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芯筒結構各階段施工技術簡述
1、箱形基礎施工
1)核芯筒箱形基礎以中風化巖層作為持力層,底標高為-18.00m。基礎底板厚度為2.00m,采用C40混凝土;箱基側壁厚度為1200mm高度-16.00~-10.00m。從-16.00m開始橢圓形箱壁中埋置14根鋼骨柱。混凝土標號為C70。
2)箱基深坑采用分層護壁,靜爆和人工挖孔相結合的方法開挖。預留集水井明排水的方法進行施工。(注:根據分項工程作業界面的劃分,圍護施工單位挖至-11.00m,以下部分由我方開挖。)
3)計劃開工時間與大直徑挖孔樁同步(約20**年5月中旬開始)深坑開挖完成即開始箱基大底板的施工。
4)主塔底板落深區落深達8米,深坑底板厚度2米,主樓深坑底板施工部署是集中力量,盡快完成,為-10.0m標高大底板施工創造條件,服務于工程的總體進度安排。
A)深坑砼澆搗
核芯筒深坑混凝土擬采用2臺固定泵澆搗,10小時左右澆完。
每臺泵車供應的混凝土澆注范圍內應布置2~4臺振動機進行振搗,混凝土由大斜面分層下料,分層振搗,每層厚度為50cm左右。
先進行2m厚混凝土底板施工,然后再進行墻板的施工,因此在此施工縫處設置一條鋼板止水帶。
B)砼保溫、測溫方案
在核芯筒深坑內布置2根測溫柱。采取表面塑料薄膜等措施,控制基礎底板內外溫差不大于25℃。
C)基礎底板施工流程如圖2.3.2.3所示:
圖2.3.2.3基礎底板施工流程圖
圖2.3.2.4核芯筒箱基大底板澆注泵布圖
5)基礎底板養護待其強度達到75%后,開始箱基側壁施工。側壁中的14根鋼骨柱最大噸位約3.6噸,最遠距A區基坑邊緣為64m。為滿足核芯筒箱基的先行施工,故在基坑內先行投放一臺80t的履帶吊配合核芯筒箱基的施工。
6)箱基的模板工程采用18mm厚九夾板和木方組拼。
7)鋼筋工程和混凝土施工按常規傳統方法施工。
8)考慮到-10.00m以上的核芯筒結構要先于C區-10.00m大底板施工,故在橢圓錐形基礎周邊要留一條施工縫,在-11.50m標高處素墊砼上方設置一道防滲構造措施,具體方法見圖2.3.2.5。
圖2.3.2.5施工縫及防滲構造詳圖
2、-10.00~+7.20m核芯筒施工
1)在這一高度段核芯筒外墻厚度為1000,標號C70。其施工劃分三個流水段。
2)鋼骨柱吊裝與豎直運輸采用80t履帶吊,模板工程采用九夾板木方組拼施工。鋼筋工程按常規方法施工,與外圍水平結構聯接采用預留筋的方法解決。核芯筒外圍搭設采用Φ48×3.5鋼管扣件或腳手架施工。
3)混凝土采用泵車固定輸送澆注。(見圖2.3.2.4)
4)核芯筒內部的水平結構層與墻體同步澆注施工。
3、+7.20m至17.20m核芯筒施工
7.20m以上核芯筒外墻截面已完成了第二次墻厚收縮,此時外墻體厚度為900mm。
1)豎向結構模板采用與提升平臺配套的專項鋼大模施工。
2)用于支承提升平臺的內核鋼框架與周邊勁性格構柱在+7.20標高開始安裝。
3)鋼骨柱吊裝與豎直運輸采用80t履帶吊。鋼筋工程按常規方法施工,與外圍水平結構聯接采用預留筋的方法解決。
4)核芯筒外圍搭設采用Φ48×3.5鋼管扣件或腳手架施工。
5)混凝土采用泵車固定輸送澆注。(見圖2.3.2.4)
6)核芯筒內部的水平結構層與墻體同步澆注施工。
4、整體提升平臺的組裝
1)搭設腳手架施工完7.20~12.40m標高核芯筒墻體后,接高內核鋼框架和格構柱至19.20m標高。此時開始整體提升操作平臺的安裝。
2)提升平臺底面標高安裝于17.70m標高位置。在平臺安裝前內掛腳手先吊入核芯筒腔中。
3)平臺的組裝原則上借助80t履帶吊來完成。
4)提升平臺組裝完成,在掛腳手上進行12.40~17.20m標高段的模板提升和澆混凝土施工。17.20m標高以后則進入正常的提升平臺循環施工。
5)整體提升平臺的組裝工序流程見圖2.3.2.6
圖2.3.2.6整體提升平臺組裝流程示意圖
5、提升平臺外掛腳手越過伸長牛腿的處理
1)對大量的外伸出外墻面400mm的牛腿,提升平臺在外掛腳手梁布置時,已作了避讓。
2)但在26.85m~32.05m標高位置,14根鋼骨柱上有外伸1m的桁架梁牛腿。則采取增加過渡環梁支掛腳手的方法解決。拆除受外伸牛腿阻擋的環梁,利用過渡環梁傳力,留出空間保證提升平臺正常爬升。
篇2:核芯筒結構各階段施工技術簡述
核芯筒結構各階段施工技術簡述
1、箱形基礎施工
1)核芯筒箱形基礎以中風化巖層作為持力層,底標高為-18.00m。基礎底板厚度為2.00m,采用C40混凝土;箱基側壁厚度為1200mm高度-16.00~-10.00m。從-16.00m開始橢圓形箱壁中埋置14根鋼骨柱。混凝土標號為C70。
2)箱基深坑采用分層護壁,靜爆和人工挖孔相結合的方法開挖。預留集水井明排水的方法進行施工。(注:根據分項工程作業界面的劃分,圍護施工單位挖至-11.00m,以下部分由我方開挖。)
3)計劃開工時間與大直徑挖孔樁同步(約20**年5月中旬開始)深坑開挖完成即開始箱基大底板的施工。
4)主塔底板落深區落深達8米,深坑底板厚度2米,主樓深坑底板施工部署是集中力量,盡快完成,為-10.0m標高大底板施工創造條件,服務于工程的總體進度安排。
A)深坑砼澆搗
核芯筒深坑混凝土擬采用2臺固定泵澆搗,10小時左右澆完。
每臺泵車供應的混凝土澆注范圍內應布置2~4臺振動機進行振搗,混凝土由大斜面分層下料,分層振搗,每層厚度為50cm左右。
先進行2m厚混凝土底板施工,然后再進行墻板的施工,因此在此施工縫處設置一條鋼板止水帶。
B)砼保溫、測溫方案
在核芯筒深坑內布置2根測溫柱。采取表面塑料薄膜等措施,控制基礎底板內外溫差不大于25℃。
C)基礎底板施工流程如圖2.3.2.3所示:
圖2.3.2.3基礎底板施工流程圖
圖2.3.2.4核芯筒箱基大底板澆注泵布圖
5)基礎底板養護待其強度達到75%后,開始箱基側壁施工。側壁中的14根鋼骨柱最大噸位約3.6噸,最遠距A區基坑邊緣為64m。為滿足核芯筒箱基的先行施工,故在基坑內先行投放一臺80t的履帶吊配合核芯筒箱基的施工。
6)箱基的模板工程采用18mm厚九夾板和木方組拼。
7)鋼筋工程和混凝土施工按常規傳統方法施工。
8)考慮到-10.00m以上的核芯筒結構要先于C區-10.00m大底板施工,故在橢圓錐形基礎周邊要留一條施工縫,在-11.50m標高處素墊砼上方設置一道防滲構造措施,具體方法見圖2.3.2.5。
圖2.3.2.5施工縫及防滲構造詳圖
2、-10.00~+7.20m核芯筒施工
1)在這一高度段核芯筒外墻厚度為1000,標號C70。其施工劃分三個流水段。
2)鋼骨柱吊裝與豎直運輸采用80t履帶吊,模板工程采用九夾板木方組拼施工。鋼筋工程按常規方法施工,與外圍水平結構聯接采用預留筋的方法解決。核芯筒外圍搭設采用Φ48×3.5鋼管扣件或腳手架施工。
3)混凝土采用泵車固定輸送澆注。(見圖2.3.2.4)
4)核芯筒內部的水平結構層與墻體同步澆注施工。
3、+7.20m至17.20m核芯筒施工
7.20m以上核芯筒外墻截面已完成了第二次墻厚收縮,此時外墻體厚度為900mm。
1)豎向結構模板采用與提升平臺配套的專項鋼大模施工。
2)用于支承提升平臺的內核鋼框架與周邊勁性格構柱在+7.20標高開始安裝。
3)鋼骨柱吊裝與豎直運輸采用80t履帶吊。鋼筋工程按常規方法施工,與外圍水平結構聯接采用預留筋的方法解決。
4)核芯筒外圍搭設采用Φ48×3.5鋼管扣件或腳手架施工。
5)混凝土采用泵車固定輸送澆注。(見圖2.3.2.4)
6)核芯筒內部的水平結構層與墻體同步澆注施工。
4、整體提升平臺的組裝
1)搭設腳手架施工完7.20~12.40m標高核芯筒墻體后,接高內核鋼框架和格構柱至19.20m標高。此時開始整體提升操作平臺的安裝。
2)提升平臺底面標高安裝于17.70m標高位置。在平臺安裝前內掛腳手先吊入核芯筒腔中。
3)平臺的組裝原則上借助80t履帶吊來完成。
4)提升平臺組裝完成,在掛腳手上進行12.40~17.20m標高段的模板提升和澆混凝土施工。17.20m標高以后則進入正常的提升平臺循環施工。
5)整體提升平臺的組裝工序流程見圖2.3.2.6
圖2.3.2.6整體提升平臺組裝流程示意圖
5、提升平臺外掛腳手越過伸長牛腿的處理
1)對大量的外伸出外墻面400mm的牛腿,提升平臺在外掛腳手梁布置時,已作了避讓。
2)但在26.85m~32.05m標高位置,14根鋼骨柱上有外伸1m的桁架梁牛腿。則采取增加過渡環梁支掛腳手的方法解決。拆除受外伸牛腿阻擋的環梁,利用過渡環梁傳力,留出空間保證提升平臺正常爬升。
篇3:核芯筒結構施工難點
核芯筒結構施工的難點
核芯筒的施工難點有以下幾點:
1)核芯筒結構平面尺寸相對于總高度來說是較小的,長細比為24.3。所以對核芯筒施工垂直度精度的控制受環境氣候影響,難度相當高。故施工中的測量控制技術,提升工藝的糾偏技術是一個重要的施工關鍵。
2)核芯筒平面面積小,不規則洞口面積比例大。若按常規支模方法,無法開展正常施工,故需針對核芯筒特點設計特殊提升工藝設施。(即整體提升操作平臺施工工藝技術)
3)核芯筒筒體高度達436.75米,采用一泵到頂的方案難度很大,而采用接泵也有不少負面影響。高標號的泵送砼技術是難點,必須認真研究對待的。
4)核芯筒橢圓形外墻隨高度方向截面厚度發生變化,在14根鋼柱處分別伸出了1000~500mm不等鋼梁牛腿,對外模的配置和施工帶來麻煩。
5)核芯筒內部分隔不規則,若干機電豎井平面尺寸太小且不規則,對內墻模的配置帶來困難,水平樓層結構以跳層和間隔多層設置,對平面樓板結構的支撐施工帶來困難。
6)核芯筒體是新電視塔鋼結構施工的先導和依托,故核芯筒的施工要同步考慮鋼結構吊裝施工及后期機電設備的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