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專題片《境界》之感
向榜樣學習,做一粒堅實飽滿的“種子”
根據我院黨總支的部署要求,我們學生黨支部11月30日組織支部黨員們觀看了“三嚴三實”專題片--《境界》。《境界》中許許多多的優(yōu)秀黨員,都是身邊實實在在的師長,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也成為我們奮斗的榜樣。
務實為民展情懷,就是要從實際出發(fā)謀劃事業(yè)和工作,堅持用權為民,按規(guī)則、制度行使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始終保持堅定的信仰,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努力創(chuàng)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把自己的價值融入黨的事業(yè),這種大無畏的無私精神,令我們敬佩及景仰,也是我們要去追求的一種境界。盡力做到淋漓盡致,這就是嚴與實的境界,也是改革者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答應了組織,我肯定會認真完成。”這是一句多么樸實的話語,卻透露著黨員干部的境界及嚴而實的品格。“黨員干部們不畏工作的艱辛、條件的惡劣、業(yè)務的難度,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前進著,為人民服務,是我們作為下一代所追求學習的目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學生,作為下一代的接班人,必須要真正理解“三嚴三實”,才能融入社會,為黨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誠實的本性和優(yōu)良的作風,猶如一粒堅實而飽滿的種子。把這樣的種子植入到泥土中,才有蓬勃的活力;有這樣的作風行事,才是干好任何一件事強有力的源動力。
篇2:學羅文做羅文讀加西亞的回信有感
學羅文 做“羅文”——讀《加西亞的回信》有感
100多年來,《加西亞的回信》一書在全世界范圍內以不同的方式廣泛流傳著,書中所推崇的有關敬業(yè)、忠誠、勤奮、尤其是主動性的道德意識,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現在,此書終于又譯成中文,并做為一個“合格的信使”的理念引進了中國。
完成“需要完成的使命”,再完成“應該完成的使命”,這才是圓滿地完成了使命,這就是羅文意識,也是一個合格的信使應有的意識。這種意識,真正體現了一種忠誠、主動的職業(yè)道德品質,無論在什么時候,這種意識和精神都是值得倡導的,不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企業(yè)也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永遠值得我們大家贊賞和學習。
可以看到,現在企業(yè)中仍然都有那么一部分人對自己所獲得的待遇極不滿意,他們經常抱怨、懈怠、冷漠乃至麻木。造成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主要還是來自于員工自身缺少一種獻身、忠誠、敬業(yè)和勤奮工作的良好品質,更缺乏其應具備的主動精神。也許此刻我們中的一些人正經歷著種種不如意,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業(yè)績,但這些都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每天都努力工作了嗎?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想想,有時痛苦和挫折同樣也都是一種營養(yǎng),一樣會豐富你生命的年輪。身為一名員工,你應該學會去克服自身的懶散、消極、懷疑、抱怨、懈怠、平庸、碌碌無為和缺乏責任心等缺陷。如果你將你對企業(yè)和職業(yè)的忠誠、敬業(yè)、責任心、主動性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了,那么,你就將會在你今后的職業(yè)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覺得書中表達的除了誠信、主動、忠誠之外,還有一種對自己工作的執(zhí)著性和為完成目標是否愿意付出艱辛勞動的奮斗精神,世上可從來沒有不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圓滿的事情。
完成工作任務還需要學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學會科學的管理和不斷的改進。羅文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歷經了萬千磨難,憑借了其良好的綜合能力取勝的。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進一步懂得,一個項目的運作永遠是一個整體行為,它的成功與否離不開每一位員工的努力工作。我們每一位員工都應該有這樣一個意識,員工之間必須是團結的、相互信任和配合的,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好我們的工作項目,才能使我們的隊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也是通過這次***經理倡導公司員工對《加西亞的回信》一書的學習,堅定了自己做人的原則,今后一定要使自己像書中的羅文中尉那樣,做一個“合格的信使”。
篇3:《服務禮儀》學習心得:有感善始善終是禮儀的關鍵
《服務禮儀》學習心得:有感善始善終是禮儀的關鍵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聽一次講座了,今天,去聽了金正昆教授關于《服務禮儀》的講座,卻深深吸引了我,三個多小時的時間竟然很快就過去了。重要的是,它給了我極大的啟迪。
做為**物業(yè)的一員,我們所從事的都是服務性的工作,在你為別人服務的空間中,你也享受著無數人為你的服務。只是做為服務行業(yè)中的一員,為他人服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那么,如何盡好這份本職,更好的提供服務呢?《講座》給了我們最佳的答案。
金正昆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生動風趣,從待人接物、儀表服飾、言談舉止等等,可謂面面俱到,總的核心,應該是“善始善終”。
天下萬事萬物,均有始終。有開頭就有結尾,這是客觀規(guī)律。因此“始、終”是客觀存在。但如何去開始、去終止,是我們應該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修養(yǎng)和方法,即是“善”。我想,“善”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和善”,二是“善于”。
“和善”是提供服務、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它包含了我們的服飾、儀表、言談、舉止。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在“首輪效應”中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民族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禮儀之邦,前賢早就提出了“與人為善”的處事理念。做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本具“善”根。只要把“善”深植心中;把服務他人視為自己應做的善事;不斷吸收“善”的營養(yǎng);充實“善”的理念,我們的個人素養(yǎng)就會得到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就會得到升華。“和善”也就不難體現。
“善于”則是要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其處理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往往不同。這也就是要注意“善于始,善于終”。
萬事開頭難。“善于始”并非易事。三秒鐘的第一印象,可能決定事件的成敗。第一印象好,接下來的過程就會相對順利;第一印象不好,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就要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習慣。不斷學習和掌握妥善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要善于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huán)境,拿出不同的解決方案。要能夠在突發(fā)事件中,迅速把握事件關鍵,掌控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通過主動的溝通、換位的思考,得出最佳的處理方案。
“善始”不易,“善終”更難。說它難,不是方法掌握難,而是時間上、信念上的難。“一個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在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多少企業(yè),在提供服務上是“虎頭蛇尾”啊。因此,堅持“善終”即“末輪效應”,更加難能可貴。而且,一件事、一個服務的“善終”,將為下一件事、下一個服務打下“善始”的良好基礎。“善始”與“善終”是相輔相成的。
要做到“善終”,需要我們本著“和善”之念、懷著感恩之心去處理事情,去處理人際關系。不論本次處理的事件多么棘手,不論處理的結果對我們是否有利,不論因我們的服務是否使對方受惠,我們都應感激對方,因為,是對方的配合、協(xié)作,才使事情得以解決,才使服務得以完善。而我們從中得到了經驗、吸取了教訓。才能有精力、有能力更好的處理和完善我們下一步的工作。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讓我們都本著一顆“和善”之心,用妥善之法,使我們的工作、生活“善始”、“善終”。那么我們擁有的將是一個絢麗多彩的、無怨無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