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市政路基填筑施工方法
1準備工作
首先根據業主提供的線路參數和布設導線網,進行路中線和兩側邊線的放樣,直線段20m放一個斷面樁,平曲線段10m一個斷面。
路中線和路邊線控制樁采用木樁,在施工邊域以外再布設多個控制樁,為恢復提供依據,在結構兩側要另放一個斷面樁,防止路中線樁和路邊線兩側樁損壞時,能提供恢復依據,標出樁號,以便施工時檢查。
2施工方法
路基施工按照“三階段、四區段、八流程”的工法施工。三階段即:準備階段→施工階段→竣工階段;四區段即:填筑區→平整區→碾壓區→檢驗區;八流程即:施工準備→基底處理→分層填筑→攤鋪整平→灑水或晾曬→機械碾壓→檢驗簽證→面層整修。該施工方法將多工序作業變為有序化、標準化作業,可充分發揮設備的效率,合理地利用空間和時間。該施工方法使用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分層填筑壓實,分層質量管理,有效跟蹤。可保證整體填筑壓實的高密實度和高強度。
3路基施工的檢驗與試驗
填筑前及填筑過程中,應嚴格依照規范要求,對不同類型土質做不同重型擊實標準試驗。擊實試驗由項目部試驗室負責,監理工程師現場進行監督檢測,經質檢部門和監理工程師審批、簽字同意后用于指導施工,未經監理工程師認可不得隨意改變。
(1) 質量檢驗要求
壓實密度測定:每一填筑層,每l000m2范圍抽檢3處。
強度測定:每50m長度抽檢4個點。
(2) 過程檢驗
施工過程中嚴格依照規范要求的路基填筑試驗方法,試驗點數、檢驗頻次標準,進行試驗與檢驗,做到試驗、檢驗資料整潔、齊全,對試驗及檢驗不合格地段,應進行分析,做出處理,直至達到試驗要求為止。否則不得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3) 定期檢測設備檢驗
為保證試驗與檢驗效率,通過容積儀法對比試驗確定干密度和含水量的偏值。標定試驗由項目部試驗室完成,現場操作過程應有監理工程師在場并監督。干密度偏差值應由監理工程師和中心試驗室同意方可使用,其他任何人無權改動。
(4) 質量控制與檢測
填筑前及填筑過程中按規范要求對填料進行含水量、液限、塑限等物理指標的試驗和確定。
填筑過程中嚴格按照設計與規范要求,對每層填料進行含水量、干密度、無側限抗壓強度檢測試驗,并做好試驗記錄。
填土路堤進行平行分層攤鋪,每層松鋪厚度則根據試驗實驗所得參數作為依據。填土路堤的路堤填料必須經過試驗,并經過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材料填筑。最大松鋪厚度不超過30cm。用幾種不同性質的土填筑路堤時,必須按設計圖紙要求或監理工程師指示將不同填料分層填筑。同種材料的填筑層總厚度不小于50cm,每層頂面作成路拱。
4攤鋪平整
將填料分層水平攤鋪,每層攤鋪厚度可根據試驗段實測數據確定。每層填筑的鋪設寬度適當超過每層路堤的設計寬度,以保證成型后的邊坡有足夠的壓實度。
5碾壓整實
填料在攤鋪時做成2~4%的橫坡,碾壓時前后兩次輪跡須重疊20~30cm;采用推土機等攤鋪設備,使每層在碾壓前都能獲得均勻一致的厚度。每層壓實時不斷整平,以保證均勻一致的平整度。
6檢查簽證
每道工序完成后,都必須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后接受現場監理工程師的檢查和驗收,驗收合格后,在相應的檢查證和檢驗表格上予以簽字確認。上道工序未經或未通過監理工程師的檢查,不得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路基填筑全部完成后,通知監理工程師做全面檢查驗收,并按監理工程師的意見進行整改。
篇2:高速鐵路路基填筑試驗段施工環保措施
高速鐵路路基填筑試驗段施工環保措施
1、在干燥季節,土石方運輸及填筑施工時,要配備灑水對施工便道、路基作業區進行灑水固塵。在土石方運輸過程中,要跨越地方瀝表(混凝土)路面時的,對運輸車輛必須限速行車;對車輛碾壓的污跡及由車上散落路面的土石,要派人及時清除。
2、取土場開挖完畢,宜恢復為家田,不能恢復的則應整平,并設有向外的排水坡,在其上種草皮、樹木等加以綠化,以防造成土流失。
3、棄土場選位時必須慎重,要綜合考慮對農田、水利、河道、交通的影響。棄土場的封閉要做適當處理,比如整平綠化等。
篇3:堤壩圍堰填筑護坡施工方法
堤壩圍堰填筑與護坡施工方法
1 施工程序
⑴ 10月10日截流戧堤(編號為①填筑區)合龍后立即進行上游面石渣拋填(編號為②填筑區),10月15日前完成石渣拋填。
⑵ 石渣拋填同時開始上游圍堰截流戧堤上游8.1m高程以下部分及下游圍堰4.0m高程以下(編號為③填筑區)填筑。兩圍堰填筑均從右岸向左岸推進,填筑時以該填筑區設計斷面全斷面推進,截止10月20日完成以上部分填筑。
⑶ 當上、下游圍堰③號填筑區部分填筑達到該區設計高程,即以該區設計高程頂面為施工平臺開始水泥攪拌樁防滲墻施工,截止10月25日前完成防滲墻施工,同時開始中基坑抽水,西溪大基坑具備施工條件。
⑷ 10月20日前完成③號填筑區施工后開始上游圍堰內側壓重平臺(編號為④填筑區)、堰殼加高培厚(編號為⑤填筑區)及粘土心墻(編號為⑥填筑區)填筑,截止11月25日前填筑完成。
⑸ 當上游圍堰壓重平臺及堰身加高培厚基本完成,抽調部分設備進行下游圍堰4.0m高程以上堰殼為(編號為⑤填筑區)) 及粘土心墻(編號為⑥填筑區)填筑,截止11月25日前填筑完成。
⑹ 11月初,當上、下游圍堰外側邊坡具備護腳、護坡條件后,即開始拋石護腳及土工布砌石護坡施工,11月底完成,至此圍堰修筑竣工。
⑺ 20**年4月初開始圍堰拆除,月底拆除完畢,至此圍堰工程施工全部完成。
圍堰填筑程序詳見圖7-1《圍堰填筑分序圖》。
2 圍堰填筑施工
為充分利用我局現有的大量充足的土石方施工機械設備,根據本工程施工特點,采用以下主要施工方案進行圍堰填筑施工:
2.1 施工道路
根據施工總布置中規劃的場內交通道路,結合施工開挖區的開挖施工方法和開挖運輸機械的運行路線合理布置。施工道路路面寬7m,路基寬90.0m,路面縱坡不大于10%,開挖基坑內的臨時施工道路根據基坑開挖的施工順序靈活調整布置。
2.2 土方開挖
⑴ 開挖時,遵循以下原則:
圖7-1
① 土料場開挖前進行場地建設,將其表層的雜質和耕作土、植物根系等清除,在清理表層的同時沿開挖邊線外側開挖臨時截水溝,截水溝兩端用急流槽的形式引至附近溝渠,以保證施工期間開挖邊坡不受流水浸刷。遇水時,坑口、坡道用防水編織布覆蓋保護。
② 開挖按設計圖紙、文件的要求進行,土料的天然含水量接近施工控制下限時,采用立面開挖,含水量偏大,則采用平面開挖,當層狀土料有須剔除的不合格料層時,采用平面開挖。平面開挖時自上而下分層進行,每層厚度2~4m,不得亂挖或超挖,立面開挖時不掏底施工。
③ 開挖施工中結合永久性排水設施的布置切實做好開挖工作面的截水、排水工作,防止地下水和地表水對開挖施工的影響;分層開挖時,應由內向外設置順坡,以利排水,并保證基坑內無積水。
④ 在高切區域開挖過程中,每開挖一層形成平臺層,做好平臺排水工作,使平臺形成流水縱坡,不積水,以便雨后能迅速恢復施工。
⑤ 做好保護開挖的永久邊坡和附近建筑物及其基礎免受沖刷和侵蝕破壞的措施。
⑥ 制定施工安全措施,在危險地帶設置醒目標志。
⑦ 在深挖區域,施工過程中時刻注意邊坡的安全、穩定狀態,同時加強對邊坡臨時排水措施的實施,以保證邊坡的穩定。
⑧ 基坑砂土料主要采用反鏟和裝載機挖、裝,推土機配合作業;防滲粘土料采用反鏟開挖裝車。
⑵ 開挖時采用以下排水措施:
① 場地開挖中按監理人要求保持地面排水坡度、設置臨時坑槽、使用機械排除積水及開挖排水溝等臨時性地面排水措施。
② 在平地或凹地進行開挖作業時,在開挖區周圍設置擋水堤和開挖周邊排水溝以及采取集水坑抽水等措施,阻止場外水流進入場地,并有效排除積水。
③ 當采用挖掘機、推土機等機械設備進行基坑開挖時,保證地下水位降低至最低開挖面0.5m以下。
④ 在旱地地下水位以下開挖時,根據地質條件編制降低地下水位的施工技術措施,包括:排水孔、井或排水洞的布置,抽排水設備配置及基坑開挖措施,報監理人批準實施。
2.3 石料運輸
采用15T、20T自卸汽車運輸,與料場開挖、裝運、鋪料等工序連貫進行;運輸不同填筑材料的汽車相對固定,對運輸同種材料的汽車統一編號,統一指揮;運輸車經常清理車廂、輪胎,避免殘留在車廂、輪胎的泥土帶入清潔的料源和填筑區,車輛擋板接縫嚴密,穿過市區運土石料車輛車廂加蓋,防止物料灑落污染環境。在干燥天氣運輸道路灑水防塵,安排固定人員清掃。
2.4 土方填筑
⑴ 測量、放樣
依據控制網(點)測放圍堰基線,基線相對于臨近基本控制點,平面位置誤差控制在±50mm,高程誤差控制在±30mm。基線永久標石、標架埋設牢固,施工中嚴加保護,并及時檢查維護,定時檢查、校正。填筑前進行圍堰斷面放樣,根據不同的斷面形式相隔50m左右設立輪廓樣架,其測點相對設計的限值誤差控制在平面±50mm,高程±30mm,高程負值不連續出現,并不超過總測點的30%,放樣時根據要求預留堰基、堰身的沉降量。
⑵ 鋪料
鋪料與碾壓施工平行作業,填筑材料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鋪料分為卸料與平料兩道工序。施工時加強統一管理,原地面不平時從低處開始回填,不同種類的土分段分層填筑。鋪料時盡量平整,避免過多的接縫,做到統一鋪土、統一碾壓,確保施工質量。填方各個作業段施工,兩層不在同一時間施工時,先填段按1:1坡度分層填筑臺階,若兩層同時填筑,則分層互相交疊銜接,搭接寬度不小于1m。
推土機鋪料行駛方向平行于圍堰軸線,采用進占法施工。土料鋪至邊沿時,在設計連續邊外側各超填30cm余量。鋪料厚度根據碾壓試驗及設計要求定。鋪料時時刻注意土料的含水量,當含水量大于或小于施工要求時,采用翻曬法或灑水濕潤法進行調整,使土料在碾壓時處于最優狀態。
⑶ 碾壓
采用振動碾碾壓,砂土鋪料厚度40~50cm、防滲粘土25~30c,壓實6~8遍。碾壓作業采用進退錯距法施工,碾壓段長度視現場情況取40~100m。碾壓平行于堤軸線進行,碾壓行車速度平碾及振動碾控制在2km/h。分段、分片碾壓時,各段設立標志,防止漏壓、欠壓和過壓,錯開上下層的接縫位置,相鄰作業面的搭接碾壓寬度平行堤軸線方向不小于0.5m,垂直堤軸線方向不小于3m。對于建筑物周圍50cm內的回填,岸坡雙向套壓1/3。用光面碾磙壓實防滲粘性土填筑層,對壓光層面進行刨毛處理后進行上層鋪料。
在結合的坡面上,配合填筑上升將表面松土鏟除,直到達到合格的料層
為止,坡面進行刨毛處理,保持含水量在控制范圍內,然后繼續鋪新料進行壓實,并根據天氣變化和設計要求或項目監理的指示調整。圍堰施工工藝見圖7-2。圖7-2 圍堰填筑施工工藝框圖
3 水泥攪拌樁防滲墻施工
3.1 概述
根據設計圖紙和招標文件,上、下游圍堰的松散透水地基的防滲處理采用深層攪拌樁,攪拌頭直徑Φ500mm,有效墻厚300mm,總工程量32520m。
3.2 施工機械
采用衡陽探礦機械廠生產的SJ4-500型連續墻深攪鉆機進行攪拌,ZJ-400型高速制漿機制漿、1m3攪拌桶貯漿、BW250/50型泥漿泵輸漿,SJZ水泥樁監控記錄儀記錄。根據進度要求,共安排六臺套設備施工。
3.3 主要施工材料
采用強度不低于32.5的普通硅酸鹽水泥作固化劑,通過攪拌成水泥漿液輸送到攪拌頭處,與土體混合固結形成水泥土防滲墻。水泥漿液水灰比一般為0.5:1~1:1。
3.4 施工準備
⑴ 場地平整:首先應進行施工場地平整,清除地面障礙物。
⑵ 導向槽開挖:樁機就位施工前,沿防滲墻軸線開挖導向槽以便于施工及樁機移動。開挖截面控制為:寬×深=60cm×30cm。開挖前由技術人員沿施工軸線用石灰放出開挖邊線,開挖完成后進行復核,必要時進行修整或重新開挖。
⑶ 建設完成供水、供電、供漿、施工道路及材料倉庫等臨建設施。
⑷ 地質復勘:沿防滲墻軸線布置地質復勘先導孔,采用*U-100型地質鉆機取芯鉆進。先導孔完成后,繪制軸線處地質復勘剖面圖,以校核調整設計防滲墻底線。
⑸ 現場試驗:在正式施工前,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現場試驗,具體試驗部位及試驗方案報監理工程師批準后實施,以取得適合于地質條件的有關參數,如供漿量、水灰比、下沉提升速度等。采用不同的水灰比及供漿量、不同的提升(下沉)速度進行單元墻成墻試驗;試驗完成后進行開挖,觀測成墻質量并取代表芯樣做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選擇達到設計各項指標的單元墻施工參數作為施工參數。
3.5 施工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見圖7-3所示:
圖7-3 水泥土防滲墻施工工藝流程圖
3.6 施工方法
⑴ 搭接成墻的方法
SJ4-500型連續墻深攪鉆機有并列的四根攪拌軸通過連接裝置呈一整體,攪拌頭上下交錯搭接,軸間距400mm,一次成墻(4根樁)。墻厚為30cm的水泥土防滲墻擬采用直徑為Φ500mm的攪拌頭施工,攪拌頭搭接處最小厚度300mm。根據樁機對偏斜率的控制能力及樁深情況,墻厚為30cm的水泥土防滲墻單元墻之間需搭接14~25cm,則單元墻沿軸線長度為1.43~1.52m。即一個單元墻完成后,向前移動的距離為1.43~1.52m。
搭接成墻見圖7-4。
圖7-4 搭接成墻示意圖
⑵ 施工程序
① 樁機調平定位:用事先預制、測量準確的位移標尺固定在與軸線平行的平行線上使攪拌頭對準移位標尺上的樁號,以控制每組樁的搭接。利用樁機液壓步履裝置到達指定樁位,升降樁機液壓支腿使樁機調平對中,并用水平尺檢測前后左右的水平狀態。
② 預攪下沉:開啟攪拌機,通過主機動力傳動裝置帶動攪拌樁機上鉆桿轉動,并以一定的推進力向土層內推進下沉,下沉速度根據下切地層實際情況確定(由電氣控制裝置的電流監測表控制,一旦電流超過規定值即須切換擋位放慢下沉速度),一般采用0.6~1.5m/min。如下沉速度太慢,可加入適量清水以利鉆進。
③ 漿液制備:深層攪拌樁機初攪下沉時即開始制備水泥漿液。漿液制備采用高速制漿機,按已確定的水灰比分別加入規定重量的水泥和水攪拌成水泥漿,攪拌完成后經過濾網進入儲漿桶中,檢測漿液達到要求后,開啟輸漿泵輸送到攪拌樁機的儲漿桶中。
④ 注漿攪拌提升:攪拌頭下沉到設計深度后開啟泥漿泵,將水泥漿從噴漿嘴中噴出壓入土體,待孔口返漿后邊噴邊攪邊提升,提升過程中注意保持孔口有微微翻漿,否則應加大供漿量或放慢提升速度。采用監控記錄儀自動記錄每米耗漿量以控制提升速度和供漿量,確保摻入比。如需要則在第一次攪拌完成以后,重新開啟攪拌機,使攪拌頭下沉,到達樁底深度后再次攪拌提升,直至完成第二次攪拌。通過第二次攪拌完成一個單元墻的施工。
⑤ 移機清洗:一個單元成墻后,樁機沿軸線前移一個單元墻長,開始下一單元墻的施工。移機后須用清水沖洗管路及機具,以防管路堵塞。
⑶ 特殊情況處理
① 樁間接頭處理
由于深層攪拌樁機分段施工,施工至接頭部位時,在其接頭的迎水面側增造一單元墻,使之與原已建造的墻體相切塔接,與新建墻體相交塔接。待凝28d后在相切部位鉆孔(孔徑φ150mm),并在孔內灌注0.5:1水泥漿液封孔。
② 施工中斷處理
深層攪拌樁截滲墻施工應連續進行,若因故中斷,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處理。如果在24h內恢復施工,可將樁機攪拌頭沿原樁位下沉至中斷位置以下0.5m處,重新正常施工。如果在24h內沒有恢復,則按接頭處理方法進行處理。
③ 遇堅硬物的處理
當遇到較堅硬的土層使下沉困難時,可加入適量的水,但在噴漿前應將積水清除,且孔口返漿后方可提升。當遇塊石或地下構筑物,樁機無法下沉時,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可采用繞開的方法處理。
④ 鉆頭帶泥處理
在粘性土層中建造深層攪拌防滲墻時,攪拌頭易被粘土包裹,影響攪拌質量,這時應減小葉片厚度、縮短葉片間距、加大供漿量等方法,使土體與水泥漿充分攪拌混合,確保施工質量。
3.7 工程質量檢查與驗收
⑴ 深層攪拌水泥土防滲墻質量檢查主要采用鉆取土樣檢查、開挖檢查,其具體檢查部位按監理工程師指示進行,具體數量按設計有關要求進行。
⑵ 施工作業期間,作好施工記錄和成果資料整理,及時報送監理工程師,按規定程序進行驗收。
4 土工布反濾層施工
反濾層施工包含以下工序:平整場地(坡面)、織物備料、鋪設、回填和表面防護。平整土面,修好坡面;備料按工程要求裁剪、拼幅,避免織物被損傷,保持其不受贓物污染;土工布鋪設按以下要求進行:
⑴ 鋪設力求平順,松緊適度,不繃拉過緊;織物與土面密巾,不留空隙。
⑵ 發現織物有損,立即修補或更換。
⑶ 相臨織物塊拼接一般采用搭接,平地搭接寬度30cm,不平地50cm,水下鋪設視水流情況適當加寬;預計織物在工作期間可能發生較大位移而使織物拉開時,采用縫接。
⑷
流水中鋪設時,搭接塊上游織物蓋在下游塊之上。⑸ 坡面鋪設自下而上進行,坡頂以錨固溝方法固定,防止其滑動。坡腳處將織物延長回折,做成壓枕防止沖刷,壓枕達到沖刷線以下。
⑹ 鋪設工人穿軟底鞋,避免操作織物。
⑺ 織物隨鋪隨填,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回填料不含有損于織物的物質,回填時不破壞織物,回填料采用人工夯實。
⑻ 水下鋪設土工布按本投標書第六章相關技術要求施工。
5 水下拋石護腳
根據招標圖紙所示,拋石部位為下游圍堰下游面左岸靠西溪供水明渠出口段護腳。拋填寬度4.0~8.0m,拋填厚度0.5~0.7m,塊石粒徑300~500mm;水下拋石部分與水上干砌石護坡之間平順連接。
水下拋石施工前在靠近左岸岸坡淺水域拋投區插設標桿,間距2m;深水域沿岸坡每隔2m劃分一個斷面,從枯水位起,沿斷面線每隔2m向江中劃分,組成2×2m施工網格,計算出每一網格的拋石方量,并標在施工圖上。拋石區設一條定位船,垂直圍堰軸線方向定位,定位船經由岸上控制點確定位置后,由纜繩固定。運輸石料船只到達拋投現場,用纜繩固定在定位船上后用人工由江心向圍堰從船一端向另一端依次進行網格拋投,定位船從河心向左岸岸邊移位,依次進行各網格的拋投,拋投避免空檔或重拋,力求拋石分布均勻。對岸邊淺水區位置,拋石船不能直接進入拋投區,從船上搭設跳板至岸邊,由人工抬運塊石至拋投區拋投。拋投完成后,由潛水員下水進行拋投質量檢查,對漏拋及厚度不夠之處及時進行補拋。
6 拋石護坡
拋石護坡工程為上游圍堰上游迎水面7.50m高程以下部位護坡,為貼坡拋石,塊石粒徑300mm。石料由自卸汽車運輸至堰頂后,由人工從坡腳向坡頂分段依次向坡頂拋碼。坡腳水下部分在岸邊固定一條船只,從岸坡搭設跳板至船上,人工抬運塊石從跳板拋投。
7 干砌石護坡
用于砌筑用的塊石選用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無裂縫,形狀大致整齊,無鋒邊夾角,不夾帶泥土污物;塊石粒徑為270~330cm,石料抗壓強度在30Mpa以上。
石塊用手捶加工,打擊口面。長度在30cm以下的石塊連續使用不超過4塊,兩端加丁字石采用立砌法長條形丁向砌筑,底部墊穩填實,與周邊砌石緊靠,不架空,縫品交錯砌緊,不出現通縫、疊砌和浮塞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