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數積木》
在區角活動和游戲中,孩子很喜歡用積木經行建構,在活動中,經常會聽到孩子有這樣的討論:“我的房子比你造的高!”“我的房子造的比你大!”“為什么你的房子比我小但是用的積木比我多呢?”“你用的積木比我多”。在數積木的過程中孩子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中間的積木看不見,不知道有多少。
于是針對孩子空間邏輯的發展,設計了這節以培養孩子有條理推測數量和挑戰空間邏輯的活動。我覺得這個題材對發展幼兒空間方面的計算能力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想針對我部目前還不配備白板的情況下,對教案作進一步的調整和梳理,繼續設計出符合大班幼兒的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立體圖形在空間的存在形式,正確點數立方體。
2.體驗數形關系,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
活動準備:幼兒已經感知過正方體和立方體,并常用這些積木拼搭建筑物。
1.一只口袋。
2.立體圖形若干張,正方體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一、話建筑,贏積木
導語:在我們居住的城市里有各種各樣的老房子和新建筑,你喜歡怎樣的房子,為什么呢?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歡的房子?
過渡:今天我們就用積木來造房子!每組的桌上有幾塊積木呀?夠不夠造一幢房子?
那就請你們就分成4組在數積木游戲中贏取更多的積木。
二、爭回答,數積木
(一)數數相同數量的積木房
導語:聽清題目喲!(出示相同數量積木建造的不同房子)
出題:我用積木造了4幢房子,請你們用好方法數一數,每幢房子各由幾塊積木建成的?
形式:將答案記錄在記錄紙上,呈現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對的為本組加上一塊積木。
驗證:移去屋頂,拆層演示
重點提問:房子有幾層?每層有幾塊?一共有幾塊?
小結:數量相同的積木能造出不同的房子,只是有的積木被其他積木擋住了,我們不容易發現,點數的時候我們可以一層一層的數清楚,不多數,也不漏數看不見的那些積木。
(二)找找躲起來的積木塊
導語:有的小組領先了,有的小組暫時落后,不過沒關系,我又造了一幢房子,房子里有些積木很頑皮,像玩捉迷藏一樣躲了起來。讓我們仔細觀察,把藏起來的積木找出來。
出題:準備好了嗎?請問這幢房子有幾層?每一層有幾塊?共有幾塊積木建成?
重點:移去屋頂,拆層演示,幫助幼兒學會數隱藏起來的積木塊。
小結:房子一層層往上造,如果上層有幾塊積木,那這些積木下一定也有幾塊積木
三、造房子,數“磚塊”
(一)造幢房子把分數
導語:經過兩輪的比賽,哪一隊的領先了呢?請每組朋友用你們現有的積木造一幢房子,然后我們一起來數數你們的房子由幾塊積木建成,共得到了幾分。
重點:鼓勵各組建造出點數上有難度(有多層、有重疊)的房屋集體點數時一層一層數清楚
(二)學做小小建筑師
導語:(出示建房圖紙)你們造房子、數積木的本領都那么大。那你們能不能在根據圖紙上的建房要求,在5分鐘內造出與圖上一模一樣的房子,并一層一層的數清楚他是由幾塊積木建成的呢?
要求:每隊派一個代表挑選喜歡的圖紙,用積木搭出與圖中相同的房子,要造的又快又好!
重點觀察:每組搭的房子是否與圖紙上的一樣,各組搭建、點數的方法。
驗證:他們搭的房子與圖紙上的一樣嗎?記錄的對不對呢?
小結:雖然各隊拿到的圖紙看起來不一樣,其實是同一幢房子從不同的角度拍出的照片,所以搭出的房子是相同的。
四、延伸:
導語:小小建筑師們讓我們回去建造更多獨特的房子,考考你的好朋友們你是用幾塊積木建成的好不好!
篇2: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方案:它們一樣多嗎
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方案:它們一樣多嗎
數學活動:它們一樣多嗎
能不受容器的大小、形狀、位置的變化影響,初步感受液體的守恒。
1.教具:量杯一只。高腳粗細不同的的杯子兩只,玩具小熊,鴨子各一只,水(有顏色,便于觀察)
2.學具:人手一套杯子,豆子若干。
重點難點
能不受容器的大小、形狀、位置的變化影響,初步感受液體的守恒。
教師活動
預設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一樣多"的概念。
(1)出示玩具小熊、小鴨。客人來了,我們請他們喝飲料吧。
(2)將水倒入量杯中,請幼兒觀察水的位置,并讓幼兒記住刻度。
(3)將水倒入幼兒面前矮而大的杯子。
(4)用量杯量相同的有色水倒入小鴨面前的小杯中。
(5)小熊有點不高興了,他說小鴨的飲料比他的多,你們認為是這樣的嗎?
(6)鼓勵幼兒想辦法證明大小杯中的水是一樣多的。
(7)引導幼兒將大杯中的水倒回量杯中驗證,觀察水是一樣多的。
你怎么知道水和剛才的一樣多?(水面到達相同的刻度)再將小杯中的水倒入量杯中,問:杯子倒空了沒有?水和剛才的一樣多嗎?
將小杯和大杯進行比較,請幼兒觀察:水是一樣多嗎?
為什么?
2.請幼兒操作活動。
請幼兒將量杯中的豆子倒入不同的杯子中,并觀察其變化驗證豆子是否變多或變少。
3.小結:水和豆子沒有增多或減少,不論倒進什么樣的杯中,都和剛才的一樣多。
第一環節是通過創設情境客人來做客,激發幼兒的興趣,從而感知“一樣多”的概念。
在操作的環節中,讓幼兒大膽的想象,并且仔細的觀察,鼓勵幼兒想辦法證明大小杯中的水是一樣多的,再通過直觀演示法,使幼兒進行比較,讓幼兒一目了然,接著讓幼兒自己操作,進行鞏固。
大一班:
組織幼兒通過具體的情境表演為小動物們服務分發飲料,引導幼兒通過實際操作活動來感知“一樣多”的概念。即用大小不同的量杯給小動物倒入同樣多的飲料,觀察有什么不一樣,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證明大、小杯中的飲料是一樣多。并引導幼兒將大杯中的飲料倒回量杯中驗證,反復感知液體的守恒。
篇3:大班數學條形統計圖課后反思
大班數學“條形統計圖”課后反思
本次期中檢查的方式教研室采用“給目標自定內容”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形式放中有收。“收”旨在給予確定的教育目標,指定范圍與方向。“放”指內容選擇的開放,給予執教教師充分的選材與設計空間。本次我們小組確定的中心目標與領域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與有趣。”這是屬于科學領域數學認知范圍的目標,我把目標鎖定“有用與有趣”兩個詞上,旨在在選材與教學方法上達到有趣與有用的目標,于是我選擇了“制作條形統計圖”這一數學內容。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最能幫助幼兒體驗到這一學習方式在生活中的有用,能用于生活,比如讓幼兒學會所學的本領統計生活中可以統計的物體數量等。然而在大人的印象中,統計對幼兒來說會顯得深奧與抽象一些,離孩子的生活較遠,其實不然。這次活動完全來自于幼兒實際生活,已統計形式表達信息,是體現數量關系的直接手段,也是幼兒感興趣的。在學習制作條形統計圖之前,其實孩子們已經有過很多次在區域活動中進行類似操作的經驗,比如孩子們把多種不等量的數學操作小卡片倒出來數數它們的數量,他們把卡片按照不同數量、顏色與形狀的規律擺放整齊,然后輸出數量比較多少。但因為當時沒有記錄而很快就會忘記各種物體的數量。所以這樣的學習經歷,促使本次活動的生成顯得更有價值。
本次課程的設置是基于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和需要之上的。在設計活動方案時,如果光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集體教學,通過老師講幼兒操作的方式未免有些單調,于是就考慮到了多種操作方式,有兩人合作操作、個體操作和集體操作。從設置的目標看,目標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礎。在活動中,將社會、情感和數學目標進行整合,學習制作條形統計圖只是一個載體,通過活動使各個方面的目標得到落實。較好的活動是融目標、內容、環境、材料與方式等活動基本要素合理組合,幼兒全身心投入的過程,如何使各種活動要素有機結合,實現活動的真正整合,重要的途徑就是對活動的開發與創新。活動良好效果在于活動能否真正引發幼兒的積極參與,是否體現幼兒的主題地位,是否在于真正符合幼兒的需要,在于能否引發幼兒的自主學習等等,這就是我組織教學的初衷,我想通過我們的積極配合與互動達到教學目標。
課程有四流程,初步嘗試統計---感知條形統計圖---嘗試自制統計圖---拓展經驗實際運用。四個環節設計層次清晰,層層遞進,促使幼兒的經驗步步提升,從學到會用。第一步初步嘗試統計,以給汽車、輪船與飛機排隊引出分類計數,幼兒感興趣。但初步嘗試中也略微增添了難度,那就是需要兩兩合作操作,一個計數一個記錄。在操作中幼兒運用圖形統計法,記錄時畫了不同的幾何圖形和抽象的數字來表示物體的數量,幼兒的思維不受約束,為學習條形統計圖做準備。第二環節在感知條形統計圖時,讓幼兒觀察條形圖,在老師有目的自然引導下認識條形圖,觀察發現圖內各個內容所表示的意思,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同時也學習、觀察、討論這些自主的學習方法。第三環節制作條形統計圖,幼兒的難點是先將各種不同數量的材料統計出數量后,再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在統計圖上表示。在制作統計圖前教師進行了示范,是為幫助幼兒制作減輕難度,也為個別能力弱的孩子做一個正確的操作示范。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以開放的教學方式進行引導,引導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幼兒是學習的主體。第四環節的經驗拓展實際運用,一起統計生日,對即將畢業的大班幼兒來說更有意義,讓幼兒把所學的數量統計方法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去,體驗成功的快樂。但這一環節因為教學時間的關系,后來把后半部分作為課后延伸也是可行之策。總之,本次活動從整理交通工具入手到學習統計圖的制作,最后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也是學習的最終目標。
整個活動比較順利地結束了,縱觀整個教學,結合同事們提出的教學建議,讓我深刻地反思到,自身執教水平還有待于提高,主要表現在實際教學中的環節沒有課前教學環節設計的思路清晰。在某個活動的材料設置上也有些不合理,如在出示的條形統計圖下方的統計物體標志應還是輪船、汽車與飛機,而不是其他新的統計物體標志。原來的統計物體能與幼兒第一環節初步嘗試的過程銜接,這是我考慮不周的地方。其次在幼兒自行自作條形統計圖完畢進行集體驗證時,也發現我所提供給孩子的操作材料數量的不統一而導致集體驗證難以正確驗證。總體看來,盡管設計思路比較清晰,設置環節比較完整,但從實際教學后得知,整個教學的容量還是顯得較大,還有待于適當的縮減,以更好地幫助幼兒學習與吸收。
通過這次的教學,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進一步激發了執教數學活動的興趣,同時也更希望今后自己的數學教學水平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