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教育局完善民族教育總結范本
教育局完善民族教育小結范本
我局對全市民族教育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況
我市民族教育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上級教育部門和民族事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各項工作開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主要表現在族學校和族幼兒園的發展上。
市族學校,建于1979年,經過29年的發展,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現已成為一所教學環境幽雅,教學設備齊全,教學管理科學嚴謹的**年一貫制民族學校。現有教職工
116人(專任教師95人),代課教師60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在校生1444名。該校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學校管理體制建設,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自治區義務教育示范學校、自治區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學校、自治區“三語”教學實驗基地,自治區綠色環保學校、盟級文明單位、盟級學校管理暨校園文化建設“示范學校”。學生中考、高考成績都排在全盟蒙語授課學校的前列。
市族幼兒園,建于1998年,經過8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現有教職工28名(專任教師20名),臨時代課教師7名,學歷合格率為100%,在園幼兒258名。該園是自治區一類甲級幼兒園,全盟校園管理暨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幼兒園,盟級文明標兵單位。
二、民族教育工作開展情況
(一)組織領導和工作機構。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內自治區民族教育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和錫盟行署《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發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市民族教育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成立了由副市長任組長,教育局局長任副組長,教育局各科室負責人為組員的民族教育發展工程領導小組。目前,市教育局未設民族教育工作機構,暫由教育科負責開展民族教育工作。
(二)全面落實方針政策。
我局始終將民族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按照國家、自治區、盟級文件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關民族發展和民族團結的高度和位置來思考,及時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并認真解決。
(三)認真落實民族教育專項經費。
我市財政每年撥付20萬元作為民族教育專項經費。今年
月份已撥付10萬元民族助學金。
月份我局向自治區申請民族教育專項資金100萬元。
(四)加大民族學生扶困助學力度。
1.落實民族學前教育階段補助資金。根據《盟語授課學前教育補助暫行辦法》要求,我局按照年初教育統計報表人數為準,受助人數為258人,春季補助資金萬元,其中%由錫盟財政支付,即萬元,每人每月補助28元,資金已全面到位。同時,我局加大對語授課學前教育補助范圍,對牧民子女免去全部保教費和管理費,對城市語授課幼兒補助每人每月元,二連財政預算補助資金達萬元,資金將于近期到位。
2.義務教育階段住宿生生活補助資金。我市財政每年安排民族助學金10萬元,補助住宿生生活費。春季自治區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費補助還未到位。
3.高中教育階段學生助學金。秋季,我市就讀的牧區戶籍家庭經濟困難高中階段學生共有277人(其中我市牧區戶籍高中階段46人,一類3人,二類9人,三類
34人),補助資金萬元,全部到位;享受城鎮低保家庭高中階段民族學生助學金的10人,秋季共發放了0.72萬元;享受國家、地方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助學金的172人,其中74人享受國家助學金,21人享受地方助學金。秋季共發放助學金8.975萬元;春季補助資金還沒有到位。
4.高等教育階段資助情況。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內自治區生源地財政貼息助學貸款管理辦法》和《市生源地助學貸款實施辦法》要求,我市已經享受過助學貸款大學生累計9人(已還清貸款的2人),現有享受生源地助學貸款大學生7人,發放金額為萬元。二連市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大學生生源地貸款指定經辦單位;我市牧區戶籍正式考錄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由市政府予以資助。資助標準為:考上本科每人每年資助元,專科每人每年資助元,每年發放一次,發放到學生完成學業。共資助24名大學生,發放補助資金萬元。
篇2: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2019)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已由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20**年9月7日通過
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
20**年9月7 日
第一條 為了保障和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民族教育,是指對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公民所實施的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各級各類教育。
第三條 民族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發展民族教育必須貫徹有關法律、法規,堅持國家教育方針同民族政策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 發展民族教育必須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不得妨礙民族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要堅持優先發展、重點扶持的原則,采取特殊措施,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教育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設置民族教育工作機構或者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民族教育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部門應當加強對民族教育的督導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財政、人事等行政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協同教育行政部門做好民族教育工作。
第七條 回族聚居地區的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加強學校管理,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質量和水平。
第八條 回族聚居的市、縣、市轄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積極的創造條件,逐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發展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第九條 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依法保證其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接受義務教育。
篇3: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方案
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方案
一、活動主題:
銘記歷史,傳承文明,弘揚民族精神。
二、活動口號:
銘記歷史,勤奮學習,強我中華。
三、活動理念:
根據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少工委聯和教育部的統一部署,為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我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和引導少先隊員了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容,感受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體驗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勵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發奮學習的遠大理想,努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活動目的:
1、把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作為本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重點扎實抓好。
2、通過豐富多彩的體驗教育活動,引導全體青少年了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容,感受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體驗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逐步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小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3、與實際相結合,以具體實在的體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愛家鄉、興泰州、強中華的愛國情懷,立志做弘揚民族精神的小小實踐者。
五、活動內容與步驟:
第一周
1、抓好“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的宣傳啟動工作,出一期主題板報。
2、讓隊員從自身做起,以良好的行為展示自己,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里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3、以“規范在行為、規范在語言、規范在習慣”三方面為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使隊員們由“他律”到“自律”,自覺地把友善、微笑待人、遵守行為規范等道德目標付諸實踐。
活動形式:以中、小隊為活動單位,通過活動體驗等形式,從小立志做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第二周
1、開展愛國“四個一”活動
(1)開展一次主題國旗下講話。
(2)唱好一首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3)觀看一部愛國影片(或閱讀一篇愛國文章),寫一篇觀(讀)后感。
(4)奉獻一份愛心:向全校學生宣傳中華傳統美德。9月14日開展“愛心超市”——幫扶身邊的困難小伙伴活動。
2、慶祝教師節活動“四個一”活動,弘揚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1)給曾經的老師寄一封慰問信或賀卡。
(2)向現在的老師說一句祝福的話語。
(3)召開一次“師愛如水,感恩相伴”主題班會。
(4)人人爭當一日小老師,做到身正為范。
活動形式:通過宣傳、學習、討論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內容,感受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三周
1、在隊員生活中開展閱讀圖書、參觀展覽、查詢資料、了解名人等活動,尋找素材收集資料,從中挖掘感受體現民族精神的傳統美德和時代風尚。
2、“各班開展弘揚民族精神,展現紅領巾風采”、“勿忘國恥,愛我中華”、“我們的節日·中秋節”等主題活動。
3、積極開展第十五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9月14日至20日)
活動形式:通過查找m.dewk.cn資料等了解我們身邊的名人,學習他們的事跡,感受他們身上的民族精神。通過征文、繪畫、唱革命歌曲等體驗民族精神。
第四周
1、喜看家鄉新變化,我們中國了不起。開展“我心目中的醫藥城”的活動,使學生了解家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身邊發生的或親身經歷過的平凡小事中,感受其體現著的傳統美德和時代風尚,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在探索和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視野投向更廣闊的時空,開展“設計自己的未來”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暢想民族未來,共話美好的小康生活。
3、積極開展公民道德日主題教育活動。(9月20日)
活動形式:通過活動,暢想未來,從小立志做民族傳人,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好全面準備。
六、活動要求
1、各班要充分認識在隊員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結合“三個了不起”,即“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精心設計、認真組織、積極落實,做到班班有特色,有活動方案;隊隊有特色,有活動成果。
2、開展活動要立足學生實際,符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要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組織引導隊員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獲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