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屬醫院重點科室醫院感染控制制度
1、治療室、處置室、換藥室、注射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室內布局合理,清潔區、污染區分區明確,標志清楚。無菌物品按滅菌日期依次放入專柜,過期重新滅菌;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
(2)、醫護人員進入室內,應衣帽整潔,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3)、無菌物品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取用無菌物品時應用無菌持物鉗或鑷近距離夾取,干式無菌持物筒應4小時更換一次,一旦污染隨時更換。
(4)、抽出的藥液應在2小時內使用,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明時間,超過4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
(5)、碘酒、酒精應密閉保存,每周更換2次,容器每周滅菌2次。常用無菌敷料罐應每天更換并滅菌;置于無菌儲槽中的滅菌物(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
(6)、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進入病室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速干型手消毒劑。
(7)、各種治療、護理及換藥操作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傷口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應就地(診室或病室)嚴格隔離,處置后進行嚴格終末消毒,不得進入換藥室;感染性敷料應放在黃色防滲漏的污物袋內處理。
(8)、堅持每日清潔、消毒制度,地面濕式清掃。
(9)、每月進行空氣、物表、工作人員手衛生監測,監測結果不合格的應查找原因,再次消毒后檢測,直到符合要求。
2、血液凈化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血液凈化室在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1)、設置在清潔、安靜的區域。
(2)、布局合理,清潔區和污染區及其通道必須分開。設普通病人血液凈化間、隔離病人血液凈化間。
(3)、管理要求:
①建立健全消毒隔離制度。對血液透析機定期消毒,嚴格監測;透析器、管路應一次性使用。
②工作人員定期體檢,操作時必須注意消毒隔離,加強個人防護,必要時注射乙肝疫苗。
③進入血液凈化室應更衣、換鞋、戴帽子、口罩,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④應對病人常規進行血液凈化前肝功能、肝炎病原學、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等相關檢查。
⑤傳染病患者血液凈化在隔離凈化間內進行,固定床位,專機透析,采取相應的隔離、消毒措施。急診病人應專機透析。
⑥加強透析液制備輸入過程的質量監測。
⑦對透析中出現發熱反應的病人,及時進行血培養,查找感染源,采取控制措施。
⑧血液凈化系統:必須每月對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進行監測。當疑有透析液污
或有嚴重感染病例時,應增加采樣點,如原水口、軟化水口、反滲水出口、透析配口等,并及時進行監測。當檢查結果超過規定標準值時,須再復查。標準值為透析
入口液的細菌菌落總數不得超過200cfu/ml,出口液的細菌菌落總數不得超2000cfu/ml
并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
⑨每月對透析凈化中心進行衛生學監測。
⑩血液透析器重復使用應嚴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復用操作規范》執行。
3、ICU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ICU醫院感染管理在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1)、布局合理,分治療室(區)和監護區。治療室(區)內應設流動水洗手設施,每天進行空氣消毒,消毒方法見《醫院消毒技術規范》。有條件應配備空氣凈化裝置。
(2)、病人的安置應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診療護理活動應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3)、工作人員進入ICU要穿專用工作服、換鞋、戴帽子、口罩、洗手,外出時也需更衣,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進入。
(4)、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認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時戴手套
(5)、注意病人各種留置管路的觀察、局部護理與消毒,加強醫院感染監測。
(6)、加強抗感染藥物應用的管理,防止病人發生菌群失調;加強細菌耐藥性的監測。
(7)、加強對各種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與管理。
(8)、嚴格探視制度,限制探視人數;探視者應更衣、換鞋、戴帽子、口罩,與病人接觸前要洗手。
(9)、對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藥菌感染的病人,嚴格消毒隔離措施。
4、產房、母嬰室、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產房、母嬰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在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基礎上應達到以下要求:
(1)、產房周圍環境必須清潔、無污染源,相對獨立,便于管理。
①布局合理,嚴格劃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區域之間標志明確,無菌區內設置正常分娩室、隔離分娩室、無菌物品存放間;清潔區內設置刷手間、待產室、隔離待產室、器械室、辦公室;污染區內設置更衣室、產婦接收區、污物間、衛生間、車輛轉換處。
②墻壁、天花板、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和消毒 。
③凡是進入產房人員必須洗手、更衣、換鞋。
④應根據標準預防的原則實施消毒隔離。患有或疑似傳染病的產婦,應隔離待產、分娩,按隔離技術規程護理和助產,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盤必須放入黃色塑料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房間應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2)、母嬰室內每張產婦床位的使用面積不應少于5.5-6.5m2,每名嬰兒應有一張床位,占地面積不應少于0.5-1m2。
①母嬰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時,患病母嬰均應及時與其他正常母嬰隔離。產婦在傳染病急性期,應暫停哺乳。
②產婦哺乳前應洗手、清潔乳頭。哺乳用具一嬰一用一消毒,隔離嬰兒用具單獨使用,雙消毒。
③嬰兒用眼藥水、撲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療用品等,應一嬰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醫院感染流行時,應嚴格執行分組護理的隔離技術。
④患有皮膚化膿及其它傳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員,應暫時停止與嬰兒接觸。
⑤嚴格探視制度,探視者應著清潔服裝,洗手后方可接觸嬰兒。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間,禁止探視。
⑥母嬰出院后,其床單元、保溫箱等,應徹底清潔、消毒。
(3)、新生兒病房(室)應相對獨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兒病室、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隔離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療室等,嚴
格管理。
①病房(室)入口處應設置洗手設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員入室前應嚴格洗手、消毒、更衣。
②每張床位占地面積不少于3m2,床間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張床占地面積不少于一般新生兒床位的2倍。
5、口腔科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口腔診療區域和器械清洗、消毒區域應當單獨設立,配備器械清洗消毒設備。
(2)、保持室內清潔,每天操作后對環境表面及空氣及時進行清潔消毒。每周對環境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潔、消毒。
(3)、醫務人員進行診療操作時,必須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戴帽子、口罩、配備護目鏡、橡膠手套,手套一人一換,更換時洗手,必要時手消毒。
(4)、對器械清洗消毒時工作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器械消毒滅菌應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滅菌”的程序進行。
(5)、進入病人口腔內的所有診療器械,必須達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滅菌"的要求:觸病人傷口、血液、破損粘膜或者進入人體無菌組織的各類口腔診療器械,包括牙科手機、車針、根管治療器械、拔牙器械、手術治療器械、牙周治療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須滅菌;觸病人完整粘膜、皮膚的口腔診療器械,包括口鏡、探針、牙科鑷子等口腔檢查器械、各類用于輔助治療的物理測量儀器、印模托盤、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須消毒。
(6)、凡接觸病人體液、血液的修復、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須消毒。
(7)、*線照相室應嚴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片器一用一消毒。
(8)、棉球、敷料等無菌物品,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h。
(9)、用物理滅菌法滅菌,如使用化學滅菌劑,每日必須進行有效濃度的測定。
(10)、麻醉藥品盡量現抽現用,盡量使用小包裝,抽出的藥液保存時間不得超過2h。
(11)、蒸汽滅菌器滅菌器械,可不封袋包裝,裸露滅菌后存放于無菌容器中備用;一經打開使用,有效期不得超過4小時。
(12)、提倡使用防虹吸手機。無防虹吸手機應在治療前后用水沖洗30s。
(13)、*線照相室應嚴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
(14)、使用后的敷料等醫療廢物按分類收集。
6、手術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潔污分開的要求;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區域間標志明確。
(2)、天花板、墻壁、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和消毒。
(3)、手術室內應設無菌手術間、一般手術間、隔離手術間;隔離手術間應靠近手術室入口處。每一手術間限置一張手術臺。
(4)、手術器具及物品必須一用一滅菌,能壓力蒸汽滅菌的應避免使用化學滅菌劑浸泡滅菌。備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裝壓力蒸汽滅菌。
(5)、手術用器具、物品的清潔和消毒滅菌必須遵循以下原則: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必須達到滅菌水平;接觸皮膚、粘膜的必須達到消毒水平;各種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創操作的醫療器具必須一用一滅菌。 加強消毒滅菌質量的監測。
(6)、麻醉用器具應定期清潔、消毒,接觸病人的用品應一用一消毒;嚴格遵守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規定。
(7)、洗手刷應一用一滅菌。
(8)、手術室工作人員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膚化膿性感染時,一律不準進入手術間;參加污染手術的人員術后不得參觀或出入其他手術間;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醫院隔離技術規范》;工作人員因事外出必須更衣或穿外出衣。醫務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消毒滅菌制度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9)、嚴格執行衛生、消毒制度,必須濕式清潔,每周固定衛生日。
(10)、嚴格限制手術室內人員數量,參觀手術人員禁止串手術間。
(11)、隔離病人手術通知單上應注明感染情況,嚴格隔離管理。術后器械及時送消毒供應中心,標本按隔離要求處理,手術間嚴格終末消毒。
(12)、接送病人的平車定期消毒,車輪應每次清潔,車上物品保持清潔。接送隔離病人的平車應專車專用,用后嚴格消毒。
(13)、手術廢棄物品須置黃色專用的塑料袋內,封閉運送,無害化處理。
7、導管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嚴格執行衛生部有關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的要求。根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一次性使用導管不得重復使用。
(1)、必須使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批的產品,其說明書未界定一次性使用的導管,應按去污染、清洗、滅菌的程序進行處理。
①導管應編號、記錄使用情況。
②用過的各類導管經高效消毒劑消毒后用高壓水槍沖洗。
③檢查導管的長度,表面是否光滑、打折,用放大鏡檢查有無裂痕,管腔有無阻塞。
④用含酶清洗液浸泡、清洗,蒸餾水高壓沖洗,高壓氣槍干燥。
⑤用密封袋密封進行滅菌,注明滅菌日期及失效期。
⑥電極導管要檢查測試導電性,并記錄結果。
⑦傳染病人使用過的導管不得重復使用。
(3)、醫務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技術操作規范。
8、消毒供應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嚴格執行衛生部(88)衛醫字第6號《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具體參考本院《消毒供應中心工作制度》
(2)、內部布局合理,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三區劃分清楚,區域間應有實際屏障;路線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潔,強制通過,不得逆行。天花板、墻壁、地面等應光滑、耐清洗,避免異物脫落。
(3)、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滌、敷料制作、組裝、滅菌、存儲、發送全過程所需要的設備和條件。
(4)、壓力蒸汽滅菌操作程序按《醫院消毒技術規范》,滅菌效果的監測要求符合相關規定。滅菌合格物品應有明顯的滅菌標志和日期,專室專柜存放,在有效期內使用。下收下送車輛,潔污分開,每日清洗消毒,分區存放。
(5)、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拆除外包裝后,方可移入無菌物品存放間。其使用與管理參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執行。
(6)、有明確的質量管理和監測措施:對購進的原材料、消毒洗滌劑、試劑、設備、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等進行質量監督,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消毒供應室。對消毒劑的濃度、常水和精洗用水的質量進行監測;對自身工作環境的潔凈程度和初洗、精洗、組裝、滅菌等環節的工作質量有監控措施;對滅菌后成品的包裝、外觀及內在質量有檢測措施。高壓滅菌鍋每天先進行一次空爐B-D測試。每鍋每次消毒時,物品不可放置過多,每包大小嚴格按規定執行,包內放壓力蒸汽滅菌包內化學指示卡,包外帖上高壓蒸汽指示膠帶,每包均有滅菌日期和有效日期及打包者和消毒員的代碼。每滅菌一鍋要有登記,詳細記錄溫度,每月做一次嗜熱芽孢桿菌生物指示檢測。每月一次對室內空氣進行監測,發現超標,及時查找原因并改正,以防污染。
(7)、工作人員著裝整潔符合分區工作要求,各區人員相對固定,患有傳染病者不得從事供應室工作。進入無菌室要洗手、戴口罩、帽、穿隔離衣、換鞋;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非本室人員不得進入。
(8)、在污染間刷洗器械應做好個人防護,遵循先清洗再消毒或滅菌原則,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應執行專門的操作規程和處理流程。出污染間應脫隔離衣,認真洗手。洗刷間每日工作后應用消毒液擦拭工作臺及地面。
(9)、收發人員要經培訓,嚴格無菌操作,區分清潔車及污染車。消毒員必須取得壓力容器人員資格證方能上崗。
9、內窺鏡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嚴格執行《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20**版)》和《消毒技術規范》。
(2)、內鏡的清洗消毒與內鏡的診療工作分開進行,分設單獨的清洗消毒室和內鏡診療室,清洗消毒室保證通風良好。
(3)、內鏡診療室應當設有診療床、吸引器、治療車等基本設施。
(4)、不同部位內鏡的診療工作應當分室進行。不同部位內鏡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設備應當分開。
(5)、滅菌內鏡的診療應當在手術室進行,并按照手術室的要求進行管理。
(6)、各種內鏡的清洗消毒應嚴格按照《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20**版)》和各科室內鏡清洗消毒制度執行。
(7)、工作人員清洗消毒內鏡時,應當穿戴必要的防護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滲透圍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8)、內鏡室做好內鏡清洗消毒的登記工作,登記內容包括:就診病人姓名、使用內鏡的編號、清洗時間、消毒時間以及操作人員姓名等事項。
(9)、消毒劑濃度必須每日定時監測并做好記錄,保證消毒效果。
(10)、消毒后的內鏡應當每季度進行生物學監測并做好監測記錄;滅菌后的內鏡應當每月進行生物學監測并做好監測記錄。
10、輸血科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必須嚴格按衛生部頒布的《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規定的程序進行管理和操作.。
(2)、進入輸血科的血液及試劑必須有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家藥品監理部門頒發的許可證。
(3)、保持環境清潔,每日清潔臺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臺面應用高效消毒劑處理。清潔區潔凈度應達到Ⅱ類環境標準。
(4)、儲血冰箱應專用于儲存血液及血液成份,每周清潔和消毒一次,防止污染每月對冰箱的內壁進行生物學監測,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5)、工作人員接觸血液必須戴手套,脫手套后洗手。一旦發生體表污染或銳器刺傷應及時處理。
(6)、工作人員上崗前應注射乙肝疫苗,定期體檢。
(7)、廢棄的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廢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須分類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篇2:第三醫院控制醫院感染基本守則
第三醫院控制醫院感染基本守則
1.保持室內外環境清潔、整齊,各項檢測達到或接近法定的衛生學標準。
2.嚴格執行《消毒管理辦法》及《消毒隔離制度》,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
3.一旦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及時填寫報告卡并采送標本、作病原學檢查。
4.遵守《抗生素管理暫行規定》,合理應用抗生素,減緩細菌耐藥株的形成。
5.保存各項監測資料,針對存在問題查找原因,及時采取改進措施。
篇3:第一醫院感染控制制度
第一醫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各科醫護人員必須執行醫院感染監測、報告制度。
二、醫院發生感染流行或暴發,醫院感染管理科立即報告主管院長,并通報相關部門。
三、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醫院應于12小時內報告縣衛生局。
四、臨床科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對感染患者進行隔離并采取相應消毒措施,切斷感染途徑。
五、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病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進行管理和報告。
六、醫院感染管理科必須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證實流行或暴發,計算罹患率,查找感染源,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制定、組織落實的控制措施及分析調查資料,寫出調查報告。
七、調查報告及時報主管院長,以便進一步采取措施。
八、其他醫院發生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時,應對本院同類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調查并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