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堂遷建工程新技術的應用
(1)基坑支護技術
1)針對基坑局部開挖較深的特點,采用土釘噴錨技術,利用加固后的原位土體和鋼絲網噴射混凝土面板以及拉錨來維護坑邊土體穩定。
2)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擋土結構位移、錨拉系統應力、基坑周圍環境變化的嚴密檢測,以反饋的數據信息調整基坑施工參數、確保基坑安全。
(2)預拌、高性能混凝土
1)本工程除零星混凝土外均采用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做到機械上料、計算機計量控制和管理、控制風塵、噪音和水質污染,使攪拌站后臺上料機械化、自動化、環保化。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輸送專用運輸,混凝土出料通過固定(或可移動)輸送泵,將混凝土直接送達澆搗作業面。
2)應用D*H-B型高性能外加劑。由于高性能外加劑具有高減水率和良好的保塑性能,可保證減水率不底于25%,混凝土120min坍落度損失小于20mm。在混凝土主要組成成分摻用量不變,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流淌度等要求不變前提下,能進一步降低混凝土用水量,而28d強度更高,耐久性也能得到改善。
3)應用超細活性摻和料,主要摻用粉煤灰、超細礦渣等比表面積大于4000cm2/g的材料,以改善混凝土中的亞微觀結構,提高粗骨料和砂漿之間的界面強度,充填混凝土內部毛細孔,改善混凝土性能,節約水泥,降低水熱化。
4)在地下室結構、后澆帶等部位使用摻加了如UEA-(8)TEA等膨脹劑的補償收縮混凝土,起到抵抗收縮應力減少裂縫、抑制裂縫發展的作用。
(3)高效鋼筋技術
1)與技術探討應用新Ⅲ級鋼筋的可行性,優先采用新Ⅲ級鋼筋,由于該型鋼筋的極高性價比,應得到積極推廣。
2)在現澆混凝土結構樓板中應用冷扎帶肋鋼筋。
3)應用鋼筋焊接網技術,以提高工程質量、縮短工期、降低鋼材消耗和工程成本。
(4)粗直徑鋼筋連接技術
1)對直徑>16mm的豎向鋼筋采用電焊壓力焊技術、電渣壓力焊屬于熔化壓力焊范疇,使用全自動電渣壓力焊機,排除人為因素干擾,使鋼筋焊接質量更有保障。
2)對地下室底板等重要部位的水平鋼筋連接采用套筒擠壓連接技術或螺紋連接技術。
(5)新型模板應用
1)滿足混凝土平整度要求,使用塑膜膠合板模板、鋼框膠合板模板等大模板,進一步提高模板制作質量。
2)在結構承重架中使用門式腳手架,減少腳手架搭設工作量,使支架結構受力更合理。
(6)預應力技術
1)采用強度高、松弛小、伸直性好、延伸率高的低松弛高強度鋼紋線。
2)在結構中應用后張法預應力技術,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結構性能,采用較為先進的預應力工藝體系和預應力張拉設備。
(7)輕質墻體及建筑節能應用技術
1)應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筑體系,在工程砌體中優先應用多孔黏土磚、混凝土砌塊等材料,節約資源,提高砌體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
2)使用先進的供熱、制冷系統。
(8)建筑防水和塑料管應用技術
1)采取剛柔并舉的方法,在地下室、結構中采用以自防水密實混凝土為主并與氯化聚乙烯-橡膠防水卷材等柔性防水相結合的防水措施2)加強廁浴間防水工作,采用底污染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解決廁浴滲漏的質量通病。
3)采用復合鋁材、彩鋼板等新型屋面材料。
4)使用硬聚氯乙烯管材及鋁塑復合管用于水落管、穿線管以及室內給排水管等。
(9)鋼結構技術
1)應用空間鋼結構技術,根據空間鋼結構自重輕、剛度大、造型美觀、施工速度快的特點,采用空間網價體系。
2)采用輕鋼屋面
3)鋼結構表面采用防火涂料進行防火、防銹保護。
(10)大型構件、設備的整體安裝
南樓、中樓屋架網架擬采用跨外整體吊裝技術。
(11)計算機應用及管理
1)現代化管理體系和計算機管理技術。配備電腦、打印機、復印機和有關軟件(如夢龍系統項目集成管理軟件、神機妙算工程預決算系列軟件、用友財務管理軟件等),并與總部的電腦系統聯網。對施工組織設計編制、網絡計劃優化及修改、工程質量管理和報表文字處理進行電腦管理,充分發揮計算機在工程管理中的應用。
2)應用施工技術和工藝控制軟件,使用鋼筋優化下料、模板、腳手架CAD設計、混凝土攪拌站自動計量、基坑支護結構設計軟件等。
3)通過Internet達到信息資源共享,提高項目部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12)其他
1)進行地下室底板測溫,使用建筑電子自動測溫儀,運用溫差裂縫控制技術,做到信息優化,保證地下室工程質量。
2)運用先進的測量儀器和控制手段,采用全站儀進行平面定位,制定弧形(曲線)定位方案,使用激光鉛直儀豎向透點。
3)運用電子監控手段動態控制施工過程,在塔吊頂部安裝攝像機,隨時掌握施工作業面實際進度情況。工地井架內部安裝小型攝像機,監視井架運行狀況。
--超長混凝土底板澆搗抗裂,超長地下室墻板抗裂及大體量剪力墻抗裂。
研究理由:本工程地下室底板不設后澆搗帶,長度為86m,為我省最長的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墻板不設伸縮縫,長度為160m。為研究其底板澆搗時的水化熱引起的線膨脹系數、高標號水泥的熱膨脹影響、構造配筋的作用等,研究其變化規律和采用設防后的效果。
采用技術:水泥、UEA在常溫下的膨脹率驗算和試驗。構造鋼筋在墻底板中的作用,埋設鋼筋應力計進行檢測。墻底板厚度的截面溫度變化采用電阻極測熱,不同水泥引起的熱膨脹系數及時間。
--大跨屋架外側吊拼裝技術。
研究理由:本工程南樓采用三拼高低式網架,擬采用300t汽車(履帶)跨外拼裝吊裝,克服場地小、噸位大,場外拼裝精度要求高、場內高空拼接就位誤差要求小的難度,目前為我省唯一工藝思路。
采用技術:計算機計算起吊、拼裝、焊接中的變形,場地中架設檢測儀器控制變形。起吊就位后的變形的觀察,汽車吊鉤壓臺的驗算和配置,設備適當改形。
篇2:中心醫院醫療新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制度
> 某中心醫院醫療新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制度1、本制度所指的醫療新技術是指在本院范圍內首次應用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包括下列項目:
⑴使用新試劑的診斷項目;
⑵使用二、三類醫療器械的診斷和治療項目;
⑶創傷性的診斷和治療項目;
⑷生物基因診斷和治療項目;
⑸使用產生高能射線設備的診斷和治療項目;
⑹組織、器官移植技術項目;
⑺其他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技術項目。
2、醫療新技術臨床應用應當遵循科學、安全、先進、合法以及符合社會倫理規范要求和醫院的實際情況的原則。
3、申請開展新技術臨床應用的科室應當在申請后10日內提交下列材料至醫務科:
⑴項目申請書;
⑵可行性研究報告;
⑶國內外相關技術資料及檢索報告;
⑷具體實施方案;
⑸醫務人員專項技術培訓合格證明;
⑹涉及醫療器械、藥品的還應提供相應的批準文件。
4、醫務科在接到申請科室相關資料后15日內匯報給院領導,并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評估和審核,準予臨床應用的,書面通知申請科室并行文公告,不準予臨床應用的,書面告知申請科室并說明原因。
5、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時應將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甚至可能導致的殘疾和死亡)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清楚,在征得病人及家屬同意并履行有關簽字手續后方可實施。
6、新技術臨床應用頭1年,開展科室應按季度將臨床應用情況以報告形式提交醫務科。
7、新技術臨床就用5年內,開展科室應按年度將臨床應用情況以報告形式提交至醫務科。
8、新技術臨床應用期間,醫務科等相關職能科室應定期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跟蹤評估,評價其應用的實際價值,并將有關評估報告提交院務會;同時及時反饋相關信息至開展科室,建立有效的監測分析機制。
9、新技術臨床應用期間,出現各種不良后果由責任科室說明原因,提交分析意見和改進措施,醫務科組織有關專家及時進行評審并提出和落實整改意見。
10、建立新技術臨床應用預警機制,出現下列情形之一者,應暫停其臨床應用:
⑴病人死亡率超過允許范圍的;
⑵引起嚴重不良后果或重大醫療意外超過允許范圍的;
⑶醫療效果與常規治療無明顯優勢的;
⑷技術支撐條件發生變化或者消失的。
篇3: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管理辦法(2002年)
建質[20**]173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二○○二年六月十三日
第一條 為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建筑新技術在工程上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做好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的管理工作,根據《建設領域推廣應用新技術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09號),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建筑新技術是指建設部當前重點推廣的“建筑業10項新技術”,即深基坑支護技術、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技術、高效鋼筋和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粗直徑鋼筋連接技術、新型模板和腳手架應用技術、建筑節能和新型墻體應用技術、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應用技術、鋼結構技術、大型構件和設備的整體安裝技術、企業的計算機應用和管理技術。
本辦法所稱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以下簡稱示范工程)是指經建設部公布的、采用6項以上建筑新技術的工程。
第三條 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與行業發展司會同科學技術司負責示范工程的立項審批、實施與監督,以及應用成果評審工作。示范工程管理的具體工作委托中國建筑業協會(以下稱示范工程委托管理單位)承辦。
第四條 示范工程的立項條件是:新開工程、建設規模大、技術復雜、質量標準要求高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土木工程和工業建設項目。上述工程已經批準列為省(部)級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并可在三年內完成申報的全部新技術內容的,可申報示范工程。
第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國務院有關部門建設司按立項條件擇優選取有代表性的工程進行初審,通過初審后方可申報示范工程。
第六條 申報單位填寫《示范工程申報書》(申報書格式見附件),連同批準列為省(部)級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的文件,一式兩份,經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有關部門建設司審核后,報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與行業發展司。
第七條 經示范工程委托管理單位組織專家審核后,批準列為示范工程,并由部發文公布。
已經被批準列為示范工程的項目,如果立項條件發生變化,經與有關方面協商后,建設部可以做出取消或更改的決定。
第八條 有關地區或部門要加強對示范工程實施工作的領導,制訂實施計劃,每半年總結檢查一次。
示范工程委托管理單位將不定期地對示范工程進行檢查。
第九條 示范工程執行單位要采取有效措施,認真落實示范工程新技術應用實施計劃,強化管理,使其成為工程質量優、科技含量高、施工速度符合標準規范和合同要求(來自:m.dewk.cn)、經濟和社會效益好的樣板工程。
第十條 示范工程執行單位全部完成了《示范工程申報書》中提出的新技術內容,且應用新技術的分項工程質量達到現行質量驗收標準的,示范工程執行單位應準備好應用成果評審資料,并填寫《示范工程應用成果評審申請書》一式四份(應用成果評審申請書格式見附件),按隸屬關系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建設司提出申請。經其初審符合標準的,向示范工程委托管理單位申請應用成果評審。
第十一條 示范工程執行單位應提交以下應用成果評審資料:
(一)《示范工程申報書》及批準文件;
(二)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有關新技術應用部分);
(三)應用新技術綜合報告(扼要敘述應用新技術內容,綜合分析推廣應用新技術的成效,體會與建議);
(四)單項新技術應用工作總結(每項新技術所在分項工程狀況,關鍵技術的施工方法及創新點,保證質量的措施,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工程質量證明(工程監理或建設單位對整個工程或地基與基礎和主體結構兩個分部工程質量驗收證明);
(六)效益證明(有條件的可以由有關單位出具的社會效益證明及經濟效益與可計算的社會效益匯總表);
(七)企業技術文件(通過示范工程總結出的技術規程、工法等);
(八)新技術施工錄像及其它有關文件和資料。
第十二條 示范工程應用成果評審的主要內容:
(一)提供評審的資料是否齊全;
(二)是否完成了申報書中提出的推廣應用新技術內容;
(三)施工企業應用新技術中有無創新內容;
(四)應用新技術后對工程質量、工期、效益的影響。
評審專家組應根據以上內容,對該示范工程應用新技術的整體水平做出綜合評價。
第十三條 示范工程的應用成果評審由示范工程委托管理單位組織評審專家組進行,每項示范工程評審專家組由專家5~7人組成。
被評審的示范工程執行單位人員,不得聘為專家組成員。申報工程所在省、自治區
、直轄市或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評審專家不得超過專家組人數的三分之一。
示范工程評審專家從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與行業發展司設立的示范工程應用成果評審專家庫中選取。專家庫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推薦的專家形成。入選專家庫的專家必須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和高級技術職稱,從事項目管理或專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在某一新技術領域有較深研究,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5周歲。專家庫每三年更換一次。
第十四條 示范工程應用成果評審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一是資料審查,二是現場查驗。評審專家必須認真審查示范工程執行單位報送的評審資料和查驗施工現場,實事求是地提出審查意見。
評審專家必須為申報單位保守技術秘密。
評審工作費用由申報單位承擔。
第十五條 評審專家組組長應提出初步評審意見,當有超過三分之一(含三分之一)的評審專家對該審查結果提出不同意見時,該評審意見不能成立。評審意見形成后,由評審專家組組長簽字。
第十六條 示范工程通過評審,其中應用的新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時,該工程可綜合評價為示范工程國內領先水平;新技術應用水平達不到國內領先水平時,該工程可綜合評價為示范工程國內先進水平。
第十七條 通過評審的示范工程,經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與行業發展司會同科學
技術司審定后,按照程序予以公告。
第十八條 各類優質工程的評選應優先從“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中選取,以提高優質工程的科技含量。
第十九條 對已通過評審的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發現其工程質量存在問題或隱患,取消其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稱號,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條 本辦法由建設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自20**年10月1日起施行。原《全國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驗收辦法》(建建技[1996]20號)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