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工資管理條例
一. 總則
第一條 按照公司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遵照國家有關勞動人事管理政策和公司其它有關規章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全體員工(試用工和臨時工除外)。本制度所指工資,是指每月定期發放的工資,不含獎金和風險收入。
二. 工資結構
第三條 員工工資由固定工資、績效工資兩部分組成。
第四條 工資包括:基本工資、崗位工資、技能工資、職務津貼、工齡工資、住房補貼、誤餐補貼、交通補貼。
第五條 固定工資是根據員工的職務、資歷、學歷、技能等因素確定的、相對固定的工作報酬。固定工資在工資總額中占40%。
第六條 績效工資是根據員工考勤表現、工作績效及公司經營業績確定的、不固定的工資報酬,每月調整一次??冃ЧべY在工資總額中占0-60%。
第七條 員工工資總額由各部門經理、項目經理擬定后報總經理審批。部門經理、項目經理每月對員工進行考核,確定績效工資發放比例并報人力資源部審核、總經理審批后予以發放。
第八條 員工工資扣除項目包括:個人所得稅、缺勤、扣款(含貸款、借款、罰款等)、代扣社會保險費、代扣通訊費等。
三. 工資系列
第九條 公司根據不同職務性質,分別制定管理層、職能管理、項目管理、生產、營銷五類工資系列。
第十條 管理層系列適用于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
第十一條 職能管理工資系列適用于從事行政、財務、人事、質管、物流等日常管理或事務工作的員工。
第十二條 項目管理工資系列適用于各項目經理及項目部成員。
第十三條 生產工資系列適用于生產部從事調試、焊接、接線等生產工作的員工。
第十四條 營銷工資系列適用于銷售部銷售人員(各項目部銷售人員可參照執行)。
第十五條 員工工資系列適用范圍詳見下表1:
表1工資系列適用范圍
工資系列
適用范圍
管理層系列
1.總經理 2.副總經理
職能管理系列
辦公室、人力資源部、財務部、生產部、質管部、物流管理部所有員工
項目管理系列
各項目經理及項目部成員
生產系列
生產部從事調試、焊接、接線等生產工作的員工
營銷系列
銷售部銷售人員(各項目部銷售人員可參照執行)
四. 工資計算方法
第十六條 工資計算公式:
應發工資=固定工資+績效工資
實發工資=應發工資-扣除項目
固定工資=工資總額×40%
績效工資=工資總額×60%×績效工資計發系數(0-1)
第十七條 工資標準的確定:根據員工所屬的崗位、職務,依據《崗位工資一覽表》確定其工資標準。待崗人員工資按照本地區當年度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執行;試用期員工工資參照附件1《試用期員工工資標準表》。
第十八條 績效工資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試用期與待崗員工不享受績效工資??冃ЧべY確定方法見表2。
表2:績效工資確定方法
考核成績
績效工資計發系數
績效工資發放數額
90(含)--100分
≤1
績效工資×計發系數
80(含)--90分
≤0.8
績效工資×計發系數
60(含)--80分
≤0.5
績效工資×計發系數
60分以下
≤0.3
績效工資×計發系數
第十九條 職能部門普通員工考核由其部門經理負責;部門經理考核由其主管副總負責;項目部成員考核由其項目經理負責??己顺煽兒陀嫲l系數每月8號前上報至人力資源部。
注1:原則上管理層工資由公司承擔,若管理層人員兼任項目經理,則其基本工資由公司承擔,績效工資由項目部承擔。
注2:總經理績效工資計算方法:總經理月績效工資=項目經理月平均績效工資×1.5??偨浝淼氖杖朐瓌t上最高限額為5500元。副總經理兼任項目經理時績效工資原則上按其負責的項目的經營情況確定其月績效工資。
第二十條 為鼓勵公司部門經理、項目經理及以上管理者為公司忘我工作,體現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公司按月發放職務津貼,具體如下表:
表3
職 務
總經理
副總經理
部門經理
項目經理
職務津貼
1000
800
600
700
五. 薪級調整
第二十一條 原則上公司在每個財務年度結束后,根據當年的經營業績,并根據年終綜合考核成績對全體員工發放二次績效工資(年終獎),并酌情對工資標準予以調整,重新確定所有員工的工資。年工資總額增減幅度與上年度公司經濟效益成正比。
第二十二條 年終績效考核采用檔級評分制,評分方法與考核工具見《工作績效考核辦法》。職能部門員工年終考核成績與薪級調整幅度的對應關系見表4。
表4:年終綜合考核成績與薪級調整幅度對應關系
考核成績
薪級調整幅度
薪級計算公式
90(含)~100分
上調1~1.5個薪級
薪酬區間(上限+下限)÷2÷10
80(含)~90分
上調0.5個薪級
薪酬區間(上限+下限)÷2÷10
60(含)~80分
工資保持不變
薪酬區間(上限+下限)÷2÷10
60分以下
下調0.5~1.5個薪級
薪酬區間(上限+下限)÷2÷10
六. 關于員工工資
第二十三條 員工工資標準的確立、變更。(1)公司員工工資標準經董事長批準;(2)根據公司經營狀況,可以變更員工工資標準。
第二十四條 員工工資核定。員工根據本人業績表現、工作能力、工作態度、聘用的崗位和職務,核定其工資標準。具體的人員工資確定應根據薪酬區間,由用人部門提議,經人力資源部審核,報總經理審批后確定。部門經理、項目經理的工資直接由總經理確定。對于特殊人才的工資標準,由總經理提議,報董事長特批。初次從事該崗位的員工,原則上自該崗位薪酬區間下限起薪,經年終考核后,再調整薪級。
第二十五條 銷售員的薪酬按《銷售工作管理辦法》執行。
第二十六條 工齡工資:工齡工資以到公司服務的時間計算,每滿一年每月發工齡工資50元,每年年初增發,5年封頂。
第二十七條 員工工資變更。根據崗動薪變原則,晉升增薪,降級減薪。員工職務、崗位變動,從生效之日起下一個支薪日,按新崗位標準調整。
第二十八條 員工工資變更辦理。由薪資申報人員填寫《工資調整申請表》,由直接主管建議調整薪級,并報人力資源部按有關審批流程辦理。
七. 工資發放
第二十九條 工資計算以月為計算期。月平均工作日為20.92天,若需計算日工資,應按以下公式計算:日工資額=當月工資/20.92。
第三十條 公司考勤實行指紋打卡管理,由人力資源部每月對員工的考勤情況進行匯總統計在考勤扣款中體現。
第三十一條 公司員工固定工資發放日為每月15日,績效工資在次月15日合并發放。關于加班、帶薪休假以及當月考勤扣款等項目將在次月兌現。如果工資發放日恰逢節假日,工資在節假日前一天提前發放。
第三十二條 加班工資:在法定節日加班的員工,遵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支付其加班費。員工加班工資的折算以每月20.92天,每天7小時計算。
第三十三條 帶薪休假工資:員工在休假期間按照實際休假天數扣除當月績效工資,即當月績效工資扣發額=當月績效工資÷20.92×休假天數,其它福利待遇不變。
第三十四條 員工請假、休假時工資標準,按《考勤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五條 員工試用期滿后的轉正工資,均于正式轉正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六條 辭職(辭退、停職、免職)人員,于辦理完交接手續正式離開公司(或命令到達)之日起停發工資。
第三十七條 工資誤算、誤發時,當事人(部門)必須在發現后立即糾正,公司還將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同等額度的處罰。因誤算而超付的工資,人力資源部、財務部可向員工或部門行使追索權。
第三十八條 公司*或經公司同意的培訓、教育或外事活動,公司按規定付給員工工資。
八. 福利與補貼
第三十九條 視公司經營狀況,發放下列福利與補貼:
1.發放取暖、降溫費:12~2月,每人每月30元;7~9月,每人每月10元。
2.節日補助(春節、五一、元旦、國慶等節日)公司給予一定的補貼。
3.生日禮物為公司蓋章的生日賀卡和生日蛋糕券。
4.員工結婚,公司贈送一定數額的禮金。
5.直系親屬(父母、配偶、子女)喪葬,公司給予一定的慰問金。
6.公司根據情況不定期組織各種集體活動,活動費由公司承擔。
第四十條 通訊補貼:根據工作需要確定移動通訊費補貼標準??偨浝戆磳嶋H發生額的90%報銷,報銷上限為600元/月;副總經理按實際發生額的90%報銷,報銷上限為500元/月;部門經理按實際發生額的80%報銷,報銷上限為300元/月;項目經理按實際 發生額的80%報銷,報銷上限為400元/月;司機按實際發生額的70%報銷,報銷上限為150元/月;銷售人員及特殊崗位人員的通訊補貼另定。
第四十一條 住房補貼:每月補貼50元。
第四十二條 誤餐補貼:每月補貼90元。
第四十三條 交通補貼:每月補貼50元。
第四十四條 員工的固定工資作為公司為員工辦理各種保險的基數。當員工固定工資未達到本市辦理各類保險的最低限時,按本市低保基數為其辦理保險。
九. 附則
第四十五條 本制度經公司總經理辦公會討論通過報董事會審批,自頒布之日起執行。
第四十六條 本制度由人力資源部負責解釋。
篇2:唐山市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條例(2013)
唐山市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條例(20**)
?。?0**年12月26日唐山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8次會議通過 20**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批準 20**年6月3日唐山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2號公布 自20**年10月1日起施行)
唐山市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工資集體協商行為,保障勞動關系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河北省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條例》、《河北省集體合同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各類企業、行業依法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簽訂工資集體合同,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工資集體協商,可以分為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區域工資集體協商等形式。
第三條 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應當遵循合法、公開、平等、誠信、協商一致的原則。
第四條 縣級以下區域同行業企業達到十家以上,應當以行業為主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可以以鄉鎮、街道或者村、社區為單位開展區域工資集體協商。
第五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把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促進職工工資正常增長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主導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設,使工資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市、縣(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工資集體合同的審查,監督檢查工資集體合同履行情況。
開發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等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應當根據授權或者委托,負責管理轄區內工資集體合同的審查和工資集體合同履行的監督檢查。
第六條 各級工會應當指導、幫助、參與職工方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依法對工資集體合同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
第七條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工資集體協商的相關問題。
第八條 市、縣(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工會、企業方代表組織,可以從熟悉勞動保障、經濟、法律、財務等工作的人員中聘任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指導、幫助協商雙方進行工資集體協商。
第二章 協商內容
第九條 協商雙方應當就下列內容進行協商:
?。ㄒ唬┕べY分配制度、工資標準;
?。ǘ┕べY支付辦法、支付時間;
?。ㄈ┠甓裙べY水平或者工資總額、調整幅度和調整辦法;
?。ㄋ模┙蛸N、補貼標準及獎金等分配辦法;
?。ㄎ澹└@?;
(六)計時工資、計件單價和勞動定額標準;
?。ㄆ撸┎∈录俸蛬D女孕期、產期、哺乳期及各種有薪假期間的工資待遇;
?。ò耍W徒期、見習期、試用期的工資待遇;
?。ň牛┻`約責任;
(十)雙方認為應當協商的其他有關事項。
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協商應當就最低支付工資、計時工資、計件單價和勞動定額等進行協商。雙方協商的最低支付工資標準,應當高于政府頒布的最低工資標準。確定勞動定額和工時工價標準,應當遵循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時間內、正常勞動條件下、百分之九十以上職工能夠完成的原則。
實行年薪制的國有獨資及控股企業應當就職工工資增長和企業經營者年薪增長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行協商。
第十條 勞動關系雙方協商確定工資等事項,應當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并以下列因素作為協商依據:
(一)企業方生產經營狀況;
?。ǘ┱l布的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
(三)本地區、本行業、本企業的人工成本水平;
?。ㄋ模┍镜貐^、本行業、本企業的經濟增長水平和職工平均工資水平;
?。ㄎ澹┍镜貐^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镜貐^上年度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及增長率;
?。ㄆ撸┢渌c職工工資有關的因素。
第十一條 如果發生企業方用工需求減少等情形,為不裁員或者少裁員,經勞動關系雙方平等協商可以采取靈活用工等措施。
如果因工資問題發生群體性事件時,可以由上級工會指定協商代表與企業方進行協商,同級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作為第三方參加協商會議,協調勞動關系雙方做好協商工作。
第三章 協商代表
第十二條 企業工資集體協商中每方代表為三至七人,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協商中每方代表不超過十一人,雙方代表人數對等,不能兼任。協商代表任期自協商代表產生之日起至工資集體協商合同履行期滿之日止。
雙方協商代表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或者姻親關系及其他可能妨礙集體協商關系的,應當回避并另選派他人。具體回避人員由雙方協商確定。
第十三條 協商雙方各確定一名首席代表。
職工方首席代表由企業、行業、區域工會主席擔任。工會主席不能參加協商的,須書面委托本方其他協商代表擔任。企業尚未建立工會的,首席代表應當從協商代表中推舉產生;行業、區域尚未建立工會的,首席代表可以由行業所在區域相應一級的工會主席擔任,也可以由上級工會選派或者在上級工會指導下從行業、區域協商代表中民主推舉產生。
企業工資集體協商中,企業方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擔任,法定代表人不能參加協商的,須書面委托本方其他人員擔任。
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協商中,企業方首席代表由行業協會主席或者企業代表組織負責人擔任。尚未建立上述組織的,由企業共同推薦產生;如果不能協商一致的,可以由同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定。
第十四條 協商雙方均可以書面委托本單位以外的專業人員作為協商代表,受委托的協商代表不得擔任首席代表,人數不得超過本方代表的三分之一。
第十五條 企業工資集體協商中職工方協商代表,由工會組織推薦,其中一線職工代表不低于三分之一,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通過;尚未建立工會的企業,職工方協商代表由職工民主推舉,并得到半數以上職工同意。
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協商中職工方協商代表,由每個企業工會推選一名代表(未建立工會的企業由全體職工推選),在本企業公示三天,職工無異議后上報行業工會或者區域工會。行業工會或者區域工會選派其中二至十名,經所有代表同意后作為正式代表,其余人員可作為列席代表參與正式協商。
職工方協商代表確定后,應當報上級工會組織備案,并在三個工作日內向企業及行業、區域內各企業的職工進行公布。
第十六條 企業方協商代表由企業法定代表人確定。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協商中企業方代表,由每個企業推薦一名,行業協會選派其中二至十名,經所有企業法定代表人同意后作為正式代表,其余人員可作為列席代表參與正式協商。
第十七條 列席代表在協商期間具有建議權,可以在休會期間與正式代表交換意見。列席代表在正式協商時只能聽取意見,不能發表意見。
第十八條 協商代表無法履行職責的,應當在十五日內按照本條例第十二條至第十六條的規定委派或者推選出新的協商代表。
第十九條 工資集體協商代表履行下列職責:
(一)代表本方參加工資集體協商;
?。ǘ┱髑蟊痉饺藛T的意見,并向其報告協商情況和回答詢問;
(三)提供與工資集體協商相關的真實情況和資料;
?。ㄋ模┐肀痉絽⒓庸べY集體協商爭議的處理;
?。ㄎ澹┍O督工資集體合同的履行;
?。┓伞⒎ㄒ幒鸵幷乱幎ǖ钠渌氊?。
第二十條 協商代表應當維護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和工作陜序,保守企業的商業秘密,不得強迫對方接受己方要求、條件,5不得采取收買、欺騙、威脅對方協商代表等行為。
第二十一條 企業應當為協商代表提供開展工資集體協商行必需的工作條件和工作時間。協商代表因履行代表職責占用勞動時間的,應當視為提供正常勞動,其享受的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社會保險、福利等待遇不變。
第二十二條 職工方協商代表在任期內,企業無正當理由不得解除其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
確因工作需要變更職工方代表工作崗位的,應當事先征求企業工會或者上級工會意見。
職工方協商代表在工資集體協商期間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期滿的,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期限自動延長至任期期滿。
第四章 協商程序
第二十三條 協商雙方均應當以書面形式向對方提出進行工資集體協商和訂立工資集體合同的要求;另一方應當在收到工資集體協商要求之日起十五日內以書面形式作出答復,明確協商時間,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規模以上企業五分之一以上職工,其他企業、行業、區域三分之一以上職工有工資集體協商要求的,工會應當向企業方發出工資集體協商要約,與企業方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未建立工會的企業、行業、區域,所在地工會應當向企業方發出工資集體協商要約,進行工資集體協商。
第二十四條 職工方提出或者答復工資集體協商要約確有困難的,上級工會可以代替本級工會提出要約或者作出答復。
第二十五條 企業、行業、區域工會應當在工資集體協商開始的五個工作日之前向上一級工會報告,上一級工會可以指派人員對職工方協商代表進行業務培訓、指導。
第二十六條 在協商開始的五個工作日之前,企業方應當如實向職工方協商代表提供企業經營狀況和相關財務報表等資料。職工方應當向企業方協商代表提供職工方協商意向。
第二十七條 工資集體協商應當采取協商會議的方式進行,會議由雙方首席代表輪流主持,首次會議由提出協商意向一方的首席代表主持。
會議內容應當有書面記錄,記錄由雙方首席代表和記錄員簽字確認。記錄員由協商雙方共同確定一名非協商代表擔任。
第二十八條 協商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后,應當在七日內由企業方制作工資集體合同文本草案。如果出現不可預見的情形導致協商無法進行的,可以中止協商,中止期限最長不超過三十日,超過三十日的,應當重新協商。
第二十九條 工資集體合同文本草案形成后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討論。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討論工資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職工代表或者職工出席,經全體職工代表或者職工的半數以上同意,工資集體合同草案方可通過。
企業工資集體合同草案通過后,經雙方首席代表簽字蓋章后成立。
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合同文本經首席代表簽字蓋章后成立。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合同對本行業、本區域的企業和職工都具有約束力。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合同覆蓋的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協商,簽訂企業工資集體合同或者認可協議。企業工資集體合同或者認可協議確定的標準不得低于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合同規定的標準。
第三十條 工資集體合同應當在協商開始之日起六十日內訂立。工資集體合同期限最長為一年,每年至少協商一次,期滿前六十日內,雙方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的程序,重新協商簽訂工資集體合同。
第三十一條 企業方應當在工資集體合同簽訂后七日內將工資集體合同文本及下列材料按照規定報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合法性審查:
(一)工資集體合同送審表;
?。ǘ﹨f商雙方代表名單;
(三)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合同覆蓋企業名單及認可協議;
?。ㄋ模┞毠ご泶髸蛘呗毠ご髸ㄟ^工資集體合同草案的決議;
?。ㄎ澹┤肆Y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要求報送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二條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白收到工資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完畢,如果沒有異議,應當及時向協商雙方送達審查意見書,工資集體合同即行生效。如果規定期限內協商雙方未收到審查意見書,視為已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同意,工資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審查意見書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ㄒ唬﹨f商雙方的名稱、地址;
(二)收到時間;
?。ㄈ彶橐庖姾屠碛?;
?。ㄋ模┳鞒鰧彶橐庖姷臅r間。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工資集體合同有異議的,應當在審查意見中注明修改意見,并自收到工資集體合同之日起十五日內將審查意見通知協商雙方,工資集體合同不能生效。協商雙方應當就修改意見及時協商,對審查意見無異議的,應當經協商一致后修改工資集體合同,并重新報送審查;一方或者雙方對審查意見有異議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
第三十三條 企業方應當在工資集體合同生效后五日內,將合同文本向全體職工公布。行業、區域性工資集體合同所涉及的各企業要將合同文本與企業認可協議一同向職工公布。
企業、行業、區域工會應當同時將工資集體合同正式文本報送上級工會備案。
第三十四條 在工資集體合同有效期限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雙方可以協商變更或者解除工資集體合同:
(一)雙方協商一致的;
(二)簽訂合同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修改或者廢止的;
(三)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發生重大改變或者破產、兼并、解散、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工資集體合同部分或者全部不能履行的;
(四)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發生較大變化的;
?。ㄎ澹┕べY集體合同約定的變更或者解除條件出現的;
(六)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監督檢查和爭議處理
第三十五條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對本地區企業履行工資集體合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可以實施行政告知;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企業,應當書面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報批評,并將其列為不良信用企業,記入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檔案納入政務公開的范圍。
對不良信用企業,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取消其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評優評先資格和榮譽稱號。
第三十六條 地方工會對企業違反本條例的行為,可以發出整改意見書,要求企業限期改正;對逾期不改正的,向同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提出處理建議。
各鄉鎮、街道應當成立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小組,對轄區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進行指導幫助。
第三十七條 企業、行業、區域應當成立由雙方協商代表等人員組成的監督檢查小組,負責對本企業或者本行業、本區域工資集體合同履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檢查中發現問題,應當以書面形式提交雙方首席協商代表共同研究,協商處理。
企業、行業、區域應當將工資集體合同履行情況每年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報告。
第三十八條 工資集體協商過程中因程序、內容等發生爭議,雙方不能協商解決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工會、企業代表組織等有關方面人員共同協調處理。
第三十九條 對協商過程中發生的爭議,協商一方或者雙方均可以提請本方上級進行協調處理,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工會、企業代表組織接到申請后,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通知其他各方,并自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內處理完畢。爭議復雜需要延期的,延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
第四十條 協商雙方因履行工資集體合同發生爭議,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依法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企業方違反工資集體合同,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企業方承擔責任。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給予警告;逾期未改正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ㄒ唬o正當理由拒絕協商或者不答復對方提出的協商要約的;
(二)未在規定期限內訂立工資集體合同或者未在規定期限內續簽的;
?。ㄈo正當理由始終以唯一方案或者立場排斥對方合理意見和主張,造成工資集體合同無法正常簽訂的;
(四)阻撓上級工會指導職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
第四十二條 企業方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扣發、降低協商代表勞動報酬、福利待遇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企業限期補發應得的勞動報酬、恢復并補償福利待遇;逾期不支付的,責令企業按照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準向協商代表加付賠償金。
第四十三條 企業方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解除協商代表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企業恢復其工作,補發和補償被解除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期間應得的勞動報酬和保險福利待遇,并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不能恢復工作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企業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標準支付經濟補償金,并給予本人上年年收入二倍的賠償金。
企業方未征求企業工會或者上級工會意見,擅自變更職工方協商代表崗位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企業恢復其原崗位工作;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對違規方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ㄒ唬┎话凑招姓块T的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未及時提供相關資料或者提供虛假信息資料的;
(二)阻撓監督檢查的;
(三)違反第三十八條規定拒絕協調處理的;
(四)不履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的行政處理決定的。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五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可以參照本條例規定進行工資集體協商。
第四十六條 本條例自20**年10月1日起施行。
篇3:內蒙古自治區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2012)
內蒙古自治區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20**)
(20**年7月21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20**年7月21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41號公布 自20**年10月1日起施行)
內蒙古自治區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行為,維護職工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企業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開展工資集體協商。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工資集體協商,是指職工方和企業方依法平等協商,確定企業內部工資分配制度、工資分配形式、工資收入水平等勞動報酬事項的行為。
本條例所稱工資集體合同,是指職工方代表與企業方代表在工資集體協商基礎上簽訂的有關職工勞動報酬等事項的書面協議。
第四條 工資集體協商應當遵循合法、公開、平等、兼顧職工和企業雙方利益的原則,保障職工實際工資水平與企業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第五條 企業和職工個人訂立的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勞動報酬不得低于工資集體合同規定的標準;一線職工工資增長幅度應當高于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
工資集體合同約定的勞動報酬適用于所有與本企業形成勞動關系的職工以及本企業使用的勞務派遣職工。
第六條 依法簽訂的工資集體合同,對企業和職工具有同等約束力。協商雙方必須履行工資集體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
第七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本行政區域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依法、有序進行。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工資集體協商工作進行指導,對工資集體合同依法進行審查,對工資集體合同履行情況進行監督。
旗縣級以上地方工會和產業工會指導、幫助職工與企業進行平等協商,簽訂工資集體合同,并對工資集體合同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
工商業聯合會、企業聯合會、行業協會、行業商會等企業代表組織,對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進行組織和指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工會和企業代表組織應當通過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處理工資集體協商中的重要問題。
第八條 建立工會的企業,應當由工會組織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尚未建立工會的企業,由上級工會指導職工推舉的代表與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
第二章 工資集體協商代表
第九條 職工一方協商代表由工會提名,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確認,也可以由工會組織職工推選,經公示后產生;未建立工會的企業,職工一方協商代表由職工或者上級工會指導職工推舉產生,并須得到半數以上職工的同意;企業一方協商代表由企業法定代表人確定。
工會工作人員不得擔任企業方的協商代表;企業負責人、出資人、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不得擔任職工方的協商代表。
第十條 每方協商代表一般由三至九人組成,雙方代表人數對等,并各自確定一名首席代表。女職工和少數民族職工較多的企業,職工協商代表中應當有女職工和少數民族職工的代表。雙方協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第十一條 職工一方首席代表一般由企業工會主席擔任,也可以由其書面委托的其他職工協商代表擔任;未建立工會的企業,職工一方首席代表由職工協商代表推舉產生;企業一方首席代表由企業法定代表人擔任,也可以由其書面委托的其他管理人員擔任。首席代表不得由非本單位人員擔任。
第十二條 協商代表的任期自協商代表產生之日起至工資集體協商合同履行期滿之日止。
第十三條 工會和企業代表組織可以從熟悉勞動工資、經濟、法律、財務等工作的人員中聘任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為企業方或者職工方提供法律法規和政策咨詢,接受委托代表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協商要求,參與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集體合同履約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 雙方首席協商代表可以書面委托本企業以外的專家、學者、律師、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等人員作為本方協商代表。受委托的協商代表人數不得超過本方代表的三分之一。
雙方首席協商代表委托本企業以外的專家、學者、律師、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作為本方協商代表時,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程序產生。
第十五條 工資集體協商代表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ㄒ唬﹨⒓庸べY集體協商;
(二)接受本方人員詢問,及時向本方人員公布協商情況并征求意見;
(三)提供與工資集體協商有關的情況和資料;
?。ㄋ模┐肀痉絽⒓庸べY集體協商爭議的處理;
(五)監督工資集體合同的履行;
?。┓?、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十六條 協商代表應當保守企業商業秘密,維護企業的正常生產、工作秩序,不得采取威脅、欺騙等方式干擾工資集體協商。
第十七條 企業應當為職工協商代表履行職責提供必要的工作時間和條件。
職工協商代表因履行職責占用勞動時間的,視為提供了正常勞動,其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社會保險、福利等待遇不受影響。
第十八條 職工一方協商代表履行職責期間,企業無正當理由不得解除其勞動合同或者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確因工作需要變更工作崗位的,應當事先征求企業工會和上級工會的意見,并征得協商代表本人同意。職工協商代表在其履行職責期間勞動合同期滿的,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至完成履行職責之日。
第十九條 協商代表因故不能履行職責的,其所在方應當按照程序及時更換,并通知對方。
第三章 工資集體協商事項
第二十條 工資集體協商雙方可以就下列多項或者某項內容進行協商:
(一)工資集體合同的起止時間;
(二)工資分配制度、工資標準和工資分配形式;
?。ㄈ┠甓裙べY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水平;
?。ㄋ模┕べY支付辦法、支付時間;
(五)工資調整幅度和調整辦法;
(六)津貼、補貼標準及獎金、績效工資等分配辦法;
?。ㄆ撸┢髽I特殊工時制度的實施辦法;
?。ò耍┎∈录俸透鞣N假期的工資待遇;
(九)變更、解除、終止工資集體合同的條件;
?。ㄊ┕べY集體合同的違約責任;
(十一)雙方認為應當協商的其他有關事項。
第二十一條 實行計件工資的企業,應當協商確定勞動定額和計件單價。勞動定額標準應當是本企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職工,在法定工作時間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十二條 協商確定職工年度工資總額及調整幅度應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ㄒ唬┑貐^、行業、企業的人工成本水平;
(二)地區、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水平;
?。ㄈ┳灾螀^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發布的工資指導線,盟行政公署、設區的市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發布的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
?。ㄋ模┍镜貐^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ㄎ澹┢髽I經營狀況和財務情況;
?。﹪匈Y產保值增值;
?。ㄆ撸┥夏甓绕髽I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水平;
?。ò耍┢渌嘘P情況。
第四章 工資集體協商程序
第二十三條 職工和企業任何一方都可以以書面形式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約,應約方應當自接到協商要約書之日起十五日內書面答復,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協商。同意協商的,雙方應當約定協商開始的日期。
工會可以代表職工一方向企業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約或者應約;未建立工會的,可以由上級工會代表或者組織職工向企業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約或者應約。
工會代表職工一方向企業提出工資集體協商要約前,應當在廣泛征求職工意見的基礎上,提出要約方案。
第二十四條 企業工會應當在工資集體協商開始的五個工作日之前向上級工會報告,上級工會可以指派人員對職工協商代表進行業務培訓、指導,或者參與協商。
第二十五條 工資集體協商會議召開的五個工作日前,協商雙方應當各自向對方提供協商方案以及相關的信息和資料。
第二十六條 工資集體協商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后,由企業方在七日內制作工資集體合同草案。
工資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討論通過。討論工資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有三分之二以上職工代表或者職工出席,且須經全體職工代表半數以上或者全體職工半數以上同意方獲通過。獲得通過的工資集體合同,由雙方首席代表簽字蓋章。
工資集體合同草案未獲通過的,由協商雙方重新協商修改后,在三十日內再次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討論通過。
第二十七條 企業應當在工資集體合同簽字后七日內,將工資集體合同文本及相關材料報送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審查。職工一方同時將工資集體合同文本及相關材料報送上級工會備案。
第二十八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工資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進行審查。逾期未提出異議的,該工資集體合同即行生效。提出異議的,雙方應當對工資集體合同進行修改,并重新提交審查。
企業應當在工資集體合同生效后十日內向全體職工公布。
第二十九條 工資集體合同期限為一年。工資集體合同期滿前六十日內,雙方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的程序重新進行工資集體協商,簽訂工資集體合同。
第三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變更或者解除工資集體合同:
?。ㄒ唬┢髽I因解散、破產等原因,致使工資集體合同無法履行的;
?。ǘ┮虿豢煽沽Φ仍蛑率构べY集體合同無法履行或者部分無法履行的;
?。ㄈ┏霈F工資集體合同約定的變更或者解除條件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條 工資集體合同一方提出變更或者解除工資集體合同要求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并說明理由。
變更或者解除工資集體合同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資集體合同的簽訂、審查程序辦理。
第三十二條 工資集體合同期滿或者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工資集體合同即行終止。
第三十三條 旗縣級以下區域內的加工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職工一方可以通過基層工會聯合會或者行業工會,與區域、行業的企業代表組織或者區域、行業內各企業推舉的代表開展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訂立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合同。
依法簽訂的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合同對本區域、行業內的企業和職工具有約束力。
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的程序、內容,參照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規定執行。
第五章 爭議處理
第三十四條 工資集體協商過程中發生爭議時,經雙方協商不能達成一致的,一方或者雙方可以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調解;未提出申請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認為必要時,也可以會同同級工會、企業代表組織和雙方協商代表,共同處理工資集體協商爭議。
第三十五條 工資集體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爭議,經協商調解不成的,一方或者雙方可以依法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六條 工會、職工或者其他有關組織和個人發現企業在訂立、履行工資集體合同過程中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可以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投訴或者舉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查處。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
?。ㄒ唬s方無正當理由拒絕工資集體協商或者逾期不答復的;
?。ǘ┎惶峁┡c工資集體協商有關的真實信息和資料的;
?。ㄈ┢髽I不為職工協商代表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工作時間的;
?。ㄋ模┳璧K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
第三十八條 企業違反本條例規定,無正當理由降低協商代表工資、福利待遇的,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企業補發其應得的工資、福利待遇。無正當理由解除協商代表勞動合同的,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企業恢復其工作,并補發被解除勞動合同期間應得的勞動報酬;協商代表不同意恢復工作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企業按照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支付賠償金。
第三十九條 職工一方協商代表在協商和簽訂工資集體合同過程中違反本條例相關規定的,企業工會或者上級工會應當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提請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撤銷其協商代表資格。
第四十條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在工資集體合同審查監督中不依法履行職責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一條 本條例自20**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