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住宅工程定位和測量放線施工方案
1施工測量概述
本工程在業主提供的原始平面控制點、高程控制點的基礎上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網及高程控制網。進場后立即與監理、業主進行測量控制點移交,移交后復核,做出復核記錄。編制實施性測量方案,報監理、業主同意后實施。
2人員組織、儀器配備
由項目部技術負責人領導,由項目工程技術部和勞務隊組成測量組,配備專職測量人員及儀器,建立嚴密的測量管理組織體系,負責施工測量工作,各類測量人員必須持有相應上崗證。
儀器選用見6.施工主要機械設備。
所有儀器設備都應有檢定合格證,并按周期檢定。儀器檢定按照國家(市)各類設備檢定規程規定的周期、檢定方法、檢驗準則在國家授權的計量單位進行檢定。
3施工測量方法
3.1控制網布設
項目測量以業主給定的坐標點和總平面布置圖中建筑物角點標注坐標作為放線依據,根據施工圖設計的主軸線設置控制網。控制網用全站儀投測,控制樁的具體設置地點在施工時根據場地條件再具體定位。
3.2.平面控制測量
施工軸線測量采取內、外雙控軸線的方法。在基礎底板地面上設置內控點,在建筑物外圍設置外控網。
清槽時,坑內打木樁,用全站儀投測將控制軸線投至基坑內木樁上,墊層澆筑后,將主控制軸線用墨斗彈在墊層混凝土上。施工上層梁板結構施工時,在內控點位置留設100×100方形觀測孔,上層梁板結構施工完成后,用激光垂直儀或鉛垂儀將內控點引測至工作面。上部結構軸線投測時,對所有轉點進行復核,經復核閉合后才能進行控制線及軸線的投測。
結構每施工三層,測量小組對控制線必須進行一次校核。復核方式為采用內、外控制線相互比對方式。
3.3.高程測量
基礎施工階段,高程測量直接用水準儀由地面上高程控制點進行引測。在首層施工完后,將高程控制點引至外壁無遮擋的剪力墻上,隨結構上升,測量員用50m鋼卷尺將高程向上傳遞。樓層內用水準儀將標高轉至各相關構件上。
3.4.軸線細部測量
每樓層施工前,測量員將控制線、主要軸線施測完成后,施工員著手依據控制線、軸線對墻柱邊線、控制線進行引測。所有墻柱放出邊線和距邊線200寬的控制線,墻柱邊線作為焊接導墻筋的依據,控制線作為校核模板、驗收模板的依據。
3.5.復核、驗線
各級測量人員完成放線后,首先自檢合格,將各種資料準備齊全,按預先設定內部工作流程申請驗線,項目組織復核、驗線。項目部復檢合格后,向監理公司申請驗線。經監理公司復檢通過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驗線不合格,需立即改正,復檢合格后,重新整理資料,申請驗線。
驗線程序如圖所示:
驗線程序圖
3.6.沉降觀測
(1)沉降點的設置
設置沉降觀測點的數目和具體位置根據規范和設計要求確定,在圖紙會審階段,項目部、監理與設計院進行協商初步確定沉降點設置方案;待基礎施工完成后,根據實際地質情況進一步細化沉降觀測點的設置數量和位置。
為較好地進行沉降觀測,施工現場內埋設的水準基點應有利于直接引測,且數量不少于兩個,每次進行沉降觀測時,事先核查基準水準點是否發生異常變化,正常后才能進行施測。
沉降點的埋設方式為:先將帶錨固腳的鋼板埋入設計觀測點柱身上,并按初步設定高程埋設,待模板拆除后,精確找出高程、焊上帶觀測點的角鋼。設置示意如圖。
沉降觀測點設置示意圖
(2)沉降點的測量
本工程沉降測量由項目測量組負責,沉降觀測采用瑞士NA730高精度水準儀及2mm銦鋼尺進行觀測(該水準儀及銦鋼尺僅供沉降觀測用)。沉降觀測要堅持"定人、定儀器、定測量路線"的"三定"原則。主體結構正常施工階段應保證每施工一層施測一次,主體結構竣工后每月不少于一次,工程竣工交付業主使用前還需與總包、監理共同觀測一次后向業主進行沉降點的移交。
測量員必須將每次觀測結果及時向項目技術負責人進行匯報;若出現明顯沉降量的變化或不均勻沉降時,項目技術負責人還應及時與監理、設計、勘察部門聯系,確定進一步觀測的方案。
(3)誤差預防和發生錯誤的改正
A.誤差預防
(1)為防止測量誤差(系統誤差、偶然誤差和粗差),必須從人員、儀器、操作環境和管理四個方面解決。
(2)必須配備專業人員,熟悉操作規程,熟悉施工圖紙、方案和交底。
(3)使用的儀器應在檢定周期內,使用前后應認真檢查儀器狀態,發現問題及時檢修。
(4)盡量選擇最佳觀測時間施測,在不利環境下施測的結果,應有嚴格的校核措施,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5)管理上,人員和儀器配備合理,測法經濟、高效。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施測數據資料齊全、清晰。
B.發生錯誤的改正
(1)發現錯誤,應立即查明原因,向上級報告。
(2)對由此所施測的一切結果進行檢核。
(3)對發現的錯誤立即糾正,有關人員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4)填寫錯誤追蹤記錄,并制定預防措施。
篇2:框架工程定位和測量放線
框架工程定位和測量放線
第1節施工測量準備
施工測量準備的內容主要有:人員組織及設備儀器配備;與業主和監理工程師辦理交接樁手續;校核規劃設計院定位樁、紅線樁和水準點;編制測量方案;
對測量人員進行技術交底;業主代表/監理工程師和規劃部門驗線等。
1.1 人員組織及儀器配備
根據本工程的規模及施工流水段和進度安排,需配備兩名測量專業工程師和四名測量工負責本工程的施工測量工作。測量工均需持證上崗,操作熟練。
本工程所使用的計量和工具須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計量檢測單位校核檢定,并確保使用時在有效檢測周期內。本工程擬使用以下測量儀器及工具:
序號名稱儀器性能數量用途
1全站儀NTS-350 ±(3mm+2ppm)2"1臺建筑物定位測量,校核測量控制點
2電子經緯儀南方測繪ED-2(2``)2 臺水平軸線測設
3電子水準儀DiNi 系列,1 公里往返測中誤差0.3mm1臺原始高程點引測,校核原水準點
4水準儀DS32 臺標高測量與傳遞
5激光鉛垂儀DEJ-3(1/40000)1 臺豎向軸線傳遞
6鋼卷尺50m2 把軸線量測
7鋼卷尺5m20 把細部尺寸量測
8塔尺5m2 把高程量測
9水平尺60cm4 把輔助標記
10墨斗3 個彈線
11有機玻璃板200×20**0 塊軸線投測
12對講機摩托羅拉4 臺通信聯絡
1.2 辦理交接樁
進場后,由建設單位(或監理)組織進行樁點的交接。將測繪院的釘樁放線成果資料,與現場測設的建筑物角點、標高基準點逐一核對,確認現場樁位齊全和準確后,各方簽認交接資料。
第2節場區平面控制網的測設
2.1 場區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
平面控制應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根據設計總平面圖、施工平面布置圖及現場情況布設平面控制網。
在能通視、安全、易保護的地方設置平面控制網樁位,用砼將控制樁澆筑固定,并且用鋼筋籠對樁點進行,刷紅白相間的油漆作好明顯標志,定期檢查復核,防止破壞。
2.2 場區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在復核完畢測繪部門提供的原始定位樁后,采用全站儀用極坐標或直角坐標定位放樣的方法測設出建筑物主軸線的交點,經角度、距離校測符合點位限差要求后,將其引測至基坑邊易架設儀器且易保護的地方,加以保護。縱橫軸線不得少于兩條,作為場區首級控制。軸線控制網的精度等級根據《工程測量規范》要求,控制網的技術指標須符合下表規定:
場區首級軸線控制網的允許誤差
等級測角中誤差邊長相對中誤差
一級±51/30000
2.3 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網
首級控制網布設完成后,應根據基礎平面圖上有關墻體、柱子的具體位置建立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網。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網建立于首級平面控制網之上,為便于可操作性,一般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網根據墻、柱等構件尺寸布設于偏軸1m 處,保證在施工過程中能夠通視。
第3節高程控制網的建立
3.1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為保證建筑物豎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場區內建立高程控制網。高程控制網的建立是根據測繪部門提供的場區水準基準點(至少三個點以便于閉合檢測),采用0.3mm 級精度的DINI 電子水準儀對所提供的水準基點進行復核,合格后測設一條封閉或附合水準路線,聯測場區高程豎向控制點(一般直接測建筑物的±0.000),以此作為保證豎向施工精度的首要條件。
高程控制網的精度,不應低于三等水準測量的精度。
場區內設有三個水準點,水準點距離建筑物應大于25m,距離基坑邊線應不小于15m。
本工程高程控制點計劃布置在場區大門口的永久建筑物上,不受工程施工的影響,又保證能夠在場內通視。另外在場內周邊做三個水準點,水座點底部埋到凍土層以下,澆筑混凝土進行保護,定期與基準水準點閉合校核。
3.2 高程控制網的等級及觀測技術要求
高程控制網的等級按三等附合水準,水準測量技術要求如下:
等級高差全中誤差 (mm/Km)路線長度(Km)儀器 型號水準
標尺與已知點聯測次數附合或環線次數平地閉合差(mm)
三等±6≤50DS1 DS3銦瓦 雙面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12 L
注:"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Km)
水準觀測主要技術要求見下表:
等級儀器 型號視線長度(m)前后視較差(m)前后視累積差(m)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m)基、輔分劃或黑、紅面主讀數較差(mm)基、輔分劃或黑、紅面所測高差較差(mm)
三等DS1100360.31.01.5
DS3752.03.0
水準測量內業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水準線路應按附合路線或環形閉合差計算,每千米水準測量高差全中誤差,按下式計算:
式中MW--高差全中誤差(mm)
W--閉合差(mm)
L--相應線路長度(Km)
N--水準閉合環數中或附合路線條數。
內業計算的數字取位,應符合下表規定:
等級水準路線長(Km)高差及改正數(mm)高程(mm)豎直角(")
三等0.010.11.0-
第4節±0.000以下建筑物的測量施工
4.1 ±0.000 以下建筑物的平面控制
±0.000 以下的基礎施工采用電子經緯儀方向線交會法來投測軸線。
根據基坑邊上的軸線控制樁,將經緯儀架設在控制樁上,經對中、整平后、后視同一方向樁(軸線標志),將所需的軸線投測到施工的平面層上。根據各層上的縱、橫軸線再進行相互角度、距離校核。無誤后,方可在該平面上放出其它相應的軸線及細部線,并彈墨線標明作為支模板的依據。模板支好后,應用兩經緯儀架設在兩條相互垂直的軸線上檢查上口的位置。在各樓層的軸線投測過程中,上下兩層的軸線豎向垂直偏移不得超過2mm。
在基礎施工過程中,對軸線控制樁每周復測一次,防止樁位移動,影響精度。
地下室頂板施工完畢后,對地下室使用的定位控制樁進行復測,校核無誤后,將首層建筑軸線彈在地下室頂板
上,作為首層測量施工的依據。每一層平面或每一施工段的軸線測設完后,必須進行自檢,合格后及時填寫報驗單,并附報驗內容的測量成果表,以便能及時驗證各軸線的正確性。
基礎驗線時,允許偏差如下表:
軸線長度(l)允許偏差
國家標準(mm)內控標準(mm)
l≤30m±5±3
30m<l<90m±10±8
60m<l≤90m±15±12
90m<l±20±18
本表編制依據:《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4.2 ±0.000 以下結構施工高程控制
為保證豎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對每層所需的標高基準點,須從原始基準點引測不得少于三個,并相互校核,三點較差須≤3mm,取平均值作為該平面施工中的標高基準點。基準點應根據基坑實際情況設置在較穩定的部位。所標部位,應先用水泥砂漿抹成一個豎平面,再在該豎平面上測設施工用的基準標高點,用紅色三角作標志,并標明絕對高程和相對標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在混凝土澆筑前,用用水準儀在豎向構件(框架柱、剪力墻暗柱)的縱筋上抄測出結構50cm 標高線,來檢查梁、板模板標高,控制墻、柱及梁板的混凝土澆筑標高。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在墻柱立面抄測建筑50cm 線,控制裝修階段的施工。
第5節±0.000以上建筑物的施工測量
5.1 平面控制
對于±0.00 以上結構的軸線傳遞,采用激光垂準儀內控接力傳遞法進行軸線投測。
(1)平面內控點的布設
地上結構施工控制軸線示意如下圖。在首層控制軸線的兩端交點上,設置軸線控制基點(內控點),作為上部結構軸線傳遞的基準點。設置基點采用予埋鋼板(100mm×100mm),并在鋼板上刻劃"十"字作為標記。在相應的位置每層樓板上留設后澆洞口(150mm×150mm)。
(2)平面內控點的投測
根據工程特點,軸線豎向投測采用內控法投測。每層樓板澆筑完畢且強度達到上人要求的1.2MPa 后,將激光垂準儀安置在首層已作好的控制點上,對中整平后,使儀器發射光束,穿過樓板預留洞而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經緯儀操作人員轉動儀器,使激光點在接收靶上形成圓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員見光后移動接收靶,使靶交點與圓圈中點重合,此時固定靶位,用同樣方法將其余各點投測在同一施工層上。控制點投測后,將經緯儀分別置于各點上,檢查相鄰點間夾角是否為90°,然后用檢定過的50m 鋼尺校測每相鄰兩點間水平距離是否與相對應的控制點間距離相等,分析邊、角是否相匹配,若相匹配證明投測無誤,若不匹配證明投測有誤,應重新投測,直至正確。
控制點投測正確后,在控制樁上架經緯儀等精密對中后,以盤左盤右取中法,把各軸線控制點投測到本層板面上,進行閉合校核,閉合差符合測角中誤差±20〃,邊長相對中誤差1/10000 范圍內校核無誤后,進行細部點加密,用1mm 細墨斗線彈出墻邊線、50cm 控制線、門窗洞口位置線,經自檢、互檢合格后報驗。以后各層軸線投測方法均相同。軸線投測時,測量人員互相之間用對講機進行聯絡。
為確保軸線傳遞的準確性,每層的軸線均從首層基點向上傳遞。
驗線完畢后,根據軸線控制網圖做出樓內的控制樁點,作為豎向控制的基點。
控制樁點作法,是用沖擊鉆把樁點鉆出,然后把鋼筋埋入,并用鋼鋸條鋸出十字劃在鋼筋上做出標記。
為滿足控制網的精度要求,本工程將采用經緯儀,一測回測角,二測回測邊。
測量時嚴格按《工程測量規范》中水平角觀測的技術要求進行,并做好記錄。
根據《工程測量規范》的要求,軸線豎向投測的允許誤差表見下表:
序號項 目允許偏差
國家標準內控標準
1軸線豎向投測每層3mm2mm
總高5mm3mm
5.2 高程傳遞
標高的豎向傳遞,應用鋼尺從首層起始高程點豎直量取,當傳遞高度超過鋼尺長度時,應另設-道標高起始線,對鋼尺必須加拉力、尺長、溫度三差修正,并應往返數次測量,確保標高傳遞的準確性。
施工層抄平之前,應先往返測量校測首層傳遞上來的三個標高點,當較差小于3mm 時,取其平均高程引測水平線。抄平時,應盡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點范圍的中心位置,并進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線標高的允許誤差為+3mm。
在每層的柱子及墻體澆筑完后,在電梯井筒內墻上彈出建筑50cm 線,用紅三角標注。
標高豎向傳遞的允許偏差見下表:
高度(m)允許偏差
國家標準內控標準
每層±3±2
總高±5±3
5.3 標準層測量工作與主體結構施工關系
樓板砼澆筑(軸線,墻、柱邊線,墻、柱50cm 控制線,門窗洞口下邊線)→墻、柱鋼筋綁扎(窗洞口邊線)→墻、柱模板(上一層標高50 控制線,油漆標識)→墻、柱拆模(本層標高50cm 控制線,用墨斗彈于墻體上)→頂板支模、鋼筋綁扎(軸線、門洞邊線用油漆標識)→校正鋼筋澆筑頂板砼。
第6節建筑物和基坑變形觀測
根據設計圖紙和測量規范等有關要求,施工過程中的建筑物變形觀測應由業主委托有建筑物變形測量資質的第三方進行,我方進行全力配合支持觀測點的設置等工作。
基坑護坡變形觀測由其專業分包商進行,總包負責管理協調。并且在施工中,我方也會進行每周定期的和雨后的基坑邊坡變形的觀測,以保證基坑邊坡的安全。
第7節測量記錄
測繪部門在釘樁完畢后提供工程定位測量放線成果,是整個工程施工中測量放線的依據。施工中所有的測量記錄應保留,對工程定位測量放線、基槽驗線、樓層放線均需填寫報驗表,經監理工程師驗收簽認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篇3:基坑定位和測量放線施工方案
基坑定位和測量放線施工方案
1 施工測量特點及難點
1.1 該工程體量較大,施工場地面積巨大,建筑物結構較規則,但在施工過程中交叉作業較多,測量工作量較大,施工放樣比較頻繁,提高測量工作效率是重點,也是影響前期施工進度的主要因素。
1.2為保證該工程基礎施工整體質量,保證各工序的合理銜接,測量放線工作施工方法的選擇必須科學、合理,還要做到因地制宜,有條不紊。
1.3為保證質量,杜絕出錯,在各個施工階段必須做到自檢、交接檢、專檢的測量規定。
2 施工測量準備及人員配備
認真熟悉圖紙,了解設計意圖,了解工程的布局情況,標高變化情況,結構特點,以便有針對性的做出相應方案,選用合適的儀器。
2.1測量人員配備及管理模式:施工測量采用一級管理模式(即:由項目部測量組直接進行測設),由一名高級測量工程師任組長,配備2名測量員,根據實際情況配備若干名放線工進行配合測量放線工作。
2.2測量儀器的配備
測量儀器設備包括:全站儀GTS-700 1套(測角中誤差±1〃,測距精度=2mm±2ppm包括主機、腳架、鏡和覘牌);DS3-1水準儀2套,索佳G32水準儀2套(主要用于當距離較近,視線過短,DS3-1無法滿足短距離施測時使用。)水準尺和尺墊;50m鋼尺2把(經過檢定的);計算機2臺,對講機2對。
3 施工控制測量
遵循由高到低,逐級控制的布網原則。
首先,復核并接收建設單位交給的起始標樁,辦理交接手續,然后根據起始標樁設計布置現場測量控制網點,其分布和穩定狀況要滿足首級施工控制網的技術要求,后加密施工控制網,布設二級控制網。測量控制采用兩級測量控制,三級測量管理的測量控制辦法。
基坑施工階段,現場情況變化比較大,控制樁點要嚴格保護,及時校核。
3.1 導線控制網布設
3.1.1布設原則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工程采用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噴錨支護體系的形式,且因高壓旋噴樁等圍護結構距離結構外皮距離較近,對軸線控制樁的埋設存在一定困難,主要是不易保存;在現場外圍布設導線控制網,以滿足施工需要,導線點與測繪部門提供的建筑物角樁進行聯測,測量平差后計算出導線點坐標。另外根據建筑物的特殊輪廓(不規則外形),本工程的地下所有放樣點均采用極坐標法進行放樣,在放樣前必須認真計算各放樣點的坐標,放樣距離、放樣角度。
3.1.2 導線布設的優越性及注意事項
1)采用導線布置的優越性是不受空間及可通視的限制,只要前后兩個點通視即可使用。
2)導線布設導線邊長應大致相等,可減免因望遠鏡調焦而帶來的誤差,在一條導線中不宜出現過長和過短的導線邊,尤其要避免由長邊立即轉變為短邊的情況。
3)若遇導線較長時在中途設法與已知坐標點通視,從高級點傳遞坐標方位角與導線上,以增加坐標方位角控制,也便于校核。
4)施測完后要經自檢、互檢合格后方可申請主管部門驗線。測量記錄應做到原始、正確、完整,計算要求依據正確、方法科學、嚴謹有序、步步校核、結果正確。
5)因為當導線長度增加時,橫向中誤差比縱向中誤差增加的快,所以要提高導線的測量精度就應該減少導線轉折點的數量,或提高測角精度。
3.1.3 控制網的布設
現場施工測量設兩級控制網,一級施工控制網,按Ⅰ級建筑方格網技術要求布設,測角中誤差小于5〃,相對閉合差小于1/30000。觀測時采用全站儀觀測,水平角左、右角觀測各一測回,距離往返測量各兩測回。二級網的控制點間距36.0m左右,是在一級網的基礎上加密控制點。現場放線用臨近控制點,每次放樣前,均須先復核臨時控制點坐標,用極坐標或直角坐標法放樣。
3.2 軸線控制網布置
由于建筑平面跨度大、面積廣,采用極坐標定位法,使用電子全站儀和計算機,通過對施工放樣的數據進計算,經計算復核后編匯成數據表格,其內容包括放樣點坐標、邊長、方位角以及和相鄰點間的邊長和夾角等。
施工放樣采用歸化法,對基礎結構特征點進行施工放樣。歸化法施工放樣時,對每個待放樣點位均經過初測,歸化改正和定測三個步驟。當放樣點誤差滿足施工要求時,在該位置上做出定測標記,放完后應閉合檢查。
在個別地段按上述技術要求布設加密施工控制點。為盡量保證施工控制點精度統一,加密的施工控制點附合在原平面控制網上,并按原平面控制網技術要求施測。
3.3 高程測量
高程控制點分布在建設場地變形區以外不受施工干擾,易于保護、便于使用的地方。高程控制網以Ⅳ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施測,其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小于6mm,閉合差小于±12 mm(L為水準路線長度單位為:km)。各高程控制點均利用平面控制點。
同樣高程控制點不能滿足個別地段施工需要時,可加密高程控制點,加密的高程路線附合在原高程控制點上,并按原高程控制網的技術要求進行施測。
3.3.1測量人員與專業工程師密切配合,及時把臨時標高樁施測在護坡樁上。
3.3.2高程控制可根據現場已布設的水準點在各基礎四周等部位,以水平壁樁或方樁的形式測設標高作為土方開挖、基坑支護施工的高程控制依據。為保證高程控制測量的要求,可采用挑掛鋼尺的方法(詳見圖7-1-1)進行,將高程傳遞到基槽護坡樁墻壁處,并把該標高轉測到基槽四周,用油漆注明三角標記。
3.3.3在控制標高的同時,及時用極坐標法將軸線控制樁或軸線樁引測到基坑,并加以保護,作為施工過程中不同標高分界線的起始依據。
3.3.4 現場水準點精度及測量方法,根據《工程測量規程》高程控制網擬采用四等水準測量方法測定。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7-1-1的規定:
等*ml:namespace prefi*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級 | 每公里高差 中誤差(mm) | 儀 器 型 號 | 水準 標尺 | 觀 測 次 數 | 往返校差、附合或環閉合差(mm) | |||
偶然中誤差(mm) | 中誤差(mm) | 與已知點聯測 | 環線或附合 | 平地 | 山地 | |||
三等 | ± 3 | ± 6 | DS3-1 | 雙面 | 往返 | 往返 | ±12*ml:namespace prefi*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 ±4 |
四等 | ±5 | ±10 | DS3-1 | 雙面 | 往返 | 往返 | ±20 | ±6 |
注:L為附和路線或閉合環線長度(以km計);n為測站點數
3.3.5 對場內設的水準點在施工過程中每隔兩個月需聯測一次,以作相互核檢,對檢測后的數據仔細計算,以保證水準點使用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