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大樓測量放線施工技術方案
一、總則
施工測量是整個幕墻施工的基礎工作,直接影響著安裝質量,因此必須對此項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努力提高測量放線的精度。
考慮到本工程的難度,現場幕墻施工方法無疑是一項主要的技術方案,我司針對本工程特點,將測量放線技術方案,加以具體說明:
測量放線,我司將根據總包按土建施工進度書面提供的軸線及水準點進行幕墻放線,由于本工程造型較復雜,放線時要注意經常校核,以避免誤差的積累。
由于幕墻的高精級的特征,所以對土建的要求就相對提高,這就造成了幕墻施工與土建誤差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途徑就是幕墻施工單位對結構誤差進行調整和吸收,這就需要我們對主體已完成或局部完成的建筑物進行外輪廓測量,根據測量結果確定幕墻的調整處理方法,提供給總包進行處理。
二、流程說明:
工藝流程:熟悉了解建筑結構與幕墻設計圖→對整個工程進行分區、分面→確定關鍵點關鍵軸線→放線→測量→記錄原始數據→更換測量立面(或層次)→重復上面程序→整理數據→分類→處理或上報項目部。
三、基本操作說明:
熟悉圖紙。對于本作業的操作,首先要對有關圖紙有全面的了解,不僅是對幕墻施工圖,對土建建筑、結構圖也需要了解,主要了解立面變化的位置、標高、變化的特點,對圖紙全面掌握需對照實際施工進行。
對整個工程進行分區、分面、分層測量放線。根據本工程特點,由于工作量較大,測量要分類有序的進行,對所測量對象進行分區、分面、分部的計劃測量,然后進行綜合,測量區域的劃分具體為:1--6層作為第一個區段,6--27層作為第二區段,27層以上作為第三區段,全方位進行測量。
測量:測量從土建提供的基準點開始,先用經緯儀放軸線的控制線,對整個大樓的軸線進行復核。再放水平線,用水準儀和50米的鋼卷尺對樓層標高進行復核。
1.準備工作
(1)熟悉施工圖及有關技術資料。
(2)檢查測量儀器,檢驗是否有年檢合格證,并建立設備臺帳(型號、規格、使用年限、精度、生產廠家)。
(3)擬定測量方法和步驟。
(4)總包方提供書面水平基準標高點和軸線控制線。
(5)質安員對參加測量放線人員進行書面和口頭技術交底,詳細講解技術要求及允許的誤差,并要參加測量放線工作。
(6)對放線人員進行安全交底,不準違章作業,必須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7)各種工具準備
①經緯儀、水準儀(精度>2//級)。
②激光垂準儀一臺(精度>2//級)。
③50米、30米鋼卷尺各一把。
④5米、3米鋼卷尺各3把。
⑤紅藍鉛筆、角尺、1.5mm鋼絲線、50*5角鋼、掃帚、沖擊鉆、膨脹螺栓、花籃螺絲、紅油漆、墨線、墨斗等。
2.測量放線施工的內容
(1)基準點線、軸線的復核。
(2)水平標高的布置。
(3)放內、外控制線。
(4)彈分格線。
(5)垂直鋼線的布置。
(6)結構預埋件的檢查測量。
3.測量參照標準
(1)《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JGJ 102)
(2)《城市測量規范》CJJ8-85
(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4)《玻璃幕墻工程質量檢驗標準》JGJ/T139-20**
4.施工測量的依據
(1)平面圖、立面圖、節點大樣圖。
(2)工程建筑圖、結構圖。
(3)總承包單位提供的內控點布置圖。
5.測量放線施工
(1)首層基準點、軸線控制線布置
①進入工地放線之前請總包方提供基準點線布置圖,以及首層原始標高點(參見下圖),施工人員依據基準點、軸線控制線布置圖,進行復核基準點、線及原始標高點,原始標高點只需要一個(總包單位標高只有復核后符合標準才能用)。
②基準點、線的確認
幕墻測量放線,依據總承包單位提供的基準點布置圖,檢查總包單位基準點尺寸是否符合尺寸要求,基準點線與軸線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基準點對角線是否在誤差范圍內。原始標高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結合幕墻設計圖、建筑結構圖進行認可,經檢查確認后,填寫軸線、控制線記錄表,請總承包單位有關負責人給予認可簽字。
④首層控制線的布置
依據總包首層控制軸線,建立幕墻首層內控制網,再由內控制網根據安裝需求進行外移形成外控制網,按照圖紙設計對控制網進行復核校正,使之符合設計及安裝要求。
(2)投點測量實施的方法
將鉛垂儀架設在底層的基準點上仔細對中、調平(參見圖2-1),用向下視準軸十字線投向傳遞層,在鉛垂儀的監控下進行定位,定位點必須牢固可靠,各基準點以此為基礎。投點完畢后,進行聯線步驟,在經緯儀監控下將墨線分段彈出。
(3)內控線的布置
各層投點工作結束后,進行內控線的布控。主控制線,以總包單位提供的主控制線為準,將總承包方的結構控制線進行平移,平移應放在接近結構邊緣,但要讓開柱位,便于連線的地方,內控線離結構面為1000mm,根據總承包單位內控制線,在此基礎上進行內控制的平移,平移彈線過程中,經緯儀進行監控,無重疊現象,檢查內控線與放樣圖是否符合規定要求,符合后進行外圍結構的測量,使整個樓成封閉狀態。
(4)結構外圍分隔控制線的測量
內控線布置后,以總承包單位提供的軸線、基準點、控制線作為一級基準點,在底層投出外圍控制線,用鋼卷尺測出外控制線的距離,用經緯儀監控作出各外控線延長線的交匯點,通過確定延長線上的交匯點作出二級控制點,各二級控制點之間互相連線成閉合狀形成二級控制網。二級控制網建立后,檢查建筑結構外圍實際尺寸與設計尺寸之間的偏差程度,對大于或小于設計偏差要求的結構區域,由總承包單位進行確認后,交付我司使用。
(5)層間標高的設置
層間標高的測量,首先在軸線控制線上使用經緯儀采取直線延伸法,在便于觀察的外圍做一觀察點,由下而上設立垂直線,在儀器的監控下,彈出垂直墨線,依據垂直鋼線在樓層外立面上懸掛10kg重物的30m鋼卷尺,用大力鉗把鋼卷尺夾緊,在小于4級風的氣候條件下,靜置后用等高法分別測量計算出各樓層的實際標高和建筑結構的實際總高度,每層設立1米水平線作為作業時的檢查用線,并將各層高度分別用綠色油漆記錄在鋼柱或剪力墻的同一位置處(與總承包方標識區別),在幕墻施工安裝直至施工完畢之前,高度標記、水平標記必須清晰完好,不被消除破壞。標高測量誤差,層與層之間<±2mm,總標高<10mm。(參見下圖)
標尺讀數的計算(參見下圖):
式一:H=a2-a1+b-A-1000
式中:
H-結構標高上移1米的標高標志
層間標準高度(設計值)
b-標尺讀出的a1,點至±0.000的高度
a1、a2-水平儀在鋼卷尺上的讀數
其它樓層按以下公式計算(參見圖2):
式二:Hn=1=a4-a3+bn-An
式中:
H n=1-結構標高上移1米的標高標志
An-層間標準高度(設計值)
bn-標尺讀出的a3,點至一米處的標志點高度
a3、a4-水平儀在鋼卷尺上的讀數
(6)鋼絲線的設定:
用鉛垂儀根據分格定出鋼絲固定點位置,鋼絲采用Ф1.5mm,鋼絲固定支架采用5×50角鋼制成,角鋼一端鉆有Ф1.6~Ф1.8孔眼,所有角鋼上孔眼自下而上用鉛垂儀十字線中心定位,確保所有孔眼處于垂直狀態,而另一端采用M8膨脹螺栓固定在相應樓板立面邊緣(見附圖2-4),鋼絲穿過孔眼,用花籃螺栓繃緊。
(7)豎向控制線的布置
在首層轉角放置垂準儀,首先進行調平,再調整下視點,使其對準轉角點,打開激光開關,使激光點落在施工層角干上,角鋼一端鉆有¢1.6~¢1.8孔眼,所有角鋼孔眼自上而下用鉛垂儀十字線中心定位,確保所有孔眼處于垂直狀態,而另一端采用M8膨脹螺栓固定在相應樓板立面。由此可投射出所有轉角控制點,用¢1.5鋼絲線每隔十層拉線繃緊,就構成了豎向控制線。
(8)外圍結構的測量
連接首層控制線與豎向控制線,就形成了立體控制網,依據控制網測出各面、角的基礎結構輪廓線,檢查建筑結構外圍實際尺寸與設計尺寸之間的偏差程度,對大于或小于設計偏差要求的結構區域,可向總包、監理單位提出修理處理意見及要求,直到符合驗收標準,交付使用。
(9) 幕墻分格線及龍骨線的確定
轉角垂線確定后,就可以根據分格尺寸在兩轉角點之間進行分格,上下連線,形成整體控制網,同時也可根據圖紙面線距離龍骨線的尺寸往內返出龍骨線,以作為安裝框架式龍骨的依據。
(10) 測量放樣誤差控制標準
①標高
a.±0.000至1米線≤1mm;
b.層與層之間1米線≤1mm;
c.總標高±0.000至樓頂層≤±1mm。
②控制線
a. 墻完成面控制線≤±2mm
b. 到外控線≤±1mm;
c. 結構封閉線≤±2mm。
③投點
各標準層之間點與點之間垂直度≤±1mm。
(11)幕墻施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玻璃幕墻分格軸線的測量應與主體結構測量相配合,其偏差應及時調整,不得積累;應定期對玻璃幕墻的安裝定位基準進行校準;對高層建筑的測量應在風力不大于4級時進
行。(12)資料匯總;
①技術交底記錄;
②基線復核記錄;
③結構檢查記錄;
④施工隊放線報驗單;
⑤項目部放線報驗單。
預埋件偏差處理:
1)預埋件的選擇
我司選用平板式預埋件,因為它與轉接件的連接是使用電焊焊接,所以調解范圍比較大,可以消除較大范圍的誤差。
2)埋件與結構的檢查
(1)埋件上下、左右的檢查
在測量放樣過程中,預埋件的檢查與結構的檢查相繼展開,測量人員將埋件標高線、分格線均用墨線彈在結構上,依據十字中心線,施工人員用尺子進行測量,檢查出埋件左右、上下的偏差。
(2)埋件進出檢查
埋件進出時,測量放線人員從首層與頂層用鋼線檢查,一般在15米左右布置一根鋼線,為減少垂直鋼線的數量,橫向使用魚絲線進行結構檢查,檢查尺寸計算:理論尺寸-實際尺寸=偏差尺寸。
(3)埋件檢查的記錄
埋件進場檢查過程中,依據埋件編號圖進行填寫上下、左右進出位記錄表。
注:編號要能清楚的反映出結構或埋件的位置,后置埋件在備注欄內注明錨固質量。
3)結構偏差的處理
(1)預埋件檢查完畢后,將記錄表整理成冊,用尺寸計算的方法對每個埋件尺寸進行分析,依據施工各給定的尺寸,檢查結構尺寸是否超過設計尺寸偏差。
(2)依據測量所得的結構偏差表,經計算超過設計尺寸,首先與設計進行溝通,將檢查表提交給設計進行分析,若偏差超出設計范圍,則要報告業主、監理和總包,共同做出解決方案。推薦以下方案:
①土建將偏差結構進行剔鑿;
②部分剔鑿、部分推移。
(3)如結構偏差太大,土建無法處理,我司將采取以下補救措施:
a.設計多種規格的連接件。
b.每個立面取一個分格作為調解尺寸,分格尺寸根據測量結果確定。
4)預埋件偏差處理
預埋件若超過偏差要求,應采用與預埋件等厚度、同材質的鋼板進行補板。錨板埋件補埋一端采用焊接方式,另一端采用M12*160的化學螺栓固定(生產廠家以甲方確認的廠家為準),平板埋件如圖a,
5)化學錨栓施工步驟和要求
(1)化學錨栓施工要求
①埋件發生偏差,應將結構檢查表提供給設計,設計師依據偏差情況制訂埋件偏差施工方案,以及補埋的方式,并提供施工圖及強度計算書,然后根據施工圖進行施工。
②埋件補埋施工圖及強度計算書應提交給業主、監理認可,待確認后方可施工。
③化學錨栓在施工之前應進行拉拔試驗,按照各種規格每三件為一組,試驗可在現場進行。如圖示:
(2)化學錨栓施工步驟
①測量放線人員將打化學錨栓位置用墨線彈在結構上,施工人員依據所彈十字定位線進行打孔。圖示:
②為確保打孔深度,應在沖擊鉆上設立標尺,控制打控制深度。沖擊鉆如下圖示:
打孔深度及打孔直徑依據下表進行,混凝土配孔直徑(適應ASQ混凝土強度為C25~C60),如下表:
螺桿直徑(mm)鉆孔直徑(mm)鉆孔深度(mm)安全剪力(KN)安全拉力(KN)
121411018.319.8
注:[1]由于同一種直徑的螺桿長度并不相同,故鉆孔深度僅供參考;
[2]安全剪力和安全拉力是根據不同混凝土強度等級而測定的,不能作為設計施工依據,實際承受能力應以現場的拉拔實驗為準。
③在混凝土上打孔后,應吹去孔內的灰塵,保持孔內清潔,項目質量員應跟蹤監督檢查。
④打完孔后,將玻璃管藥劑放入孔中,再將錨栓進行安裝。放入螺桿后高速進行攪拌(手槍鉆轉速為750轉/秒),待洞口有少量混合物外露后即可停止。
⑤打孔后各項數據要求,化學錨栓深度一定要達到標準,嚴禁將錨栓長度割短,化學錨栓與混凝土面應盡量成90度角,即垂直于混凝土面。圖示:
⑥當化學螺栓施工完畢后,不能立即進行下一步施工,而必須等到螺栓里的化學藥劑反應、凝固完成后方可開始下步施工。具體時間見下表示:
化 學 反 應 時 間
溫度(℃)凝膠時間(分)硬化時間(分)
-5~060300
0~103060
10~20**30
2~40820
篇2:施工測量放線工程施工工藝
施工測量、放線工程施工工藝
1、施工人員于施工前,由施工技術人員現場進行技術交底,依據設計圖紙用墨線劃出裝修物的位置,經技術人員勘查無誤后,方可進行施工,一切尺寸準確性以圖紙設計為準。
2、放樣項目包括:
A、樓層建筑標高;B、墻面材料分割線;
C、龍骨定位線;D、門位置線;
E、地面材料分割線;
在地坪放樣確定后,應于施工范圍內設置標準水平線,同時完成地坪高程差校對、墻面龍骨定位線及天花板高程彈線作業,以提供施工人員做為地坪及立面施工的微調依據。
3、配合監理工程師指示,于局部放樣點釘以鋼釘作為放樣確認點(此確認點包含地材放樣線及樓層水平線)。
篇3:改造裝修工程測量放線施工技術措施
改造裝修工程測量放線施工技術措施
1 遵守先整體、后局部的工程程序。
2 嚴格審核測量起始數據(設計圖紙、文件、測量起始點位、數據等)的正確定位,操作與計算工作步步校對。
3 測量方法采用閉合方法,消除誤差。
4 定位放線工作執行自檢、互檢合格后,由有關主管部門驗線的工作制度。還要應用好、管理好設計圖紙和有關資料。實測時要當場做好原始記錄,測后及時保護好測量標志。
5 施工測量人員持證上崗。測量所用的儀器、量具應符合一級計量等級精度要求。
6 保持測量記錄原始真實、數字準確、內容完整、字跡工整。保管妥善。
7 測量計算要求根據正確、方法科學、計算有序、步步較核、結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