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護理核心制度:護理差錯、事故報告制度
一、各科室建立差錯、事故登記本,登記差錯、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后果等并及時上報。
二、發生差錯、事故后,要采取積極補救措施,以減少或消除由于差錯、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護士長應及時進行調查,組織科室有關人員討論,進行原因的分析和定性,總結經驗教訓,并進行詳細的記錄。
三、對發生差錯、事故的單位和個人,有意隱瞞不報者,按情節輕重給予處理。
四、護理部應定期組織護士長分析差錯、事故發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篇2:Z醫院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
Z醫院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20**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關于“推廣優質護理服務”的部署和要求,結合全縣衛生系統創先爭優活動和“三好一滿意”活動,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緊緊圍繞“改革護理模式,履行護理職責,提供優質服務,提高護理水平”的工作宗旨,按照衛生部《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程、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保障醫療安全,改善患者體驗,促進醫患和諧。
二、工作目標
以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為目標,擴大優質護理服務覆蓋面,調動廣大護士的積極性,確保工作質量,全面推進優質護理服務。
20**年的工作目標是:6月底前,20%的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首批示點病房為內一科、五官科);12月底前,40%及以上的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第二批示點病房為骨科、心腎內科)。
三、工作任務
進一步貫徹落實《護士條例》,認真執行《衛生部關于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的通知》、《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等相關文件,扎實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努力提高護理質量,惠及廣大患者。
(一)提高思想認識。全院上下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到推廣優質護理服務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患和諧的必然要求。要高度重視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充分落實各項惠民便民措施,讓廣大患者享受優質服務帶來的良好體驗。
(二)加強組織領導。推廣優質護理服務是“一把手工程”,按照文件要求要成立由院長任組長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領導小組,制訂工作計劃,明確具體的部門分工,加強醫院內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落實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的責任和保障措施等,以扎實開展工作。
(三)落實重點工作。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要把握工作實質,突出重點內容,注重工作實效,充分發揮護理工作在保障患者安全,促進患者康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改革護理工作模式。病房實施責任制分工方式,每名責任護士均負責一定數量的患者,整合基礎護理、病情觀察、治療、溝通和健康指導等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連續、無縫隙、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結合護士分層管理,分配不同病情輕重、護理難度和技術要求的患者給責任護士,危重患者由年資高、能力強的護士負責 ,體現能級對應。
(1)合理實施排班。
①.兼顧臨床需要和護士意愿、合理實施排班、減少交接班次數。
②.病房排班有利于責任護士對患者提供全程、連續的護理服務。有APN、12h制等等。根據病人的需求進行彈性排班,病人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目標。
(2) 簡化護理文書書寫。
結合專科特點,設計表格式護理文書、簡化書寫,縮短護士書寫時間。
2、全面落實護理職責。責任護士要全面履行護理職責,熟悉自己負責患者的病情、觀察重點、治療要點、飲食和營養狀況、身體自理能力等情況,為患者提供整體護理服務,協助醫師實施診療計劃,及時與醫師溝通,隨時與患者溝通,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康復指導,提供心理護理。臨床護理服務充分體現專科特色,豐富服務內涵,保障患者安全,促進患者康復,增強人文關懷意識,倡導人性化服務。
3、保證一線護士配備。對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病區,依據各病區的護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優先、合理配置護士,力求達到實際開放床位與護士比例≥1:0.4。每名責任護士平均負責患者數量不超過8個。包干患者相對固定,根據護理等級、自理能力由護士承擔全部護理工作。全院合理調配護士人力,切實以患者為中心,滿足臨床護理工作需要,不依賴患者家屬或家屬自聘護工護理患者。臨床一線護士占全院護士比例≥95%。(根據工作現狀需求,也可以考慮使用護理員,但須加強管理和專業培訓。)
4、公示分級護理標準。根據《綜合醫院分級護理指導原則(試行)》等文件要求,結合病房實際,細化分級護理標準、服務內涵和服務項目,在病房醒目位置公示并遵照落實。患者的護理級別應當與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相符。
5、充分調動護士積極性。要進一步貫徹落實《護士條例》,關心護士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充分調動臨床一線護士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一線護士福利待遇,保證同工同酬,保障護士合法權益,在實行責任制整體護理的基礎上,建立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為護士工作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
四、有關要求
(一)高度重視,積極推進
全院上下要把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作為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體驗,提升醫院內部管理水平的突破口。要充分認識到通過優質護理服務可以將公立醫院改革與醫院的長遠建設有機結合,達到促進醫患和諧,保障醫療安全,讓患者滿意、社會滿意。
(二)完善支持保障系統
1.建立健全支持保障系統,形成全院工作服務于臨床尤其要服務于示范病房的格局。
2.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減少病房護士從事非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直接護理服務。總務、設備維修、藥材等部門要及時主動上門服務,做好后勤保障供應。財務科要做好分級護理費的報批及示范病房的績效薪酬分配方案。食堂及開水供應工作也要落實到位等。真正做到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
(三)建立健全績效考核
制度1.根據護士工作量、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等要素對護士進行綜合考評。
2.將考評結果與護士薪酬分配、晉升、評優等相結合。
3、護士的薪酬分配向臨床一線護理工作量大、風險較高、技術性強的崗位傾斜,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
(四)加強宣傳與培訓
宣傳科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標語、圖片、宣傳欄、網絡等多種宣傳手段,在全院營造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活動氛圍。護理部要加強培訓力度,根據衛生部和省衛生廳印發的相關文件、規范,組織開展全員培訓,使全院醫務人員能夠充分認識改革護理工作模式的必要性,正確理解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目的、意義、工作實質和具體措施。
(五)定期督查,總結提高
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領導組對各試點病房的工作要定期進行考核與督查,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以保障此項工作有序推進,發揮實效。
20**年*月*日
篇3:市醫院護理員管理實施方案
市醫院護理員管理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落實《福建省20**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閩政辦〔20**〕66號)《關于開展規范醫院護工管理試點工作的意見》、《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及《福建省20**年三級醫院評價要點》的通知精神,我院委托第三方管理機構按照要求對護理員進行規范化管理,不斷提高護理員隊伍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促進優質護理工作的扎實開展,有效維護患者、護理員、醫院三方的合法權益,保障醫療護理安全。
二、工作目標
探索開展護理員規范化管理的有效辦法和措施,構建醫院護理員規范化管理長效機制,為醫院提供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護理員隊伍,為優質護理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實施范圍
除醫院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病房外的各臨床科室。
四、實施步驟
(一)第一階段(20**年12月)
1、成立醫院護理員管理領導小組,明確主要職責。
2、確認第三方管理機構,簽署協議。
3、對第三方管理機構提供工作方案、護理員工作制度、服務標準、收費標準等進行審核。
(二)第二階段(20**年1月)
1、為第三方管理機構提供必要的辦公環境和資源。
2、對第三方管理機構招聘人員資質等進行審核。
3、協助第三方管理機構人員培訓考核。
4、開展社會輿論宣傳,在院內公告開展醫院護理員管理工作。
(三)第三階段(20**年2月-12月)
1、在住院部公告護理員收費標準,并監督執行情況。
2、對護理員工作質量進行監督和反饋,對不合格的護理人員予以責令辭退。
3、必要時協助第三方管理機構對護理員技能的培訓。
(四)第四階段(20**年12月)
組織對護理員工作運行情況進行總結評估,進一步完善醫院護理員管理機制,促進優質護理工作的扎實開展。
五、部門分工
護理部:負責護理員的業務管理。監督、指導護理員制度及標準的落實;科內告知、宣傳工作。
院感科:協助監督指導護理員醫院感染管理質量監管。
保衛科:協助完成患者自聘護理員的清理工作,維持正常的醫療秩序,保障護理員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醫務部:負責臨床醫生協助做好科內告知、宣傳工作。
人事科:負責協助監督審核第三方管理機構所提供的護理員資質。
財務科、審計科:負責協助監督審核第三方管理機構護理員陪護收費標準。
后勤管理中心:負責為第三方管理機構提供必要的辦公環境和資源。
紀委:負責監督第三方管理機構護理員服務質量。
辦公室:負責醫院護理員管理工作支持協調。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醫院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以分管院長為組長的護理員管理領導小組。由護理部主管,負責護理員規范管理工作。各有關部門提高認識,把護理員管理工作作為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推行惠民便民措施的一項任務,落實責任,確保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部門齊抓共管
規范醫院護理員管理工作涉及醫院、護理員、患者及家屬的切身利益,是一項新的工作,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醫院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效推動護理員管理工作的開展。
(三)加強宣傳引導
開展規范醫院護理員管理工作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參與和配合。做到輿論先行,宣傳工作的意義、主要政策和做法,為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耐心細致地做好現有護理員的思想工作,講清政策,消除疑慮,積極引導他們參加培訓,實現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