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熱帶氣旋、干旱、寒潮等氣象災害
A組
20**年第6號臺風“紅霞”5月11日15時位于臺灣東南方向的西北太平洋面上,距深圳市約877公里,其中心附近最大風速40米/秒。據此回答1~2題。
1.下列是“紅霞”過境時氣壓的變化曲線,四地中更接近臺風中心的是()
2.為了學習先進經驗,我國應該與下列哪些國家加強臺風(颶風)預報和監測方面的交流()
①美國
②日本
③印度尼西亞
④英國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來自北冰洋地區和西伯利亞北部。從形成過程看,寒潮是冷性高壓勢力增強—減弱—再增強的過程。據此回答3~5題。
3.寒潮暴發最有利的條件是()
A.強大的氣壓梯度B.有利的大氣環流形勢
C.單一廣闊的陸地表面D.廣闊的高緯度洋面
4.寒潮若在春秋季暴發,給華北地區造成的天氣有()
①大風降溫天氣
②揚沙、沙塵暴天氣
③暴雨洪澇天氣
④干旱天氣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5.我國很少受寒潮影響的地區有()
①青藏高原
②滇南各地
③海南島
④塔里木盆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下列關于洪澇災害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洪”主要是指洪水泛濫
B.“澇”主要是指積水內澇
C.洪和澇往往同時出現
D.洪澇災害的發生主要是不合理人類活動的結果
7.某災害性天氣系統從珠江口附近過境(如圖甲所示),A、B、C三地觀測過境時的氣壓與平均風速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示意圖分別如圖乙、圖丙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問題。
(1)此天氣系統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這一天氣系統中心是從A、B、C三地中__________地過境的。
(3)B地在12時風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當天12時,A地的風向為________________風,C地的風向為______________風。
(5)試分析該天氣系統給我國工農業生產帶來的利與弊。
B組
20**年7月中旬,中國東南沿海迎來了臺風“燦都”。下圖是“‘燦都’進入汕尾某地時的風速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8~9題。
8.20**年7月20日18時,臺風中心位于海口的偏東方,則此時海口的風向最可能是()
A.西北B.東北
C.西南D.東南
9.臺風中心最接近汕尾的時間為()
A.8時B.10時
C.13時D.16時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年1月8日報道,在過去7天里,澳大利亞遭遇史上最強熱浪的襲擊。1月7日,澳大利亞全國平均氣溫達到40.33℃,悉尼的溫度高達42℃,超過了1972年創下的高溫紀錄。目前,炎熱天氣導致該國火災頻發,7日,大火造成澳大利亞6萬多公頃的森林被燒毀,所幸并無一人遇難;1月8日,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新南威爾士州共發生了100多起因高溫天氣引發的火災。新南威爾士州還發出警告,稱當地已經進入紅色警戒的“災難”狀態。據此回答10~11題。
10.造成上述罕見高溫天氣的天氣系統可能是()
A.氣旋B.反氣旋
C.暖鋒D.冷鋒
11.澳大利亞旱災的原因是()
A.夏季太陽高度大,蒸發量大
B.地形多低山丘陵
C.位于季風區,降水不穩定
D.北方冷高壓控制時間長
12.寒潮容易發生的地區是()
A.北半球中高緯地區
B.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沿海地區
C.大洋洲的內陸地區
D.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13.下圖為西南地區多年平均氣溫和降水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1)描述氣溫和降水的變化特點。
(2)推斷這種變化可能產生的氣象災害,并簡述其危害。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經過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我國各地不同農作物的播種、收獲等的時間相對固定,否則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20**年4月,東北地區持續低溫,大田春播時間普遍比常年推遲7~10天。
分析4月份持續低溫對東北地區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參考答案
1.1.C
2.A
[根據臺風中心氣壓低的特點,排除圖中A(氣壓差太小)、B(氣壓差太大)、D(中心氣壓高)。加強臺風預報和監測方面的交流應與有臺風(颶風)出現的地區和國家進行,而且要考慮其是技術先進的國家和地區。]
3.B
4.A
5.A
[第3題,A、B選項都有利于冷空氣的活動,但一般寒潮的暴發更與大氣環流形勢的變化有聯系,有利的大氣環流形勢更有利于寒潮的暴發。而C、D選項只是有利于冷空氣的聚集,不一定是暴發寒潮。第4題,寒潮無論冬季還是春秋季暴發都會帶來大風降溫天氣,而春秋季的華北地區,由于空氣干燥,降水很少,又有沙源,往往產生沙塵天氣,不可能產生暴雨現象,干旱是由于降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產生的。第5題,寒潮南下的時候,受到山脈的層層阻擋及地表摩擦力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加上滇南各地方和海南島的緯度位置低,所以這兩處地區很少受到寒潮的影響,而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于寒潮天氣系統的上界,所以也很少受到寒潮的影響,只有塔里木盆地距寒潮的源地較近,易受影響。]
6.D
[洪澇災害的發生是多種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是洪澇災害發生的決定性因素,人為因素對洪澇災害的發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7.(1)熱帶氣旋(臺風)
(2)B
(3)處于臺風中心(臺風眼)
(4)偏北
偏南
(5)利:帶來豐富的降水,減輕伏旱,緩解高溫酷暑;
弊:帶來狂風、暴雨和洪澇災害,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解析
根據題目知,該天氣系統在短時間內氣壓、風速變化較大,過境時中心氣壓極低,應是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B處風速與周圍相比急劇降低,應為臺風眼,不同地點在臺風結構的不同位置,風向有所差異。臺風帶來的強烈天氣現象能危害工農業生產,但帶來的豐沛降水對緩解旱情有一定好處。
8.A
9.C
[第8題,低壓中心在海口偏東方,海口最可能吹西北風。第9題,臺風中心風力比其附近風力小,13時左右是臺風眼經過時。]
10.B
11.A
[干旱是在高溫的情況下形成的,這種情況多在反氣旋控制下形成,并且澳大利亞此時正值南半球的夏季,蒸發量大也是其干旱持續的原因之一。]
12.A
[寒潮是一種大范圍的強冷空氣活動。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地區緊鄰北冰洋,當北冰洋或高緯大陸上積聚起來的強冷空氣南下,便首當其沖,深受其害。]
13.(1)氣溫呈上升趨勢;降水總體上減少。
(2)高溫、干旱。供電緊張,造成部分工業企業停產、減產;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蒸發量增加,可用水源減少;森林火險等級偏高。(答出三點即可)
解析
第(1)題,從圖中很容易得出答案。第(2)題,氣溫升高、降水減少,必然會出現高溫、干旱天氣;危害可從對農業、工業等生產部門的影響和生活用水等角度分析,另外干旱易引發森林火災。
14.東北(農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時間較短。春播推遲7~10天,即農作物生長期縮短了7~10天;錯過適宜的播種期,擾亂了農作物正常的生長節律。所以,農作物的產量會減少,質量會降低。
解析
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不違農時是各地農業生產中必須堅持的原則,否則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東北地區緯度高,無霜期短,只有一年一熟。春季氣溫持續偏低,導致春播推遲,意味著農作物的生長期縮短7~10天,擾亂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周期。在當年霜凍之前可能不能成熟或成熟程度不夠,從而導致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下降。
篇2:年度地理德育工作計劃
20**年度地理德育工作計劃
相互關系學術討論會上明確闡述:"我希望在中國要大膽建立地理科學,我們要率先打出地理科學大旗,原因就是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們要科學地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就必須認真地搞地理科學!"地理科學對社會主義建設來說,是一門迫切需要的科學""在國民教育中地理科學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教育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 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心理素質"的精神。地理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各項意識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學能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家鄉,認識祖國,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界,這就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能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思想境界、行為規范的教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品德,培養全球意識和國際意識。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于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夸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建國以來 ,我國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經濟發展相當迅速,但至今經濟技術水平較低,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課本知識。國情教育中緊扣"人口、資源、環境"這三個重點,突出人地關系,聯系有關國策,使學生熟 悉鄉情,了解國情,激發他們的報國之情。
篇3:外國語中學七八年級地理期末復習計劃
外國語中學七、八年級地理期末復習計劃
一、復習指導思想和達成目標
為了鞏固全體學生本學期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七、八年級12個班同步進行全面復習。
教師圍繞地理學科的課程標準,結合中考考點說明進行緊抓課本,夯實基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查漏補缺。具體方法是,首先,立足章節進行知識歸類。其次,課時訓練形成知識體系。再次,總結提升體現適當拓展。復習過程中盡可能關注每個班級中學生個別差異,進行輔導。力爭做到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
二、重、難點分析和主要復習措施
七年級地理: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和第三章《天氣和氣候》是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第一章《地球和地圖》最難,學生普遍掌握較差。復習時,這部分應作重點講解復習。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復習時再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應該容易些。所以,教師應抓住這個時機全面系統地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給學生一個整體知識的框架,讓學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氣和氣候》的難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復習時可以多以實際生活作為例子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尤其是第二、三節氣溫、降水時空分布的變化。 這兩章內容都應以讀圖理解作為突破,其他章節可以點清重點,讓學生理解記憶。總之,復習要緊扣教材,有效運用插圖,精選練習加以訓練鞏固。
八年級地理:
難點很少,重點很多。大部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還不過關,所以復習的方式應以夯牢重點基礎知識記憶,抓住讀圖理解掌握為主。 重點章節有:第一章第一節《遼闊的疆域》;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第四章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第二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也是計劃一節復習一章。 每復習完一章,做到大部分學生課本基礎知識牢固記憶;插圖讀懂并理解其用途,能正確獲取其所承載的知識信息;復習訓練中的題目都能解決。
三、具體復習進程安排
年級章節主備人復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