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坑設計的經驗分享
關于做好基坑設計,我想就我這幾年的實踐經驗,寫點浮淺的東西。不足與不對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一、搞基坑設計必須要精通巖土工程勘察
我20**年6月研究生畢業后,就到江蘇常州做基坑設計工作。稍微熟悉幾個工程后就可以獨立做基坑設計了,但我就是看不懂勘察報告(學巖土工程的看不懂勘察報告也正常),選不利的孔還可以,但是取設計參數就不行了,每次都要請單位的總工來定,對粉土、粘土什么的更是沒有什么印象,一次在專家評審會上,有個專家說,局部有粉土夾層,我卻找不到,從此我知道,不只是基坑設計,想搞好巖土工程,不精通巖土工程勘察是行不通的。到了年底,正好也對此單位不滿,我就換了一家小單位,我當時主要是想可以做做勘察,就這樣我到了浙江,從事巖土工程勘察和基坑設計,到現在我已經做了一百多項工程的勘察,對土有了一定的概念,做起基坑設計來也得心應手了,有些設計參數我也敢做適當的調整。大家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勘察報告提的用于基坑設計的參數不合理,有時偏于保守,有時偏于不安全,我現在就能判斷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好多的時候我都調整參數,并且得到了評審專家的認可。其實,做巖土工程勘察,關鍵是對土有一些感性認識,而這一點對我們搞巖土建筑工程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一定要把周邊的環境搞清楚
我每次設計基坑,不管大小,都要去現場親自踏勘,主要是看周圍有沒有房屋、道路、管線等,我覺得最可怕的是污水管和雨水管,這兩類管道施工質量差,長年滲漏,導致土質變差,我遇到幾個工程都是由污水管或雨水管漏水導致塌方,考慮方案時要慎重,要留有余地,做好相應的措施。煤氣管線和電纜,即使知道埋深,也要慎重使用土釘墻方案,要知道現在干活的都是民工,他們施工的鋼管鬼知道打到哪里去了。去年參與一個工程,大概知道煤氣管線埋深2.5米,一家杭州的單位就用了土釘墻的方案,我則采用了排樁的方案,一根土釘也沒敢用,我和甲方說民工施工時,他不可能按2.5米去控制的,鋼管有打到煤氣管線的可能,最終建設單位還是采用了我的方案。離民宅近的,盡量使用可靠度高的方案,如排樁或樁加內支撐(民宅采用樁基礎的除外)等。
三、切記要抓大放小
一個基坑總歸有一些區段風險較小,一些區段風險較大,在我們的頭腦中要有一個概念,重要的地方不能出一點問題,這些地方要做的相當結實,否則一旦出了事故,后果很嚴重,而其它地方不重要的,則省點,塌了大不了用挖機挖挖土就行了,一般來說這樣做建設單位都能接受。如果有的建設單位一味的想省錢,要求這要求那的,這樣的基坑不如不做,因為最終吃吃虧的是我們搞設計的。
四、要經常深入現場,取得第一手的資料
對自己設計的工程,一定要從頭到尾跟蹤,每一個工程對我們設計人員來說都是個原型觀測的好機會,經常去工地,一是增加感性認識,二是看看施工質量。尤其是出事故的地段,一定要進行總結,吸取教訓。成功的案例是我們增長實力的籌碼,工地上經常有不按設計施工的,甚至比較冒險,但最終可能沒什么事,這樣我們也心里有數了。比較你設計的是1:1放坡,但實際挖成了1:0.5,結果也沒什么事,這樣,我們心里就有數了,以后再設計類似的基坑心里就有數了。
五、搞基坑設計的不能犯概念性的錯誤
記得同濟大學的俞調梅教授說過,搞巖土是90%的經驗10%的理論,搞混凝土的是50%的經驗50%的理論,搞鋼結構的是10%的經驗90%的理論,說明巖土工程中經驗是多少重要。成功的經驗是建立在正確的概念之上的,有的時候土釘短點、樁的鋼筋少配幾根問題不大,可怕的是不該用土釘墻的地方用了土釘墻,對變形要求嚴的地方用了懸臂樁,那么再長的土釘,再多的配筋也沒用的。杭州湘湖地鐵車站的基坑事故,我覺得設計方面就犯了概念上的錯誤,第一是地下連續墻底部沒有穿過淤泥質土,更難以想象的是竟把被動區的加固給取消了;第二是第一道支撐用的鋼支撐,支撐端部與地下連續墻沒有形成固結,結果連續墻頂部向后仰的時候也鋼支撐脫開了,如果第一道是鋼筋混凝土支撐,估計情況可能會好一些的。正確概念的確立,來源于大量的工程的實踐和一定的理論功底,二者缺一不可。
六、初學基坑設計的人可以試試“工程類比法”
剛入行的人,可能經驗不多,心里沒底,我建議采用“工程類比法”,可以收集一些當地成功案例的方案,仔細研究;或從網上下載一些類似地質條件的基坑實例,一些會議的論文集也不錯,這些實例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篇2:基坑支護設計方案概述
基坑支護設計方案概述:
參照軟件計算結果,結合ⅩⅩ地區大量的工程實踐經驗,根據本工程具體地質條件及周邊環境實際情況,基坑支護設計方案概述如下:
1、樁數圖設140根,實際樁數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而定,具體見護壁樁平面布置示意圖NO:03。沿基坑單列布置,樁徑均為φ1000mm,樁芯砼為C25。
2、成樁深度相對于自然地面以下約為15.5m,樁頂標高(連系梁頂標高)為自然地面下0.5m(-2.7m),有效樁身長15.0m,樁端錨入基坑底面以下4.5m。
3、樁中心間距:懸臂樁樁間距設計為3.0m。
4、樁護壁采用C20砼分節支護。壁厚150mm,節高1000mm。遇土質不好時節高可按0.50~0.3m施工,由于降水施工在基巖面存在不可疏干層,為保證施工工人的安全,宜內加Φ6.5@300的網筋網。
5、樁頂圈梁設置高500mm,寬1000mm。砼強度等級為C25。
6、挖孔直徑為設計樁徑加兩倍護壁厚度。即D=1000+300=1300mm,孔徑容許偏差±30mm。
7、護壁樁配筋、樁身結構及圈梁配筋見護壁樁結構圖NO:04~05。
8、樁間支護措施:護壁樁地段樁間距為2.8m,采用掛網噴射混凝土,網筋φ6.5@250。具體見樁間支護結構示意圖NO:06。
9、樁頂以上支護:樁頂標高以上部位(本工程只有0.50m左右的土層)土體一般可采用掛網噴射混凝土,網筋φ6.5@250。
本設計方案只適用于本工程具體環境地質條件,施工過程中當環境地質條件(設計條件如基坑開挖超深)變化時需對本方案進行修正,對支護體系進行加固,以保證基坑的穩固安全。
篇3:X大廈基坑支護設計概況
某大廈基坑支護設計概況
1、基坑東側***段
由于**科技大廈的用地紅線與**大廈的用地紅線重合,**大廈的基坑深度與**科技大廈的基本一樣,此面**大廈的基坑支護是采用復合土釘墻形式,基坑支護結構已超過紅線進入本場地,而**大廈的基坑目前已施工完畢,準備進行樁基的施工。因此,設計中將東側土體挖掉,與**大廈的基坑連同形成一個整體。
2、基坑南側****段
南側隔斜坡綠化帶與**大道相臨,**大道的標高比本場地低4.0~5.0m,因此該面所產生的土壓力相對較小,基坑支護形式采用土釘墻。
3、基坑西側***段
西側是建筑空地,將來的施工臨建可以考慮布置在此面,根據答疑紀要的要求,該面可以放坡4m,設計采用復合土釘墻支護。
設兩道預應力錨索,預應力錨索采用3根7×5-Φ15低松馳高強鋼絞線制作,其材料標準強度為1860MPa。錨索設計抗拔力300kN,極限抗拔力420kN,施工鎖定荷載200kN,間距2.2m。
4、基坑北側**段和**段
北側隔道路與**大廈相臨,需要重點保護,設計中采用樁錨支護形式。由于北側靠西部分約25m范圍(EF段)場地標高逐漸降低,且此部分段無建筑物相臨,因此,此部分段采用復合土釘墻支護。
**段:
設兩道預應力錨索,預應力錨索采用3根7×5-Φ15低松馳高強鋼絞線制作,其材料標準強度為1860MPa。錨索設計抗拔力300kN,極限抗拔力420kN,施工鎖定荷載200kN,間距2.2m。
**段:
(1)、采用人工挖孔樁作支護樁。人工挖孔樁直徑1.2m,間距2.0m,嵌固深度7.0m,樁頂設1500×800鋼筋混凝土冠梁;
(2)、設二道預應力錨索。錨索采用4根7×5-Φ15低松馳高強鋼絞線制作,其材料標準強度為1860MPa。錨索水平間距2.0m,設計抗拔力400kN,施工鎖定荷載300kN;
(3)、樁、梁砼強度均為C25,樁采用非均勻方向性配筋,縱筋通長設置,鋼筋布置及數量詳見配筋大樣圖;
(4)、預應力錨索采用套管跟進鉆機成孔,成孔直徑150mm。錨索長度25m,其中自由段長8m,錨固段長17m。錨索采用二次注漿工藝,注漿采用水灰比0.5的32.5R普硅水泥凈漿,其標準強度不得低于25.0MPa;
(5)、預應力錨桿采用槽鋼組合鋼腰梁,樣圖;
(6)、人工挖孔樁與冠梁主筋要求焊接,樁內鋼筋伸入冠梁主筋錨固長度為750mm。樁主筋保護層厚度為50mm,梁主筋保護層厚度為35mm;
(8)、人工挖孔樁樁間采用掛鋼筋網噴射砼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