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領導干部延安精神再教育學習體會
我們每一個人對延安精神都不陌生,但這次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面對熟悉的教學點、革命舊址,聆聽教師們的深度講解,我對延安精神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同志1942年3月8日給《解放日報》寫下的“深入群眾、不尚空談”的題詞有特別的認識。我認為,作為縣區領導干部,更應做到“深入群眾、不尚空談”。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現實要求,是轉變黨員干部作風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勢下縣區領導干部弘揚延安精神,最關鍵的是把人民群眾的期盼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深入群眾,時刻關注群眾所思所盼;不尚空談,把群眾的權益保障和發展好。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要求我們必須鞏固提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徹底整改問題,讓群眾滿意。縣區領導干部身處基層,與群眾面對面接觸最多,在群眾眼皮底下工作,必須把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貫徹到行動中,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和群眾交朋友,了解掌握他們最關心、最困惑、最需要幫助的問題,對基層、對群眾親知深知真知,增強工作指導的針對性有效性。路只有自己走一下,才知道平不平;只有真正看望了貧苦戶,才知道還有一些群眾生活很困難。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要求我們必須全力推動改革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讓群眾得實惠。當前,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也進入了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通過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讓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要求我們必須用真心、干實事,讓群眾認可。要用真心打動群眾,了解群眾對什么事情不滿意,對哪些干部有意見,對哪些事情有期盼。要堅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干實事,求實效。這些年來,一些黨員干部艱苦奮斗的意識不強了,出現了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思想;還有一些干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遇事怕擔當,只做表面*,熱衷于顯績,不愿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作為縣委書記,必須率先垂范,干實事、帶風氣、講規矩,帶領班子形成一股務實之風,以良好的黨風帶政風、促民風,在全縣形成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腳踏實地、為民務實的好風氣。***
篇2:弘揚延安精神心得體會范本三篇合集
弘揚延安精神心得體會范本三篇合集
弘揚延安精神心得體會篇一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里生活和戰斗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思想體系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風范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結晶,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它的內容豐富,源遠流長。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并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肘期。我們黨歷來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就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并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府,廉潔的政府”。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里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樸,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這里也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嘩眾取寵的夸夸其談。”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當時的延安交通閉塞,經濟落后。面對國民黨的封鎖,*同志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部隊戰時作戰,閑時種地。多年下來,紅米飯,南瓜湯不但沒有將根據地軍民餓垮,反而鑄就了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我黨我軍的最高領導人,卻住的是普通的窯洞,用的是部隊配發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張木桌上,*寫出了《論持久戰》等大量有遠見卓識的政論著作,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道路,讓中華人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也是在這延安窯洞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偉大的*思想。
“延安精神”是默默無聞、勇挑重擔的“駱駝精神”。“駱駝精神”是我黨對任弼時同志道德品質和光輝人格的形象比喻,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極為漫長的路,沒有休息,只有工作,沒有任何要求,只有埋頭苦干,默默無聞,任勞任怨,一步一個腳印,負著重擔向前。任弼時是我黨的優秀代表,他體現著延安時期人民特有的品質和美德,是延安革命根據地得以鞏固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如果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那么延安路則是“駱駝”踩出來的。這些“駱駝”同人民一道,共同背負著民族解放的重擔,艱難地前行。
延安是歷史的教科書,有關中國革命運動的問題在這里都有它的章節,有著極為詳盡的闡釋和說明。革命選擇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傳家之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今天的形勢和條件同延安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中國共產黨人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要堅持和弘揚“延安精神”。
弘揚延安精神心得體會篇二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深知此次延安之行對于我思想上的幫助非常巨大,于是我如同海綿吮吸水分一樣吸取著這塊神奇的土地所能帶給我的啟示。細細品來,這一路的參觀考察學習,竟如同一次黨性教育的心路歷程,讓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下面,我就這次紅色之旅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向大家作一匯報。
(一)關于參觀革命圣地延安發展現狀的一些感想
久居北京這個大城市,享受于舒適的生活,在出發前,雖然對革命老區的艱苦有一定的估計,卻還是沒有想到,我們的革命圣地延安,生活竟然還是如此的艱苦。我們的黨十分關注老區人民的生活,國家的多項政策,不斷的支持的延安的發展,一個個現代化的建筑正在建設,讓我看到了延安的未來,我想不會過多長時間,這里將是另一番景象。
(二)“偉人故居”給我深切的體會和生動的教育
在經歷了紅色之旅后,我發現一個特別的地方,無論是棗園的偉人故居,還是楊家嶺的革命先輩辦公處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簡樸而又莊重。不要奢望那些偉人們會去為自己建設什么高貴華麗的處所,事實上,這一路走來,參觀的非常多的,恰恰是那些很普通甚至有些簡陋的偉人故居。
偉人們,總是怕投身革命的時間不夠似的,把自己的臥室經常性地和辦公地點相臨近或者干脆并為一室,這樣就可以擠出盡量多的時間去工作。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幕幕這樣的畫面——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前線將士們奮勇殺敵,而我們的偉人們,就在這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居中日夜謀劃、挑燈夜談、竭盡全力去工作。正是他們的“決勝千里之外”,為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了一場又一場艱苦的戰役,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全國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可以說,今天,當我踏上延安這片熱土,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心中久久地不能平靜。
(三)延安精神給我深刻教育和無窮動力
舉世聞名的革命圣地延安曾給中國帶來光榮與神圣,也令世界詫異與震驚。過去的延安老區是荒山禿嶺、貧窮落后。1936年黨中央、XX進駐延安后,這座黃土高原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全中國和世界關注的“紅都”,中國革命也從此由勝利走向勝利。當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歷經種種艱難險阻到達陜北的時候,延安正是以母親般寬大而溫暖的胸襟接納了這些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小米飯滋養著八路軍的指戰員,他們在這里休養生息,自力更生,開辟出了陜甘寧根據地。巍巍寶塔山見證了那個風云突變而又豪情萬丈的時代。時至今日,潺潺的延河水宛如一位慈祥的母親向每一個人訴說著當年的革命故事。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感,當我隨著同事一同踏上“紅色之旅”的征程時,歸“家”的喜悅自是現于言表。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在經歷了這次延安之行紅色之旅后,我深刻地感受到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散發著一種神奇的力量,革命圣地給了我一次關于黨性和黨的知識的教育,讓我意識到,只有永保延安精神的本色,踏踏實實地為人民服務,才能把工作切實搞好。我們學習延安精神,就是要牢記*xxx說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延安精神帶回我們的工作中,求真務實地為群眾多做實事,多做好事。
在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高舉建設有***主義旗幟,向著社會主義強國邁進的時候,迎來了中國共產黨誕生88周年紀念日和建國六十周年。在這舉國同慶的日子里,回顧黨的歷史,撫今思昔,在為黨的偉大成就而歡欣鼓舞的同時,我還要說:我們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讓“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弘揚延安精神心得體會篇三
在中國有一個地方,在人們的心中能與首都北京媲美;在中國有一種精神,永遠指引著我們向前。這個地方就是延安;這種精神,就是延安精神。“巍巍寶塔山,清清延河水。”延安——中華始祖黃帝升天的橋山之巔,華夏民族千古瞻仰的祭地,崢嶸歲月,在這片土地上雕琢出永不褪色的“黃土地文化”,將其融人中華民族的血液,成為中華精神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對于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說,延安的意義遠不止這些,她是我們心靈的圣地,精神的家園。
走進延安,仿佛步入星云浩瀚、群星璀璨的銀河世界,而最為耀眼的是*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公元1935年至1948年)。延安是*中央所在地。正是在那一個個黃土筑成的窯洞里,當年的領袖和志士們運籌帷幄,洞察風云,把高坡黃土壘筑成中國革命的基石;正是在這黃陵之側、延河之畔,在崇山峻嶺的黃土高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思索著救國救民的方略和真理,寫下了一系列雄視千古的不朽篇章;也正是這波瀾壯闊的十三年,正是在延安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偉大的“延安精神”——這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這種精神穿越星海,穿越時空,光照后人。
作為新時期奔赴延安學習的黨員,我們被“延安精神”震撼得心靈,在革命先烈面前宣誓:要勤勤懇懇致力于黨的工作。革命先烈之精神使我們情思涌動的同時,也無限感慨此次延安之行的點滴。延安,中國革命的圣地,身居其中,目光所及,處處都使人聯想起一幕幕壯美的景象。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宏偉壯觀下,寶塔山下的窯洞里,曲徑通幽的棗園中,黃土高原泥濘的小道上,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同志的率領下,披荊斬棘,揮斥方遒,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尋找著方向和目標。無數熱血青年、憂民志士匯聚于此,在這片熱土上高舉民族解放的大旗,盡情揮灑革命的激情,昂首挺胸地前進、前進、再前進。
走進延安,會獲得一種精神的洗禮;走進延安,才能更深刻地體悟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這就是“延安精神”的標志。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我們的事業正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回顧黨的歷史,從在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時期,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個全國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gg開放新時期,我們的每一個成就、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艱苦奮斗。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也是思想作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延安精神”的本質。革命戰爭時期的延安,物質條件極其艱苦。“小米飯、南瓜湯,打著補丁的布衣裳”是戰爭年代的生活寫照。但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延安卻是中華民族翻身求解放的希望所在。在這里,雖然物質條件艱苦,卻涌動著一種精神,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群眾艱苦奮斗打江山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們黨歷來把為廣大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就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并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府、廉潔的政府”。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正是在陜北破舊的窯洞里,在一盞小小的煤油燈下,*寫下了卷卷雄文。這無數個漆黑夜里的星星之火,照亮了延安,也照亮了中國。可以說,沒有開拓創新,既不會有咱“延安精神”,也不會有*思想,*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今天我們要在新形勢下弘揚“延安精神”,仍然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思想的精髓。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用實事求是來概括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在延安時期,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弘揚“延安精神”,就是要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就叫作堅持解放思想,這也叫作堅持實事求是。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憂勞興國,逸豫亡身”。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勝利后迅速取得全國的勝利,不僅是靠自己所擁有的實力,更是靠自己所樹立的榜樣;不僅是靠強大的武裝,更是靠執著的信念和理想。或許,這正是延安留給后人最重要的啟示,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理論聯系實際的“延安精神”的強大之處。
“延安精神”是我黨的寶貴財富,是我黨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歷久不衰、彌久歷新、常用常新的傳家寶。幾十年來,“延安精神”培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不畏艱險,奮斗不息。沒有延安窯洞的燈,哪有祖國東方紅?我們今天的形勢和條件與延安時期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國共產黨人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要堅持和弘揚“延安精神”。*同志指出:“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過去是,今天仍然是我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延安精神”,就要把“延安精神”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與工作實際結合起來,以永恒和發展的“延安精神”來指導和推進我們的工作。
“燭光雖小,但足以點燃希望。”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楊家嶺窯洞里星星點點的燈火早已消逝在時間的塵埃里,但“延安精神”猶如那光、那熱,穿越時空的隧道,越發光亮和奪目,指引著我們不斷前行。這是我們心中永不熄滅的燈,是我們眼前永不褪色的旗,是我們身后永遠催人奮進的鼓。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堅持“延安精神”,我們的事業定能長盛不衰。
弘揚“延安精神”,是尊重歷史,尋找精神家園的需要;是把握現實,回歸精神家園的需要;是迎接未來,重建精神家園的需要。“延安精神”與新的歷史任務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激勵中華民族走向偉大的復興!迫昔撫今,延安的神圣與偉大,不僅僅在于這里曾是中國革命除舊布新、風云際會的搖籃和舞臺,更在于曾扎根這里,經歷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而神情奕然、胸懷壯志的共產黨人。在這里,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民眾跳出歷史上所有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殘酷的周期率,踐行出一條民主新路,這正是革命的延安、民主的延安向我們昭示的永恒魅力。
篇3:領導干部延安精神再教育學習體會(2)
20**領導干部延安精神再教育學習體會
我們每一個人對延安精神都不陌生,但這次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面對熟悉的教學點、革命舊址,聆聽教師們的深度講解,我對延安精神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同志1942年3月8日給《解放日報》寫下的“深入群眾、不尚空談”的題詞有特別的認識。我認為,作為縣區領導干部,更應做到“深入群眾、不尚空談”。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現實要求,是轉變黨員干部作風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勢下縣區領導干部弘揚延安精神,最關鍵的是把人民群眾的期盼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深入群眾,時刻關注群眾所思所盼;不尚空談,把群眾的權益保障和發展好。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要求我們必須鞏固提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徹底整改問題,讓群眾滿意。縣區領導干部身處基層,與群眾面對面接觸最多,在群眾眼皮底下工作,必須把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貫徹到行動中,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和群眾交朋友,了解掌握他們最關心、最困惑、最需要幫助的問題,對基層、對群眾親知深知真知,增強工作指導的針對性有效性。路只有自己走一下,才知道平不平;只有真正看望了貧苦戶,才知道還有一些群眾生活很困難。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要求我們必須全力推動改革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讓群眾得實惠。當前,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也進入了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通過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讓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要求我們必須用真心、干實事,讓群眾認可。要用真心打動群眾,了解群眾對什么事情不滿意,對哪些干部有意見,對哪些事情有期盼。要堅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干實事,求實效。這些年來,一些黨員干部艱苦奮斗的意識不強了,出現了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思想;還有一些干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遇事怕擔當,只做表面*,熱衷于顯績,不愿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作為縣委書記,必須率先垂范,干實事、帶風氣、講規矩,帶領班子形成一股務實之風,以良好的黨風帶政風、促民風,在全縣形成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腳踏實地、為民務實的好風氣。***