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電所土建工程地基處理方案
1 綜合樓及500kv 構架承臺地基處理工程
綜合樓地基處理采用ZH-40-17B 預制鋼筋混凝土方樁,樁長17m,總樁數49 根。
500kv 構架承臺地基處理采用ZH-40-19B 預制鋼筋混凝土方樁,樁長19m,總樁數408 根。
2 施工部署
根據本工程特點,投入一臺DD-3200 型柴油打樁機,施工時隔孔跳打,以減少對周邊環境的擠土影響。根據設計工程量和樁機配備能力,結合現場工程地質條件,按日平均壓樁8 根,確定本工程壓樁施工工期為:
綜合樓壓樁約6 天、500kv 構架承臺壓樁約51 天(均不包括進出場、砼樁駁運及其他不可預見情況)。
3 施工方法
本次施工采用生產廠家(車間內)預制砼方樁,運送到現場堆放,再用履帶吊運樁,DD-3200 型柴油打樁機打樁,專用送樁器送樁的施工方法。
3.1 壓樁工藝流程圖
3.2 工藝流程
1)測量放線定樁位
根據提供的測量準點用經緯儀放出各軸線,并定出樁位,用? 16 鋼筋插于樁中心,周圍撒上白灰以示標志,便壓樁時查找,在每根樁施工均用經緯儀復制;并請監理人員檢查驗收。
2)樁機就位
將樁機移至樁心,四周穩定,并調整至水平。
3)插樁
將樁尖垂直對準樁位中心,緩緩放下插入土中,扣好樁帽后,微微啟動壓樁油缸將樁徐徐壓入土中0.5~1m 左右停止壓樁,用雙向經緯儀調整縱橫兩向垂直度。
4)壓樁
通過定位裝置重新調整垂直度,然后啟動壓樁油缸,將壓力施加到樁上,將樁徐徐壓下,控制好施壓速度結合以往施工經驗,不斷優化操作參數。
5)接樁
當下節樁壓到露出地表0.8m 左右時,應接上節樁,上、下節樁應在同一中心線上,接樁前清潔鋼套周邊表面,上、下節間面間隙用鐵片填實焊牢,焊條采用E43 型,焊縫必須焊透,飽滿,符合規范要求。并經監理公司驗收后方可下壓。接樁采用2 臺電焊機同時對角對稱焊接,時間不得超過40 分鐘,以免樁周土固化,對續壓帶來困難。
6)送樁
當上節樁到接近自然地面時,用專用送樁器將樁送到設計標高,送樁器斷面應平整,器身垂直,最后標高應用水準儀控制。送樁結束后,轉出送樁器,填蓋樁孔。
7)樁位布置及沉樁順序
4 勞動力計劃
工種及勞動力配備如下(兩班制作業)
機 駛 工 2 人 起重工 4 人
電 焊 工 4 人 測量工 2 人
電工機修 2 人 吊裝工 2 人
普 工 2 人
合 計 18 人
5 工程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5.1 管樁進場要有合格證,并遂節嚴格按GB13476-92 要求進行驗收,發現不符合要求者,堅決不準進場。
5.2 堆樁場地要平穩堅實,不得產生過大的或不均勻沉陷。支點墊木的間距應與吊點位置相同,并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各層墊木應上下對齊處于同一垂直線上,最下層的墊木應適當加寬。堆放層數不宜超過四層。不同規格的樁應分別堆放,堆放位置和方法應根據打樁位置,吊運式以及打樁順序等綜合考慮。
5.3 樁位定位采用二次經緯儀校正復核,并經監理公司復核認可,測量精度≤2m。定期復核測量控制點。
5.4 垂直度保證措施
1)樁機有基礎必須穩固,安裝必須周正、水平,導桿垂直,并成一垂線。
2)采用雙向經緯儀校正樁身垂直,如發現垂直超標,應及時調整、重新沉樁。
3)嚴格檢查,樁頂平整度。保證緩沖墊厚薄均勻。
4)壓樁過程應隨時使工程樁軸心受壓,若有偏移及時調整,確保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上下節樁中心線偏差小于10mm。
5.5 樁位偏差保證措施
1)制定科學合理的壓樁流程減少擠土影響,避免壓樁時影響鄰樁。
2)提高就位精度,使樁心偏差≤1cm。
3)提高樁的制作質量,防止樁頭面的歪斜及樁尖偏心和樁體彎曲等不良現象發生。
4)提高施工樁質量,保證上、下節樁同軸。
5.6 樁端標高質量保證措施
根據本工程地基土質狀況和設計要求,預定每根樁的樁長和樁尖標高。要求“雙控”,即管樁的長度和設計承載力都達到要求后才停止壓樁。
5.7 樁頂標高質量保證措施
樁頂最后的標高應采用水準儀控制。隨時測量不同區塊的自然地面標高并標記于樁位編號圖上;送樁器以紅漆明顯不同的送樁深度位置,送樁時嚴格控制,務使樁頂標高在允許偏差-50~+100mm 之內。平面布置或搭建其它設施,應提前上報建設單位和監理部門審批。
篇2:小區道路地基處理施工方案
小區道路地基處理施工方案
一、概述
道路現狀表層為近代圍海造地和人工湖開挖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吹填土:砂質粉土夾淤泥質粉質粘土,土質松散且不均勻。吹填土厚度一般為2.0~4.0m,局部最深約6m,由于吹填土形成時間短,屬欠固結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強度低,在動力作用下易產生沉淀和液化。為確保路基強度和穩定,需對路基進行處理。
根據已實施的C1、C2、B1道路地基處理結果,經分析確定B2、B3道路采用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的地基處理方法,并并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施工參數、程序。
二、地基加固標準
1、加固深度≥6m;
2、地基承載力要求;
0~2m fk≥130kpa;(粉性土)
fk≥100kpa;(粘土、淤泥)
2~4m fk≥110kpa;(粉性土)
fk≥80kpa;(粘土、淤泥)
4~6m fk≥100kpa;(粉性土)
fk≥70kpa;(粘土、淤泥)
3、表層2.0m內地基回彈模量E=25Mpa。
三、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基本技術要求
3.1施工小區劃分
施工區劃分為L(道路地基處理長度)×B(道路地基處理寬度)的矩形小區,其中L以道路的中心線為準。施工小區劃分按5000㎡控制。
3.2前期準備工作
應對施工場地原狀土每1000㎡測一組小螺鉆及靜力觸探。分析現狀的各土層分布特性、含水量及承載力。
3.3排降水
1、排水明溝與集水井
在道路兩側和22m寬中央分隔帶中央設排水明溝。道路兩側在距離紅線外8m起開挖明溝,在22m寬中央分隔帶中央開挖明溝,明溝底寬1m,深1.5m,邊坡1:1.5,明溝之間貫通,明溝交接處設置集水井。排水明溝采用竹籬笆加編織布的支護措施,以防明溝坍塌。
挖方、填方路段場地平整方法如下。
挖方路段:⑴當原地面標高高于路槽40cm以上的,直接開挖至路槽上40cm處;⑵開挖至路槽上40cm時,如表層為淤泥,則開挖至路槽下20cm,再覆蓋70cm現場粉性土。⑶當原地面標高大于路槽標高、低于路槽上40cm時,可直接進行地基處理。
填方路段:⑴如遇溝浜,應按要求清淤后采用現場粉性土回填至原地面標高。⑵如現狀表層土標高低于路槽標高,則直接進行地基處理。⑶如現狀表層土標高低于路槽標高,且表層為淤泥,則需覆蓋70cm現狀粉性土后,進行地基處理。
2、井點降水
井點降水每個小區(5000萬㎡)第一遍降水設備(15kw+7.5kw)布置10臺套,第二遍和第三遍井點降水布置8臺套。
利用射流泵輕型真空井點系統,進行淺層真空降水。每遍強夯前均勻進行真空降水,共計降水三遍。
第一遍降水,井點管管長3m,井點間距2m,臥管間距3m,要求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土或淤泥封死。降水至2.5m以下,連續72小時不斷降水;同時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于等于35%,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第二遍降水在第一遍強夯后,采用一長一短相間的井點布置方式。短井點管管長3m,長井點管管長6m,井點間距3m,臥管間距4m。要求3m深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土和淤泥封死。第一遍強夯后立即插管降水,并將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時排掉,第二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連續降水7天;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于等于32%。當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第三遍降水在第二遍強夯后,采用一長一短相間的井點布置方式。短井點管管長3m,長井點管管長6m,井點間距3m,臥管間距4m。要求3m深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性土和淤泥封死。第二遍強夯后立即插管降水,并將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時排掉。第三遍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連續降水7天。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于等于30%。當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3、外圍封管
外圍封管井點間距2m,管長6m,井管濾頭處灌1米粗砂。外圍封閉管在強夯全部結束后方能拆除。
4、水位觀測管
水位管布置標準為每小區6孔,水位管管深6m,濾頭長1.5m,并要求測管周圍灌粗砂。
5、土中含水量檢測
每遍降水后均應檢測土中含水量,以控制真空降水時間。含水量檢測一般1000㎡測1組。
3.4強夯施工參數
1、夯錘要求用10T。夯錘質量在制作加工時,允許偏差控制在500kg以內,但不得小于10T,夯錘直徑為2.5m。
2、夯點間距、夯擊遍數和能量
第一遍夯點與第二遍夯點均為4m×4m正方形布置。第二遍夯點布置在第一遍夯印空缺位置的中心。第三遍夯點布置在第一、二遍夯印空缺位置。其中第一遍夯點布置時,最邊上夯點中心離道路地基處理邊線距離1.0m。第一遍一擊,單點夯擊能70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準,應減小夯擊能;第二遍兩擊,單點夯擊能135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準,應減小夯擊能;第三遍兩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準,應減小夯擊能。
3、相鄰兩遍夯擊之間間歇時間
相鄰兩遍夯擊之間間歇時間為7天,同時要求超空隙壓力消散85~90%,水位滿足要求。
4、第一遍強夯需要墊路基箱進行作業。
5、控制標準
⑴周圍出現明顯隆起,如一擊時就出現明顯隆起,則要適當降低夯擊能,相鄰夯坑內的隆起量≤5cm
⑵第二擊夯沉量小于第一擊夯沉量
⑶兩擊夯沉量≤50cm
四、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施要步驟
⑴場區平整、推平至路槽上40cm(預留40cm超高);
⑵開挖明溝、集水井,由主體單位負責實施;
⑶夯前第一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2.5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5%;
⑷平整場地,墊路基箱進行第一遍強夯,擊數一擊,單點夯擊能700KNm,第一遍強夯后馬上布井點管進行第二遍降水。
⑸第二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2%
;⑹平整場地,進行第二遍強夯,擊數兩擊,單點夯擊能1350KNm;
⑺第三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0%;
⑻平整場地,進行第三遍強夯,擊數兩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
⑼推平
⑽檢測
由于場地吹填土土性變化較大,局部地方土性較差,施工時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調整施工參數,但調整前必須通知指揮部、設計和監理單位,經同意后方可施工。
篇3:道路地基處理施工方案
道路地基處理施工方案
一、概述
道路現狀表層為近代圍海造地和人工湖開挖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吹填土:砂質粉土夾淤泥質粉質粘土,土質松散且不均勻。吹填土厚度一般為2.0~4.0m,局部最深約6m,由于吹填土形成時間短,屬欠固結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強度低,在動力作用下易產生沉淀和液化。為確保路基強度和穩定,需對路基進行處理。
根據已實施的C1、C2、B1道路地基處理結果,經分析確定B2、B3道路采用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的地基處理方法,并并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施工參數、程序。
二、地基加固標準
1、加固深度≥6m;
2、地基承載力要求;
0~2mfk≥130kpa;(粉性土)
fk≥100kpa;(粘土、淤泥)
2~4mfk≥110kpa;(粉性土)
fk≥80kpa;(粘土、淤泥)
4~6mfk≥100kpa;(粉性土)
fk≥70kpa;(粘土、淤泥)
3、表層2.0m內地基回彈模量E=25Mpa。
三、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基本技術要求
3.1施工小區劃分
施工區劃分為L(道路地基處理長度)×B(道路地基處理寬度)的矩形小區,其中L以道路的中心線為準。施工小區劃分按5000㎡控制。
3.2前期準備工作
應對施工場地原狀土每1000㎡測一組小螺鉆及靜力觸探。分析現狀的各土層分布特性、含水量及承載力。
3.3排降水
1、排水明溝與集水井
在道路兩側和22m寬中央分隔帶中央設排水明溝。道路兩側在距離紅線外8m起開挖明溝,在22m寬中央分隔帶中央開挖明溝,明溝底寬1m,深1.5m,邊坡1:1.5,明溝之間貫通,明溝交接處設置集水井。排水明溝采用竹籬笆加編織布的支護措施,以防明溝坍塌。
挖方、填方路段場地平整方法如下。
挖方路段:⑴當原地面標高高于路槽40cm以上的,直接開挖至路槽上40cm處;⑵開挖至路槽上40cm時,如表層為淤泥,則開挖至路槽下20cm,再覆蓋70cm現場粉性土。⑶當原地面標高大于路槽標高、低于路槽上40cm時,可直接進行地基處理。
填方路段:⑴如遇溝浜,應按要求清淤后采用現場粉性土回填至原地面標高。⑵如現狀表層土標高低于路槽標高,則直接進行地基處理。⑶如現狀表層土標高低于路槽標高,且表層為淤泥,則需覆蓋70cm現狀粉性土后,進行地基處理。
2、井點降水
井點降水每個小區(5000萬㎡)第一遍降水設備(15kw+7.5kw)布置10臺套,第二遍和第三遍井點降水布置8臺套。
利用射流泵輕型真空井點系統,進行淺層真空降水。每遍強夯前均勻進行真空降水,共計降水三遍。
第一遍降水,井點管管長3m,井點間距2m,臥管間距3m,要求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土或淤泥封死。降水至2.5m以下,連續72小時不斷降水;同時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于等于35%,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第二遍降水在第一遍強夯后,采用一長一短相間的井點布置方式。短井點管管長3m,長井點管管長6m,井點間距3m,臥管間距4m。要求3m深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土和淤泥封死。第一遍強夯后立即插管降水,并將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時排掉,第二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連續降水7天;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于等于32%。當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第三遍降水在第二遍強夯后,采用一長一短相間的井點布置方式。短井點管管長3m,長井點管管長6m,井點間距3m,臥管間距4m。要求3m深井點管周圍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內用粘性土和淤泥封死。第二遍強夯后立即插管降水,
并將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時排掉。第三遍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連續降水7天。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小于等于30%。當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時,應延長降水時間。
3、外圍封管
外圍封管井點間距2m,管長6m,井管濾頭處灌1米粗砂。外圍封閉管在強夯全部結束后方能拆除。
4、水位觀測管
水位管布置標準為每小區6孔,水位管管深6m,濾頭長1.5m,并要求測管周圍灌粗砂。
5、土中含水量檢測
每遍降水后均應檢測土中含水量,以控制真空降水時間。含水量檢測一般1000㎡測1組。
3.4強夯施工參數
1、夯錘要求用10T。夯錘質量在制作加工時,允許偏差控制在500kg以內,但不得小于10T,夯錘直徑為2.5m。
2、夯點間距、夯擊遍數和能量
第一遍夯點與第二遍夯點均為4m×4m正方形布置。第二遍夯點布置在第一遍夯印空缺位置的中心。第三遍夯點布置在第一、二遍夯印空缺位置。其中第一遍夯點布置時,最邊上夯點中心離道路地基處理邊線距離1.0m。第一遍一擊,單點夯擊能70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準,應減小夯擊能;第二遍兩擊,單點夯擊能135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準,應減小夯擊能;第三遍兩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如不滿足下述第5條控制標準,應減小夯擊能。
3、相鄰兩遍夯擊之間間歇時間
相鄰兩遍夯擊之間間歇時間為7天,同時要求超空隙壓力消散85~90%,水位滿足要求。
4、第一遍強夯需要墊路基箱進行作業。
5、控制標準
⑴周圍出現明顯隆起,如一擊時就出現明顯隆起,則要適當降低夯擊能,相鄰夯坑內的隆起量≤5cm
⑵第二擊夯沉量小于第一擊夯沉量
⑶兩擊夯沉量≤50cm
四、真空降水聯合低能量強夯施要步驟
⑴場區平整、推平至路槽上40cm(預留40cm超高);
⑵開挖明溝、集水井,由主體單位負責實施;
⑶夯前第一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2.5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5%;
⑷平整場地,墊路基箱進行第一遍強夯,擊數一擊,單點夯擊能700KNm,第一遍強夯后馬上布井點管進行第二遍降水。
⑸第二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2%;
⑹平整場地,進行第二遍強夯,擊數兩擊,單點夯擊能1350KN
m;⑺第三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對粘性土土中含水量應≤30%;
⑻平整場地,進行第三遍強夯,擊數兩擊,單點夯擊能1500KNm;
⑼推平
⑽檢測
由于場地吹填土土性變化較大,局部地方土性較差,施工時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調整施工參數,但調整前必須通知指揮部、設計和監理單位,經同意后方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