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教師要善于拿起賞識這把“金鑰匙”
今天當我再一次打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請記?。撼晒Φ臍g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在讀到這段話時,我情不自禁地沉思:回憶我接手的這幾屆學生中的一些后進生,跟他們交流時,有些孩子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差生。是的,他們需要的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通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促進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說過,“如果學生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和情況而沒有能力掌握知識,我是從來不打不及格分數的。如果學生感到沒有努力的方向,覺得自己什么也不行,這對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壓抑。心情苦悶和精神抑郁,這種情緒會對學生的全部腦力勞動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腦好像變得麻木起來。只有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才是滋養著思想的大河的生機蓬勃的溪流。郁郁不樂、情緒苦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緒沖動和思維的情緒色彩的皮層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發智慧去從事勞動,而且還會束縛智慧的活動。
我總是盡一切努力使學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學生愿意學習而不會學習,就應當幫助他哪怕前進很小的一步,而這一步將成為他的思維的情緒刺激(認識的歡樂)的源泉。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學生的內心是很脆弱的,有的時候,那些所謂的差生,表面上是滿不在乎,但實際上,他在面對自己的錯誤時,內心是不安的,也會懺悔的,因此作為老師有時不一定要完全做到“一絲不茍”,有時也要照顧到孩子在同學們心中的地位,讓他在面對困難與挫折中找到自我,我想這才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
在之后的教育中,我重新調整了我的教學方法,在對學生的評價中多用賞識教育,讓孩子在成功中找到自我。例如:我班的王同學,每次考試幾乎都是二十幾分,可上次測試他得了三十幾分,我就讓全班學生做一道數學題,算算誰的進步最大。一個學生上次考了93分,這次考了95分,他進步了多少?而我班的王同學上次二十四分這次三十八分,他進步多少分?同學們很快算出結果,我讓他們說說誰進步最大,大家一致認為是王同學,并且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此時的王同學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彼此都渴望得到對方的賞識。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話語,一次成功的鼓勵,都會使人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學生的進步、成長需要的不也是這種動力嗎?因此,教師要善于拿起賞識這把“金鑰匙”,通過表揚、激勵等手段,肯定孩子的優點、長處,鼓勵學生不斷追求成功。
而我們很多時候習慣給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戴上“壞”帽子,隨意的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其結果往往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和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細細想想,其實孩子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師的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孩子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其實孩子們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如果我們討厭孩子,那么我們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
讀這本書,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斷沖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復錘煉,從而讓我的教育教學走向成熟。
篇2:《給教師建議》讀后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書上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這本書還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書名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于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里選擇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系,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于字里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并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政治思想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講到建立教育科研機制,創造研究學問的氛圍和環境,鼓勵高學歷、高學位、高學術水平的教師脫穎而出時,舉的是哈爾濱第三中學的實際例子,并詳細地介紹了其現存的狀態、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體地介紹了該校給作為學科帶頭人的教師的津貼數額。再如,在介紹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時,作者舉的是湖北黃岡中學、山西通寶育杰學校這樣分屬國有、民營的兩個中學實例。對山西省幾年來有關德育工作的若干數據的評介,則使人從整體上增進了對當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讓你從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夠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現實性。
這樣的一種務實態度鮮明地體現在該書對德育工作的理解、論述中。一般人的印象中,德育工作屬于"軟任務",多有空洞之嫌。但該書卻鮮明地提出來,要把"軟"任務落實到實處,這樣,它才能扎扎實實地硬起來。為此,該書評介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極強的規則、做法,使德育工作內容上層次化,方法上科學化,考核上常規化,把德育工作從不著邊際、無法操作、無法落實檢查的"假、軟、大、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覺得,我們的許多研究論著,往往宏觀的原理性的論述多,結合現實的可行性則基本缺席,這也是許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論著的一個原因。
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