考核合格但在生產過程中不按照安全生產操作規程進行作業的進行批評教育,對于履教不改者調離原工作崗位。
序號
工種
人數(人)
備注
篇2:隧道窯燒成工安全操作規程
隧道窯燒成工安全操作規程
1.工作前應從交接班記錄了解上班設備安全狀況,檢查窯溫和各開關及油氣管路是否正常,進出爐推車機構及防護罩是否正常。點爐、停爐應事先同煤氣站聯系。
2.料車軌道和溝道中不準有障礙物。
3.煤氣爐點火應先閉住風門,用引火棒點著煤氣燒嘴后,再調節風門和煤氣閥門,使之充分燃燒。油爐點火應先閉風門,用點火棒去點燃油噴嘴,不許"風壓油"。停爐時應先關風門后再關油、氣門。
4.要作到經常檢查窯溫和各油、氣管路是否漏氣、漏油。
5.裝、卸車應注意防止碰傷。砂輪坯安放應平穩,裝車不可超高超寬。
6.窯車進出爐時或在爐外軌道運行時,力求平穩緩慢,避免撞車和倒車。拖車開動中不準上、下車,不準站立在兩車間的接頭處。
7.窯溫過高時禁止入爐檢修。入爐檢修前,應用空氣吹掃爐鏜,入爐檢修應戴通用面具,并設人監護。
篇3:淺談隧道行車火災安全事故的應急施救
淺談隧道行車火災安全事故的應急施救
滅火救災的及時、迅速,是隧道內行車火災事故得以控制的關鍵。為了做好隧道行車火災事故的施救工作,本文結合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談以下幾點應急施救的體會。
要不斷研究應急預案,加以細化和完善
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質量程序文件中已經列有有關隧道火災事故處置的相關預案,但作為一個整體方案,只列明了各隧道都適用的共性部分。由于每個隧道的道路條件不同。因此有必要針對各自的實際進行細化,制定適合自身的實施細則。只有預案真正實用、有效,才能發揮指導作用,才能使施救人員在事故救援中做到心中有數,忙而不亂。同時要根據道路條件、管理方式等的變化情況,不斷對預案進行更新、完善,做到靈活應用。
要加強實戰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隧道管理中。緊急事件的應急處置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管理內容。應通過不斷溫習,使每位員工熟練掌握預案內容,明確各自的分工。還要不斷組織全體員工進行滅火的實戰演練,通過與火焰面對面的接觸。消除人本能的對火這一危險事物的恐慌感;培養員工處驚不慌、臨危不亂的膽識。同時,應通過演練提高施救的出警速度,使救援人員能在第一時問迅速趕到火災現場施救,通過爭取初始的幾分鐘時問,取得火災控制的主動權。
要完善應急施救網絡。增強救援協作水平
要不斷研究在施救過程中暴露出的新問題。在硬件設施和指揮協調上不斷完善施救網絡。如在硬件設施上,針對隧道內發生火災等重大事故后。隧道被迫封閉。致使后續車輛擁堵道路。后方施救車輛無法趕到現場的新情況。有關人員提出了實施隧道口應急匝道工程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