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中學新課程學分認定方案
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一、組織機構和工作職責
為了加強對新課程學分認定工作的管理,在校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實施學分認定工作,具體機構如下:
1.校學分認定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組員:z
2.校學分認定工作執行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各年級主管領導)
成員: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
注:校學分認定工作執行小組作為學校學分認定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具體負責實施學分認定工作,并負責將相關資料歸類、存檔。
3學科學分認定工作小組。
由教研組長任組長,備課組長任副組長,模塊教師為成員,負責本學科各模塊修習學分認定的工作。
二、構成項目和分值權重
學分認定由學生學習過程表現和學業水平測試結果構成,兩項目分值權重為4:6,按此比例對學生實行綜合評價認定學分,綜合評價成績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學生予以學分認定,未達60分的,不予認定。
1.學習過程表現(40%)
學習過程表現包括四個項目即學生修習時間、課堂表現、作業質量、資料練習平時考核等,累計以滿分40分計入總分成績。
學生修習時間要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4/5以上。因病假、事假未能達到規定學時的,在課余時間通過補課達到要求的給予認定。修習時間未能達到要求的不予認定學分。課堂表現包括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對課堂的參與程度、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數量和質量等,有實驗操作的學科實驗操作的考核也包含在本項目中;作業質量包括作業完成的次數和質量等;資料練習平時測驗成績指模塊學習中間的階段性測試及各種資料練習或臨時作業及要求背誦的內容等,可以是筆試,也可以是口試或實驗操作等其他形式。
2.學業水平測試(60%)
由學校依據課程標準統一命題(滿分為100分),試題難度適中,既能讓達到該模塊基本要求的學生考試合格,又能讓該模塊學習優秀的學生考出水平。
研究性學習活動認定須以研究報告、項目作品、研究性學習資料袋等形式呈現;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認定須有過程性記錄和相關證明。該部分以滿分60分計入總成績。
以上兩項評定標準可由各學科教研組制定細則。
三、認定方法和認定程序
1.認定方法
⑴學分認定以模塊為單位,并根據該模塊規定的學分分值(18學時為1學分)予以認定。
⑵給予學分認定的課程(模塊)是指學校已經開設、學生已經修習,且經過考核已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程(模塊)。
⑶模塊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可申請補考,補考時間由學校安排,補考合格后可獲得學分;補考不合格者,允許重修,重修應在一年內完成。選修模塊允許另選。
⑷對于學科學業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可以向校學分認定工作執行小組申請自修模塊,經批準自修的學生必須參加模塊結業考試,成績在60分以上可予以認定學分。
⑸模塊學分認定由該模塊的任課教師按照各學科制定的模塊學分認定標準,根據學生學習過程表現、模塊學業水平測試進行綜合評價后,予以評定。
2.認定程序
⑴學分認定流程:學生向所修習模塊的任課教師提出學分認定申請,填寫《學生模塊學分成績認定申報表》→模塊任課教師予以評定→備課組、年級組審核→教務處復核→公示→校學分認定工作執行小組確認→教務處記錄學生學分成績檔案表存檔。
⑵學生如對公示學分有異議,可向校學分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申訴,由校學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調查、仲裁。
⑶對于學生已申請學分認定,模塊任課教師或年級學科組不予評定的,應及時報教務處;教務處核實后及時通知學生和家長,并說明理由。
四、學分管理和其它說明
1.學校設立學生學分檔案,由教務處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妥善保管學生學分認定相關材料,有條件的學校要利用信息系統進行學分管理,建立學生學分管理的平臺。
2.學校不以學分獎勵學生,學生學習成績特別優異或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可在“學生成長記錄冊”或“學籍管理卡”的相應欄目內予以真實記錄。
3.合格學分是學生取得高中畢業資格的主要依據,按照規定,高中學習期間學生必須取得144個學分,方可準予畢業。
4.學分認定工作必須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學校學分認定工作應接受學生、家長、社會和和上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確保學分認定的權威性和真實性。
5.普通高中學生畢業的條件是:
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合格;綜合素養評定合格。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必修和選修I課程的每個模塊經過規定的學時(通常為36學時)、規定的方式學習,并達到質量要求,可獲得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每個模塊原則上為18學時,相當于1學分)
學分要求(1)107個必修學分,另需從選修1中獲得各科課標規定必選的9學分(物理:2;化學:2;信息技術:2;音樂:1;美術:2),共116學分。其中研究性學習活動15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2)選修2中至少獲得6學分;(3)總學分達到144;(4)每學年在每個領域都應獲得學分。
篇2:師大普通本專科學生學分制學籍管理實施細則
為了保障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的有序運作,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20**]21號令)和《Z師范大學學分制管理暫行規定》,特對《Z師范大學學分制學籍管理細則(暫行)》(閩師發[1999]010號)進行修訂,修訂后的學分制學籍管理實施細則如下:
第一章 入學與注冊
第一條 按國家招生規定錄取的新生,持錄取通知書及學校規定的有關證件,在學校規定的期限到所在學院辦理入學手續。因故不能按期入學者,應向所在學院請假(并附醫院、原所屬單位或街道、鄉鎮證明),經學院批準后,由學院報校教務處備案。請假時間一般不得超過兩周。未請假或者請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外,視為放棄入學資格。
第二條 新生入學后,學校在三個月內按照國家招生規定對其進行復查。復查合格者予以注冊,取得學籍。復查不合格者,學校將區別情況予以處理,直至取消入學資格。
凡屬弄虛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學籍者,一經查實,立即取消其學籍。情節惡劣的,報請有關部門查究。
第三條 對患有疾病的新生,經學校醫院或校醫院指定的二級甲等以上醫院診斷不宜在校學習的,可以保留入學資格一年。保留入學資格者不具有學籍。在保留入學資格期內經治療康復的,可以向學校教務處申請入學,由學校醫院診斷,符合體檢要求,并經復查合格的,重新辦理入學手續。體檢、復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辦理入學手續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第四條 每學期開學時,學生應按學校規定日期報到,并向所在學院辦理繳費注冊手續。學院負責辦理學生報到注冊,并及時將報到注冊情況報教務處、財務處備案。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申請貸款或者其他形式資助,辦理有關手續后注冊。
未按學校規定繳納學費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冊條件的不予注冊。因故不能如期報到和注冊者,必須向學院辦理請假或暫緩注冊手續,否則按違反學習紀律處理。未經請假或請假未準逾期兩周以上(含兩周)未注冊者,視為放棄學籍,按自動退學處理。
第二章 考勤
第五條 對培養方案規定的課堂講授、考試、實驗、實習、社會調查、公益勞動、軍事訓練、時事政治學習,要進行考勤,學生因故不能參加的,事先必須請假。未請假或請假未準而擅自缺席者,以曠課論處。
教師可以根據本《細則》的有關規定、課程特點和學生出勤率等情況制定考核辦法,按一定比例評定學生的平時成績;對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等情況應及時向所在學院反映,由教學秘書登記備案。
采取全程考勤或抽查方式考勤所發現的曠課現象,教師可參照本《細則》第十九條第一款處理。
學生曠課時間,一般課程按課表規定的上課學時計算;無故不參加公益勞動、軍事訓練、實習實踐、社會調查等,按每天四學時計算。
對曠課的學生,根據曠課時數及情節,給予批評教育,直到紀律處分,處理辦法按《Z師范大學學生紀律處分規定(試行)》執行。
第六條 學生因病請假須持校醫院指定的二級甲等以上醫院有關證明辦理請假手續,一周以內的由輔導員批準,一周以上的須由輔導員審核,并經學院領導批準。
學生有特殊原因需請事假的,應事先辦理請假手續,三天以內的由輔導員批準,三天以上的由輔導員審核,并經學院領導批準。事假不超過兩周。請假期滿,學生須及時向輔導員銷假。需要續假的,辦理手續與請假手續相同。續假批準與否,應回復學生本人。
學生請病、事假的申請書、醫院證明及有關負責人審批意見應存學院備查,學生在一個學期內請病、事假累計超過一個月時,應報教務處備案,累計超過本學期總學時三分之一以上者,應予休學。
擅自離校連續兩周未參加學校規定的教學活動者,視為放棄學籍,按自動退學處理。
學生在校期間(假期除外)無論何種原因出境,均應如期返校并向所在學院報到,逾期兩周以上(含兩周)未返校報到者,視為放棄學籍,按自動退學處理。
第三章 考核與成績記載
第七條 學生必須參加學校教育教學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各種教育教學環節的考核,考核成績和所得學分載入教務綜合管理系統。學生畢業時,由學院分別打印出學生學業成績表和學籍卡一式二份。一份歸入學生本人檔案,一份歸入校綜合檔案室。
第八條 培養計劃規定的每一門課程,每學期評定一次成績。安排兩學期或兩學期以上修讀的課程,每學期作為一門獨立課程進行考核。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軍事訓練、實習、社會調查、公益勞動、畢業論文(設計)等,在結束時進行考核。
第九條 考核成績按以下規定登錄與發布。
(一)課程考核成績評定采用百分制記分,滿60分為及格并取得該門課程學分,百分制成績均按整數記載。
(二)各類考核成績由任課教師于每學期結束后10個工作日內負責登錄教務綜合管理系統,同時打印一份書面成績單(冊),任課教師簽名,經所在學院教學秘書復核后歸開課學院存檔。
(三)教務處將在每學期結束10個工作日后,發布學生學習成績,學生需對所學課程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做出評價后,才能查詢個人成績。
(四)學生對個人成績有疑問或考試成績出現錯誤的,可以書面形式向開課學院提出復核申請,經開課學院分管教學院長批準后,可進行查卷。成績有誤的,由任課教師填寫學習成績修改報告單并署名,經開課學院分管教學院長審核同意,并報教務處批準后修改成績。成績修改一般在下學期開學后一周內進行。
第十條 考核包括考試和考查兩種,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考核方式可根據課程性質、特點和教學要求由主講教師確定并提出書面方案,報分管教學院長批準后在開學初向學生公布本課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辦法。
第十一條 課程實行教考分離,采用題、卷庫考試,試卷分A、B兩卷交分管教學院長審核,并確定正式考卷。
第十二條 成績考核采用能夠反映學生學習成績質和量兩方面的績點評價方法,即成績管理實行學分績點制,課程成績考核采用百分制,并用“績點”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考核成績與績點的對應關系
百分制 60、 61、...、 65、 ...、71、...、85、...、99、100
績 點 1.0、1.1、...、1.5、...、2.1、...、3.5、...、4.9、5.0
(二)課程學分績點、平均學分績點的計算方法:
課程學分績點:將某一門課程的成績按上表規定轉換為績點,再將績點乘以學分數,得出該課程學分績點。
即:課程學分績點=課程績點數×課程學分數。
平均學分績點:學生在修讀期間所取得的學分績點之和,除以該生同期修讀的學分數之和,為該生平均學分績點。即:平均學分績點=各門課程學分績點之和÷各門課程的學分數之和。
平均學分績點是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指標,每學期計算一次。學生在修完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后,按以上辦法計算總的平均績點。
第十三條 課程按學期計算學分,學生修讀某門課程,學期考試成績達到60分者,即獲得該門課程的學分。
軍事訓練、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實習、科研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凡考核成績達60分以上(含60分)者,即獲得該環節的學分。
軍事訓練、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實習、科研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考核不及格者,由各學院在適當時間安排一次重修。
第十四條 《大學體育課》為公共必修課。實行主副項制教學與考核。
因身體疾病或某種生理缺陷,經學校醫院或校醫院指定的二級甲等以上醫院證明不能正常上大學體育課者,可以改修體育保健課(最后考核成績應注明為體育保健課的成績),經考核合格,即可視為體育課考核合格,取得該課程學分;經學校醫院證明不宜參加公益勞動、軍事訓練者,由學院分管教學院長簽署意見并報教務處批準后,可免予參加,但理論部分不能免修。
第十五條 《大學英語》為公共必修課,分四個學期講授。非英語專業所有本科學生都要修讀四個學期《大學英語》課程。每學期均作為一門獨立課程進行考試,考試成績及格者,可取得學分。
第十六條 大學計算機課程為公共必修課。全校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必須修讀《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計算機技術基礎》課程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根據各個專業的特點開設,并體現在專業培養方案中。計算機課程教學包括理論講授和上機實踐兩個部分。學校不組織期末考試,學生修完該課程后直接參加全國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聯合考試,所取得成績作為該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即,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在校期間應取得聯考一級合格證書,方可取得學分;開設《計算機技術基礎》課程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在校期間應取得聯考一級和二級合格證書,方可取得學分。
第十七條 學有余力的學生,由本人申請,經學院同意,報教務處審核后可輔修第二專業課程。修讀完輔修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考核合格的,發給輔修專業證書。
第十八條 學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參加考試的,必須在考前以書面形式向所在學院提出緩考申請(因病申請者須持學校醫院病假證明),經分管教學院長批準后,報教務處備案,可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緩考一般應在該課程重修考試時進行,也可參加下一年級同一門課程學期考試。緩考成績按學期考試成績登記。
(二)凡因急病來不及事先提出申請者,必須在本門課程考試結束后一日內憑急病病假證明補辦申請緩考手續。逾期不辦者,以曠考處理。
第十九條 學生曠課、曠考和考試作弊的處理辦法:
(一)學生無故缺課累計超過該門課程學期總學時數的三分之一的,不得參加該課程考試,該課程成績以零分記。
(二)凡曠考的學生,該門課程考試成績以零分記,并計入該課程總成績的評定。曠考經本人申請,分管教學院長審核,教務處批準,并履行相應手續后,可參加該課程重修。
(三)學生必須嚴格遵守考試紀律,嚴禁考試違紀作弊。學生在課程考試時違紀、作弊,該課程總成績以零分記,并依據《Z師范大學關于學生考試違紀處理的規定》和《Z師范大學學生紀律處分規定(試行)》進行處分。確有悔改表現者,在受到處分(不含開除學籍)退學,至少6個月后,可由本人提出申請,經分管教學院長審核,教務處批準后,獲得重修機會。
第二十條 學生可根據校際間協議跨校修讀課程。在他校修讀的課程成績(學分)經學校審核后予以承認。
第二十一條 學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鑒定,以《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為主要依據,采取個人小結、師生民主評議等形式進行。學生的品德評定一般每學年進行一次。進行個人小結和鑒定時,應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為目的,具體安排和要求由校學生工作部(處)另行制定。
第四章 課程選修與免修
第二十二條 選課的原則與程序
(一)選課原則:學生修讀課程門數和順序應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在導師的指導下以學校印發的培養方案為依據按一定的選課順序自主決定多修、少修、緩修。
(二)選課程序
1.學生選課前必須詳細閱讀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簡介。各學院要委派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指導。選課時要首先保證必修課的教學。有嚴格先修后續關系的課程,要先選先修課,再選后續課,未取得先修課程學分的,一般不得選讀后續課。
2.學生選修課程時,需辦理選修手續。
3.學生在每學期結束前一個月內辦理下學期選修手續。選課一經確定,學生不得任意退選、改選或增選課程;個別確需調整者,在開學后兩周內提出書面申請,經分管教學院長批準后由教學秘書予以調整,其中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須報教務處批準。
4.未辦理選修手續,或選修后未參加考核者,不能取得相應課程學分。
第二十三條 學生修讀的課程成績評定經補考后仍不及格,可以申請重修。必修課、指定選修課考試經補考后仍不及格的,必須重修;任意選修課考試經補考后不及格的,可以重修,也可以改修其他課程。重修費用按學分收取。
(一)學生必須按學校規定辦理相應手續,未經辦理修習手續而擅自聽課者,不予課程考核。
(二)學生因重修而發生碰課,允許對重修課程進行間斷性聽課。學生申請間斷性聽課,在開學后一周內提出,經分管教學院長批準,報教務處備案,并由學院教學秘書通知任課教師。學生間斷性聽課,每門課程的聽課時數至少應達到該課程教學時數的三分之一,并參加全部實驗(見習)課,完成全部作業,參加全部考試。每位學生申請間斷性聽課,一學期以兩門課程為限。實驗課及實踐性課程不得間斷性聽課。
(三)重修的課程,考試成績重新評定,按最高成績計算,績點也相應進行重新評定。
(四)重修或改修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在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內向所在學院辦理相關手續。
第二十四條 學校允許成績優良且自學能力強的學生申請并經批準后免聽、免修有關課程。
(一)免修 對通過自學已基本掌握下學期將要開設的某門課程內容的學生,可在學期末提出免修申請,經所在學院同意后參加學院安排的免修考試。每門課程只能申請一次免修考試。免修考試成績在75分以上者準予免修。
(二)免聽上一學期平均學分績點在3.0及以上的學生可在開學第一周內書面提出免聽某門課程的申請,經所在學院批準后可不跟班聽課,但應按時完成作業,并參加期中測驗及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方可取得參加該門課程期末考核資格。學生一學期申請免聽的課程數一般不得超過二門。
(三)政治理論課、德育、體育、軍事理論、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學生均不得免聽與免修。
第五章 轉專業與轉學
第二十五條 學校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情況的發展變化,經學生同意,必要時可以適當調整部分學生所學專業。
第二十六條 學生一般應當在所錄取的專業完成學業,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申請轉專業或者轉學:
(一)確有專長,轉專業更能發揮其專長者;
(二)入學后發現某種疾病或生理缺陷,經學校醫院或校醫院指定的二級甲等以上醫院證明不能在原專業學習,但尚能在其它專業學習者;
(三)經學校認可確有某種特殊困難,不轉專業或不轉學將無法繼續學習者。
第二十七條 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則上不得申請轉專業或者轉學:
(一)入學未滿一學期者;
(二)由招生時所在地的下一批次錄取院校申請轉入上一批次院校者或由低學歷層次轉為高學歷層次者;
(三)定向生及委培生未經委托單位同意者;
(四)在原專業學習并已取得90(二年制或三年制為45)以上學分者;
(五)已有一次轉專業或轉學的經歷者;
(六)應作退學處理者;
(七)其它無正當理由者。
第二十八條 學生申請轉專業、轉學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學生要求轉專業,由本人提出書面申請。屬本學院內轉專業,由所在學院研究確定,報教務處審核,經學校批準后方可辦理轉專業手續;院際間轉專業的,須經所在學院推薦和擬轉入學院同意,報教務處審核,經學校批準后方可辦理轉專業手續。
(二)學生要求轉學到其它院校者,由本人提出書面申請,經所在學院及學校同意推薦、擬轉入的院校同意接收,上報Z省教育廳審批(跨省轉學的,需得到兩省教育主管部門批準)。
(三)經批準由外校轉入我校學習的學生,一般只能轉入相近專業和年級。
(四)學生轉專業、轉學的手續,應在每學期期末前(一般在每年的6月底和12月底)辦理完畢。
(五)學生獲準轉專業后(含經批準由外校轉學至我校),執行轉入專業相應年級的專業培養計劃。原已獲得的學分符合轉入專業培養計劃規定要求的,經轉入學院和教務處確認后,予以認可;缺修的學分應予補修;不符合轉入專業的專業培養計劃要求的,可酌情轉為任意選修課學分。
第六章 休學、復學、保留學籍
第二十九條 學生在修業年限內因個人原因申請休學或者學校認為應當休學的,經學校批準,可以休學。學生休學中斷學習時間以一學年或者一學期為期,累計中斷次數不得超過兩次(二年學制的不超過一次)。各類學制學生的修業年限均含休學時間。
第三十條 學生學習期間應征參加中華人民解放軍(含中華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可保留學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三十一條 學生休學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學生要求休學,應由本人書面申請(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等),所在學院提出意見,報學生工作處、教務處審批。獲批準后,休學學生應當于批準之日起兩周之內到學校有關部門辦理相關離校手續,并按時離校。逾期不辦理手續者,按擅自離校處理。
(二)學生休學期間,學校保留其學籍。
(三)學生休學期間,不享受在校學習學生的待遇。
(四)學生休學期間發生的事故,學校不承擔任何責任。
(五)學生休學期間的醫療費用,按學校醫療保健中心的有關規定辦理(有參加醫療保險者,按醫療保險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二條 學生休學期滿,應向學校提出復學申請,經學校復查合格,方可復學。學生復學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休學期滿的學生,應于學期開學前向所在學院提交復學書面申請,并附所在街道、居委會或轄區派出所關于休學期間表現的證明(因病休學者還須持學校醫院或校醫院指定的二級甲等以上醫院病情診斷證明),經所在學院同意,報教務處批準,方可復學。
(二)學生在休學期滿后兩周內不辦理復學申請手續或者申請復學經復查不合格者,按自動退學處理。
第三十三條 學生在保留入學資格、休學期間,如果報考其它院校,應先辦理取消入學資格或退學手續。
第七章 學業預警與退學
第三十四條 學校實行學生學業預警制度。
(一)學生已選讀的必修課與限定選修課的不及格課程的學分數累計達到20學分,或者一學期所修讀的必修課與限定選修課考核不及格課程的學分數超過10學分,給予學業危機警告,由所在學院書面通知學生本人及家長。
(二)學生已選讀的必修課與限定選修課的不及格課程的學分數累計達到30學分,或者一學期所修讀的必修課與限定選修課考核不及格課程的學分數超過15學分,由學校勸其退學,并書面通知學生本人及家長。不愿意接受退學勸告的學生,應向所在學院提交繼續學習的書面申請,所在學院簽署意見后,報教務處審批。
第三十五條 學生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予退學:
(一)學生成績未達到規定要求或在修業年限內未完成學業者;
(二)經學校指定醫院診斷,患有疾病或者意外傷殘無法繼續在校學習者;
(三)一學期累計曠課達到60學時或未經請假擅自離校,連續兩周未參加學校規定的教學活動者;
(四)無正當事由,未經請假逾期兩周不到校辦理注冊手續者;
(五)本人申請退學者;
(六)接受學校退學勸告者;
(七)屢次違反學校學籍管理規定者。
按上述規定退學,對退學學生不是一種處分。
第三十六條 按第三十五條作退學處理的學生,由其所在學院提出書面報告,送教務處審核,由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并出具退學決定書。退學決定書由其所在學院指定專人送達本人,并找學生談話,做好過細的思想工作。本人不在學校無法當面送交的,采用郵寄送達,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與此同時,退學決定書將報省教育廳備案。
第三十七條 學生退學的其他問題,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退學或因其他各種原因處理離校的學生,必須在退學通知送達或公告之日起兩周內辦理退學手續離校,檔案、戶口退回家庭戶籍所在地。
(二)對學習滿一學年以上但未完成培養方案規定內容而退學的學生,發給肄業證書。
(三)退學的學生,逾期不辦理離校手續,由學校有關部門注銷其在校各種關系,不發肄業證書。
(四)被取消學籍、退學、開除學籍的學生,不得申請復學。
第三十八條 學生對退學處理有異議的,參照下列程序與辦法辦理。
(一)學生對退學決定有異議的,在接到學校退學決定書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可以向學校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訴。
(二)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對學生提出的申訴進行復查,并在接到書面申訴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作出復查結論并告知申訴人。需要改變原退學決定的,由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提交學校重新研究決定。
(三)學生對復查決定有異議的,在接到學校復查決定書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可以向省教育廳提出書面申訴。
(四)學生在申訴期內未提出申訴的,視為同意退學決定。對超過期限的申訴的,學校不再受理。
第八章 畢業、結業、肄業與學位
第三十九條 學校對畢業班學生進行全面鑒定和審核。鑒定和審核內容包括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其重點應放在對政治覺悟、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學業成績以及學習、勞動態度和健康狀況等方面作出評定。
學生在學校規定年限內,修完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德、智、體達到畢業要求,準予畢業,發給畢業證書。獲得畢業資格的本科學生經審核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Z師范大學學士學位授予工作細則》規定者,授予學士學位。
第四十條 學生可提前畢業或推遲畢業。學生在校最長年限(含休學)為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制年限延長兩年內。
第四十一條 學生未達到國家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者和全校性公共選修課未修滿10學分者,不予畢業,作結業處理,發給結業證書。
第四十二條 學生在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制年限內,修完培養方案規定內容,未達到畢業要求,準予結業,由學校發給結業證書。結業生離校后,在規定最長修業年限內經本人申請,所在學院同意,教務處批準,每門課程可重修一次,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可補作一次,達到畢業要求者頒發畢業證書,畢業時間按發證日期填寫;仍未達到畢業要求者,作永久結業處理。
第四十三條 無學m.dewk.cn籍的學生不得發給任何形式的畢業證書。
第四十四條 學生未能修滿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但在校學習一學年以上,可發給肄業證書;對學業不滿一學年者只發給單科成績證明。
第四十五條 學校按國家教育部相關規定嚴格按照招生時確定的辦學類型和學習形式,填寫、頒發學歷證書、學位證書。
第四十六條 學校按國家教育部相關規定執行高等教育學歷證書電子注冊管理制度,每年將頒發的畢(結)業證書信息報省教育廳備案,并由省教育廳報國家教育部注冊。
第四十七條 對違反國家招生規定入學者,學校不發給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已發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學校按國家教育部相關規定予以追回并報教育行政部門宣布證書無效。
第四十八條 學校鼓勵學生在學期間攻讀雙學位、輔修第二專業,具體辦法見《Z師范大學雙專業、雙學位管理試行辦法》。
第四十九條 畢業證書(含輔修)、學位證書(含雙學位)及結業證書的發放,每學年進行一次。畢業、結業、肄業證書和學位證書遺失或損壞不能補發,經學生本人申請,學校可出具相應的證明書,證明書與原證書具有同等效力。
第九章 附則
第五十條 本細則經20**年第14次校長辦公會議研究通過,從頒發之日起實行。原規定同時廢止,其他有關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第五十一條 本細則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篇3:第二小學分餐教師職責
第二小學分餐教師職責
1、準時到位,有事請假,不能無故缺席。每天保證每個級部每天有2位分餐教師到位負責。
2、及時了解各班就餐人數和當天的就餐狀況。
3、按學生的年齡特點,公平公正適量分好飯。
4、對學生進行用餐指導,教育學生安全文明就餐,不大聲說話,不隨意走動、嬉鬧。
5、關注學生用餐情況,對不夠吃的學生要知道或幫助他們及時添飯;對經常挑食、剩飯的學生及時進行督促;對食欲不振的學生要了解情況,可提醒學生及時看校醫。
6、對學生進行餐后工作指導,督促學生收拾好自己的餐桌餐具,將剩飯剩菜倒在指定的桶內,不灑不濺,保持餐廳衛生。
7、堅守崗位,要等大部分學生吃完后方可就餐。
8、尊重食堂工作人員,能及時和餐廳工作人員溝通,解決突發事件。
9、帶領值日生同學收拾好本級部的衛生后(衛生標注:桌面、地面無飯屑,擦干凈、工具擺放整齊)方可離開。
10、積極參與食堂管理,中肯地向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