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
房政辦發〔20**〕52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委、辦、局、中心,區直屬各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意見》(京政辦發〔20**〕44號)精神和市政府有關工作要求,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結合本區實際,經區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貫徹***大精神,以*社會***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xxx兩次視察北京重要講話和對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將垃圾分類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堅持首善標準,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全面提高垃圾分類工作水平,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
(二)工作目標
以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作為生活垃圾分類的基本類別,通過黨政機關率先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和創建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到 20** 年底,基本實現公共機構(主要包括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協會、學會等社團組織,車站、機場、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和相關企業(主要包括賓館、飯店、購物中心、市場、寫字樓等場所經營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全區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達到 90%以上,進入垃圾焚燒和填埋處理設施的生活垃圾增速控制在 4%左右;垃圾分類相關制度和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市民基本養成垃圾分類習慣,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明顯提高。
二、推動公共機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
從黨政機關率先做起,嚴格落實垃圾強制分類標準要求,對餐廚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等實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并逐步將垃圾強制分類擴大到其他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形成黨政機關帶頭、全社會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局面。區城市管理委要會同區有關部門,制定推動公共機構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方案并組織實施。各鄉鎮(街道)要落實屬地責任,積極支持駐區中央、市屬黨政機關、部隊、區級黨政機關開展垃圾強制分類。
三、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
從20**年起,開展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的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工作,在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實現“三個全覆蓋”,即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主體責任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基本類別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處理系統全覆蓋。加大對垃圾分類示范片區資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的驗收標準,加強日常檢查考核,確保取得實效。
四、強化垃圾分類重點工作
(一)規范垃圾分類投放
設置專門容器用于餐飲單位投放餐廚垃圾,避免混入廢餐具、塑料等不利于后續處理的雜質,并做到“日產日清”。以“干濕分開”為重點,引導居民將濾出水份后的日常廚余垃圾與其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投放。鼓勵居民和社區將可回收物交由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收運和處置。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則,設立固定回收點或設置專門容器,對不同品種的有害垃圾進行分類收集、獨立儲存。完善垃圾分類積分獎勵制度,充分發揮其激勵和導向作用。充實基層管理力量,發揮“一長四員”(樓門長和垃圾分類宣傳員、指導員、分揀員、監督員)作用,加強對市民日常垃圾分類投放的宣傳和指導。
(二)規范垃圾分類收集
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嚴格落實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管理責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須與有資質的單位簽訂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等收集運輸處理服務合同。鼓勵采用“大小桶”等收集模式,保障垃圾收集“干濕分開”。優化完善垃圾分類收集和轉運站點布局,探索通過對現有垃圾樓、轉運站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可回收物和各類其它垃圾分類收集、計量、中轉等功能。加強對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履職情況的日常監管,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定期開展執法檢查。
(三)規范垃圾分類運輸
依法規范垃圾分類運輸許可,運輸餐廚垃圾和建筑垃圾等應當專車專用并符合相關規定。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環衛專業作業單位向社區延伸,逐步替代“低、小、散”的非正規垃圾收運隊伍。加強垃圾運輸管理,對垃圾分類運輸車輛作業信息、行駛軌跡等進行實時監控;建立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視覺識別系統,統一分類運輸車輛標識,便于社會監督;嚴格執法檢查,堅決杜絕垃圾分類投放后被重新混合收集運輸。
(四)提升垃圾分類處理能力
著力提升現有設施垃圾處理工藝水平,滿足分類處理需求。優化垃圾處理設施布局,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設施、衛生填埋設施、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制定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布局規劃,加快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動再生資源規范化、專業化、清潔化處理和高值化利用。加快危險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有害垃圾處理體系,確保分類后的有害垃圾得到安全處置。
(五)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治理
積極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區創建,探索農村垃圾分類適宜模式,健全完善農村垃圾分類標準和分類管理制度。優化農村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和轉運站點布局,新建、改擴建一批垃圾樓、中轉站等收集轉運設施,保障農村垃圾分類處理需求。選擇有條件的鄉鎮建設生活垃圾綜合分選線,實現農村垃圾就地減量分類。鼓勵專業運營單位以垃圾分類為重點提供農村環境衛生一體化服務。
五、加大工作保障力度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區生活垃圾分類推進聯席會議制度(附件2),負責協調指導全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包括區城市管理委、區文明辦、區發改委、區教委、房山公安分局、區財政局、市規劃國土委房山分局、區環保局、區住建委、區農委、區商務委、區衛生計生委、區社會辦、區國資委、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區園林綠化局、區城管執法監察局和各鄉鎮(街道)。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區城市管理委,辦公室下設綜合協調督考組、重點任務推動組、財經政策保障組、設施建設推進組、執法強制保障組、宣傳動員推動組等,分別負責協調推動相關具體工作落實。聯席會議設立專家委員會,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供咨詢建議。各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按照《房山區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20**-20**年)》(附件1)要求,切實履行職責,制定配套措施,密切協作配合,扎實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各項工作。建立垃圾分類工作綜合考核制度,按規定程序將各有關部門、屬地政府垃圾分類工作情況納入區政府績效考核。
屬地政府作為生活垃圾分類實施主體,要加強對屬地內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制定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加強督促檢查,落實屬地管理職能,履行主體責任,積極做好本區域內垃圾分類工作,并及時向聯席會議辦公室報送工作情況。
(二)強化政策支持
完善“逆向回收快遞包裝”、“凈菜半凈菜進城”、“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等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措施,積極倡導用餐“光盤行動”。結合生活垃圾年度減量目標,建立區域生活垃圾排放總量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三個環節之間的利益傳導機制,實現各環節責任主體間的利益制衡和相互監督。加大對再生資源回收的扶持力度,健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促進機制,探索搭建再生資源區域物流調控平臺。
(三)健全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體系
規范垃圾分類計量統計方法,結合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工作,開展垃圾產生量調查和垃圾分類基礎信息普查,夯實垃圾分類信息化、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基礎。研究出臺垃圾排放登記技術標準,逐步構建覆蓋垃圾分類全過程的垃圾排放登記管理系統。鼓勵采用“互聯網+”智慧分類模式,倡導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優化垃圾分類流程和運行組織方式,提高垃圾分類管理效能。
(四)廣泛開展社會宣傳動員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平臺,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廣泛開展垃圾分類公益宣傳,營造有利于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健全完善垃圾分類社區宣傳工作機制,引導志愿者、社會組織深入基層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指導和培訓等工作,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居民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逐步養成主動分類的習慣。加快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和垃圾分類示范校園建設,建立健全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制度。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年9月28日
篇2:蘇州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杜絕混收混運的實施意見
蘇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領導小組
蘇城分〔20**〕9號
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杜絕混收混運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市、區人民政府,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管委會:
為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管理,提高政府在人民群眾的公信力,解決混收混運的突出問題,夯實垃圾分類工作的基礎,形成蘇州特色的垃圾分類體系,特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杜絕混收混運的實施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杜絕混收混運的實施意見
(此頁無正文)
蘇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領導小組
20**年12月14日
抄報:李亞平市長、朱民副書記、劉樂明書記、江海副市長,市委辦公室、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紀委辦公室。
抄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市、區城市管理局,姑蘇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吳中區市容市政管理局、工業園區綜合行政執法局。
蘇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領導小組 20**年12月14日印發
附件
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杜絕混收混運的實施意見
根據國家和省、市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要求,為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環節的管控,杜絕生活垃圾混收混運現象,持續穩步推進強制分類工作,特制定本意見。
一、主要目標
扎實穩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完善源頭分類管理,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配套車輛、人員的配備,形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閉環體系。至20**年12月底,根據垃圾類別不同,各地對分類收運現狀進行評估,查漏補缺,提出配套建設的內容和時限,落實相關的經費和措施;至20**年6月,各地要健全分類收運的日常管理制度和監督考核機制,杜絕生活垃圾分類混收混運現象。
二、具體方法
圍繞生活垃圾分類“類別不同”建立“四不同”,即“不同人員”、“不同車輛”“不同要求”和“不同去向”:
(一)建立專業分類收運隊伍,采取“不同人員”
各地要單獨建立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收運隊伍,嚴格與其他垃圾收運隊伍的區別。采用市場化或環衛部門收運的模式,在所轄區內確定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收運隊伍,負責區域的分類收集運輸。不同類別的分類收運人員應配備不同的工作服和清晰標識服飾。
(二)配備專業分類收運設備,采取“不同車輛”
負責垃圾分類收運的單位必須配備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及易腐垃圾收運等不同的車輛。收運車輛數量應滿足各地分類垃圾的收集運輸需求,其標識及顏色應與我市分類要求相符合,具體配置標準及車輛樣式可參考附件1。
分類收運車輛應逐步配置車載視頻和GPS設備,市市容市政管理局要開發推進垃圾分類收運監控平臺,逐步將各區收運車輛數據接入平臺,實時監控收運車輛的行駛軌跡及操作流程。
根據所轄區的垃圾分類收運線路,合理設置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中轉存儲點(暫存點),在滿足各類安全標準(包括消防、通風等)的基礎上,具備二次分揀、分類、儲存、中轉等功能,并設置明顯的標志標識。物業企業自行收集生活垃圾的小區及單位,必須在服務范圍內設置專門的有害垃圾及可回收物存儲點(暫存點)。
(三)加強日常運行管控,采取“不同要求”
1.有害垃圾收運要求。各地通過采購確定專業收運隊伍(環保部門許可的危險廢棄物收運企業)或環衛部門源頭收運,采用專用車輛進行分類收運,采取預約或定期收運方式進行,收運頻次每月2次。參照吳江區等地做法,在每個樓道內安裝有害垃圾收集布袋,并標識收集的時間、聯系電話、監督電話。
2.可回收物收運要求。各地要明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布局回收網點,落實可回收專用車輛,采取定點、定時和公布價格上門回收或預約方式,發揮物業公司或社區(開放小區)的源頭收集管理的作用,按照物業(社區)至再生資源回收網點收集、至分揀中心步驟實施。通過發展互聯網+可回收物線上體系和完善線下實體回收體系的建設,逐步減少可回收物專用桶,收運頻次小區每周不少于2次,單位每周不少于1次。
3.易腐垃圾收運要求。廚余垃圾、餐廚垃圾、農貿市場產生的易腐垃圾,采用第三方或環衛部門配備專業車輛收運處置。易腐垃圾收集做到日產日清。
4.其他垃圾。其他生活垃圾按照原有收運模式查漏補缺,完善收運體系。
(四)提升分類垃圾處置管理,明確“不同去向”
按生活垃圾類別不同明確去向,確保源頭有分類、終端可追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明確回收利用途徑或處置企業,并簽訂供需雙方處置或利用的合同;建立必要的分類收運臺帳,根據實際情況記錄包括來源、處理量、產出等在內的信息,接受監督檢查。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追責制度
各地要高度重視生活垃圾分類后收運存在的問題,抓住混收混運的關鍵環節,圍繞“類別不同”落實“四不同”,強化分類體系的建設,提高垃圾分類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各地各相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加強對分類收運環節的監管,對媒體曝光、市民投訴等問題,一經查實要追究收運企業責任,對不作為、慢作為和亂作為的部門,進行通報批評和追究責任。
(二)建立專項督查機制
各級垃圾分類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不定期組織專項督查,對在監督中發現或公眾舉報投訴屬實的分類管理責任單位和收運單位,要及時下達“生活垃圾分類混收整改通知單”(附件2),整改不到位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罰。要強化環衛部門加強源頭生活垃圾收集運輸的管控,落實源頭檢查督促的職能,倒逼小區或單位源頭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對屢教屢犯小區或單位,徹底整改落實后,可組織收運。
(三)建立宣傳引導保障措施
通過分類收運隊伍的運行、收運路線的公布,切實讓市民群眾感受到分類收運工作的真實感,同時通過媒體發布、線上線下活動等知識普及,與市民之間建立起良性的互動監督,以提升市民的投放準確率;大力推進“互聯網+垃圾分類”工作,落實分類垃圾的定時定點回收,減少垃圾的錯誤投放率。拓展公眾監督途徑,將垃圾分類混合收運納入數字城管監督平臺,建立混合收運舉報投訴機制,利用公共媒體平臺進行曝光處理。
附件:1.《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配置標準》
2. 生活垃圾分類混收整改通知單
篇3:天津市關于我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
關于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施意見的通知
津政辦函〔20**〕157號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各區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屬單位:
市市容園林委、市發展改革委《關于我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照此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年12月15日
關于我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
市市容園林委 市發展改革委
為加快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處理體系,不斷促進人居環境改善和資源回收利用,切實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26號)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大精神,深入貫徹*社會***,以*xxx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加快建立城鄉統籌、結構合理、技術先進、能力充足,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垃圾處理體系,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協同推進、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不斷提高全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
(二)基本原則。
--政府推動,全民參與。落實屬地政府主體責任,構建垃圾分類組織體系,組織居民和單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引導市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養成自覺分類的習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因地制宜,統籌推進。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習慣、垃圾成分等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實施計劃,合理確定實施路徑,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完善機制,規范管理。綜合運用宣傳發動、激勵引導、考核獎懲等措施,積極探索政府組織、市場運行的推進機制,加強垃圾分類法治建設,健全分類標準制度體系。
--源頭減量,系統治理。強化源頭管控,強化物流體系建設,加強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等環節的銜接,形成統一完整、能力適應、協同高效的全過程運行系統。
--創新競進,以質為帥。大力推進思路創新、技術創新和裝備創新,利用信息化等多種手段提高垃圾分類效率及覆蓋范圍,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三)主要目標。當前全市生活垃圾日產量為1.33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為1.09萬噸,垃圾處理能力缺口較大,要堅持以設施建設為突破,全面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
到20**年底,全市生活垃圾日產量預計為1.46萬噸,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1.5萬噸,滿足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需求,全市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規規章,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全市建成區范圍的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達到100%,每個區建成2個以上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
到2030年底,全市生活垃圾日產量預計為1.75萬噸,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全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以上,建成完善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垃圾處理系統,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二、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20**年,在和平區、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20**年,全市啟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
(一)分類主體。全市行政區域內的以下主體,負責對其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
1.公共機構。包括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單位,協會、學會、聯合會等社團組織,車站、機場、碼頭、體育場館、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
2.相關企業。包括賓館、飯店、購物中心、超市、專業市場、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商鋪、商用寫字樓等。
3.居民社區。包括居住區、居住小區和居住組團等。在推進和平區、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試點基礎上,逐步推行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做到有害垃圾單獨投放、其他生活垃圾分類投放。
4.部隊營區。包括駐津成建制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駐地及由部隊管理的家屬院。
(二)分類原則。生活垃圾分類原則上采取“干濕分類”,必須單獨投放有害垃圾,分類投放其他生活垃圾。
“濕垃圾”是指易腐垃圾,包括餐飲垃圾、廚余垃圾等含水率較高的垃圾;“干垃圾”是指除“濕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包括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
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居住區等區域的具體分類方式應當在“干濕分類”基礎上,按照分類標準,根據垃圾不同成分確定具體分類方式。
(三)分類要求。嚴格執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對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原則上不分類不收運,禁止混裝混運。
1.易腐垃圾(含餐廚垃圾)。
(1)主要品種。包括:相關單位食堂、賓館、飯店等產生的餐飲垃圾,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產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殼、畜禽產品內臟等。
(2)投放要求。設置專門容器單獨投放,除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可設置敞開式容器外,其他場所原則上應采用密閉容器存放。餐廚垃圾要由專人清理,避免混入廢餐具、塑料、飲料瓶罐、廢紙等不利于后續處理的雜質,并做到“日產日清”。按規定建立臺賬制度(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除外),記錄餐廚垃圾的種類、數量、去向等。
(3)收運處置。由專業隊伍收集,并采用密閉專用車輛運送至指定專業處理廠(場)進行處理,運輸過程中要加強對泄露、遺撒和臭氣的控制。各區市容園林部門負責對餐廚垃圾運輸、處理的監管。
2.有害垃圾。
(1)主要品種。包括:廢電池(鎘鎳電池、氧化汞電池、鉛蓄電池等),廢熒光燈管(日光燈管、節能燈等),廢溫度計,廢血壓計,廢藥品及其包裝物,廢油漆、溶劑及其包裝物,廢殺蟲劑、消毒劑及其包裝物,廢膠片及廢相紙等。
(2)投放要求。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則,設立專門場所或容器,對不同品種的有害垃圾進行分類投放、收集、暫存,并在醒目位置設置有害垃圾標志。對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39號)的品種,應按要求設置臨時貯存場所。
(3)收運處置。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由專業隊伍負責危險廢物的收集、運輸、處置。
3.可回收物。
(1)主要品種。包括: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包裝物,廢舊紡織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玻璃,廢紙塑鋁復合包裝等。
(2)投放要求。根據可回收物的產生數量,設置容器或臨時存儲空間,實現單獨分類、定點投放,必要時可設專人分揀打包。
(3)收運處置。可回收物產生主體自行運送,或者由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上門收集,進行資源化利用。
4.其他垃圾。上述類別之外的生活垃圾。設置專門容器,每日定時收集,密閉運輸至市容園林部門指定的處置場所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一)積極構建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體系。按照市內六區和環城四區實行全市統籌、濱海新區和其他五區實行屬地管理的原則,采用焚燒為主、衛生填埋為輔、其他方式為補充的模式,構建集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垃圾、糞便處置于一體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體系,做到安全化、清潔化、集約化、高效化,實現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利用、廢物處置的無縫高效銜接,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緩解生態環境壓力。
(二)加快推進我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一是“鞏固完善一批”,對雙口、大韓莊2個垃圾衛生填埋場采取建設圍埝等技術措施,實現設計處理能力。二是“推進建設一批”,強力推進寧河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20**年6月投入運營;抓好靜海區處理設施建設,20**年6月投入運營;下大力解決貫莊焚燒發電廠電網路由問題,20**年底投入運營。三是“規劃新建一批”,20**年底建成西青區綜合處理廠一期(處理能力2250噸/日)、東麗區綜合處理廠(處理能力2000噸/日)和北辰區綜合處理廠一期(處理能力2250噸/日)。同步加快濱海新區和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薊州區、寧河區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
四、強化餐廚垃圾集中處理
強化對餐廚垃圾的監管責任,按照源頭控制全覆蓋、監督管理全過程、處置運營市場化、執法處罰零容忍的原則,嚴把餐廚垃圾管理四個環節(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建立健全剛性閉合的管理機制,從頂層設計上杜絕餐廚垃圾的“跑冒滴漏”問題,實現標準化、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一)強化監管責任。市市容園林部門負責市內六區和全市建成區餐廚垃圾的監督管理,專業收運隊伍按照規定時間、地點,對餐飲單位、公共機構食堂產生的餐飲垃圾進行全覆蓋集中統一密閉收運,運至指定專業處理廠(場)進行處理。
(二)嚴格源頭管控。開展餐飲企業、公共機構食堂大排查,建立餐廚垃圾基礎臺賬,建立健全餐廚垃圾源頭排放申報登記制度,餐廚垃圾產生單位應向所在區市容園林部門申報餐廚垃圾的排放量、種類,確保源頭管控全覆蓋、無遺漏,確保處理企業高效運行。
(三)加強全過程監管。運用“制度加科技”的方式,嚴格收運手續,準確計量稱重,實施定人、定時、定點、定線收集運輸。加強環衛裝備建設,購買更新專業密閉運輸車輛,加裝衛星定位系統實時在線監控,實施餐廚垃圾收運痕跡化管理。
(四)推進市場化運營。培育餐廚垃圾處理市場,按照實力雄厚、技術先進、信譽良好的要求,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餐廚垃圾處理企業主體,并授予特許經營權,實施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一體化,實現餐廚垃圾處理的可持續發展。
(五)嚴格執法管理。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嚴厲打擊非法收運、私自外流、非法處置等行為,堅決杜絕餐廚垃圾流向“地溝油”“垃圾豬”,確保餐廚垃圾處理閉合環保運行。
五、健全生活垃圾分類配套體系
(一)源頭控制。一是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減少產品生產、流通、使用等全過程的垃圾產生量。二是推行凈菜和潔凈農副產品進城,有效減少家庭廚余垃圾產生量。加大“限塑令”執行力度,推廣使用菜籃子、布袋子。三是加快裝配式建筑推廣和中心城區全裝修成品住宅建設,切實減少建筑垃圾。四是倡導節約文明用餐,有效減少餐廚垃圾產生量。
(二)收集運輸。一是完善垃圾分類相關標志,配備標志清晰的分類收集容器。改造全市建成區內的垃圾收集點、轉運站、壓縮站等,適應和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要求。二是配備滿足垃圾分類清運需求、密封性好、標志明顯、節能環保的專用收運車輛。三是實行高效、環保、密閉的分類運輸,采用“車載桶裝”、密閉運輸、壓縮直運等方式進行收運,禁止垃圾分類投放后重新混合收運。
(三)再生資源回收。一是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合理布局布點,提高建設標準,清理取締違法占道、私搭亂建、不符合環境衛生要求的違規站點。二是推進垃圾收運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的銜接,建設兼具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和中轉站。鼓勵通過市場化辦法在公共機構、社區、企業等場所設置專門的分類回收設施。三是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臺,提供回收種類、交易價格、回收方式等信息。開展綠色回收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園區、進商場的“五進”活動,鼓勵企業開發信息化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高效回收再生資源。
(四)協同處理。一是區域協同處理。采用市級統一調配、區域協同、就近處理的模式,有效降低生活垃圾運輸成本,減少二次污染。生活垃圾產生地要根據核定的跨區域處理的生活垃圾量,以橫向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按照補償標準向生活垃圾處理地支付環境補償資金。二是京津冀協同處理。打破三地行政區劃壁壘,研究三地生活垃圾協同處置一體化政策,統籌規劃、統一布局,實現生活垃圾跨區域處理、設施設備共建共享,推動京津冀跨區域協同處理。
(五)應急保障。制定設施應急保障方案、生活垃圾調配應急保障方案、生活垃圾運輸應急保障方案,建立專項活動保障措施,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應急保障機制,提高我市應對處理突發事件和專項活動的能力,保障生活垃圾及時妥善處理。
六、加強組織領導
市有關部門和各區人民政府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抓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各區要切實承擔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主體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建立協調機制,研究解決重大問題,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嚴格按照全市統一時間節點和標準要求扎實做好各項工作。
市市容園林部門負責市內六區和全市建成區垃圾處理、生活垃圾分類的指導、監督管理和組織推動工作,協調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市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工作職責和權限負責生活垃圾處理項目的立項審批。
市商務部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市教育部門負責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學校等工作。
市公安部門負責打擊和防范利用“地溝油”進行食品加工等違法犯罪行為。
市民政部門負責指導基層自治組織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引導工作。
市財政部門負責統籌生活垃圾分類政府投入和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
市規劃部門負責將批準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納入城鄉規劃,并做好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的規劃管理。
市國土房管部門負責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用地保障,優先安排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用地計劃指標,并合理安排必要的配套項目建設用地,確保項目落地。
市建設部門負責生活垃圾處理項目的施工圖審查、招投標監督、質量安全監督等管理工作,負責建筑施工工地內建筑垃圾的監督管理。
市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環境影響評價,監管垃圾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對危險廢物的收集、運輸、處置進行監督管理。
市農村工作部門負責鄉鎮、村的垃圾清掃和運輸,垃圾運輸要定時、定點、定人、定車,運輸車輛要加裝衛星定位系統,做到全過程監管,防止隨意處理、任意傾倒造成環境污染。
市水務部門負責農村坑塘水系治理和河道垃圾清理整治工作。
市交通運輸部門負責指導運營企業在車站、碼頭、機場等交通樞紐內推行垃圾分類工作。
市市場監管部門負責指導餐飲單位按要求存放餐廚垃圾,督促餐飲單位與具有餐廚垃圾清運資質的單位簽訂清運合同,落實餐飲單位餐廚垃圾定點清運主體責任。
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部門負責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出版物等宣傳媒介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居民正確進行垃圾分類。
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負責對生活垃圾管理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
天津警備區、武警天津市總隊按照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關于軍隊單位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意見》(軍后建〔20**〕485號)要求和我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要求,組織駐津部隊與駐地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有效銜接,做好部隊營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市政府督查室負責組織開展明查暗訪,全面檢查全市建成區和村莊、鄉鎮的垃圾處理情況,檢查垃圾清掃和運輸、專業垃圾處理廠(場)建設運營和管理情況,及時向市政府報告。
七、強化保障措施
(一)推進法制保障。加快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立法進程,制定出臺我市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依法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進一步健全配套管理體系,發布生活垃圾指導目錄,為生活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提供制度規范保障。
(二)強化政策支持。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費和補貼制度。建立環境補償資金機制,將環境補償資金用于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管理、屬地環境的改善和綜合整治、相關市政公用配套設施建設和維護,以及與生活垃圾處理相關的區域工作協調、宣傳教育、監督管理等。研究生活垃圾減量激勵政策,利用經濟手段,促進生活垃圾減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積極探索特許經營、承包經營、租賃經營等方式,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市場化。建立可兌換積分獎勵機制,鼓勵居民生活垃圾分類。
(三)動員社會參與。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公眾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樹立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理念。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營造有利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輿論氛圍。要發揮學校、工會、團委、婦聯、文明辦等單位作用,合力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要建立垃圾分類督導員和志愿者隊伍,引導公眾分類投放。
(四)嚴格考核監督。市市容園林部門要建立考核評價和失信懲戒制度,依據目標管理責任對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效果、處理設施運行及處理效果實行年度考核評價,定期公開評價結果;建立生活垃圾處理運營單位信用體系和失信懲戒機制、黑名單制度,對違反生活垃圾處理各環節相關規定的,視其情節記入信用體系,定期向社會公布。
(五)嚴肅責任追究。市容園林部門要加大對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安全監督檢查考核力度,對不作為、慢作為造成嚴重后果的,提請有關部門追責問責,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