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說不》讀后感:雙贏思維
著名的世界級談判專家威廉·尤里運用簡潔而又生動且充滿活力的哲理性文字將“談判”的障礙、技巧演繹得精深而又有趣。透析出的深邃的哲學思想讓我更多地感悟到那時一場頭腦風暴,是一場思維的較量和抗衡,是一個個體和企業處事、做人的思維方式。
現實生活中,一提到“談判”,我們通常容易想到的就是狹義上的“有利益沖突的雙方在談判桌前面對面的正襟危坐,針鋒相對、唇槍舌戰一個存有爭議的話題,一方咄咄逼人大獲全勝,另一方迫于壓力陷入困境草草收兵” 。
但實際上從廣義角度來說,“談判是在自己利益與他人利益既有一致又存在沖突的情況下,為了取得一致意見而進行反復溝通的過程”,換句話說“談判就是一個溝通過程”。它不僅僅限于圍繞一個存有爭議的話題,還包括當你想從他人那里爭取到一些利益時所參與的一些私下的非正式活動。作者在講述談判含義、揭示談判實質的同時就已經在向我們表明我們浮現出的談判障礙之一“習慣性反應”“大腦的一種單線思維”,這是一種非贏即輸、非此即彼的談判結果。
掩卷遐思,現如今隨著社會發展的突飛猛進,人們社會交往的頻繁加劇,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就個人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停地與他人進行各種各樣的談判,談判真的是“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同時又有多少事情都是通過與他人談判才能最終做出決策的呢!“談判”在我們生活中上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靜心回想,又有多少原本應該成功的談判或者在不失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創下“雙贏結局”的完美談判,都在我們過于追求“戰斗勝利”的驅使下,都在我們忽視了“單方勝利的不穩定性”這樣的思維狀態下錯失良機、無功而返呢,一個個體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組織一個企業呢!
“雙贏結局”無疑是我們生活工作中談判雙方所追求出的一種至高境界,這就需要我們具備“雙贏思維”去挖掘發現,甚至是塑造雕琢,然而我們必須得首先付出,那就是準備準備再準備。我想“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千古俗諺也道出了付出的真諦。該如何準備呢,或許就需要掃清障礙達成協議,“自身實力的錘煉、雙方利益的明確、潛在的規則標準、可行的甚至是可替代的方案等,接著就是掌握談判的主動權、改變固有的談判規則。
就拿我們日常工作中每天不斷上演的“談判溝通”來說,作為雇員或服務者那種非贏即輸的單方勝利是無法通行的。面對滿腹牢騷、滿腔憤怒的業主、訪客等,這種力量往往會激起我們的憤怒,誘使我們做出習慣性的反應行為,即使我們的習慣性反應行為并未出現嚴重失誤,但卻無形中助長了雙方之間的那種成效甚微的怒目而視、睚眥必報的行為,或許惡劣的后果使我們被牽著鼻子走,處于相當被動的地位,從而落入談判陷阱。
一方面,我們需要明白,業內基本功的錘煉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平時的學習充電,具備談判的實力,能經得其艱難處境下的溝通的考驗;同時養成一種“簡單實用的思維習慣--會談前(或平日)做好充分準備,準備多種方案,結束后評估總結情況,適當調整策略,再作充分準備。
另一方面,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應具備的心理、智慧、思維的要求:記得牛頓物理原理中“對任何一種作用力,都會產生一個與其對應的同樣大小的反作用力”“對物”適用,人的大腦卻可以選擇不予回應,不對對方做出習慣性反應行為,將自身的情緒反應和具體行為區分開來(盡管現實中難以做到心平氣和,但為了與談判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無疑是必不可少的),反而在這種艱難處境中退后一步,集中精力認真思考,運用“遠觀近物”的方法,對對方的問題洞若觀火,客觀分析,也可從對方的身體語言、語音語調中找出破綻,為自己贏得時間反思談判內容,快速悟出對方的利益根源同時也緊盯自己的目標利益和基本原則,不急于做出最終決策,就像《圣經》的訓言“敏于聽,慎于言,謹于行”;
相反此時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讓對方“大吃一驚”--認真傾聽對方的意見,理解對方的心情,認可對方的判斷實力和地位,根據情況贊同對方的部分觀點;這樣就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對方聽取你說話的機會,樹立自信(包括身體上的和語言上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不要激怒對方,關鍵是盡量讓自己的觀點作為對方視點的一個補充,而不是一個直接的反駁,使用“是的...同時”“我們...”等,像撥洋蔥皮衣一樣一層一層接近問題的核心,最后又給對方留有退路,不至于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就像孫子的“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最后還能利用實力引導說服對方,達到化敵為友的結局。
運用這種共同謀求利益的雙贏思維模式,尋找雙方各自真正的核心需求,并為之努力創造出一個滿足雙方和新需求的方案,在這一進一退、一顰一蹙中影響著對方,共同走向一致,在當今社會的各個角落即在個人職業生涯、家庭生活、企業的管理中甚至在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顯得更時如此的重要!
當然這種思維的超然歷練,需要我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和高度來想問題看問題,克服習慣性思維,跬步積累,反其道而行之,多渠道構架,實現共贏,靈活運用各種技巧,努力達到“把投訴化為咨詢”!
篇2:物業員工《禮儀金說》讀后感
物業員工《禮儀金說》讀后感
禮儀是現代人的處世根本;禮儀是成功者的潛在資本。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是一種為時代共識的行為準則或規范,即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和動作進行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并成為人們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范。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禮儀是一種潛在資本,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人們就能取得豐碩的成就。“大行不忘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若禮儀不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別人看作是“烏合之眾”!
與一般禮儀類圖書最大的區別是,本書的風格幽默、風趣,非常生活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對不同行業的讀者均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本書的目的就是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值得參考的讀本,直接可以修正自己日常言行中的錯誤部分,進而用規范禮儀約束自己,成為一個有尊嚴、有教養現代公民。
讀完全書,對問候、握手、介紹、交談、待客、拜訪、溝通、裝束、儀表等諸多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的禮儀更了解,并且會做得更規范。在日常生活與商界往來中,更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交氛圍,促進雙方了解,塑造自己和公司的良好形象。
“中國人,便后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當大批游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近幾年來,一些中國公民的旅游陋習,嚴重損害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和批評。中央文明辦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增強國家的“軟實力”。
我覺得整本書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就是交往中,一定要以對方為中心,多換位思考,多替別人著想,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時,對別人的尊重要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也是很重要的。
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對于象我們這樣的服務業來說尤其顯得重要,我們的所提供的良好服務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禮儀上的,如故光有好的服務而不重視禮儀,那我們服務的結果勢必會大打折扣,在觀看了《禮儀金說》之后,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禮儀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而又無處不在,同時覺得在今后有必要更多的學習禮儀,使自己的修養能更上一層。
篇3:《向解放軍學習》讀后感:創建高效率組織
《向解放軍學習》讀后感:創建高效率組織
很多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的時候,隨著人數的增多、機構的增加,基于工作流程的效率卻越來越低,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也就越來越慢,如何使組織高效運轉,已成為很多企業的一大困擾的一大難題。
解放軍有80多年的軍史,是中國最有效率的一個組織。向解放軍學習,成為現今企業界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聯想的柳偉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華潤集團的寧高寧、杉杉集團的鄭永剛等等,他們都是中國優秀的企業家,都出自解放軍,他們都用軍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從市場、競爭、制度建設、傳承、員工忠誠等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模仿與復制,提高組織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組織的成長,創建了中國最有效率的企業。
那么,如何才能創建高效率組織呢?讀完《向解放軍學習》,體會如下
1、有效溝通
“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隊”。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軍,每戰必作思想動員,是這支軍隊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一個重要保證。政治思想工作是部隊各級軍政主官必會的一項工作。“下部隊”就是軍隊各級領導深入基層,了解真實情況、傾聽廣大基層官兵心聲的一個好制度和方式。
對于企業來說,當今年代是個溝通的時代,溝通是組織賴以生存的重要過程。一個企業要實現高速運轉,要讓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有賴于下情能為上知,上意能迅速下達,有賴于部門之間互通信息、同甘共苦、協同作戰。良好的溝通能讓員工感覺到企業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從而產生極大的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員工以強烈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為企業工作.
2、建立健全競爭機制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在軍隊里面,除去一般性、日常性的競爭,還設計了“大練兵”、“大比武”、紅藍軍對抗和實戰演習等等科目,在部隊中不僅同年兵在競爭,而且班與班、連與連、團與團之間都有競爭,以此來帶動官兵的訓練熱情和士氣,在對抗性演練中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生存能力和處突應變能力。從組織管理策略上說,在企業內部制造“鯰魚效應”,進行自己人與自己人競爭,有時候其實比自由市場競爭更能符合公司利益。對企業來說,能夠形成一個內部競爭的戰略布局,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可以培養企業內的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夯實企業的“內功”,在市場上才更有競爭力。在成功的企業中都有內部展開競爭的辦法和途徑。海爾的“賽馬不相馬”,是海爾人力資源戰略成功的一個標志。競爭沒有身份的貴賤、年齡的大小、資歷的長短之說,只有技能、能力、活力、創造精神、奉獻精神之比。
3、完善激勵機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在解放軍組織中具有現實意義。在部隊中按照規定,要懸掛張思德、雷鋒、黃繼光、董存瑞等我們能耳熟能詳的英雄模范的照片。解放軍這個組織深信,只要有了模范,就有了學習的榜樣,就有了規范--這是組織最有效、最好的激勵。
在現代軍隊管理中,精神激勵占有主要地位,物質激勵只起輔助作用。精神激勵還包括滿足官兵的情感需要,鼓勵他們參與管理,增加他們的工作興趣等內容。工作目標是工作激勵的主要源泉。工作目標告訴員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作出多大的努力。具體化的工作目標可以使員工預期自己行為的目的和結果,減少行為的盲目性,提高員工自我控制的程度。如果工作目標的設定超出了員工個人的能力水平,則會令員工產生挫折感,喪失信心;如果過于簡單,又會缺乏挑戰性。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表揚和鼓勵。在組織中,對待自覺性比較差的員工,無須一味地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去幫助他,并不一定非讓他們感受到“胡蘿卜”的重要,有時還離不開“大棒”的威脅。偶爾利用你的權威對他們進行“威脅”式的激勵,會及時制止他們消極散漫的心態,激發他們發揮出自身的潛力。自覺性強的員工也有滿足、停滯、消沉的時候,也有依賴性,適當的批評和懲罰能夠幫他們認清自我,重新激發新的工作斗志。
4、監督檢查機制
組織的效率來自組織的執行能力。執行力的具體表現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 ,解放軍的執行力更源于督促與檢查形成了制度。部隊團以上的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和裝備部四大機關,主要職責之一是對所屬部隊執行命令、軍官履行職務進行督促、檢查,表現在對所有工作的落實上。做得好的部隊希望通過上級首長、機關的檢查,對工作有一個肯定;首長、機關也希望通過督促檢查,發現問題,為指導部隊改進工作提供依據。
在企業外部,是市場配置資源;在企業內部,則主要是計劃配置資源。由于這個特性,在企業內部,強調了一致和統一,強調了服從。在企業中,不是你愿意做什么,更多的是企業需要你做什么。海爾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張瑞敏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因為比別人更有效的通過上層對下層的有效介入--監督檢查。因為人們通常不做你所希望的,他只做你檢查的,你布置了什么,就要檢查什么,不檢查就等于不重視。現代企業管理者往往通過監督和檢查來實現對企業的控制。
需要闡明的是:《向解放軍學習》指明了組織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及時調整組織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組織與其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任何組織來說,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的秘訣在于管理者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采取合理的行動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