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五)
我慢慢地,慢慢得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會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目送》是龍應(yīng)臺女士在書名為《目送》的散文集中收錄的第一篇散文,打開書看到這句話,我就有些淡淡的憂傷和傷感,也許同是母親的緣故,又也許同是女兒的原因吧。
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從年輕時候挺拔的身姿到年邁佝僂的腰桿。這期間,我們看著兒女長大,看著親人離開,無疑都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只有自己在目送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無奈和惆悵。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可是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中最特別,最可愛的一個寶貝。我是個比較自我的人,在沒有孩子之前,我總是無法領(lǐng)會做父母的心情,我無法體會責(zé)任這個詞的含義。直到我自己的兒子出生,看著母親抱著兒子,眼睛里流露出無限的疼愛時,我頓時明白了愛和責(zé)任的含義。我有責(zé)任去愛,去教育這個剛出生的寶寶,我更有義務(wù)去照顧年邁的父母。我漸漸明白了,生命原來就是一場延續(xù),孩子就是人生的分水嶺,有了孩子,生活就有了牽掛,有了責(zé)任和目標。我們愿意用盡所有的力量去保護他,去疼愛他。當(dāng)我們把所有的愛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同時,我們忽略了另一個人,那就是父母,為了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可以每天提前起床一小時,為他準備早餐,做他愛吃的飯菜,可是在父母那里,寧愿多睡一小時,我也不會起床準備早飯,總是想有媽媽呢,這些事情不需要我操心。媽媽在,我就覺得安心。我覺得我可以理所當(dāng)然晚起,我所有的懶惰都可以歸咎為這是我媽媽家,我可以肆意的懶。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她有白頭發(fā)了,我還驚奇的說,媽你有白發(fā)了。媽媽淡然的說,年紀大了肯定有白發(fā)了。聽到這句話有點心酸,我以為她不會老,我以為他永遠30歲,我以為她還是我心中無所不能的超人。孰不知,她也會老去,也會變的更啰嗦,帶她出去吃飯,他總是嫌飯菜太貴,和老板討價還價,弄得我覺得很是反感和沒面子,給她說了許多遍下次不許這樣,她像個犯錯誤的孩子一樣低頭低聲說,在家多好,我做給你吃啊,又不花錢,又干凈。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是多么的不懂母親的心。那是一顆多么柔軟而又脆弱的心。包含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愛,那是何等的深沉和無言。
指尖的年輪,年華的記憶,當(dāng)年輪一層一層的覆蓋那曾經(jīng)布滿烏黑的發(fā)絲,我們應(yīng)該趁著年輕,趁著歲月靜好,大聲的說出:媽媽,我愛你!
篇2:文集《目送》的讀后感
文集《目送》的讀后感
《目送》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我著重看了關(guān)于父母的這幾章,深深地依戀之情讓我的心深陷,那一章章細膩柔和又不失內(nèi)涵的文字不斷的沖擊著我的心臟,讓我的眼眶中的濕潤沒有停歇,那是從心里流出來的感受,真實卻又壓抑的難受,有一種淡淡的傷感和無奈;也許是年紀漸長,自己的孩子也已成人,我的心也越來越脆弱。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乎起慈愛的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在乎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心情的起起落落。每當(dāng)看著父母親滿頭的白發(fā)成了他們的全部時,我的心狠狠地揪著疼,我害怕了,為什么,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不關(guān)心的時候,父母突然間就變老了呢,我眼中高大的父母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佝僂了。我多想回到年幼時癡纏在父母的懷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其實每個光陰的故事里,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流逝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dāng)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而我不想體會那種悲涼,我想追,我要追,用我滿滿的愛去追回曾經(jīng)忽略的時光。如今的我常回家看望父母,給他們梳梳頭發(fā),修剪指甲,買些他們喜歡的零嘴,帶他們出門旅游,和他們說說話,主要是聽他們翻來覆去說著同樣的事情,聽他們述說著雞毛蒜皮的委屈,看他們老小孩一樣的拌嘴...母親的碎碎念在漸逝的歲月中,慢慢成為一種思念。
最美不過夕陽紅,最美不過我父母,溫馨又從容 夕陽是晚開的花 夕陽是陳年的酒 夕陽是遲到的愛 夕陽是未了的情 多少情愛 化作一片夕陽紅伴隨夕陽美好。
篇3:龍應(yīng)臺的《目送》讀書有感
龍應(yīng)臺的《目送》讀書有感
20**年清明前母親突發(fā)心臟病住院,我慌忙坐火車回老家,隨身帶了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飛馳的列車上,窗外的綠林,原野和間雜的房屋一閃而過,平靜的心境可以輕易捕捉到書中文字傳遞出的細微訊息,無比殘忍而真實。一時間,愴惶感迅速侵占全身,令我不知道是該一鼓作氣讀下去,還是釋卷思索。
這本轉(zhuǎn)載了73篇散文的集子,篇文蘊含款款深情,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自己正在經(jīng)歷的人生,情愫似溪水簌簌流淌。在這里,她是一位母親,一個女兒,是充滿愛意的平凡生活。她16歲的兒子華安赴美國讀書,送兒子上飛機前,期待他在過關(guān)前回頭一瞥,然而兒子的背影卻攸忽消失,沒有回頭,一次也沒有,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看著父親的棺木像一只沉重的抽屜緩緩向前滑行,她只能用深深的凝望來記住對父親最后的送別,兩次目送,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照進了人的內(nèi)心深處,也道出了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當(dāng)越來越沉浸于這些生活細節(jié)中散發(fā)出的,揮之不去的酸楚和香醇的濃情中時,你會發(fā)現(xiàn)身為子女與父母雙重身份的“她”其實就是你自己。那時當(dāng)我回去看到住院的母親孤單單的躺在病床上,我撲到母親身邊詢問病情,并且拼命找事做侍候母親,希望能彌補我不在母親身邊的歉疚,可也只能呆在母親身邊幾天,終究還要回徐州的,那邊有工作還有即將高考的兒子需要照顧。當(dāng)我離開前,抱著母親瘦削不堪的身體,看著她的衰老和悲傷,淚水盈滿了我的眼眶,心里充滿了太多的不舍和無奈。
那年的九月兒子上外地上學(xué)去,我和他父親將他送到學(xué)校,我們離開時,他站在宿舍樓前,揮手告別,我突然意識到他已是只離巢的鳥兒了,今后上學(xué)工作我們會聚少離多,就如龍應(yīng)臺說的,你和他的緣分就是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坐在車上,我心中忽然感到一絲難過。
今年春節(jié)母親因病住院,等我趕回去時,母親只和我說了幾句話就昏睡過去了,我以為她只是睡著了,沒想到就再也沒醒過來,當(dāng)我目送母親被送進火葬場的爐門里時,我痛徹心扉,后悔莫及,之前的我總以工作忙,沒能常回家陪她,母親每天打電話給我,,我也能感覺到她的孤獨寂寞和渴望我回家的心情,可我總想忙完這一陣子就會回去,就這樣總認為能等等,可如今等母親去了,才深深體會到”盡孝不能等“和”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些話的凄涼,處理完母親的后事,準備離開時,我問他是不是以后我就不能隨便回家了嗎?他說是啊,你以后再也不能說要回家看媽媽了,我聽了以后淚如雨下,沒有了母親從此家鄉(xiāng)就變成故鄉(xiāng)了,再也不能隨便回去,再也聽不到有人說誰誰的閨女回來了。
如今歷經(jīng)過生離死別的我再次重溫《目送》這本書,沉浸在這溫柔纖細,深情動人的文字里逐漸明了人生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dāng)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jīng)路程。其實,人生本亦是旅程,我們錯錯落落走在一條看不見卻與旅途平行的路上,年輕的你是那個背影的主人,跌跌欲飛,無所記掛,即使遠行前知道身后有雙閃爍的眼淚,也時常因腳步太匆忙而無暇送去對方期待的“回頭一瞥”。成熟的你,是向背影寄送目光的主人,當(dāng)孩子離家闖蕩,父母年邁辭世,四顧蒼茫唯有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