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物業人讀書分享--《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我為大家分享的書是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59歲的歐維脾氣古怪,嫌東嫌西,帶著堅不可摧的原則、每天恪守的常規以及隨時發飆的脾性在社區晃來晃去,被背地里稱為‘地獄來的惡鄰’。他每天一大早就四處巡視,搬動沒停進格線的腳踏車,檢查垃圾是否按規定分類,抱怨誰家的草坪還不修剪,詛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貓。沒完沒了。”
但在心愛的妻子索雅癌癥去世后,歐維決定自殺。他想死,想去索雅在的地方。上吊、臥軌、飲彈、在車里吸二氧化碳,但歐維的每一次自殺都因為“煩人”的鄰居們而中止,而每一次準備自殺時歐維的回憶,讓我們看到,這個固執又奇怪的男人,其實也有著柔軟的內心,只是社會對他的惡意讓他越來越尖銳,父親死后其他同事對自己的毆打泄憤,為占地而不愿對失火房屋撲救的白襯衫政府人員,歐維不懂為什么堅持正義,保有善意的自己會變成舉目無親、無家可歸的樣子。直到他遇到他一生的摯愛--索雅。美麗、活潑、高學歷的索雅,居無定所、貧窮的火車工人歐維,看似毫不相配的兩個人卻這樣相愛結婚了,索雅了解歐維的內心她知道這個不善言辭的男人內心的柔軟,而守舊不愿接受新鮮事物的歐維,也深深愛著活潑善良的索婭。
但生活卻不總是這樣一帆風順,車禍讓索雅失去了雙腿,也失去了孩子,而那些政府卻不愿意為她修一條供殘疾人使用的坡道。深愛妻子的歐維自己動手給妻子修了坡道,蓋低了家里的家具高度,他依舊愛著自己的妻子,將自己的所有的溫柔都給了他。但政府的不作為讓歐維更加討厭這些穿白襯衫的人了。
他越來越古怪、守規矩,因為制度下他人的傲慢和惡意,讓這個不善于表達的男人越發封閉自己對他人的善意。但其實我們細細體會就可以看到,這個男人其實一直都有著柔軟的內心啊。每天例行的社區檢查其實是為了維護大家的生活環境。而每次自殺的中止,其實都是因為他的善意呀,給隔壁男孩修自行車,送鄰居小女孩去醫院,幫有過節的魯尼留在自己家中,收留自己討厭的流浪貓......,甚至自殺的時候,還記得將妻子的相片背過去不讓妻子看見。雖然嘴巴上總是那么惡毒,但是歐維做的每件事情其實都表現著自己對他人的溫柔和善意,而這對話癆的鄰居以及兩個可愛的女孩子,則是對于這些善意給予了同樣的善良的,小女孩給歐維畫的畫,帕爾瓦那對他的信任與熱絡,都讓歐維再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歐維自殺的原因除了妻子的離去,我覺得更是因為同社會的脫節以及對自己感到無用的表現,書中開頭就描寫了歐維因為分不清ipad和筆記本電腦和店員爭吵起來。就如同索雅所說的,“要理解歐維和魯尼這樣的男人,首先要理解他們是被困在錯誤時代中的男人”,“‘每個人都想有尊嚴地生活。對不同的人來說,尊嚴是不同的。’索雅曾說。對歐維和魯尼這樣的男人來說,尊嚴只是成年以后可以自力更生,把不需要依靠別人視為自己的權利。掌控中存在一種自豪感,明辨是非的自豪感,知道該走哪條路,知道該不該在哪兒擰上螺絲。歐維和魯尼這樣的人還留在靠行動而不是靠嘴說的年代,索雅總是那么說。”
在前面幾十年里,有索雅了解歐維的內心,關心他照顧他,讓他的生命有了意義。萬幸的是,在索雅離開以后,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歐維遇到了這家可愛的鄰居,讓他再一次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與意義,從而放棄了自殺。“內心如此善良又可愛的一個人,社會怎么舍得讓他就這樣離開。”這群“煩人”的鄰居同樣也給了歐維陪伴和溫暖,歐維最后離開了,卻不是以對生活無望的自我終結的方式,而是在感受過社會溫暖美好后不帶遺憾的離去。
篇2:高校后勤物管中心讀書分享--成龍:還沒長大就老了
高校后勤物管中心讀書分享--成龍:還沒長大就老了
《成龍:還沒長大就老了》,是一本名人傳記。傳記的主人公成龍擁有多重身份:影星、導演、動作指導、制作人、編劇、歌手。而且每一項都做得十分出色。
他出生在維多利亞山頂的富人公館里,不過他的家卻隱藏在狹窄而簡陋的小偏房。從一開始他就身處兩個世界。他的父親在美國駐港領事館打工,做廚子,他的媽媽做女管家洗熨。可以說在他的童年,他家的社會地位夠低,經濟條件夠差。更刺激的是他所見到的是周圍的繁華都不屬于他。大多數的人遇到他的這種出生多半會做為一種童年創傷,以顯示世界的殘酷和不公,甚至為自己日后的惡行做借口。可是從頭到尾全書沒有一句抱怨,小小的他看到的只是父母的不易,生活的艱難。
他的童年很短暫,爸媽給的那條習武的出路讓他過了十年“暗無天日”的生活,在那十年里,他沒少被師兄弟欺負,沒少被師父教訓,但也是那十年造就了今天的他。在那漫長的十年里,他記憶深刻的是自己的媽媽要燒很燙很燙的熱水坐幾小時的車來,才能給他洗一次熱水澡,他感慨路途遙遠,感激媽媽對他的好。
他17歲闖蕩電影圈,每天最早到片場,最晚收工,并自告奮勇嘗試一些高難度的危險工作。這段時間是成龍,剛剛起步的時候,他主要在片場演尸體,但即使是只演尸體的角色。他也是非常認真的用心去揣摩不同死因的尸體的不同死法,所該呈現的死亡姿態,所以在一大堆直接倒地演尸體的人中只有他,因為用心演所以被導演發現了,慢慢就開始有了臺詞,然后,開始有了角色。
在成名后為了拍一個10秒鐘的鏡頭,他連遭數次重創;為了創造一個真實的氛圍,他險被豹子撲倒;為了表現一個富有創意的驚險場面,他賭命從70米高樓滑落。大明星成龍依舊不改認真本色。
他兩次闖蕩好萊塢,以失敗告終,第三次來到美國,用自己的劇本拍攝的電影,首周拿下980萬美元,成為首部登上美國電影票房榜首位的香港電影。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歷程,未見他有半分氣餒。
讀完這本傳記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感恩不抱怨,持之以恒的認真與用心,勇敢拼搏與不放棄。在工作中我們不管在哪個職位做怎樣的工作,如果像他對待工作一樣的持之以恒的認真與用心,勇敢拼搏與不放棄,也會做得很好的。
篇3:后勤物管中心讀書分享--從有所為到無所為的人生哲學
后勤物管中心讀書分享--從有所為到無所為的人生哲學
古語云:“治國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有所為,有所不為”何止是治國之道,它也是做人和做事的一條重要原則。做到了這一點,你將終身受益無窮。恩格斯說:“有所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這絕非夸大其詞。然而,有所為并不是事事都為,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窮盡世間所有的事情,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做得到,而又什么都不失去。這就要求人們做事必須有所選擇、學會放棄,即“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與“舍得”有異曲同工之妙。“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我讀這本書的主要感想如下:
一、定期給自己復位歸零
生活節奏是那么快,人們的生存壓力不斷加大,每過一段時間或到某個階段,人們總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種難以擺脫的壓抑和煩躁,這時,主動尋求排解和減壓是很正確的做法。歸零心態最容易創造工作熱情,他要求每一次工作都應從零開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原點,對每個任務都以一種嶄新的學習態度并完成。就如同“空杯心態”,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很難接納新東西。就是要將心里的“杯子”倒空,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去適應新環境、接受新挑戰。定期給自己復位歸零,你會發現:原本枯燥的生活和工作原來是那么美好。
二、若要有所為,必須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絕不是什么高談闊論的大道理,而是一種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實實在在的學習活動,它可以概括為“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兩個方面。“學會做事”側重提高人的智商,“學會做人”側重提高人的情商。“學會做人”主要體現在“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合作”三個方面。
三、人人都可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質,但并不是人人都會這樣做
首先應有這方面意識,就是說,應該知道自己的素質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其次他應愿意去改善和提高。不少人會覺得自己已經定型,把改變自己看作是“窮折騰”,不愿意改變現狀。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就很難克服自己的惰性而改變和提高自己。
四、負責任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令人稱道的行為
負責任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干工作、做事情常抱著敷衍、應付了事、得過且過的態度,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甚而丟三落四、漏洞百出。待別人追根溯源地欲究其責時,他總輕描淡寫、漫不經心地歸罪于“粗心”!殊不知,心之精細來自責任心的有無。責任心是平常的心,也是最好的心。人生一世,沒有人能逃脫這樣那樣的責任,不管是對工作、對家庭,還是對社會。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實現自我價值之所。我們愛說“在其位、謀其政、做其事、盡其責”。忠于職守、勤勉是一名工作人員起碼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品質。每個人的崗位不盡相同,所負責任有大小之別,但要工作做得盡善盡美、精益求精,卻離不開一個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備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有了責任心方能盡職,做到不因事大而難為、不因事小而不為、不因事多而忘為、不因事雜而錯為。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任務,解決問題,能主動處理好分內與分外相關工作,不論有人監督還是無人監督,都能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推卸責任。
五、敬業不只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每個打工者在心頭都有一個疑問:我這是在替老板打工,我該敬業嗎?那么辛苦值得嗎?敬業是工作的要求。從你一開始獲得這個職位起,你就背上了這個職位負責的使命。既然在這個工作的位置,就有義務把工作分內的事情做好。假若不能把這個工作做好,那就是自己的不負責及失職。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敬業都是不可推卸的使命。每個人都該明白自己的使命,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