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七校聯動,區域推進”研討活動方案
為了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切實推進以校為本的研討活動,z中心小學在《安海鎮教委辦校本教研實施方案》的引領下,秉承“以校為本、校際聯動、區域推進、整體發展”的區域性研訓思路,聯系泉州實小等七所學校聯合組建中心教研組。由泉州實驗小學為引領,以安海養正中心小學、金井毓英中心小學、東石中心小學 、陳埭龍林中心小學、龍湖恢齋中心小學、深滬中心小學六中心校為依托,開展“學科聯動教研”活動。為統籌整體、安排活動特擬定本方案,并嘗試實施。
一、組織機構
領導組:z
指導組:z等專家
負責人:z
成員:各校數學教師
二、活動目標
1、以校為本,構建校際間聯動教研互助格局,建立相應的校本教研制度和評價體系。
2、共訓共研,構建以教學點為單位的校本教研共同體,形成校本教研常規化實踐模式。
3、區域推進,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主動學習、發展的良好態勢,提升制度文化。
三、活動主題
探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教方法、重思維、養習慣”教學策略為研究主題。
四、活動策略
整合資源:校本教研“七校聯動,區域推進”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整體推進行動的策劃;整合七所學校資源,加強教研組人員與學校教師的密切聯系,群策群力,協作攻關。
科研引領:建立健全以校為本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具有導向、激勵和保障機制;建構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中實踐;探索“校際聯動,區域推進”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設。
階段深化:規范化-任務驅動,特色化m.dewk.cn-有效研究,常態化-融入工作。
遞進體系:
學科層面——基于校際聯動教研活動模式和網絡互動的學科校本研修;
學校層面——七所小學形成“七校聯動區域推進”的校本教研;
鎮級層面——安海鎮教委辦校本教研實施方案、校本教研基地校;
市級層面——市進修學校課題《小學校本教研制度建構與實施的研究》。
五、活動方式
1、主題(問題)研討式教研:針對教學中的一個問題,開展集體研討,得出較為清晰的教學思路。
2、同課異構式教研:同一個知識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情感體驗,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建構出教學內容的不同組織、教學方法的不同選擇的設計。
3、連環跟進式教研:選擇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連續研究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第三課時……;或者同一個知識點在不同年級的不同要求的教學研究,通過觀察、分析、比較,不斷地實踐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行為水平。
六、活動安排
1、每學期至少兩次主題(問題)研討式教研:期初研究教研活動計劃,期末小結、材料匯總,階段性專題研討。
2、每學期由一聯動校承辦一次“校際聯動公開周”。
3、定期開展專題講座。
4、本學期定于第十三周泉州實驗小學“送課下鄉” 為“七校聯動,區域推進”的啟動儀式。
七、活動要求
1、各校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做好工作安排。
2、教研活動中,承辦校精心準備、積極組織,每次活動要做好材料留存(計劃、完整的過程性材料、總結等)。
3、教研活動要重過程、重實效,做到教研活動目的明確化,教研活動開展常規化,教研活動內容廣泛化,教研活動形式多樣化。
篇2:學校校本教研制度
> 某學校校本教研制度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以課改為導向,改進和加強學校教研工作,建立以教師研究為主體,課堂為主陣地,課改中面臨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的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和教師專業的成長,并使學校逐漸成為勇立潮頭,與時俱進的學習型學校。
二、教學研究理念
圍成“學生發展”這一中心,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臨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
三、遵循原則
1、針對性原則
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要針對課改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實施“面對面”的研討。有的放矢地解決教師課改中的疑慮和困惑。
2、實效性原則
以“問題”為中心,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注重實效,力求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和現實的教學效益。
3、實踐性原則
遵循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原則,注重給教師反復實踐的機會,使理念學習與教研活動緊密結合,產生1+1>2的效能。
四、分組形式
按學科分組
五、教研活動時間
每周三下午教研會
六、教研活動任務
深入了解并及時探討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和困難,交流教學心得、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不斷促進教師的教學專業化成長,提高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建設與管理的能力。
七、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活動形式,運用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調查研究、實踐探索、區域交流等多種教研活動方式,開展互動式教研活動、學科整合式教研活動。
八、獎勵制度
1、每學期開展優秀教研組和備課組評比。
2、對參與教研活動積極的教師,多提供外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把學習和培訓作為福利進行獎勵。
3、與獎懲細則的有關條款掛鉤,在精神獎勵同時,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4、與教師期終的考核評估及各類評優評先掛鉤。
九、保障制度
組織保障:
根據校本教研的實際特點,建立了“校長--主任--教研組”為主體結構的校本科研工作運行機制。校本教研工作由校長直接領導,教導主任具體負責,納入教研組的學期工作計劃和職責之中。
物質保障:
學校有針對性地為教師購買了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報紙、雜志、音像等資料;讓教師能夠經常上網查閱自己需要的相關科研學習資料;學校還根據教研工作需要,隨時為教師印發各種學習培訓資料。
管理保障:
每學期初都制定出周密翔實的校本教研活動計劃,明確規定每次教研活動的時間、地點,并做到負責到人。每次活動都有嚴格規范的教研活動記錄和活動情況反思,并及時整理保存入檔。
經費保障:
專款專用:把教研經費列入學校財政預算,每年撥出一定數量的科研經費,專款專用。
適度傾斜:實行適度的財政傾斜政策,為校本教研開綠燈,盡量大可能滿足教師訂閱資料、組織活動、進修學習、成果獎勵等方面的需求。
挖掘財源:建立基金、吸納社會捐贈等,廣泛爭取可爭取的一切資金來源,以支持校本教研的順利開展。
十、評價制度
(一)、評價目的和宗旨:
1、校本教研應以校為本,以解決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本。將新課程校本教研評價作為指導此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避免偽科學,偽實效的研究形式,強調在理論指導下的行動研究。
2、校本教研評價目的是在對教師的教研工作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激勵教師去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其明確自己在校本教研活動中的優勢與不足,推動教師的校本教研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二)、評價方法:
1、學校建立教師個人成長檔案,通過個人成長檔案來反映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情況,為評價提供可靠依據。
2、自我評價、學生和家長評價、同事評價、學校評價相結合。除教師的自我評價之外,其余四項評價結果均按不同比值,與教師個人的各項利益條件掛鉤。
(三)、評價標準: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采取多種方法。(1)學校可根據評價內容設計有利于教師全面發展的有關表格、數據讓教師自我評價。(2)教師按照評價內容通過寫自我反思的形式來評價,也可通過寫教學日記,階段性工作等方式進行評價。在自我評價中,學校從多方面給予指導和鼓勵,并加強自我評價工作的管理,防止自我評價過程中過高或過低評價影響工作情緒的不良現象發生。評價結果不與教師的各種利益和名譽掛鉤。
2、學生和家長評價。(學生評價占5%、家長評價占5%)
學生和家長參與評價的方法是通過調查問卷進行,
通過家長開放日、公開課的方式來收集學生、家長對教師日常教學的評價意見。
3、同事評價(占20%)
由于教師與教師之間在教學目標、方法和過程以及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因此,教師可以從同事的評價中獲取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經驗。采取的方法:制發評價。根據學校確立的評價內容召開座談會,通過座談會的形式。開展相互間工作交流,使教師彼此之間得到了解,從中得出評價結果。同事評價把握一個原則,評價必須是以調動積極性促進專業發展為目的,真正作出客觀、合理、有價值的評價,切忌在評價中相互鬧矛盾。
4、學校評價:(占70%)
學校管理層面的評價目的,是使教師了解自己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從而調整自己的發展計劃,強化成就,改進不足,激勵教師更好地發展。
篇3:小學校本課程審議制度
小學校本課程審議制度(5)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民主開放的課程決策過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肩負著審議開發過程中重大決策的任務。
1.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必須認真自學校本課程開發理論,如《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相關論述等,掌握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技術。
2.校本課程開發起始階段,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應該進行自我技術培訓,如審議《課程綱要》、評價《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培訓等。
3.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應該參與確立學校教育教學的研討,組織對各方人士的調查,分析、研討調查信息,與大家一起共同確立學校教育教學。
4.分析評估學生、學校的不同需要,掌握校本課程開發的第一手資料,便于指導工作,解決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5.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必須本著以學生發展為目的的基本原則,客觀、公正、科學、民主地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確保校本課程開足課時,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6.認真負責地審議教師撰寫的《課程綱要》,一要審《綱要》內容的項目是否齊全;二要審授課時間是否確定;三要看課程目標的確立是否恰當、合理,是否符合新課程理念,是否與學校校本課程總體目標緊密聯系;四要看課程內容是否適合授課對象;五要看課程實施建議的可行性;六要看課程評價是否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探索與創新。對審議內容要作好詳細記載,經過大家討論、分析、歸納后,確立所開課程,并公告審議結果。
7.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兩月召開一次全體人員例會。每次會議,每個成員必須先匯報自學校本課程開發理論的情況,提出疑難問題,大家研討解決;必須對學校課程實施現狀進行分析,評價與反饋,提出促改意見,還應及時報告相關信息。
8.制定開發校本課程的相關制度,如《校本課程開發激勵制度》、《校本課程評價制度》,并監督制度的執行與落實。
9.檢查與督促《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對工作完成好的人員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