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消毒滅菌管理制度
為做好醫院消毒滅菌與隔離管理,減少醫院感染,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和《醫療機構隔離技術規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要求:
1、各科室根據工作特點制定本科室消毒滅菌與隔離管理制度,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長負責督促本科室人員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全院消毒滅菌與隔離工作的監督和指導。
2、醫院所有消毒器械、消毒劑,均應符合衛生部《消毒管理辦法》要求,物資采購部門負責審查相關證件(衛生許可證、衛生安全評價報告等),負責對產品檢查驗收。
二、基礎措施:
(一)
布局流程應遵循潔污分開的原則,診療區、污物處理區、生活區等區域相對獨立,布局合理,標識清楚,通風良好,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或備有手消毒設施。
(二)
醫護人員上崗應衣帽整潔,無菌操作應戴帽子、口罩,禁止穿工作服去食堂或醫院以外的地方。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及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掌握六步洗手法和手消毒的操作步驟和指征。手消毒劑應注明開啟日期,易揮發性的醇類產品開瓶后的使用期不超過30天,不易揮發的產品開瓶后的使用期不超過60天,應在有效期內使用。
(三)
環境清潔消毒要求:
1、空氣凈化與消毒:醫院現采用自然通風、紫外線燈照射空氣消毒方法,一般不使用化學法消毒空氣。紫外線消毒:一般每天下班后或上班前進行空氣消毒30分鐘,室內有人時不能使用。每周用75%乙醇棉球擦拭燈管,每半年對燈管進行照射強度監測,輻照強度達不到要求時應及時更換;并有相應的照射、擦拭、監測記錄。
2、地面、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
(1)
保持環境清潔干燥。普通科室病房、門診的地面、物體表面無明顯污染時,每日濕式清潔2次。對治療車、床欄、床頭柜、門把手、燈開關、水龍頭等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應每天清潔、消毒。人員流動頻繁、擁擠的診療場所應每天在工作結束后進行清潔、消毒。感染高風險部門(病房手術室、外科門診手術室、婦科門診手術室、供應室、檢驗科、口腔科、急診室、發熱門診、腸道門診)等的地面和物體表面在清潔的基礎上,每天消毒1次。當受到血液、體液等明顯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清潔和消毒。消毒方法: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作用30min。
(2)
病床應濕式清掃,一床一套(巾),床頭柜應一桌一抹布;患者的床單、被套、枕套等應一人一更換,住院時間長者,每周更換,遇污染隨時更換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點更換的衣物。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3)
擦拭布巾、地巾應分區使用,標記明確。使用后先清洗干凈,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沖凈消毒液,晾干備用。
(四)
醫療器械、物品消毒滅菌要求:
1、凡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粘膜的高度危險性物品,如各種手術器械、穿刺針等,必須達到滅菌水平。耐熱、耐濕的器械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應采用化學消毒劑浸泡滅菌。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復使用。
2、僅與完整粘膜相接觸,而不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中度危險性物品,如壓舌板、喉鏡、鼻鏡、口鏡等應采用中水平以上消毒效果的方法處理;僅與完整皮膚接觸的低度危險性物品,可采用低水平消毒或清潔處理。如: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等器材應每日消毒,干燥保存,濕化液應用滅菌水;腋下體溫計、止血帶應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沖凈干燥備用。血壓計袖帶、聽診器,應保持清潔,被污染時隨時消毒。血壓計外殼、聽診器用含氯消毒劑或75%酒精擦拭消毒。治療盤用后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每周滅菌一次。
3、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選用化學方法。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了解消毒劑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時注意有效濃度,并按規定定期監測,做好記錄。
4、治療車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無菌物品與污染物品不得混放。進入病房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速干手消毒劑,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5、無菌物品應專柜存放,滅菌物品標記明確,按滅菌日期排列,無過期。普通棉布包裝有效期為夏季7天,冬季14天。在使用消毒滅菌物品時,應認真檢查消毒滅菌日期、有效期、包外和包內滅菌指示標識,消毒滅菌不合格的物品不得使用。
6、需要連續使用的無菌物品需注明開啟日期及時間,一經打開,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例如:棉球、棉簽、紗布等。
7、碘酊、酒精等消毒劑要密閉保存,使用中的容器每周更換、滅菌2次,并注明更換日期。瓶裝碘酒、酒精,注明啟封時間,啟封后倒出使用的大瓶裝有效期30天,蘸取使用的小包裝使用時間不超過7天。
8、無菌持物鉗及容器獨立包裝滅菌,打開后干燥保存,4小時內有效,如污染隨時更換。
9、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明時間,超過2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裝。
10、清洗后待消毒或滅菌的的器械應達到:表面及其關節、齒牙處光潔,無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物質和銹斑;功能完好,無損毀;清洗質量不合格的,應重新處理;做好清洗后的保養工作;器械功能損毀或銹蝕嚴重,應及時維修或報廢。
5
篇2:學院醫務室消毒滅菌工作細則
學院醫務室消毒滅菌工作細則
(1)各診療室應定時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保持各診室清潔衛生,地面、桌面、門把、診療床等每日用含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清潔。
(2)各診室用紫外線燈管照射1小時,門診室每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1小時。
(3)嚴格掌握紫外線燈消毒時間,每周用75%酒精擦拭燈管1次,嚴格記錄紫外線燈管累計照射使用時間,按規定時間報廢并更換燈管。
(4)每周一對換藥室器械及換藥所用物品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溫度121℃、壓力0.14mpa、30分鐘)消毒處理,并有記錄、粘貼消毒日期;無菌物品應放于無菌物品專用柜里。
(5)高壓蒸汽滅菌消毒時,消毒人員不得擅自離開,嚴格掌握壓力和時間,以保證滅菌效果。定期鑒定高壓鍋的滅菌效能。注意高壓滅菌鍋的保養,每次使用前要洗刷。
(6)醫療器械用20%的戊二酫浸泡,器械要打開關節全身浸入,每周需要更換1次消毒液,浸泡容器每周消毒1次。換藥鑷子與夾敷料鑷子分開用20%戊二酫浸泡,防止污染無菌物品,消毒液必須浸沒鑷子2/3以上。消毒液每周要更換1次,有記錄并粘貼更換日期。
(7)體溫表用清水洗凈后放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每周更換1次。
(8)血壓計、聽診器由醫生自己定期清潔與消毒,各醫療床上用品定期用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后清洗。
篇3:第一醫院消毒滅菌隔離制度
第一醫院消毒滅菌與隔離制度
醫院感染的重點區域,必須做到潔污區域劃分清楚,標識明確,潔污物品分開。
二、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凡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達到滅菌水平。凡接觸皮膚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須達到消毒水平。
三、各種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創醫療器具必須一用一滅菌,可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材和物品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和滅菌。
四、根據物品的性能,用物理或者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時應做到:
1、消毒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選用化學方法。耐熱、耐濕物品,首選壓力蒸汽滅菌;油、粉、膏首選干熱滅菌;不耐熱物品可采用低溫化學滅菌法。
2、化學滅菌或消毒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擇滅菌劑或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使用前必須了解消毒劑的效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時注意有效濃度,并按規定定期進行化學和生物監測。更換消毒滅菌劑時,必須對容器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
五、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早產兒暖箱的濕化器等器材,必須每日消毒,用畢終末消毒,干燥保存。濕化液應用滅菌水。
六、無菌容器及持物鉗每周滅菌2次,無菌容器中的滅菌物品一經打開應在24小時內使用,盡量使用小包裝。用過的物品與未用過的物品嚴格分開,并有明顯的標簽。嚴禁使用過期無菌物品。
七、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進入病室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快速手消毒劑。
八、醫務人員應遵循無菌技術操作的基本原則,熟練掌握無菌持物鉗、無菌容器、無菌包使用和戴無菌手套、取用無菌溶液等基本技術操作技能,并保證無菌操作技術有效。
九、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
十、消毒藥械、一次性醫療器械和器具的購入、使用、保管、用后處理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十一、病房應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床頭柜、椅子、門把手等,每日濕擦,一床一抹布。床單元一人一巾一濕掃。用后清洗消毒處理。病房地面每日拖擦兩次,遇污染時隨時拖擦,不在病房走道清點被服。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必須做好床單位或病房終末消毒。
十二、傳染病人嘔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用品及傳染別人的出院、轉科后的終末消毒。應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實施細則》的規定消毒處理。
十三、需要血透的患者,治療前需做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相關檢查并定期復查。
醫務人員應熟練掌握和正確使用各種防護技術和用品,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針對感染疾病的三個環節以及隔離類別實施各種隔離措施,并落在實處。
十四、隔離標記的使用:接觸隔離使用藍色隔離標記,飛沫傳播隔離使用粉色隔離標記,空氣傳播隔離使用黃色隔離標記。
十五、加強醫務人員消毒隔離與防護知識的培訓,配備合適必要的防護用品。
十六、污水、污物必須嚴格無害化處理。
十七、院感辦嚴格督查消毒隔離措施的實施,及時反饋醫院感染委員會及相關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