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心得體會(1篇)
作為基層質監部門的一員,如何嚴格履行職責,把好食品安全監管關,成為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目前面臨的頭等難事、頭等急事、頭等要事。為此,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與大家交流如何做好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嚴格依法履職。監管人員要充分依靠地方政府,各級各部門要依法擔負起各自的職責,將工作做到實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食品安全監管既不交叉,又不脫節。
逐步完善監管長效機制。首先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基層監管部門要把全面建立索證索票和臺賬制度作為重點,建立工業品和食品兩個全過程監管鏈條,建立質量追溯和責任追究體系,實現從源頭抓質量。要引導和監督食品生產經營者建立質量承諾和協議準入制度。對于流通環節中有缺陷、不合格的產品,要實行貨源回溯及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確保產品質量。食品經營者必須要有具體的承諾,保證承擔食品質量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其次,要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推廣標準化生產模式,從產品的產前環境質量檢測、產中生產技術操作達標到產品出廠檢驗,全過程實行標準化和規范化生產與管理,從源頭上提供質量保證。
健全完善檢測體系。要實現全過程、高標準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基層監管部門應該大力借鑒先進國家、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檢測體系,配齊配強檢驗人員,購置添加先進的檢測設備,運用高科技檢測手段,嚴把產品質量關。
建立健全監督網絡。監管部門應該著力建設兩個監管網絡。一是加速建設科技監管網絡。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和電子手段,把食品、藥品、農產品、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消費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納入監管網絡。二是逐步建立健全社會監管網絡。不僅要充分調動基層單位和干部的監管積極性,還要充分發揮鄉鎮、社區居(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產品質量監管網絡。
大力開展專項整治工作。一是結合整治目標,進一步摸清底數。二是突出重點,抓主要對象。三是強化商品安全標識和包裝管理。四是專項整治活動中要突出各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加強聯動機制建設。
篇2: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心得體會(1篇)
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心得體會(1篇)
作為基層質監部門的一員,如何嚴格履行職責,把好食品安全監管關,成為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目前面臨的頭等難事、頭等急事、頭等要事。為此,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與大家交流如何做好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嚴格依法履職。監管人員要充分依靠地方政府,各級各部門要依法擔負起各自的職責,將工作做到實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食品安全監管既不交叉,又不脫節。
逐步完善監管長效機制。首先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基層監管部門要把全面建立索證索票和臺賬制度作為重點,建立工業品和食品兩個全過程監管鏈條,建立質量追溯和責任追究體系,實現從源頭抓質量。要引導和監督食品生產經營者建立質量承諾和協議準入制度。對于流通環節中有缺陷、不合格的產品,要實行貨源回溯及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確保產品質量。食品經營者必須要有具體的承諾,保證承擔食品質量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其次,要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推廣標準化生產模式,從產品的產前環境質量檢測、產中生產技術操作達標到產品出廠檢驗,全過程實行標準化和規范化生產與管理,從源頭上提供質量保證。
健全完善檢測體系。要實現全過程、高標準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基層監管部門應該大力借鑒先進國家、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檢測體系,配齊配強檢驗人員,購置添加先進的檢測設備,運用高科技檢測手段,嚴把產品質量關。
建立健全監督網絡。監管部門應該著力建設兩個監管網絡。一是加速建設科技監管網絡。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和電子手段,把食品、藥品、農產品、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消費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納入監管網絡。二是逐步建立健全社會監管網絡。不僅要充分調動基層單位和干部的監管積極性,還要充分發揮鄉鎮、社區居(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產品質量監管網絡。
大力開展專項整治工作。一是結合整治目標,進一步摸清底數。二是突出重點,抓主要對象。三是強化商品安全標識和包裝管理。四是專項整治活動中要突出各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加強聯動機制建設。
篇3:湖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簡本)
湖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簡本)
1總則
1.1工作目的
建立健全我省應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和指導應急處理工作,有效預防、積極應對、及時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組織應急處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和文件,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預案。
1.3事故分級
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質、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圍,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為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級)、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級)、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級)四級。
1.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湖北省轄區內,在初級農產品生產、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飲業、食堂等消費各環節中發生食源性疾患,造成社會公眾病亡或者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5工作原則
按照國家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機制,貫徹以人為本、依法規范、政府領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協調配合、信息公開、群防群控、依靠科學、果斷組織的工作原則。
2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
2.1應急指揮機構
2.1.1Ⅱ級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省政府根據事故處理的需要成立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省應急指揮部),負責領導、組織、協調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省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省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根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質和應急處理工作的需要確定。
2.1.2地方各級應急指揮機構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事故級別相應成立由各有關部門組成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在上級應急指揮部的指導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本地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的具體工作。
2.2日常管理機構
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全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日常監管工作。
地方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履行本行政區域內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日常管理的職責。
2.3咨詢專家庫
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組織建立和管理當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咨詢專家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從咨詢專家庫中確定相關專家組成專家咨詢組,對應急處理工作進行技術指導,提出咨詢和建議。
3事故預防與報告
3.1事故監測
衛生、工商、質監、農業、商務、教育、環保、糧食、林業、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對重點品種、重點環節、重點場所、重點地區,尤其是對高風險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的日常監管。建立暢通的信息監測和通報網絡系統,形成統一、科學的食品安全信息評估和預警指標管理系統,及時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勢,對食品安全問題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治、早解決。
3.2事故預警
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及時分析其對公眾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發展趨勢在本區域內作出預警。
3.3通報制度
3.3.1通報范圍
⑴對公眾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損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⑵涉及較多人數群體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現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3.2通報方式
⑴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應在2小時內向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
⑵根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危險源監控信息,對可能引發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險情,要及時通報有關市(州)人民政府和部門,加強監測和預警工作。
3.4舉報制度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舉報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隱患,以及相關責任部門、單位、人員不履行或不按規定履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監管職責的行為。
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后,應及時組織或通報有關部門,對舉報事項進行調查處理。
3.5應急準備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到可能導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后,應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并按預案做好應急準備和預防工作。
3.6報告制度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系統。
3.6.1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發現)單位報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發現)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當地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或有關部門報告,也可以直接向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告。
3.6.2報告范圍
(1)對公眾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群體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現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6.3下級向上級報告
縣(市、區)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有關部門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按事故級別向市(州)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有關部門報告。市(州)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有關部門在接到Ⅲ級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當在2小時內分別報省人民政府、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有關部門。省人民政府、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有關部門在接到Ⅱ級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當在2小時內分別向國務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有關部門報告。
3.6.4報告責任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不得阻礙他人報告。
3.6.5報告時限要求
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應在知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1小時內做出初次報告;根據事故處理的進程或者上級要求隨時做出動態報告;在事故處理結束后10日內作出終結報告。
3.6.6報告內容
(1)初次報告
報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危害程度、傷亡人數、事故報告單位及報告時間、聯系人員及聯系方式、事故發生原因的初步判斷、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等。
(2)動態報告
既要報告新發生的情況,也要對初次報告的情況進行補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發展與變化、處置進程、事故原因等。
(3)終結報告
包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鑒定結論、對事故處理工作進行總結,分析事故原因和影響因素,提出今后對類似事故的防范和處置建議。
4應急響應
4.1分級響應
4.1.1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應急響應(Ⅰ級)
Ⅰ級應急響應報請國家應急指揮部或辦公室組織實施。當組織實施Ⅰ級應急響應行為時,事發地人民政府應按照國家應急響應指揮部的部署以及相應的預案全力以赴地組織救援。省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向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報告基本情況、事態發展和應急進展等情況。
⑴啟動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并成立省應急指揮部,省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開始工作,組織應急處理。
⑵開通與事故發生地的應急指揮部的通信聯系,隨時掌握事故發展動態,指導當地應急處理工作。
⑶保持與國家應急指揮部的聯系,接受其統一指揮,及時報告有關應急處理情況。
⑷成立相關應急處理工作小組,趕赴現場參加、指導現場應急處理工作。
4.1.2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應急響應(Ⅱ級)
Ⅱ級應急響應行動的組織實施由省人民政府決定。
⑴省人民政府應急響應
省人民政府根據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建議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的需要,決定啟動《湖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成立省應急指揮部,確定參與應急響應的成員單位。
⑵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響應
在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本預案規定的程序,啟動省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工作,提出應急處理工作措施;及時向有關部門、毗鄰或可能涉及的省(區、市)相關部門通報情況;指導、部署市(州)應急指揮部開展應急處理工作。
⑶省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應急響應
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通報后,依據其職責加強對事發地相關部門的督導,保持與省應急指揮部的聯系,根據省應急指揮部的決定積極開展工作。
⑷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急響應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省人民政府或省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按照要求認真履行職責,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落實有關工作。
4.1.3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應急響應(Ⅲ級)
Ⅲ級應急響應行動的組織實施由市(州)人民政府決定。
⑴市(州)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統一領導和指揮,啟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⑵市(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啟動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工作,組織實施各項應急處理工作;指導、部署縣(市、區)應急指揮部開展應急處理工作。
⑶市(州)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當按規定之職責,服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和安排,履行各自職責,及時組織實施相關應急處理措施,并隨時將應急處理情況報告給市(州)應急指揮部。市(州)應急指揮部應當將有關事故以及處理情況及時報送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市(州)人民政府。
⑷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市(州)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急處理工作的指導、監督,并協助解決應急處理工作中的困難。
4.1.4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應急響應(Ⅳ級)
Ⅳ級應急響應行動的組織實施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決定。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有關部門開展應急處理工作。縣(市、區)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組織調查、確認和評估,及時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縣(市、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或食品安全監管相關部門按規定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并提出是否啟動應急預案的建議,有關事故情況應當立即向上一級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食品安全監管相關部門報告。
市(州)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部門應當對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給予指導、監督和支持。
4.1.5響應的升級與降級
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隨時間發展進一步加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危害特別嚴重,并有蔓延擴大的趨勢,情況復雜難以控制時,應當及時提升響應級別,依法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對事故主要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會進一步擴散的,相應降低響應級別。
4.2緊急處置
現場處置主要依靠行政區域內的應急處置能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發生事故的單位和當地人民政府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采取措施。
事態出現急劇惡化的情況時,現場應急處理指揮部在充分考慮專家和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及時制定緊急處置方案,依法采取緊急處置措施。
4.3響應終結
按分級響應權限,由同級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應急指揮部批準宣布應急響應結束,應急小組撤離現場,預案工作程序隨之終止。應急指揮部及辦公室隨之撤銷。
5后期處理
5.1善后處置
事故發生地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處置工作,包括人員安置、補償,征用物資補償,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等事項。盡快消除事故影響,妥善安置和慰問受害和受影響人員,盡快恢復正常秩序,保證社會穩定。
5.2責任追究
按分級響應權限,分別由事故發生環節的具體監管職能部門依法對造成事故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給予懲處;對處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有瞞報、漏報、遲報行為及有失職、瀆職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
5.3總結報告
接到終結報告后,事發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認真總結分析應急處理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應急處理工作的建議,10日內完成應急處理總結報告并及時上報級。
6應急保障
6.1醫療保障
建立醫療救治、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的資源動態數據庫,明確醫療救治機構、衛生監督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急醫療急救隊的分布、救治能力以及專業特長等基本情況,并根據應急處理工作需要,制定醫療衛生設備、物資調度方案。
6.2人員保障
組建專業應急隊伍,并根據應急處理工作需要,提高裝備水平,增強隊伍實戰能力。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負責組織食品安全監察專員和相關部門及專家參加事故處理。
6.3技術保障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技術鑒定必須由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承擔,必要時由應急指揮部統一安排。
6.4物資和資金保障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保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所需設施、設備和物資,保障應急物資儲備,所需經費列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
7宣教培訓和演習演練
7.1食品安全知識宣教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廣大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和防御風險的意識。
7.2演習演練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組織開展突發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應急演習演練,以檢驗和強化應急準備、協調和應急響應能力,并對演習演練結果進行總結和評估,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
8附則
8.1解釋機構
本預案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負責解釋。
8.2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