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建筑信息模型)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和理念,以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為基本目的。應用BIM技術于建筑的設計、施工已經成為新的熱點,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項目正在使用或者開始使用BIM技術。在對項目進行動態化、數字化表述的同時,BIM也可以實現建筑環境、經濟、能耗、安全等多方面的分析和模擬,促進建筑業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改變。上海中心即是將BIM完整引入到設計、施工與管理全過程的典型項目。
除了在項目設計、施工階段的應用外,BIM技術對于提升建筑運營階段的管理水平,帶動管理整體升級,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也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對BIM應用于運維階段的重視不足,使用BIM進行后期維護的往往并不是物業管理團隊和設施管理人員,相關技術交流也多局限于建筑設計領域。
應用BIM技術如何提升建筑運營管理水平?將對運維管理方式帶來哪些變革?設施管理人員能否成為BIM資源的最終使用者和受益者?帶著這些問題,《現代物業》專訪廣聯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袁正剛博士。他認為,BIM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更是一種變革,從企業戰略到管理方式都要變化,才能實現應用價值最大化。
借助BIM實現高效的運維管理
《現代物業》:BIM技術是否已經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在建筑運營管理階段,BIM的數據資源能帶來哪些幫助?
袁正剛:BIM產生的背景就是為了解決全生命周期共享的問題,所以它最初的目的就是打通建筑從設計、施工到運用的整個過程。從技術本身來說,已經可以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一些案例也證明應用BIM技術可以真正把建筑生命周期管理起來,而且這方面的應用會越來越多。前期設計、建造過程中的數據對運營管理的幫助有很多,例如實現大型寫字樓、辦公樓的空間信息、工位信息的有效管理。所有設計、施工階段的信息,重要設備管線、設備廠家信息,如果是準確的、完整的,對后期運營維護都很重要。BIM數據在后期維護運用越深入,信息共享也會越多,對后期的幫助就越大。例如新設備應用時會貼上二維碼或者RFID(無線射頻識別)標簽,運維人員用手持設備就可以讀取標簽或者二維碼,知道設備的生產廠家、工號、知道何時需要維修并提前準備。這就比以前被動地、等設備出了問題再去找資料(有可能資料都沒有了,找不到了)方便很多。如果加上RFID標簽,即使設備隱藏在天花板里也可以知道設備選型、安裝等信息,將有助于建筑的預防性維護。
《現代物業》:BIM技術對實際使用人和運營維護管理人員有哪些幫助?
袁正剛:第一點,我覺得有了BIM就可以讓使用人員、運維人員更好地參與前期設計。以前的設計實際上都是二維圖紙,效果圖上只能看到幾個角度,很多細節無法了解。像我們現在的辦公樓--廣聯達大廈,一開始就采用BIM進行設計施工,空間布局和每個細節都可以在設計時看到。當時對設計方案提的建議,比如對大廳高度和局部尺寸就做了修改。考慮運維管理,當時對大樓樓梯寬度也進行了調整,因為考慮等電梯的時間相對長,增加樓梯間寬度。如果希望電梯后期方便清掃,就可以要求電梯是很簡潔的,包括電梯高度,內部減少接縫。這些要求在前期就進行考慮,設計和設備選型就可以統籌,而不會等交付時才發現問題。另一方面,一般辦公樓里面都有飲水機,需要工人送水,這座大樓考慮方便管理和減少人力消耗,設計了直飲水管道,集中送水,每個房間就是終端。
將設備信息、空間信息融入后期運維,再融合物聯網技術,就能在能耗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大樓5層、6層的每個房間都安裝了傳感器,監測溫度、二氧化碳、濕度的變化,對建筑實際能耗監測分析。通過將模擬理論值與實際值比較,有助于進一步制訂能耗節省和樓宇自動控制方案。比如,每個房間的出風口有一個電動閥可以調節風量,減少不必要的能耗,照明設備添加自動控制功能,可以在晚間自動熄滅。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棟樓里面每個房間的大小實際上是根據工位大小的實際需要設定的,剛開始就有一個目標。大樓需要容納1,200人辦公,根據不同團隊的不同需求設定位置的大小,每個工位大小可以是不一樣的。先對每個房間進行工位布置,設置好之后再確定墻和隔斷。考慮使用需求來做空間布局就會比先設計好了再安排人要更加節能和便于管理,達到空間最優化,減少浪費。
運維管理應用BIM資源無需較高技術門檻
《現代物業》:目前大樓后期管理是交由物業管理公司,還是公司自己管理?
袁正剛: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意識到不能交給物業公司管理,于是自己成立了一個運維團隊,實際上這是建設團隊的一部分人轉到運維團隊來繼續做。因為在運維或者設施管理方面,交給傳統的物業公司可能做不了。因為要進行設施管理,考慮建筑整體能耗并對設備提前進行保養。
《現代物業》:您認為物業公司要參與到對智能建筑能耗、預防性維護等方面的管理,要應用BIM的數據和資源,最重要的是什么?
袁正剛:關鍵就是要將BIM的很多信息帶入運營階段。真要想把這個樓的空間利用好,需要前期有很多BIM模型,獲得空間布局的相關數據,不然,對房間多大、工位安排情況缺少基礎數據,管理難有成效。所以,第一點是獲取BIM的空間信息。第二點是掌握設備信息,每個房間通風口在什么地方?有沒有控制閥?設備的基礎數據,能做什么樣的處理?有了這些信息后才可以進行能耗管理。當然,如果與物聯網結合,布局傳感器的時候也需要空間信息。
《現代物業》:除了BIM的模型、數據信息,是否要求運維管理人員對BIM技術充分掌握?
袁正剛:我覺得不需要有非常多了解。在運維管理階段,技術門檻實際上并不是太高,更重要的是前期的信息,利用好這些信息。因為運維階段一般不用去修改BIM模型。當然,運維過程的相關信息還需更新到BIM模型里面。在運維階段使用BIM的難度會降低,比整個施工和設計階段也會簡單很多。運維階段更多是BIM充分發揮作用的時候,因為BIM模型在創建模型以及模型信息的關聯是難度最大的,對信息更新相對比較容易。
《現代物業》:對于地產開發商來說,他們需要對BIM技術進行哪些了解?
袁正剛:國內剛開始時很多設計院在應用BIM技術,但最大受益者首先應該是開發商(甲方),第二是施工單位。中國BIM技術的應用正在從設計院為主過渡到由甲方和施工單位推動的階段。已經有大的甲方和大的施工單位進行了很多有價值的嘗試,BIM運用得很不錯,比如上海中心。還有廣州東塔項目就是施工總承包方在推動BIM應用,廣聯達作為項目BIM整體方案的提供商。所以現在的甲方對BIM的認識越來越清楚,他們知道BIM對整個項目的好處,都想去做。但我覺得甲方不需要自己建一個很大的BIM團隊,因為真正的BIM實際上是跟所有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的,比如BIM在施工階段發揮作用,是與施工團隊結合起來的。所以最重要的是甲方要對BIM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用BIM做什么、達到什么目的。第二點是明確提出應用BIM要實現的目標,要求設計院、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商以及運維團隊去用BIM就可以了。開發商更多是管理的角色,技術方面可以逐步分解。
BIM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場變革
《現代物業》:智能建筑容易存在“重建輕管”的情況,目前建成的智能建筑是否存在原有設備和既有功能被閑置?
袁正剛:會有的。像以前的5A寫字樓,用了很好的設備,但是后期沒有發揮作用。我覺得這種情況出現可能是沒有從建筑生命周期來考慮,可能很多時候運維團隊沒有參與到前期設計當中,或者當時條件不具備。現在BIM就可以在技術上提供可能性,使運維團隊參與進來,還有現在BIM管理的一體化也真正可行了,以前設計方和施工方之間很多是博弈關系,很少進行配合。現在越來越多的建筑實行設計施工一體化,同時相互之間的利益捆綁越來越多。國外建筑設計施工有一種IPD模式(集成產品開發),各方都可以在項目剛開始的時候參與進來,為了同一個目標,這樣就會真正從管理角度、從技術角度形成一致,不然的話每個階段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確實會造成很多浪費。
所以,BIM不僅僅只是一個技術,它是一場變革。對公司來說,不管是對甲方還是對施工企業都是戰略變化,也一定會涉及到管理的變化。如果只是技術變化,BIM的價值就不能充分發揮。工作流程、合作模式都要發生變化,才能將BIM價值最大化。
《現代物業》:除了在戰略上的變化,管理制度上要做哪些改變?
袁正剛:我覺得有一些模式會有先天性優勢。如果設計施工本身就是一個公司在做。包括投資、設計、施工、運維都是一個團隊,就很有優勢。
傳統的設計施工分開的方式確實會帶來很多難度,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甲方有明確的管理方式,設計單位需要給施工提供什么樣的信息?施工單位在前期怎么樣參與進來?這些需要明確。所以提到IPD模式,實際上是一種管理的方式,當然IPD有深有淺,很簡單的一種方式是大家參與進來,形成一個團隊,但是在國外有比較深入的方式,會簽一個IPD的合同,從法律角度進行保證。
《現代物業》:很多商業地產項目將應用BIM技術作為整體項目亮點,您認為BIM存在哪些風險?
袁正剛:BIM的可能風險,現在看都是在可控范圍內。因為風險最多是這個BIM項目失敗,而不是整個項目失敗。因為不用BIM技術的時候很多管理也同樣在做,用了BIM會讓管理更加優化,會做得更好。所以最大的失敗可能就是對BIM的投資會失敗。從BIM的風險角度來說,是對BIM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像有些人會認為BIM只是一種模型,只是可視化,投入很多精力去做了可視化的工作,但沒有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花了很大代價做的模型不能在施工階段或者是運維階段發揮作用,這個是一個最大的風險。所以重要的是使用BIM的目的要明確,用BIM要解決什么問題,是為了讓管理效益提高,還是解決運維階段的問題?第二點,對于施工方來說需要選擇合適的BIM合作伙伴。因為BIM從戰略角度會涉及到很多方面,不止是簡單地用一個技術、買兩套軟件就可以把BIM了解清楚。房地產商真正考慮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剛開始的時候還是要有一些合作伙伴,這樣會更好一些。
《現代物業》:中國智能建筑發展非常快,在《中國智能建筑行業發展報告(20**-20**)》中提出,要提高智能建筑物業與運行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智能建筑物業管理應該具備的基礎保障、日常維護、排故維修和優化運營四大職能。您認為利用BIM技術,在物業資產管理與設施管理的哪些方面能發揮作用?
袁正剛:我覺得BIM在這幾個方面都可以發揮作用,設備的日常保障,維護,利用BIM就可以更節省人力,同時進行更好的維修保養規劃,而不是被動式的維修。另外,對于建筑優化運營的作用很重要,是現階段很難做好,但也是BIM可以最大發揮效益的地方。像能耗管理,通過BIM技術和物聯網相結合,便能優化管理。
《現代物業》:BIM技術對推動建筑工業化發展有哪些作用?
袁正剛:建筑工業化發展越來越快,BIM首先可以用于設計方面,例如將衛生間做成一個標準化的設計,形成標準組件,在BIM里面衛生間就是一個三維模型加上很多信息,每個設計師把它拿過來放在自己的項目里就可以了,所有的信息都在里面,而不是從簡單的一堵墻開始設計。其次,在制造方面有助于工序和流程的設計,有些部位需要自動機床加工就可以跟BIM結合起來,通過BIM生成工序,對接數控機床,通過數控代碼實現精細加工,提高成品的精度、整體質量和效率。第三,工業化安裝,因為一個房子要整體吊裝需要事先做很多模擬,塔吊組合,統籌安裝的先后順序。這些都可以用BIM進行模擬。
篇2:園林建筑工程環境保護措施
園林建筑工程環境保護措施
我們將依據環境管理標準,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制定環境方針、環境目標和環境指標,配備相應的資源,遵守法規,預防污染,節能減廢,力爭達到施工與環境和諧,創建環境保護工作先進現場。
本工程中,我們將重點控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大氣污染、噪音污染、廢棄物管理等。在制定控制措施時,考慮法規符合性、對環境影響范圍、影響程度、發生頻次、社區關注程度、資源消耗,可節約程度等。
一、環境保護組織管理
1、在項目經理部建立保護體系,明確體系中各崗位的職責和權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對所有參與體系工作的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
2、根據現場情況,項目經理部成立5-10人的場容清潔隊,每天負責清掃場外周圍區域內的清潔保潔,并灑水降塵。
二、環境保護工作制度
1、每半月召開一次"施工現場環境保護"工作例會,總結前一階段的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情況,布置下一階段的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工作。
2、建立并執行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檢查制度。每半月組織一次由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負責人參加的聯合檢查,根據檢查情況按《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檢查記錄表》評比打分,對檢查中所發現的問題,應根據具體情況,定時間、定人、定措施予以解決,項目經理部有關人員監理落實問題的解決情況。
三、環境保護管理規定
(一)防止對大氣污染
(1)土方施工階段,主要采取淋水降塵措施,現場內不存放土方,回填時另外運土進場,保證填土不污染道路。
(2)水泥和其他易飛揚物,細顆粒散體材料,安排在庫內存放或嚴密遮蓋,運輸時要防止遺灑、飛揚,卸運時采取碼放措施,減少污染。
(3)在出場大門處設置車輛洗車槽,車輛經清洗和苫蓋后出場,嚴防車輛攜帶泥沙出場造成遺撒。
(二)防止對水系污染
(1)確保雨水管網與污水管網分開使用,嚴禁將非雨水類的其它水體排進市政雨水管網。
(2)現場內基礎降水的清潔水,在合理利用后,經導向管排入市政污水管線。
(3)現場交通道路和材料堆放場地統一規劃排水溝,控制污水流向,設置沉淀池,將污水經沉淀后再排水市政污水管線,避免污染水水系。嚴防施工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線或流出施工區域污染環境。
(4)加強對現場存放油品和化學品的管理,對存放油品和化學品的庫房進行防滲漏處理,采取有效措施,在儲存和使用中,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水體。
(三)防止施工噪音污染
(1)現場混凝土震搗采用低噪音混凝土震搗棒,振搗混凝土時,不得振鋼筋和鋼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
(2)除特殊情況外,在每天晚22時至次日早6時,嚴格控制器噪聲作業,對混凝土振動棒、電鋸強噪音設備,以隔音棚或隔音罩封閉,遮擋,實現降噪。
(3)模板、腳手架在支設、拆除和搬運時,必須輕拿輕放,上下、左右有人傳遞。
(4)模板、鋼管修理時,禁止使用大錘。
(5)使用電鋸切割時,應及時在鋸片上刷油,且鋸片送速不能過快。
(6)使用電錘開洞、鑿眼時,應使用合格的電錘,及時在鉆頭上注油或水。
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采用有力措施控制人為的施工噪聲,嚴格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噪音擾民。
(四)廢棄物管理
(1)施工現場設立專門的廢棄物臨時貯存場地,廢棄物應分類存放,對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廢棄物必須單獨貯存、設置安全防范措施且有醒目標識。
(2)廢棄物的運輸確保不散撒、不混放,送到政府批準的單位或場所進行處理、消納。
(3)對可回收的廢棄物做到再回收利用。
(4)基礎及土方施工階段,現場內不存放土方,回填時另外運土進場。
(五)其他管理
(1)對易燃、易爆、油品和化學品的采購、運輸、貯存、發放和使用后對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專項措施,并設置專人管理。
(2)對施工機械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維修保養,保證設備始終處于良好狀態,避免噪音、泄漏和廢油、廢棄物造成的污染,杜絕重大安全隱患的存在。
(3)生活垃圾與施工垃圾分開,并及時組織清運。
(4)施工作業人員不得在施工現場圍墻以外逗留、休息,人員用餐必須在施工現場圍墻以內。
(5)對水資源應合理再利用,如將降水時抽出的淺層水用于沖洗車輛,降塵和沖洗地面。
(6)項目經理部配置粉塵、噪聲等測試器具,對場界噪聲、現場揚塵、等進行監測。項目經理部對環保指超標的項目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7)、每天要對現場及場外綠樹、植被進行檢查,防止破壞環境的各種隱患的發生。
(六)環境保護制度
1、每半月召開一次"施工現場環境保護"工作例會,總結前一階段的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情況,布置下一階段的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工作。
2、建立并執行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檢查制度。項目部每半月組織一次由各施工班組現場環境保護管理負責人參加的聯合檢查,根據檢查情況按《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檢查記錄表》評比打分,對檢查中所發現的問題,開出"隱患問題通知單",各班組在收到"隱患問題通知單"后,根據具體情況,定時間、定人、定措施予以解決,項目經理部有關部門監督落實問題的解決情況。
篇3:園林建筑工程文明施工保證措施
園林建筑工程文明施工保證措施
一、施工管理布置
我公司將對工程文明施工進行嚴格管理,加強組織領導,具體管理措施如下:
(一)施工現場顯眼位置設置一圖五牌(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工程概況牌、安全生產六大紀律十項安全技術措施牌、安全生產記錄牌、防火責任制牌)。
(二)施工現場工地內道路通暢平坦、整潔,場內排水良好,場內積水洼池及時填平,雜物及時清除,定時進行場地灑水防塵。施工中各階段做好落手清,做到工完料盡、場地清。建筑垃圾集中堆放處理,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二、在結構施工、安裝、裝飾的各個階段產生的建筑垃圾由專人定期對建筑物四周進行清掃整理,并把建筑垃圾運至場地指定位置。
三、建筑材料及周轉材料嚴格分類堆放,堆放整齊,堆放不超標,堆料場不作它用,倉儲間有材料收發管理制度。
四、進入施工現場的所有人員必須戴安全帽,嚴禁赤腳、赤膊、穿高跟鞋、拖鞋、喇叭褲、裙子等上崗。
五、施工現場建立防火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防火責任制。易燃易爆物品有專人管理,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焊割工持證上崗。木工間設禁煙牌、易燃物及時清理,確保與明火有足夠的距離。民工宿舍嚴禁私拉亂接電線,嚴禁使用電爐等明火設備。
六、做好班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全體職工尊敬守法,做到工地內是文明施工者,工地外是文明市民。
七、公園土方填整時,運輸車輛不超載,運出前進行拍土,對車輪進行沖洗,種植土進場時,空車回出前也進行對車輪掃凈,嚴防污染市容及瀝青路面。
八、施工中采用先進的施工機具設備,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現場的各種塵、廢氣、噪音、振動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合理安排,減少夜間施工,積極和環保部門配合做好有關環保工作。
九、因施工需要停水、停電等必須事先辦理申請批準手續,對施工引起的損壞公用道路應及時修復,現場廢料、垃圾應及時清理,場地要平整,排水良好,工完料凈、場清。
十、現場施工要盡量降低施工噪音,尤其是晚上加班要控制噪音污染和強光污染,不影響周圍居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